•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

    时间:2020-06-20 03:39: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黄天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提起孟浩然,人们一般都想到他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因为其中有“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几句,写得大气磅礴,浩瀚壮阔。据说,后人把这诗挂在岳阳楼上大厅的左边,把杜甫的《登岳阳楼》挂在右边,以后,谁也不敢在厅上题诗了。其实,孟浩然这诗的后面四句并不见佳,他只是向丞相张九龄表达想当官的愿望,所以,从整首诗看,未免有“偏枯”之讥。至于前面被普遍赞赏的几句,确也道出祖国山河的气象,但也许人们没有注意,这孟夫子在赞叹洞庭之美中,又多少夹杂着奉承张九龄气度和唐王朝气象的成分。所以,这诗并非“偏枯”,只是一些人未看透它的“高级红”而已。

    不过,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孟浩然确想出仕,但也并非执着。当官不成,他也真放得下,看得开。率性随缘,顺其自然,这样的品性也表现在诗风中。像他的《过故人庄》,写的就是很平常的事:老朋友准备了很普通的饭菜,邀请他到很普通的田家;他看到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普通的风景;他们很随便地坐在窗前,聊的是普通的家常话。临别时,倒郑重些了,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他主动提出要再来田家看菊花。这“就”字,是靠近、亲近的意思,用得很巧妙,诗人不是说看菊、赏菊,不是刻意地追求什么,只是要趁着高雅的氛围,重来聊天。整首诗写得像一篇散文,流畅而亲切,但又确是一首具有典型性的表现田园风光平和心态的好诗。

    不过,我认为最能代表孟浩然诗风的,则是上引的一首短诗《春晓》。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活在唐代经济比较繁荣、政治也相对稳定的时代。他喜爱游山玩水,在鹿门一带过着田园生活。当然,他也和许多人一样希望得到一官半职,四十岁时便参加科举考试,却没有中举。后来,被张九龄赏识,也做过一段秘书之类的小官,却又不太如意,便辞职回家,过着散淡的生活了。

    在官场上混不出名堂的孟浩然,在诗坛上却名声显赫。杜甫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李白也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当年连最卓越的诗人也都很佩服这位前辈。不过,李白说他“红颜弃冠冕,白首卧松云”,却不是事实。其实,他不是不想当官,而是没有当官的命,倒是他自己说“不才明主弃”才是事实。孟浩然向另一位大诗人王维诉说自己的情况:“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他认为自己既无法施展才华,雖然有点牢骚,但也随遇而安,回家过着平和散淡的生活。后来,好朋友王昌龄来访,他十分高兴,忘记了自己重病初愈,不该大酒大肉,他却随心所欲,率性而为,结果病发逝世。总之,生性随便的他,反映在诗歌作品中,也让人觉得总是流注清淡随意的风格。他的创作,绝没有像李白那种浪漫夸张的描写,沒有像杜甫那种愤世嫉俗的气概,更多的是平静地抒发一缕愁思,或者细腻地纪录心灵一刹那的颤动,他的《春晓》一诗正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春晓》写的是春天早上的情景。

    春天的早晨,一般人都会联想到青春的活力,会写春天的充满生气,写生命的开始,写万物的昭苏,写阳光雨露,百花开放,绿草芊芊。像宋祁说“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像白居易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都让春天的气息熏人欲醉。而孟浩然这诗的第一句,竟然是“春眠不觉晓”。

    有意味的是,这诗名《春晓》,作者却从“不觉晓”切入,这出人意料的写法说明了诗人的机巧。他也不是像有些人那样,让春天触发出许多莫名其妙的烦恼,致使“春色恼人眠不得”,而是晚上睡得很香、很甜,睡得一塌糊涂,“不知东方之既白”。孟浩然直说:自己睡很充足,心情自然也很舒畅,于是,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从睡懒觉的叙述中隐隐流露了出来。

