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入木三分 写得深刻

    时间:2020-12-29 12:01: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韦静

    【摘 要】本文阐明“深刻”的内涵、意义,分析作文不深刻的原因,论述以小见大、追根溯源、逐层深入使作文意义深刻的三种方法,以例诠释写作之“深刻”,评析例文,提出升格建议,为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写作 深刻 以小见大 追根溯源 逐层深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B-0094-03

    一篇文质俱佳的美文,“深刻”是不可或缺的。写作中的“深刻”指的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写作时,可从三个方面做到“深刻”:一是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抓住作文材料背后折射出来的事件本质和核心立意,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和评价作文材料中的事件。二是追根溯源。仔细探寻作文材料中心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原因,往广处想,往深处想,往远处想。三是逐层深入。可采用递进式、“引、议、联、结”的结构或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展开,逐层深入例证,就能让文章的说理更深刻。

    一、“深刻”的内涵、意义及作文不深刻的原因

    (一)什么是深刻

    “深刻”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含义有二:一是指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二是指内心感受的程度很深。在写作中的“深刻”指的是,文章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不同文体“深刻”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记叙文要形象厚重,议论文要说理透彻,散文要富有韵味和哲理。

    (二)“深刻”对作文的意义

    在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对作文的评分主要按照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级别进行评分。基础等级分为内容和表达两个评分项目,各占 20 分,共计 40 分。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方面衡量学生的作文。发展等级评分,主要包括深刻、丰富、文采、创意四个方面,满分为 20 分。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四大项十六个点中若干突出的点按等评分。“深刻”在发展等级中位列第一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评分标准中,“深刻”细分为深刻、较深刻、略显深刻、个别语句有深意四个等级。

    一篇文质俱佳的美文,深刻是不可或缺的。学生若能对作文材料深入解读、分析、重构,透过材料概述的社会现象或事件,深入挖掘这些社会现象或事件背后隐藏的本质,进而从其发生的源头入手,思考其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就可使文章的立意更深远、内涵更丰富、思想更深刻。若果行文中能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逐层深入论证,再加之可能由此引发的后果,探究应该“怎么做”,那么就可让文章显现与众不同的深度,在众多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

    (三)作文不深刻的原因

    目前,造成学生写作不深刻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思考作文立意时,想得过于浅显,更多的停留在作文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思考,未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透過现象探究本质。二是思考现象或事件的产生原因时,没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深入挖掘真正原因,如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未能追根溯源,或未能正确探寻其成因,揭示出事件内在的因果联系。三是立论的观点缺乏启发性和深刻性。平淡无奇的论点,随意列举的事例,加上淡而无味的议论和说理,文章如一潭死水,缺乏深刻性。

    二、要使作文意义深刻的三种方法

    (一)以小见大

    审题立意要学会深入思考,从现象到本质,抓住作文材料背后折射出来的事件本质和核心立意,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和评价作文材料中的事件。若涉及两则以上的作文材料,那还需仔细比对多则作文材料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紧扣作文材料本质。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的主题,挖掘比作文材料所写之事更为深广的内容。

    (二)追根溯源

    在写作前多做因果分析,仔细探寻作文材料中心事件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次的、具有普遍性的原因,深入思考,正确归因。在追根溯源时,往广处想,往深处想,往远处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事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在行文中,要条分缕析地梳理其原因,并加之以旁引曲证,可以增强文章的深刻性。

    (三)逐层深入

    采用递进式和“引、议、联、结”的结构,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或三者结合的思路展开行文,会比仅简单按照并列式结构行文更易凸显文章的深刻性。举例论证时,可由个人层面的例子,到群体层面的例子,再上升到民族、国家、世界层面的例子,逐层深入推进。逐层深入的例证,会让文章的说理更具深刻性。

    三、深刻写作的教学案例

    (一)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地铁车厢内,一名男子将鼻涕纸扔在座位下面。有乘客劝阻这名男子,他却极力辩解。他身边的小男孩也催促他:“你赶紧拿着。”最终,小男孩在尝试三次而男子仍无动于衷后,趴到座位底下将纸捡了起来。

    〖材料二〗为防止烟台长岛的海洋生态遭破坏,游客不再被允许捡拾球石。一位游客的孩子捡了一块球石,工作人员耐心劝导,但这位游客却说:“140 块钱的门票,就拿一块不行吗?”“当买一块石头买不了吗?”“孩子哭了,就拿一个怎么了?”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二)作文境域

