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略论辩证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

    时间:2020-11-25 12:13: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刘玉珂

    摘要:运用辩证法指导现代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丰富和发展辩证法,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论十大关系》等文献是“运用”和“发展”的第一批重大成果。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抓住了辩证法的核心和本质,把“运用”和“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江泽民对发展理论作了科学阐述和运用发展。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辩证法;发展;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B02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186-04

    一、运用与发展

    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充满着极为错综复杂的矛盾。能否按辩证法办事,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运用辩证法指导现代化建设,是历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推翻了沙皇政权,他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粉碎国内白匪的武装叛乱,战胜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加上列宁过早逝世,也没有能够把辩证法运用于现代化建设。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另一方面却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认识、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他认为,如果有矛盾,根子也在国外帝国主义。他思想日趋僵化,离开辩证而陷入了形而上学。他把苏联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模式绝对化、普遍化,强行推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苏联经济的顺利发展,也给东欧一些国家带来了危害。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正是这样,运用辩证法指导现代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把辩证法推向前进的重大责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运用也是发展,没有运用也谈不上发展。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它开辟了辩证法应用的新的领域,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在运用辩证法认识和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必将极大地丰富它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新的原则和结论,使唯物辩证法充满生机和活力。

    中国共产党人以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艰苦努力,在运用辩证法指导现代化建设和在现代化建设中丰富和发展辩证法这两个方面,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初步运用取得的重大成果

    我们党运用辩证法指导建设,可以说从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

    新中国成立时,在国际,帝国主义对我们采取敌视政策,实行包围封锁,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妄图把战火烧到中国。在国内,人民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统一;土匪、特务和其他反革命势力,严重危害着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土地改革在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尚未进行;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掠夺,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濒于崩溃:物资奇缺,投机资本猖獗,物价飞涨,广大劳动人民贫困失业,生活下降到可怕的地步。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怎么办?辩证法讲两点论,也是重点论。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就没有辩证法。毛泽东强调“不要四面出击”,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并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措施和办法。因而,经过短短三年的努力,就胜利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这是运用辩证法创造的世界奇迹。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1953年,我们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社会制度的发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工业化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我国落后的农业国的状况。社会制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先进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将促进和保护社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将为新的社会制度的巩固、发展提供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

    为着实现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我们党基于对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矛盾特殊性的历史的全面的分析,没有采取剥夺没收的办法,而是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对它们实行赎买。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党正确分析了土改以后中国农民的两种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指出一方面不能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提倡组织起来,并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这样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在经济建设的指导工作上,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恢复、财经状况根本好转的形势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实际困难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恰当估量,明确表示即要加速工业的发展,保持相当的建设规模,又决不可以不顾财政力量、技术力量和设备供应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而任意地、无限制地去扩大建设规模;强调要搞好综合平衡,把重点建设与全面安排结合起来,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要讲求经济核算,把提高经济效果放在重要位置。总而言之,不论是“三大改造还是经济建设,都是从当时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的,充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因而进展得非常顺利。

    1956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有了三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我们也逐步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经过时间比较长、内容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经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种关系,即十个矛盾,提出了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方法和原则。毛泽东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把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作为指导方针,并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发挥。1957年2月/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肯定社会主义是充满了矛盾的,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只是这些矛盾同旧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可以经过社会制度本身,

    不断得到解决。毛泽东科学分析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说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论十大关系》、八大文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和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法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批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新贡献。

    三、发展是硬道理

    我们党运用辩证法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的思想和原则,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和十年动乱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在长时期内未能得到贯彻执行。邓小平总结我国建国后三十二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辩证法的核心和本质是发展,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发展的学说。人们通常说的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或肯定、否定规律),都是讲的事物的发展,是从发展动力、发展阶段、发展过程等方面讲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运用辩证法指导现代化建设和在现代化建设中发展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要求和生动体现。邓小平反复强调发展,反复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问题谈共产主义,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空想论。

    “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前提。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抓住这一矛盾解决好,就可以带动其他社会矛盾的解决,也就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不能离开“发展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泼展生卉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是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崭新结论,有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科学内涵。

    首先,这一论断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社会主义的出现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发展生产力。不然,社会主义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次,这一论断指明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只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如果离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失去了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意义。同样,没有生产力的发展,谈不上共同富裕;不讲共同富裕,就会导致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第三,这一科学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发展”与改革、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说服力,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更离不开发展。总而言之,发展是硬道理。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我们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大步前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步入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这篇重要文献(简称十二大系)。

    十二大系,首先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关系全局的重大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和保证。我们必须善于统观全局,精心策划,从总体上把握三者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关于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江泽民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关于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关于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把正确处理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全局性的重大关系之一,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江泽民指出,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三大产业中居首位的是农业,要大力加强农业的发展,是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工业方面要调整工业结构,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大力振

    兴支柱产业,要提高素质和水平。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需要逐步提高,使之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合理的规模与结构。

    关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发展得比中西部地区更快,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中出现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要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于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江泽民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关于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江泽民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我们在积极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使它们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关于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江泽民指出,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

    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江泽民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排外。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江泽民指出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原则问题,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宏观调控权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利。

    关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江泽民指出,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支持加强国防建设。

    关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江泽民指出,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江泽民关于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十二个重大关系的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思想。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论十大关系》没有、当时也不可能提出的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另一方面,又赋予《论十大关系》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以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同时,十二大关系也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科学阐述和运用发展。

    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不断提高,理论不断创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发展问题新认识的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结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口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决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只有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抓好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其次,“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和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第三,必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这一新概念、新理论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关热词搜索: 略论 辩证法 现代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