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黑猫》两中译本对比分析

    时间:2020-09-18 04:22: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明涵 王宇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在线课建设背景下虚拟学习空间设计研究,项目编号DGY2018-50。

    摘  要: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认为隐喻只起到修饰词汇的作用。1980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提出了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进行隐喻研究,打破了传统隐喻观的限制。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种事物。认知语言学为隐喻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对爱伦·坡的小说《黑猫》中以“恐怖”为主题的隐喻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小说原文和其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系统的研究小说中的隐喻翻译并总结出隐喻翻译的模式。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黑猫》;隐喻翻译;模式

    作者简介:王宇(1973-),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张明涵(1994-),女,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6--02

    《黑猫》是埃德加·爱伦·坡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其写作风格阴暗哥特、诡异神秘、具有病态美和现实主义。它的真正目的是强调黑猫对病态人格的反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与他的其他恐怖小说一样,这部小说也被“恐怖”主题所包围,但对其中的隐喻和隐喻翻译却鲜有研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森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研究隐喻的认知视角。认知语言学为隐喻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基本理论。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对爱伦·坡的小说《黑猫》中以“恐怖”为主题的隐喻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小说原文和其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系统的研究小说中的隐喻翻译并总结出隐喻翻译的模式。

    一、概念隐喻和《黑猫》中的隐喻翻译

    (一)方位隐喻翻译

    在《黑猫》中,最明显的方位隐喻是恐怖为下。下面是一些例子:

    原文:

    “My entire worldly wealth was swallowed up, and I resigned myself thenceforward to despair.”

    译文1:

    “我的一切财物统统化为乌有,从此以后,我就索性万念俱灰了。”

    译文2:

    “我的全部财产都被大火吞掉了。从此,我的精神一蹶不振。”

    在原文中,目标语“恐惧”被映射到“向下”的图示中。“My entire worldly wealth was swallowed up”表達了一种毁灭和沮丧的向下空间取向。“swallow”一词意指事物的消失,让人具有恐惧,沮丧崩溃的情绪。这两个译文“化为乌有”,“吞掉”都表达出恐惧为下的方位结构。“化为乌有”表示事物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吞掉”指不经咀嚼的咽下,也是表达事物的消失所以源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翻译是以相同的方式、在相同的层次表达给目的语篇的。

    原文:

    “No sooner had the reverberation of my blows sunk into silence, than I was answered by a voice from within the tomb!”

    译文1:

    “我敲墙的回声余音未寂,就听得墓冢里发出一下声音!”

    译文2:

    “我敲击墙壁的声音刚刚消失,墙里便发出一种声音来!”

    在原文中“he reverberation of my blows sunk into silence”表达了一种向下的方位取向。“sunk”意为沉没,使下沉和下陷,意味着数量、强度、体积等的减少。在原文中表达声音降低,变得更安静,恐怖也常常伴随着无法解释的、持续的沉默,而突然来自坟墓的声音更给人一种刺激和恐怖的感觉。通过这些人类身体经验,声音消失这种向下的空间方向被映射到目标域“恐怖”中。这两个译文版本都通过“回声余音未寂”和“声音刚刚消失”来展示向下的空间方向。在译文1中,“the reverberation of my blows sunk into silence” 被译为 “回声余音未寂”,是声音没有消失。给人一种声音久久不散挥之不去的感觉,让人感到更加恐怖。而第二个译本“声音刚刚消失”只表达了没有声音了,因此在不同层次的概念隐喻中,源文本被映射到目标文本中,“回声余音未寂”比“声音刚消失”更明确。

    (二)实体隐喻翻译

    原文:

    “My original soul seemed, at once, to take its flight from my body and a more than fierce evil…”

    Version 1:

    “原来那个善良的灵魂一下子飞出去了我的躯壳,酒兴大发,变得赛过凶神恶煞……”

    Version 2:

    “我原来的灵魂离开了我的躯壳,全身上下完全被一种自私、邪恶、凶狠的情绪所控制……”

