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留青竹刻教学的问题归因与对策探寻

    时间:2021-01-30 08:01: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翁贤芬

    摘 要:留青竹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蕴藏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但现实中这一艺术瑰宝却处于传承乏人的困境,现在大多数中小学生对竹刻艺术更是表现出不识、不解、不屑、不爱的态度,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的缺失。那么,作为一名对竹刻有一定认识的美术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去努力发现和实践有效的竹刻技艺,使得竹刻技艺通过学校的功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留青竹刻 竹刻教学 传承与创新

    一、竹刻教学的问题归因

    竹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悠久的留青竹刻艺术,经过许多竹刻艺术家精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许多富有灵性的作品。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系人的重要途径。把民间美术引入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民族情感和保护意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优秀民间传统竹刻艺术正面临着传承甚微的堪忧境况,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更是遥远而陌生。经调查,笔者得到了几种答案:

    1、竹刻传承艺人断层

    留青竹刻这一特殊的艺术门类,一直是靠简单的师徒传承关系一步步走到今天,笔者从竹刻老艺人潘兆丰的口中得知竹刻整体发展陷入了窘境,如老人的徒弟因为竹刻无较大的经济效益纷纷改行。老人也曾向教育局提出在学校进行竹刻必修课的开设,但是,因种种原因,最终这门课程也夭折了。

    2、竹刻教学材料零碎

    在我们的鄞州博物馆采访之旅中,令人欣慰的是从李馆长那里得知,虽然宁波的竹刻目前发展不乐观,竹刻这门工艺现在在上海嘉定渐渐开始成为学校里面的一门课程,但还是很难找到系统的竹刻教学资料。

    3、竹刻雕刻工艺复杂

    目前的留青竹刻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具体表现除了竹刻表现的内容单一、老成、刻制时间长外,还表现在对竹刻造型这种载体认识的狭隘性。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极大限制了学生对竹刻创作内容的想象与理解,同时也凸显了传统竹刻教学缺乏趣味性,不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今天的生活日新月异,留青竹刻如何契合今天的生活、融入今天的生活,表现今天人们的感受和现代人的审美,让它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给人崭新的样貌,本文就从当前现状出发探索更合适的竹刻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实践出以“留青竹刻”为载体的竹刻教学对策,希望对学校传承竹刻教学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留青竹刻教学的对策探寻

    现如今走进竹刻教室,只见凝神在小小竹片上的学生们,手起刀落,竹花四溅,一个个或粗拙、或生动的造型便慢慢呈现在那绿意盎然的方寸之间。他们娴熟的技艺告诉我们,“竹刻”已经在东中生根。学校以拓展性课程为载体,经过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竹刻特色教学方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发展特长的宽广舞台。

    1、注重示范和体验,带着学生“玩转”竹刻艺术

    留青竹刻是利用只有零点几毫米厚的竹筠进行雕刻,是一项极为细致耐心的工作。除了在材料的准备上有采竹、蒸煮、开料、打磨等多道工序之外,也有刻制时间长、过程枯燥、效果呈现慢等因素的限制,的确难逃中途“夭折”的教学效果。

    如何拉近学生与留青竹刻的距离?如何让学生不畏惧竹刻?首先就是引导他们尝试体验纯粹刀具的性能并动手练习,让他们熟悉不同刻刀和竹子的特性,最终学会灵活自如地运用它们,即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统一使用角刀或者圆刀工具,在竹子上刻出一组间隔比较均匀的平行实线,然后再统一刻出一组间隔比较均匀的平行虚线。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刻线及线条平行间隔的质量,就可以看出学生在用刀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学生在这种类似没有任何形象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专心地反复体验与调整运刀刻制线条的动手感觉,将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掌握工具使用的基本要领。

    有了初步感知体验的基础,即可延伸竹刻表现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竹刻的创作表现,但注意造型既要简单又要给学生留下发挥创造的余地,如一棵树、一朵花、一座山、一条鱼,并接近学生实际的能力水平。

    以《竹》一课为例,教师先利用典型的竹刻作品与竹图片进行直观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揣摩它们的不同点,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分析讨论一些问题:如竹刻的创作如何上图,这竹刻作品痕迹是用什么刀具刻制的,在刻制过程中安全使用道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等,来初步了解竹刻的过程。

    在示范教学过程时,建议采取“教师分段示范,学生实践跟进”的策略,教师是示范一个相对完整的刻制阶段,就让学生跟着动手实践完成这个阶段,然后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及时指出部分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辦法,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刀法调整,深化其对刻制技术的掌握。这样就使班级竹刻学习的整体难度被分步化解,也便于实时控制好学习中每个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

