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成长型城市旅游地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耦合机理研究

    时间:2020-11-09 00:05: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虞虎+刘青青+张希月

    摘 要: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基于休闲旅游产业内涵的分析,使用改进TOPSIS模型定量测算2000-2014年共15年的合肥市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判定成长型城市旅游地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作用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1)成长型旅游地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具有持续优化的特征,耦合指数日渐逼近理想最优值,递增幅度有增加趋势;(2)合肥市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耦合过程可划分为差异发展阶段(2005年之前)、低位互动阶段(2006-2010年)、高位耦合阶段(2011-2014年),各阶段特点不同;(2)不同阶段各个因素的作用角色和大小不同,政府主导力、市场需求拉力、产品吸引力、旅游竞争力、外部环境产生的力量是推动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演化的主要动力,休闲旅游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是城市产业对外部多种环境因素变化的空间响应所引起的适应性演化。应把握这一发展规律,以保证休闲旅游和城市发展的持续优化。

    关键词:休闲旅游;城市发展;耦合特征;作用机理;合肥市

    Abstract:The interaction of leisure tourism and urban developmeng of growth tourist destin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and leisure tourism industry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ower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eventuall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growth urban tourism first, 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of TOPSIS method. Then it takes Hefei city for example, determine its leisure tourism and urban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index from 2000 to 2014,Determine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leisure tourism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 Hefei and reveal mechanism of 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oordinating index between leisure tourism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 Hefei approaches the most ideal value day by day and it ascends in an increasing way; (2) the coordinating process c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before 2005), low interaction stage (from 2006 to 2010) and high coupling stage (from 2011 to 2014), and each stage is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3) the role and strength of each factor in different stages varies, the main power pushing the coordinated evolution of leisure tourism, urban development include government leading force, market demand tensile force, product attractiveness,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power from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coordination role between leisure tourism system and urban development system is the adaptive evolution caused by response made by urban industries to external spaces of different various factors. This law of development shall be kept to ensure the continuous and optimize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and urban development.

    Key words:leisure tourism ; urban development ; coordination characteristics ; mechanism ; Hefei City

    中圖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2-38(8)

    1 引言

    城市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为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和硬件环境,现代城市休闲旅游街区、大型购物中心、城市公园、主题公园、体育娱乐场所等多种类型的城市游憩中心皆融入了较多的休闲、旅游元素,带动了休闲娱乐、都市观光、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产品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完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系列休闲旅游要素在城市集聚,并在城市环境的支撑下围绕休闲旅游活动而展开的产业空间组织,并将城市作为休闲旅游目的地来呈现[1-3]。随着休闲旅游和城市发展的深入,两者在相互作用关系持续优化完善。

    随着城市第三产业的深化,休闲旅游发展的内涵不断放大,成为全球经济的新消费模式,深刻影响世界不同等级城市的发展。这个以商务、会展、创意产业等为代表的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升级和转型的重要方向。休闲旅游系统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其呈现出动态和非线性的关系,具有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城市,休闲旅游发生的机制、模式、路径差异较大[4]。当前相关研究仅单独关注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如罗文斌、虞虎、高楠等构建了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模型,以杭州、长三角、西安为案例地进行分析[5-7]。旅游演化多关注单个要素,如旅游政策与规划的演化[8-9]、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演化[10]、旅游需求的演化[11-12]、旅游知识与技术创新的演化[13]对旅游的影响作用。随着休闲和旅游两者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城市旅游作为休闲的分支内容,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这个作用过程的整体内容,以休闲旅游为主体去探讨、剖析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联系则显得更为贴切。现有成果缺乏从休闲旅游的常态的视角给予解释,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综合评价成果较少,对其间因素之间的关联效应、演化机制等内容缺乏富有成效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为上海、杭州、黄山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城市和资源型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对于快速成长中的城市旅游地关注较少。

    鉴于此,本文以合肥市为案例地,探讨成长型旅游地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耦合作用特征和机理,有助于从新视角和新要素来认识其发展规律,为政策制定和实践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 案例地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案例地概况

