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和经验启示

    时间:2021-01-28 22:08: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齐卫平

    [摘  要]建设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的战略构想,从建成总体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了40年。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开拓,在推进中深化,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不断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是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接力赛中的一段奔跑,经过起步、发力、追赶、冲刺达到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实现后,党中央将领导中国人民开始进军下一个目标的新长征。建设小康社会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进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40年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义;经验财富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9-0003-07

    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奋斗,迎来了全面小康社會建成的历史时刻。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是我国政治生活的重大事情,也是向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献礼的厚重礼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深刻认识它的历史意义,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对于我们党继续引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小康社会建设的40年

    小康社会建设是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构想,从1979年底形成到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历时40年。在为此奋斗的实践中,党中央思想认识不断发展,目标不断清晰,内容不断丰富,实践不断深入,小康社会建设逐步推进的步伐记录了党领导人民“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奋斗足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重新恢复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然要求。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与他谈话中第一次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小康”概念出自中国典籍《礼记·礼运》,是古代先人描述理想社会状态的一个词语,中国人民早已耳熟能详。邓小平用“小康”来指称“现代化”有他的考虑,他阐述现代化的话语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的限定词,二是强调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像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前者是从建设性质表示中国现代化的规定,后者是从发展程度表示中国现代化的水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出访美国和日本,他看到发达国家现实情况后深切感受到中国的差距,因此把“小康社会”引入中国现代化的理解是一大创造。从邓小平当时表述的意思看,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建成小康社会决不是降低现代化的标准,而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合理设计。习近平指出:“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2]20世纪80年代后,小康社会就成为中国搞现代化建设一个深入人心的基本概念。

    1989年邓小平从党中央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江泽民接替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践向前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设计,提出在世纪末实现建成小康水平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二十年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这个新“三步走”战略,把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的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两步合成为一步,形成以建党一百周年和建国一百周年为时间节点的新两步奋斗目标。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些都是带有阶段性、根本性的变化。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4]党中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继续奋斗的目标,意味着建设小康社会延伸为跨世纪的构想,这是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到21世纪并深入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5]大会描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胡锦涛领导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制定“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6]。党中央对这个历史阶段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7]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头十余年小康社会建设的奋斗实践中,道路越走越实,能力越来越强,信心越来越足。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接力棒,引领小康社会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伴随,二是从“全面建设”要求转到“全面建成”任务。党的十八大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为号召,使小康社会的奋斗实践从“全面建设”目标指向的动员变成“全面建成”目标实现的行动。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8],擂响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战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年一年地进入倒计时。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中央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布局上加以定位,推进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全面发展;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举措,要求全党“一定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9];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党和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要求全党“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10];部署脱贫攻坚战,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11],“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13]。这些创新实践开创了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了‘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4]