    睡醒了,孟浩然写他第一个感觉是:“处处闻啼鸟。”这表明了正是鸟声,把他从黑甜乡中唤醒。“处处”两字,点明了鸟儿之多、鸟声之欢,而这句又表明当天早上天气的晴好。要知道,只有晴天,才有鸟啼。这又隐隐地表明,睡足的好心情迎来了好的天气,于是这淡淡写来的两句,便切合《春晓》的诗题。

    请注意,孟浩然写他知道春天早晨的到来,使用了一个“闻”字,这表明他是从听觉上感受到春天的到来的。是小鸟的啼声,让他知道天已大明,春光美好。而这“闻”字,又让读者知道,他虽然醒了,却依然在室内,甚至还躺在床上。他只是听到了处处都是叽叽喳喳的鸟啼声,又从鸟儿的啼声,感受并且想象到外面处处是一片明媚的春光,体味到春天的早晨是多么的美好。这鸟声,是春之声。在这里,作者似乎只是淡淡地客观地叙述,但通过写听到鸟的欢叫声,他对春光喜爱的心情,也让读者有所感悟。

    若按一般诗人的写法,在写了春天早上的到来后,很自然会跟着描写春天的景色:或是群莺乱飞,或是春阳照眼,或是千红万紫,也都不失为情理中事。可是,孟浩然又让人想不到的是,他竟把这春之声、把明朗的春晓作为推进感悟的媒介。从鸟声,他联想到昨天晚上的风雨声;从醒来的清爽,联想到睡觉时天气的倒霉。昨晚,这里下过一场春雨,风声阵阵,雨声沙沙,于是又引出他对花落的联想。在这里,“闻”字贯穿着整首诗,是在听觉的作用下,诱发诗人思绪的演进。而听觉获得的意象,不如视觉那样直接,它既是存在的,却又是“虚”的。鸟声、风雨声,作为“虚”的意象,更能引发人们产生种种的联想。

    从风雨声,诗人进一步想到“花落知多少?”从这句,我们知道作者早上起来,实在足未出户,也没有细数有多少落花。至于昨夜,外面有风有雨,他一觉睡去,自然也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吹雨打,落到地下。这一来,末句的“知多少”(实际上是说“不知多少”),便和首句的“不觉晓”,说睡得懵懵懂懂,互有关系,似隔还连。他是在春天早上浓睡醒来心情开朗的时候,联想到昨夜在雨疏风骤中无可奈何的状态,再推到春花被风雨摧残,以致零落。到底花被打落了多少?他在睡觉前、睡梦中和睡醒以后,都是没有计算过的。但他想春花经过风吹雨打,一定会从枝头凋落。这也说明,此时此刻,已到了暮春时节,是美好春光将要离开的季节。我认为,这首诗的高明之处,正在于诗人捕捉住自己一刹那的感触,表达出对春天即将过去的忧虑。其实,他只是在心中暗暗发问,也不是认真去计算。而这淡淡地流露出的惜春之情,却又能让读者深深地领悟他对美好时光的怀恋。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写的只是在春天早上一刹那萌发的心灵状态。诗中没有描写任何春天的景物,他写听到鸟啼,想到花落,只是描述自己思想感情律动的过程,只是他内心的一道“风景线”。他把爱春、惜春之情,融合在细小的看不见的听觉中,表现在微末的事情上。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事物产生一种淡淡的惋惜之情,是人人都会有的,但如何捕捉并且准确地表达情感的细微变化,如何概括这种具有典型性的心路历程,却不是人人所能够做到的。正如明代的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说,孟浩然的诗“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写法比描绘大悲大喜的状态更为困难。

    孟浩然这首《春晓》之所以被人喜爱,首先是他所写所思,虽然是微末的,却是具体的,像鸟声、风雨声、落花,都是读者可以感知的意象。而他把对落花的关切作为诗的着力点,这又似是没有多少道理的。你看,风雨过后,他不关心其他事物,只想到枝头的花朵,只想到它会有多少被吹落,豈不是很多余而且没有什么意义的吗?为什么这似是闲得无聊的小小心事,反会得到读者的共鸣,引起人们对这首诗的重视呢?