    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自古以来,合肥市以宜居、休闲城市著称,具有良好的城市绿化环境。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合肥市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城市旅游、国际旅游会展、景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商贸旅游等多种业态迅速发展,较大地推动了休闲旅游城市建设。2000年,合肥市的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9.78%和23.51%;2014年,两个比值增长为15.38%和39.12%(图1)。2015年,中国休闲城市排行榜中,合肥排名全国第12位。但是,合肥作为一个成长型的城市旅游地,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耦合作用关系和变化反映了该类城市的的规律性,有必要加以分析探讨,以指导其他类似城市旅游地的优化发展。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改进TOPSIS模型,选择2000-2014年的合肥市统计数据,定量测算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技术,近年来广泛用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14-16]。选取针对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的刻画指标。本文将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子系统并行的系统考虑,构建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使用改进TOPSIS模型进行评价测算。以数据指标的完整性、完善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参考前人研究成果[4-7],选择原因如下:

    2.2.1 休闲旅游系统指标选择

    (1)休闲旅游经济。休闲旅游是城市服务业发展重要推动力量,能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优化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选择指标包括旅游国内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游人数、入境游人数等4个指标表征。

    (2)城市休闲旅游形象。城市形象建设有助于增加城市休闲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城市知名度。选择指标包括旅游人次占全国游客数量比重、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空气质量达标(API<100)天数、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可吸入颗粒物等5个指标表征。

    (3)休闲旅游产业就业。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服务就业岗位。选择指标包括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星级宾馆(饭店)数、旅行社数、A级旅游景区数等4个指标表征。

    2.2.2 城市系统指标选择

    (1)城市经济发展。旅游带动城市商业、零售业、就业发展,增强城市吸引力,城市经济水平高低决定了旅游设施、产品、景区建设完备性,城市经济是对城市系统进行表征的重要方向。选择GDP、三产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品总额等3个指标表征。

    (2)城市规模水平。休闲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流动,刺激城市宾馆、度假房产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吸引外部投资。选择指标包括人口增长率、土地城市化率、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额等4个指标表征。

    (3)城市关联产业融合情况。休闲旅游产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性,與城市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之间的供求关系密切,选择指标包括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收入、住宿餐饮业收入等3个指标表征。

    (4)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发展水平与公共交通需求和体系完备性正相关。旅游提供额外资金,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增长的需求。交通是旅游发展六要素之一,完善的公共交通有效提高旅游活动效率。选择人均实有铺装道路面积、万人年末实有汽车数、万人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等指标等3个指标表征。

    (5)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保证良好的环境质量,是休闲旅游发展基础,良好的休闲旅游发展又可以引导或加速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选择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5个指标表征。

    2.3 協调水平评价模型

    (1)构建原始数据矩阵;

    (2)数据标准化处理与权重确定。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采用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采用信息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熵信息量越大,权重越大。反之越小。计算公式为:

    ,令,;

    (3)对评价对象进行单排序。标准化矩阵中各指标的最大值和在最小值表示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其中

    (4)计算各评价单元与最优值和最劣值之间的距离,越小,表示评价对象与理想解越接近,越大,表示评价对象越远离负理想解,状况越好。计算公式为:

    (5)建立评价对象的(,)二维数据空间。设点A(min(),Max())为最有理想参考点,则与A的相对距离C与1的差值的大小进行排序,若Ci值较大,则评价对象为较优。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指标实际值;表示第i个城市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和分别表示所有城市中第j项评价指标最小值和最大值,其中m为评价城市数,n为指标数。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

    2.4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01-2014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合肥市统计年鉴》以及合肥市各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个别年份缺失数据根据前后两年的平均值进行代替。

    3 研究结果

    3.1 指标权重

    从指标权重(表1)看,一级指标权重层次明显。在休闲旅游系统中,城市休闲旅游经济的权重为0.2598,城市休闲旅游产业就业的权重仅为0.0625。城市发展系统中,城市经济增长、城市规模水平、关联产业融合水平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从二级指标来看,多数指标之间的权重保持在0.03-0.07之间,权重较大的指标因素包括旅游收入、城市建设、餐饮住宿业发展等方面,权重较小的指标(小于0.01)包括空气质量、大学生数量、废弃物处理量等。这表明合肥市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集中在经济增长和形象改善方面,社会就业、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等尚未有效发挥。

    3.2 协调水平得分

    2000-2014年,合肥市协调水平趋于平稳增长,2000年为最低,Ci值为0.7375,2014年Ci值为0.9885。递增幅度上,2003-2005年的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前后年份,在2013年、2014年也出现了明显的降低。从平均值来看,各个年份距离最优解D+的距离的平均值为0.1677,距离最劣值D-的距离平均值为0.0958,说明指标体系的趋于优化的步伐较为明显,变动较为平稳。