    小康社会建设的40年,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一个整体过程。从建成总体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成三个发展阶段,它们紧密衔接,循序渐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开拓,在推进中深化,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持续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为党和人民事业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重大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是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接力赛中的一段奔跑,经过起步、发力、追赶、冲刺达到圆满收官。一路跑来,党和人民深切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的宏大性。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國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体现在把这个初心和使命落实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实际行动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作为执政履职的责任担当,把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以新时代的话语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而赋予全面小康社会以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全力以赴去实现”[1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17]。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实实在在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变成空头支票,兑现承诺就是让人民的实际生活有更加美好的感受,就是让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更加真切的体认。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诺言,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揭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谛。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强大能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出,我们党肩负两大革命任务,一是自我革命,二是社会革命。他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18]自我革命就是改造主观世界,敢于深挖党自身肌体的毒瘤,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社会革命就是改造客观世界,引领国家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全体人民谋福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党领导社会革命的目标;全面执政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成为党领导社会革命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这样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是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强大能力的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革命相结合的要求,“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19]小康社会建设作为一个重大战略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是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使命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证明我们党具有强大的领导社会革命的能力。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小康社会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描述词语,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则具有表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集中体现在它以追求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个论述涵义十分深刻,它告诉我们,简单地从总量和速度上完成目标,不能代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胜利,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小康”就不“全面”。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体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富裕是所有人的愿望,是普遍的追求。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历史遭遇使中国人民追求富裕表现为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引领中国人民走上日益富裕起来的道路,小康社会建设就是一个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从历史维度看,这个过程采取的先期步骤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邓小平在作出这个决策时说得很清楚,最后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并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不是部分人部分地区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深刻阐述,他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20]这两个覆盖思想鲜明揭示了全面小康必须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体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虽然并不意味着全体中国人都富裕,但它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广大中国人民将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而享受到共同富裕的普惠性福利。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作为党领导人民奋斗实践的一个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上一个十分关键的上升阶梯,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激励中国人民的昂扬斗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长期夙愿,苦难深重、命运多舛的磨练中,中国人民从未放弃过对伟大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呕心沥血、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中,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实现伟大梦想的前进步伐。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历史实践,以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线图:鸦片战争后,花了10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花了近30年的时间实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改变国家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目标;改革开放后,花了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建成总体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新世纪后,花了20年的时间努力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这个目标实现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十七万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将明显提高”。[21]这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美丽憧憬的描绘,更是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目标信心的提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将筑牢中华民族冲刺伟大复兴目标的厚实基础,党和人民有更加充分的理由和更加强大的能力圆成伟大的中国梦。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经验是党的宝贵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的战略构想有两个明确的目标,一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到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称这是“两个宏伟目标”[22],实现两大目标与建党百年和建国百年两个时间节点相对应,体现我们党的初心坚守和使命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实现后,党中央将领导中国人民开始进军下一个目标的新长征。丰富的实践积淀宝贵的经验,40年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懈奋斗为我们提供了富有经验价值的启示。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中国人民的奋斗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我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優势,这是从规律上揭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核心作用的重大结论。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领导一切最为重要的是要落实到战略目标的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事业,更是人民的事业,事关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从根本上说,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不是追求共产党的执政业绩,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期待、生活得更加美好的现实追求。建成总体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个实践过程,是在党全面领导下一步步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关键在党。”[23]党领导一切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首先是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了定好向、掌好舵、驶正道的作用;其次是以中国社会主心骨的角色定位发挥凝聚全体中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证明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未来的奋斗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党领导一切的经验,确保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前进。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利益至上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变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新时代的话语创新,“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奋斗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福祉,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邓小平提出以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党的工作评判标准的观点,江泽民提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胡锦涛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党中央思想一脉相承,贯穿始终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党中央突出始终注重解决人民所需、所盼、所急的问题,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24]。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体现,历史始终在证明一个道理:离开广大人民群众,党的事业就一事无成;离开人民这个中心,就不是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今后的奋斗实践中,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三)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以千锤百炼的“金刚之身”提高党领导人民的资质。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的建设百年史,党的力量不断壮大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的结果。从我们党诞生起,一以贯之的自身建设实践使丰富的经验不断传承下来,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使党的红色基因代代永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凸显了思想的深刻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25],“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加强有力”[26]。实践永无止境,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如同在领导中国革命时那样,党的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也发挥了重要的法宝作用,从严管党治党打掉的是惰性和暮气,增强的是韧劲和朝气,促进党抛弃前进的包袱,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面从严治党决不能因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见好就收,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伴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的历史新征程不断深入推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把勇于自我革命精神始终发扬光大。以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来增强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是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内在要求。

    (四)必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不断创新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当年,邓小平领导党中央以突破困境重围的觉醒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抉择,回望风风雨雨的历程,中国人民确实有一种起死回生的感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是改革开放精神结出的成果,创新赋予小康社会建设以生机活力。如果说20世纪末党中央的小康社会构想还只是定位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上的话,那么,21世纪的奋斗实践已经大大扩展了现代化内涵的范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再局限于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四个方面了,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奋斗有了更为宽阔的世界视野和更为丰富的实践意境。尝到甜头的中国人民认识到改革开放的路还远未走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需要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五)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在实干求实效中绘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一代代人干出来的。在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今天,人民群众从实际中看到憧憬正在变成到手的东西,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已不是画饼,而是可以亲身感受和体验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28]。共产党人干事业就要有韧劲,“要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不要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2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来不得任何虚假,不允许任何形式主义。靠实干干出来的全面小康社会、有实效的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經得起历史检验。党的十九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分两个阶段继续奋斗的战略安排,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和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需要我们以实干求实效,以苦干出实绩,在未来的奋斗中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变成现实。

    (六)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小康社会建设从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作为中国搞现代化的政治方向,使我国搞现代化建设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样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提升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意境,国家治理与现代化相链接成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小康社会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前提下全面建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全党坚定“四个自信”,注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场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十三个方面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从十三个方面提出制度体系建设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小康社会建设实践经验作出的全面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现代化标准上寻求国家治理效能,从制度优势上体现国家治理效能,必须以坚定“四个自信”为思想遵循,以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践逻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新的历史征程中续写中华民族新辉煌的历史篇章。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2][8][9][10][16][17][20][21][22]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4.16.56.11.154.13.9.4.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

    [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69.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6.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

    [11][12][13][28]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9.19.25.136.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1.

    [15][24][26]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32.43.

    [18][19]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06.

    [23][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61.400.

    [25]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

    [27]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晏蔚青

    相关热词搜索: 小康社会 历史意义 建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