    在我国,花的形象往往被诗人作为生命或理想的寄托。花开花落,也往往被看作流光变化人生起落一种象征,特别是对落花,人们更多用以寄寓生命和命运的沦落。这一来,本来是季节更换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现象,往往会触动会诗人的感情,会把自身的命运和它联系在一起,从而引起或哀伤或惆怅的情绪。在《红楼梦》里,不是有林黛玉把落花扫在一起,写了一首《葬花词》吗?为什么曹雪芹写林黛玉如此哀伤,并且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同情?是因为人们知道她在埋葬落花,也是埋葬自己命运和理想。至于在诗词创作中,作者以落花衬托自己心情心的写法就更多了。像王维说“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王安石写“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都是把落花和自己特定的心境联系在一起。

    孟浩然忖度著“花落知多少?”他所担心的,也真不算是什么大事,但透过这语势平缓的似乎是很普通的诗句,读者会想到孟浩然对年光的留恋。花落是小事,但诗人连这也惦念着,关切着,由此可以看到他的人文情怀,看到他对生命对时光的挚爱。于是,这表面似是闲得无聊的小事,却含蓄地孕育着颇为深刻的内涵。不错,它味很淡,却有着“味外之味”。沈德潜说:“孟诗佳处,只一‘真字,初读无奇,寻绎则齿颊间有余味。”在唐代诗坛,大概也只有比他小十二岁的朋友王维,才会写出和他风格相近的名篇,像《杂诗三首》(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也和孟浩然的《春晓》一样,通篇明白如话。他惦挂故乡,却只向来自故乡的人,询问窗前的寒梅开花了没有?然而,这样的写法,固然表达出他的清雅情怀,也表现连微琐的事,也记在心头,又恰好表现他事事关心,思乡情切。所以,这首诗和孟浩然的《春晓》异曲同工,同样受到人们的赞许。这也说明,诗歌创作,尽管写的是很平凡很细微的心情律动,但如果能捕捉住这具有普遍意义的心态,写的是人人心中所有,那么,其作品也可以流传千古。

    《春晓》一诗,写得自然而平淡,似乎别无深意,一看就懂。当然,如果像一些打油诗,和说大白话没有两样,只供一笑,则实不足取。但是,如果作者用语平淡无奇,却能让人悟出其中包含着话语之外的意蕴,这就难了!对此,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就有深切的体会,他认识到“作诗无今古,唯造平淡难”。一般的情况是,诗人在感情澒洞之余,发而为诗,喜怒哀乐,也自然溢于言表,包括李、杜,也是如此。但如果在激动过后,能平静地对待一切,让激荡的心涛逐渐化为平静的涟漪,那就非具有广阔的心胸和冷静的品性者不可。《诗品》说:“素处以默,妙机其微。”诗人好像没有说什么,而妙在能够让人感悟到在平静的心中,有不易言喻的律动,这就难了。闻一多先生在《唐诗余论》中指出:“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才能是真正孟浩然的诗。”闻先生对孟浩然诗风的概括十分准确。的确,能够让“绚烂归于平淡”,才是达到诗文创作最高的境界。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过,请勿以为孟浩然不费经营,随便就写。其实,他在艺术构思上是下过功夫的。从诗的结构来看,他首先写早上梦醒,从鸟声引出对昨夜风雨声的联想,想到昨夜的风雨会摧残花朵,这就没有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落笔。如果按照时间的顺序,倒是应从昨夜下雨写起,亦即应先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再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才符合时间逻辑。但是若如此,便无法突显诗人对春光和对生命的珍惜与惋惜,也无表现出诗中所要传达的那种“回味”的意韵。可见,平淡的风格,并不等于没有精妙的安排,《诗品》说:“遇之匪深,即之愈稀。”像《春晓》这样的诗,骤然一看,它一点也不深奥,似乎很平凡,但如果能接近作者的心灵,最紧密地体察诗中的真意,便能懂得它是多么的不平凡,是多么难以企及的作品。

    相关热词搜索: 一句 人不 未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