    研究时期,2014年度,合肥市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系数达到了最高值,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合肥市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耦合关系日渐逼近最优值;递增幅度呈增加趋势,说明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状态的改进日益增大。

    3.3 协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为了判断合肥市休闲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发展特征,采用休闲旅游综合指数和城市发展综合指数来判定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综合发展指数定义为:

    其中,F为休闲旅游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w为每个指标的权重,x为每个指标的无量纲值,j为第j年,n为全部年份。根据这个公式可以测算出两个系统之间的发展水平,将该值各年份值与平均值相比较可知两个系统的发展速度(图2),将该值与上文的协调水平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

    从图2可知,研究期间,合肥市休闲旅游和城市发展综合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两者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2005年之前,休闲旅游系统低于城市系统综合水平,差值较小,但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后者。主要在于合肥市拥有较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本底和休闲旅游基础,但该时期两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还较弱。2006-2010年,第三产业持续推进,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休闲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迅速,休闲旅游景区(点)逐渐增多、服务设施逐渐完善、旅游产品体系逐渐形成。休闲旅游系统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系统的发展速度和相互作用明显扩大,该时期合肥市政府提出城市大发展战略,确立了“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的城市性质,强化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产业经济发展,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提升较大。2011年之后,两个系统自身的快速发展也较大的推动了协调水平的急剧提高。

    以上述三个指数的变化为基础,综合考虑合肥市休闲旅游发展历程、产业结构变化特征、休闲旅游发展定位等多种因素,将改耦合作用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3.3.1 差异发展阶段(2005年之前)

    2000年之前,合肥市休闲旅游系统建设未纳入城市发展当中。1950-2000年,休闲旅游发展仅仅是城市发展的较小内容。1956年,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市郊建设河岸林、公路林、果园、森林公园等大块绿地,供假日远足游览、开辟市区通往郊外风景区的公共汽车、修建旅馆满足外旅游可住宿”。“大跃进”时期发展受到限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提出着手发展休闲旅游业,之后相继对长江中路、金寨路北段向安庆路两侧、城隍庙地区延伸进行了旧城改造,编制了大蜀山、董铺水库等地的市郊风景区规划,仍定位为“市民休闲、游憩之处”,服务市场较小。由于缺乏,缺少旅游景区(点)和产业发展思路,休闲旅游服务设施、接待设施、康体娱乐设施以及购物设施等方面缺失,休闲旅游系统发展显著的落后于城市系统发展,造成了两者之间协调水平不高的局面。

    2000年以来,通过城市内部游憩设施建设来满足居民休闲游憩需求。合肥市相继开发了大蜀山森林公园、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等多个园林绿地项目,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閑游憩需求。虽对休闲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仍滞后于城市发展。

    3.3.2 低位互动阶段(2006~2010年)

    这一时期伴随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利好环境,合肥市也认识到旅游业在城市产业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景区建设,将休闲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打造融入城市发展当中,闲旅游吸引物子系统初具雏形。城市发展改善了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交通、通信、环境卫生等基础条件,同时休闲旅游发展也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宜居水平。

    对旅游景区的建设是这一时期的重点任务。合肥城市规划发展不断加强休闲旅游建设内容,以全省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来打造休闲旅游集散和目的地,相继创建了紫蓬山森林公园、岱山湖风景区和三国新城遗址等一系列4A级的精品休闲旅游景区。同时进行了休闲旅游商业的大规模投资,成为区域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以滨水休闲为主导的休闲旅游业态纳入到了城市深化发展之中。合肥滨湖新城建设,其目标是建成区域型的金融会展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休闲中心、中西部文化艺术中心和服务外包中心,是打造现代滨湖城市、提升合肥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步骤,带动了徽州大道和BTR等重要外联交通建设,并通过生态治理工程建设还将带动沿巢湖岸线16公里外滩、人工湿地、水文化“水街”建设。

    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合肥市围绕观光型旅游产品继续深化景区(点)建设、基础实施和旅游设施建设,至2010年拥有A级旅游景点(区)29处,45座星级宾馆,44个城市公园,可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会议等旅游产品,休闲旅游线路组织覆盖了城区公园和大蜀山、紫蓬山、三河镇等景区,区际线路扩展到省内其他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呈现“总量进位、增速领先”的加速态势,耦合互动效应显著增强。