    在原文中,“my soul seemed to take its flight from my body”中灵魂是抽象的,但作者却写道灵魂飞出了身体,是把灵魂隐喻为实体。“flight”是指飞行的动作,与飞机、鸟类和一些实体物体相匹配。此处突出主人公的灵魂和情绪难以控制,迅速由善变恶。恐怖的感觉顿时充满了读者的思想。在第一版译文中,“my soul seemed to take its flight from my body”被译为“原来那个善良的灵魂一下子飞出去了我的躯壳”,“飞出去”把原文中的概念隐喻翻译得很好,表达了主人公从善良到邪恶的快速转变,这种翻译仍然保留了原来的概念隐喻。在第二个译文“我原来的灵魂离开了我的躯壳”中,“离开”是指离开某个地点,它并不强调离开的速度,所以恐惧感减弱了。根据以上分析,在译文的翻译过程中,原文隐喻在第二版译文中被弱化了。

    原文:

    “Uplifting an axe, and forgetting, in my wrath, the childish dread which had hitherto stayed my hand…”

    译文1:

    “我抡起斧头,盛怒中忘了自己对这猫还怀有幼稚的恐惧.”

    译文2:

    “盛怒之下,我把以前的恐惧全部抛在脑后.”

    在原文中,“childish”是指孩子气的,幼稚的,被人们广泛形容不成熟的行为。“dread”恐惧作为一种抽象的事物在此被视为一种实体对象。在第一个译文版中,“childish dread”被翻译为“幼稚的恐惧”其表达和原文本的概念隐喻表达相同。而在第二版中,“childish dread”被翻译成“以前的恐惧”。“以前的”意为之前存在的,它的意思不同于“childish”的意思。因此,目标域的表达被完全不同的意义所取代。

    (三)结构隐喻翻译

    当人们卷入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恐惧。根据这样的经验,目标域“恐怖”可以由源域“无法解释的东西”构成。在小说中有许多这样的隐喻表达,如“but this person made no claim to it— knew nothing of it—had never seen it before”,“but—I know not how or why it was—”,“—and yet I should be at a loss how otherwise to define it”,“I scarcely knew what I uttered at all” 此处列举一例:

    原文:“—and yet I should be at a loss how otherwise to define it”

    译文1:“可是要说个清楚倒也为难”

    译文2:“ 我也说不好该怎样给这种害怕下定义”

    这两个译文版本“说个清楚”和“下定義”都表明“恐惧是无法解释的东西”这一隐喻。很难说清楚恐怖是什么。因此,无法解释的性质被映射到目标域“恐怖”之中,让读者感到更加紧张和焦虑。根据这种人类身体和文化经验,恐怖被构造成无法解释的东西。“define”在原文中是指描述或解释恐怖和恐惧的含义。“—and yet I should be at a loss how otherwise to define it”可以被解释为“我无法解释什么是恐怖”,或者“我无法解释导致我感到恐怖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译文版本“说个清楚”更加强调“为什么感到恐惧”,而第二个译文“下定义”更加强调“恐惧是什么”。从概念隐喻来看,译文1中的隐喻主要表明了我感到恐怖的原因的不可解释的属性;译文2中的隐喻主要呈现了恐惧是什么的属性。因此,目标语篇中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概念隐喻的不同层面。

    二、结束语

    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黑猫》中的隐喻翻译进行研究,在分析原文本和两个目标文本的基础上,归纳出四种隐喻翻译模式:

    1.原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翻译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水平映射到目标语篇中。

    2.原文本中概念隐喻的含义映射到目标文本时更加清晰和明确

    3.译文中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概念隐喻的不同方面。

    4.随着译文的翻译,原文意象的隐喻概念被弱化。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阐述了隐喻翻译的四种普遍模式,并对隐喻翻译的具体策略提出了建议,论证了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翻译的合理性和意义。

    参考文献:

    [1]Lakoff, Gorge. & Johno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8-28.

    [2]爱伦·坡. 短篇小说精选[M]. 王勋, 纪飞等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195-206.

    [3]爱伦·坡. 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M]. 陈良廷等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166-176.

    [4]爱伦·坡. 莫格街凶杀案[M]. 赵苏苏,吴继珍等译. 北京:
    群众出版社. 2012:
    3-10.

    [5]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48-151.

    [6]肖家燕, 李恒威.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 中国外语,2015,(5):
    106-111.

    [7]杨婷婷. 爱伦·坡哥特式风格在小说《黑猫》中的体现[J]. 青年文学家,2015,(32):
    91.

    相关热词搜索: 中译本 隐喻 黑猫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