    如此,没有特定要求的简单画面易于学生充分展现竹刻的刀味,并充分体验竹刻工具的性能,在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教师随着学生的“玩”竹刻的过程,发现他们无限的创造力。

    2、注重指导和实践,带着学生“品味” 竹刻技艺

    开展竹刻教学不能一味靠“玩”,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的增长点。因此,选取适宜学生掌握的竹刻表现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竹刻运刀的表现力,增强他们对竹刻刀味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引导他们学会“品味”竹刻的艺术美感。因此,在学生初步了解了简单的竹刻技法之后,教师应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不易掌握的竹刻技法,创设主题,进行拓展训练。

    例如,学生在雕刻过程中,行刀不够自如灵活,这虽然与他们学用刀的熟练程度有关,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在运刀和行刀过程中,在控制刀的力度、角度所产生的变化方面以予以指导和训练。在竹刻中,根据竹子本身的肌理和色泽,表现出不同的质感、远近、层次,即使同一题材,也借不同刻法而呈现多种面目。因此《荷花》一课,先用切刀切出花朵和叶片的准确轮廓,采用阳刻的手法将多余的竹青铲除。在解决了这一步后,观察分析尤为重要。一方面观察真实的荷花的外形和色彩的特点,另一方面欣赏雕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表现的荷花作品。随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何处留青,何处用陷地,相互衬托的技法进行表现。如在其内部用阴阳并蓄的刀法,由浅渐深,逐层推进,不断调整,最终使作品达到形态逼真,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3、注重拓展和创新,带着学生“传承”竹刻文化

    艺术创作的道理很多,但概括起来却无非是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这两个方面。在画面的题材方面,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更加广泛,这是生活内容和情感指向的变化带来的,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艺术是生活的写照,古人有古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和生活情趣,无论是绘画还是竹刻,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大多集中于山水花鸟一路,延续长达千年之久。留青竹刻与传统绘画的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题材,往往依据当时的绘画。那么,留青竹刻如何表现今天的生活、融入今天的生活,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竹刻兴趣呢?

    东吴——是个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城镇,近年来东吴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卫生镇等多项荣誉,随即也开发了多项旅游景点,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美术家乡的风土人情,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所以结合了镇“发现东吴之美,感受魅力东吴”主题,编制了一系列具有农村新貌和时代气息的竹刻教学内容:如《东吴风貌》、《东吴庙会》、《太白风情》、《小白塔》、《天童禅寺的建筑》、《小白西瓜丰收场面》等一些具有当地风土人情的竹刻主题创作,逐渐成为镇的一张宣传名片。又如:结合了市、区艺术节《美丽中国梦》、《 环保我先行》、《交通安全伴我行》等一些具有主题教育意义的比赛活动,刻制相关主题的竹刻作品,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文化艺术,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距离,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更多的认识和了解竹刻这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能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学校是传承竹刻文化的重要场所,美术课程是传承竹刻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初中阶段开展竹刻教学实践,其本质是师生互动的教学体验,教师虽然以指导者的身份实施教学,其实是和学生们一起在竹刻艺术的浩瀚海洋里徜徉。教师要主动探索将课内外内容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借助延伸拓展的竹刻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不断“玩”深邃广博的竹刻艺术,并促进这些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和表现,形成技能,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竹刻文化的目的。

    三、结论

    在师生共同努力,积极探究竹刻技艺、技巧的奋斗之旅中,现已基本找到了适合在校学生的雕刻形式,学生们充分巧妙的利用竹子自身的不同色泽,将中国传统书画在竹皮上进行再创造,作品既有浮雕的外形,又有浅刻的刀痕,层次丰富,表现多样,学生的才智尽情演绎在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上,小小的竹片,精美的设计,让人惊叹不已。在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将继续开展竹刻特色美術教学,不断突破教学思路,让一批批学生掌握竹刻技艺,习得一技之长,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且,通过开展竹刻特色美术教育,让学生在欣赏、实践、发现艺术之美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再创造,让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用我们的创新与坚守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矫友田.《图说老绝活》[M].金城出版社,2011.

    [2]刘金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M].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3]丁永忠.《浅谈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M].2010.05.

    [4]陈夑君.《竹刻,刻竹》[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

    (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中学 浙江宁波)

    相关热词搜索: 青竹 归因 探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