    在这两则材料中,隐含了三个重要的关键词:文明、教育、规则。其中关于“文明”和“教育”可写的角度非常多,那么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对“文明”和“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呢?因为这两则材料中都提到大人与孩子,而且都体现了大人对规则的漠视、文明意识的欠缺,所以这篇作文最好能围绕大人或家长守规则对孩子的影响来谈,这样更能紧密扣题,立意也更深刻。

    (三)个性体悟

    1.人人都应严守规则,做文明人,共建文明社会。这两则作文材料的共同点在于都与“文明”紧密相关,都反映了大人在孩子面前不守规则、有失文明的行为。规则意识淡薄是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痼疾,对文明的尊崇之心被随心所欲的任性取代。然而规则教育无小事,家长和孩子、社会和国家都应埋下遵守规则、敬畏规则的种子,积极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2.大人要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在第一则作文材料中,随意乱扔鼻涕纸的地铁男子,在讲文明、守规则方面远不及拾起鼻涕纸的孩子做得好。《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大人身不正,何以教人?所以作为大人、作为家长,应将规则意识长存于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3.家长错误的行为会导致孩子错位的人生。在第二则作文材料中,执意违规捡走球石的家长违背规则,不讲文明,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试想若长此以往,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培育出的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的社会?

    (四)思维轨迹

    〖思路一〗扔纸团、捡球石,规则之墙摇摇欲坠,人们应合力共守规则之墙。规则,是人类社会的底线之墙。成人,是规则之墙的修筑者和维护者。孩子,是规则之墙未来的守护者。唯有孩子的启蒙者—— 成人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才能使规则之墙保持稳固。该如何做呢?成人应以身作则,摒弃种种不守规则的行为。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共同努力,才能筑就出遵守规则的文明社会。当然,规则并非只是一味地强调机械遵守,也需体现人性化和灵活性,在制定和遵守规则的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人文关怀,如杭州图书馆面向流浪者和拾荒者开放、广州地铁规定盲人可携带导盲犬进地铁站等。成人与孩子共同合力,才能让人类规则之墙日渐稳固。

    〖思路二〗地铁上久不捡起的鼻涕纸,是男子对规则的漠视;海滩上执意要带走的球石,是游客妄自凌驾于规则之上的无知。是什么让守规之花奄奄一息?想必是教育的缺失让社会的守规之土变得荒芜贫瘠。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能使遵守规则的种子发芽;广泛的社会教育,能使遵守规则的花朵遍开。但仅靠教育就可以使全社会形成规则意识吗?还应该适当地以法律的强制力推进和保障全社会规则意识的形成,让地铁上再无随意丢下的鼻涕纸,让海滩的球石永存,让规则意识深入人心,使守规之花常开,芬芳永存。

    〖思路三〗大道之行,规则相伴。如今社会上不讲文明、不守规则之事盛行的原因在于自我权利意识的过度膨胀、规则意识的日渐淡薄。社会缺乏遵守规则的良好社会风气,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让“中国式过马路”“景区刻字”“截拦动车”等不守规则事件层出不穷。那么如何才能重建规则意识?亡羊补牢,尚未晚矣。通过加强家长的榜样教育、普及全民文明教育等方式就能重建全民规则意识。每个人都应遵守规则、敬畏规则,一言一行不逾矩,合力共建文明社会。非唯我们国家,遵守规则亦是国与国之间解决国际纷争与和平相处的良方妙药。

    四、例文呈现

    心存圭臬 敬畏规则

    车厢内的纸团被丢弃又捡起,提醒着人们,规则长存心中;海滩上的石子被拾起又放下,告诫着人们圭臬不容忽视。一边是黄口小儿尚且明白遵守规则的道理,另一边则是无理取闹的家长无视规则的蛮横自大。如此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规则的约束何以屡屡被现实击碎?这一症结如何化解?答案便是心存圭臬,敬畏规则。

    数千年前混沌初开、民智未启之时,人们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数罟斧斤张牙舞爪地掠夺换来了生产力的进步,也埋下了隐患的火种。天嚣纷至沓来,人类在自然的愤怒面前显得那样无力。当洪水退却,沙尘消弭,人们拾起了对自然、对规则的敬畏。于是人们循着自然法则的指引,掠夺式的野蛮被取代,社会一步步走向文明开化。与此同时,对规则的敬畏也在潜移默化中被保留并得到应用。人们逐渐明白,规则不等于束缚,而意味着自由。