    该时期,合肥市明确了发展休闲旅游业的目标,在前期景区建设的基础上,将休闲旅游景区(点)、宾馆接待设施、旅游服务和相关基础设施作为配套建设重点,休闲旅游系统的整体联动效应逐渐体现。

    3.3.3 高位耦合阶段(2011~2014年)

    休闲旅游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层次化、类型多元化,关联产业融合作用增强。合肥市特色商业街区的休闲旅游功能逐步提高,省内其他城市的一、两日游休闲购物次数明显增多,主要购物街包括淮河路文化商业步行街、城隍庙小商品批发市场、三孝口女人街等,购物商厦包括瑞景名品中心、瑞景国际购物广场、合肥鼓楼商厦、商之都、乐普生等,服务对象从市民扩展到游客;形成了庐阳古城文化观光(包公府、李府、城隍庙等)、护城河休闲景观带、城市休闲游憩中心(万达广场、东方广场、胜利广场欢乐城等);滨湖新城以国际滨湖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了以绿色、生态、滨水为特色的现代化滨湖旅游新城;近郊地区则依托大蜀山、紫蓬山、三岗、岱山湖、双凤湖等森林湖泊和田园风光资源,发展了山地运动、乡村休闲、康体养生等乡村休闲和度假产品,举办了徽美食文化节、三河民俗文化节等休闲旅游活动。上述休闲旅游产品建设推动了合肥市观光度假、体育娱乐、康体保健、森林休闲等多种项目发展,推动了老城区和滨湖新区的文化娱乐、旅游演艺、休闲商业等休闲旅游业态的发展,产业外延和关联作用不断增强。并且,城市交通设施、住宿餐饮设施对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在提高,关联互动作用更加突出。

    总体来看,合肥市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作用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城市发展未将旅游业作为重要的产业来发展,公园、广场建设目标是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的需求。当休闲旅游需求扩大之后,城市发展对自然、人文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增多,休闲旅游产业体系、景区(点)空间结构、城市旅游品牌和休闲旅游系统功能逐渐完善,拓展了休闲旅游产品、旅游需求市场和旅游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使休闲旅游业与城市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加深,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耦合协同作用加强。

    4 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作用机理

    合肥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是在利好政策不断优化、交通区位条件改善、资源价值逐渐提升、消费市场不断成熟等一系列外部和内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

    4.1 宏观政策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它通过财政投资和招商引资不断促进城市硬件设施建设,吸引项目投资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培育产业发展。安徽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城市和旅游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在资金、政策、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合肥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区域层面,通过合肥经济圈等空间措施引导。并建立了安徽省旅游委,以综合协调职能的行政机构管理架构,确保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效推动了合肥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4.2 休闲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产生了较强的拉动作用

    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快提高,休闲旅游市场和旅游消费需求旺盛。2000-2014年,合肥市城镇人口可支配收入从6389元提高到24272元,年均增长18.66%,旅游消费能力提高、规模扩大;作为安徽省会城市,不断的吸引着省内其他休闲旅游者的流入。同时又紧邻长三角、武汉等发达地区和城市,2010年之后的城际高铁的通车,与周边城市的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进一步提高,使合肥市成为周边区域的重要目的地和中转地,在壮大休闲旅游产业规模、引导产业业态结构调整、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形象塑造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4.3 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促进了产业关联联系

    多种休闲旅游项目的形成,优化了合肥老城区游憩场所空间结构,外围组团建设拓展了新的城市游憩空间,形成新的休闲旅游产业增长极。前期以庐阳老城为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扩展方式为主,后期重大项目为多中心的组团发展为主。前期的旅游景区(点)仅限于老城区的包公文化园、逍遥津公园、环城公园、城隍庙老区、淮海路步行街、李鸿章享堂、墨荷园等,后期随着合肥市城市空间的向外圈层化拓展和外围城市组团的建设,以大学城、政务新区、滨湖新城三大重大城市项目为中心的滨湖旅游区、会展中心、科学岛等一系列公园绿地、城市景观建设,政府逐渐有能力对周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双重需要,也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外围逐渐形成了大蜀山生态旅游区、紫蓬山生态旅游区、三河古镇旅游区、岱山湖休闲度假区等生态型旅游项目建设。随着旅游市场继续深入,项目的周边逐渐兴起农家乐、旅游住宿等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

    4.4 休闲旅游产业业态之间的外延与融合

    大型节点性休闲旅游项目的推动体现在两点:原有城市街区和商场等场所的休闲旅游功能外延、休闲旅游资源项目的持續开发建设,多业态、多层次产品不断丰富,形成了休闲购物旅游、城市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文化节事等业态并存的格局。随着合肥城区改造和外围滨湖新城的建设,新的休闲旅游景区(点)系统快速发展,形成独立的小景区集团,且相互之间吸附机遇增加、力量增大,逐渐聚集形成较大的景区集团,优化了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提升了产业关联效应。

    4.5 交通条件优化改善了城市旅游发展环境

    交通设施改善不断提升合肥休闲旅游资源产品价值和市场规模,推动休闲旅游交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休闲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价值,扩展了休闲旅游内外线路。尤其是沪汉高铁、合福高铁、新桥国际机场等一系列重大交通设施的建成,外围吸引辐射范围明显扩大,集散范围形成了“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3小时到上海、4小时到北京”的空间格局,使合肥成为华东地区区域性的休闲旅游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带动了人物、资金、信息等流要素的聚散,使休闲旅游产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规模、融合作用和互动作用进一步紧密。与周边六安、安庆等城市旅游线路的开通,扩大了休闲旅游消费市场规模。

    成长型城市旅游地的休闲旅游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之间的协调作用是城市产业对外部多种环境因素变化的空间响应所引起的适应性演化,政府主导力、市场需求拉力、产品吸引力、旅游竞争力、外部环境产生的力量是主要动力。这些影响与制约因素并非单项、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有机的、关联的动力机制来实现各自的功能。在内外部因素作用下实现对城市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旅游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系统之间的整体、动态、协同发展。

    5 结论

    (1)从合肥市案例来看,成长型城市旅游地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水平逐年递增。合肥市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过程划分为差异发展阶段(2005年之前)、低位互动阶段(2006-2010年)、高位耦合阶段(2011-2014年)三个阶段,这个过程反映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耦合作用关系的持续深化。

    (2)休闲旅游和城市发展耦合作用过程实际上是推动城市旅游地不断优化发展的过程。政策环境、自然和人文资源、城市经济环境、设施配套水平、区位交通条件等一系列外部和内部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各个因素具有阶段主导性。

    (3)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社会管理者发展策略和市场需求等多因素变化,休闲旅游发展规模、模式会发生相应变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状态也会随之变化。应从这些主要影响因素出发,找到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作用关系,以促进两者之间的耦合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25(4):741-750.

    [2]黄震方,祝晔,袁林旺,等.休闲旅游资源的内涵、分类与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9):1543-1553.

    [3]Andreas Papatheodorou.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sort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31(1):219-237.

    [4]王璐璐,虞虎,周彬.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度评价——以中国25个主要旅游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2):195-201.

    [5]罗文斌,谭荣. 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关系的定量评价——以杭州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12,31(6):1103-1110.

    [6]虞虎,陆林,朱冬芳.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及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0):1746-1757.

    [7]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旅游学刊,2013,28(1):62 -68.

    [8] Linda k.Richter. Fragmented politics of US tourism [J].Tourism Management,1985,6(3):162-173.

    [9] Josep A .Ivars Baidal. Tourism Planning in Spain:
    Evolution and Perspectiv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2):313-333.

    [10]Gemma Canovesect .Rural tourism in Spain:
    an analysis of recent evolution[J]. Geoforum, 2004,35:755-769.

    [11] Pilar Gonzailez ,Paz Moral. Analysis of Tourism Trends in Spai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23(4):739-754.

    [12] Garin-Munoz. Tourism in Balearic Islands:
    A dynamic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Demand Using Panel Data [J].Tourism Management,2007(5),28:1224-1235.

    [13]Cariton S.Van Doren,Sam A.Lollar. The consequences of forty years of tourism growt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5,12(3):467-489.

    [14]任力锋,王一任,张彦琼,等. TOPSIS 法的改进与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1):64-66.

    [15]Olson D L. Comparison of weights in TOPSIS models[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04,40(7- 8):721 -727.

    [16]Yang T,Chou P. Solving a multi-response simulation-optimization problem with discrete variables using a multiple-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J].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2005,68(1):9-21.

    责任编辑:王凌宇

    相关热词搜索: 旅游地 城市 耦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