    然而工业革命催化下的飞速发展,让投机钻营之辈产生了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的错觉。他们将西塞罗的墓碑砸碎,将康德头顶的星空焚毁,高呼着规则已死,秩序无用。殊不知那刺目的纸团和自以为是的无理争辩成了世人的笑柄。此前宁波雅戈尔动物园的悲剧犹历历在目,其背后正是无视规则的幽灵在徘徊。而之后“勇拦列车”“高铁占座”等事件的发生,又何尝不是对规则的淡漠與轻蔑呢?若说此类闹剧不过是图一时之利、逞一时之快而为之,不能以偏概全,那么那些视法律于无物的暴徒们制造的血案同样能被轻易地原谅吗?或许有人会说,诸如扔纸团、捡石子这类行径与暴力骚乱尚有距离,施以惩罚实属多余。然而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批“中国式过马路”的淡漠与泰然背后,潜伏着什么样的荫翳。

    规则与正义常常相伴相生,不义者往往钻了规则的空子并为此沾沾自喜。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美方政客抱着如跳梁小丑的心态,自导自演了一出闹剧。在利己的自裁规则框架里,他们挖空心思企图拖住中国前进的步伐,全然罔顾世贸组织的明文规定。但是野心家的阴谋终不会得逞,须知规则织就的网绝不会放过那些别有用心之人。

    让我们拾起地上的纸团,放下手中的石子,心存圭臬,敬畏规则,以光明磊落之心行于世间,成就社会之进步。

    五、反思交流

    (一)例文评析

    1.主题立意深刻。同类文章大多仅仅立足于谴责扔纸团、捡球石等不文明行径,呼吁人们遵守规则,倡导文明。而本文追根溯源,从内因出发分析问题,探寻造成此等不文明行径的根源在于人们缺乏对规则的敬畏,从而确定文章主题为“敬畏规则”。文章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从回顾敬畏规则的由来,到抒写敬畏规则的丧失,再到指出如今人们对待规则的现状,强调丧失敬畏规则后带来的弊端,点明不敬畏规则的行为必将受到惩罚,以及敬畏规则的做法,思路清晰,立意深刻,逻辑严密,文脉贯通,一气呵成。

    2.本质剖析深刻。文章没有“就事论事”,止步于对扔纸团、捡球石等不文明行径的谴责。而是上升到对社会上不敬畏规则的种种行为和事例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不断在材料的扔纸团、捡球石行径和深入剖析社会现状间自由切换,深挖不敬畏规则、罔顾公共利益事例背后的根源和危害。认识问题全面而深刻,真正做到了由现象论及本质,赋予了文章更丰富深刻的社会内涵。

    3.行文角度深广。本文没有止于单线思考,而是利用时空线巧妙构思文章,从时间上、空间上进行发散思考,时序上由远及近,从远古混沌初开时谈起,论及近代工业革命时期,再回到现代社会。既说明了敬畏规则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土壤,又说明了不敬畏规则的行为和危害古今皆是。逐层推进,在宏大的格局上构架全文,纵横古今,开合自如。在纵观历史发展的广阔视野中思考“敬畏规则”,使得文章更具深刻性。

    4.例证层层深入。文中的例证既有个体层面的,又有群体层面的,最后还上升到国家层面。由评析不守规则的各种现实事例到国与国这个全球大背景里,以中美贸易摩擦深入论证不敬畏规则必将遭到惩罚。例证由小到大,不断纵深推进,显得宏大而深刻。论证紧扣材料,深入透彻。不敬畏规则的反面事例程度亦由轻到重,从扔纸团、捡球石等不文明行径到宁波雅戈尔动物园悲剧,再从勇拦列车、高铁占座等事件到暴徒们制造的血案,更加突显出敬畏规则在人类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层层深入的丰富例证,有效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

    (二)升格建议

    1.在结构方面,文章中论及“怎么做”的部分相对薄弱,仅在结尾段简短仓促地一笔带过,浅尝辄止,显得文章“头重脚轻”。建议在结尾段前加入一段关于“怎么做”的论述,例如,可结合前文批判性论证的各个视角进行长串排比式的呼告,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做法,从而让文章的层次感凸显得更加明晰,也能使全文的行文思路更加全面深刻。

    2.在例证方面,纵观全文,作者没有列举任何关于敬畏规则的正面例证,且文章中的例子皆为一带而过的泛例,缺乏详例,使得文章的例证深度稍欠。建议在行文中可穿插进一两个正面详例加以论证。详略结合的例子,正反对比的例证,会让文章的举例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思辨性。

    作文的深刻性并非一蹴而就,要想写出构思精巧、文采飞扬、富有思想深度的文章,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考生须勤做思维训练,关注民生,思考人生,审题立意、行文例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才能让作文闪耀出理性的思辨光辉。

    【作者简介】韦 静,广西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基地专家组成员,广西青蓝名师工程成员,南宁市高层次人才,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南宁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责编 卢建龙)

    相关热词搜索: 写得 深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