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及其运用探析

    时间:2021-02-03 22:23: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肖菲

    摘 要:在当前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思潮和意识形态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思政教育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影响。而面对独立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的当代大学生,传统教育方法的适用性不断降低,对此,将隐性教育方法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是一个有效突破。本文从隐性教育的概念入手,探讨如何将其有效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隐性教育; 功能;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20)9-095-002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不能再盲目的沿用传统的说教以及机械灌输的方法,因为思想开放、意识自主的大学生对这种呆板、教条的方式普遍会产生抵触心理。想要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可以采用更加柔和、渗透性更强的隐性教育方法,利用更加灵活且实践性更强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

    1.隐性教育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1隐性教育

    基于现有研究,隐性教育和课程是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概念,在西方,隐性教育的源头是隐性课程,其核心是通过学校的非学术方面对学生产生熏陶,使其在整体大环境的影响下实现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包括价值、态度等。在隐性课程被提出之后,与其相关的研究持续增加,之后人们发现,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校非学术方面均对学生的态度、价值、动机等心理方面的成长存在影响,基于此诞生了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教育主体将教育目标隐藏、融入到生活环境或是各类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积极的态度或是获得自我提升。

    1.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进入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综合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理解:首先,隐性思政教育注重对课堂之外资源的挖掘利用,包括环境因素、人际关系以及受教育者的精神风貌等。其次,隐性思政教育的方法更加丰富多样,实施渠道可以落实到文化、娱乐等各类活动中。再次,在课程取向上,隐性思政教育虽然没有教材,且其效果也不能通过考试进行考核,但其与正式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无形的。最后,隐性思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实践活动,对思政课堂之外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利用,基于此形成实践计划。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就可以对隐性思政教育做出定义:为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内容潜藏在多种教育方式尤其是社会实践内,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取教育影响,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一种另类教育形式。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分析

    2.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具有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五项:

    其一,教育目的的潜隐性。过去高校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显性,即以明确、公开的方式将一些要求和规定灌输给学生,这样容易引发恶劣后果,即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自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成效。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它是以教育目的为核心,在外建构丰富多彩的经济文化活动,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将会无意识接受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

    其二,教育对象的自主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所具有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对象可以自主选择教育内容和目标。大学生可以基于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主动对活动中包含的教育内容进行内化。其次,教育对象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也具有自主性。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必须积极应对才能实现游刃有余。例如在遭遇不利环境因素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予以排除。

    其三,教育过程的互动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互动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平和、融洽。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类实践性活动,前者不会对后者进行干涉,后者一切的感悟和理解都是自主形成的。其次,受教育者和环境之间会形成互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受教育提供有利环境和场景,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

    其四,教育形式更加生活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趋向于生活化的原因在于生活化形式与大学生更加贴近,更容易被其所接受,最重要的一点是生活是各类的实践活动的来源。通过生活化氛围的构建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的情感共鸣,面对与自身相关的现实问题,大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将获得有效的提升。

    其五,教育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想要取得成效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一旦取得效果,大学生将会形成理性形态的认知,这相较于感性认知更加深刻,在多次的内化和外化之中,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为透彻,基本上不容易出现动摇。

    2.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析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有四项:其一,自我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感知,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会基于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形成思考和判断,最终形成道德认同,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不会过多干涉。

    其二,情感陶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侧重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包括态度、动机、价值等,因此具有情感陶冶的功能。通过良好大环境的创设、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格。由此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陶冶作用于审美、品格、心念等多个方面。

    其三,效果强化功能。相较于显性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更加广阔,它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所具有的渗透性也更强,如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朋友之间的熏陶、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启发都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其四,行为规范功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阴晦的方式使大学生形成心理、道德上的认同,他们会逐渐认可学校的规范,并自主遵守,形成自我约束。这种行为规范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意识,使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趋向教育要求。

    3.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方法的实际应用路径

    3.1采取措施助推教育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首先,提升教育者的专业能力。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职责是以自然的方式向受教育者渗透教育信息,这对其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常见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以过硬的综合素质实施引导或是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吸引受教育者。前者需要教育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养,并掌握隐性思想政教育的技能和艺术。后者则要求受教育者具備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阔的视野、健康的生活情趣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

    其次,激发教育对象的潜力。一方面注重大学生独立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的培养,使其积极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另一方面则要激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对教育目的、内容的认同。

    再次,促进教育主体之间的量性活动。一方面大学生在参加教育活动时应该和教育者做出积极反馈;另一方面教育者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基于教育对象的实际诉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3.2对校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首先,加强隐性教育在课程中的渗透。课程是校园教育的主要载体,将隐性教育和课程教学进行整合。一方面教育者需要具备课程渗透的意识,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程中。另一方面,各专业任课教师必须要合理的使用渗透方法,需要对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素材进行挖掘,对大学生产生正向影响。其次,则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基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达到具有时代特点的校园文化,助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点有二,一是以功能完善、品位高雅的物质文化感染人,做好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和宏观协调,优化校园景观的建设。二是传承创新、底蕴深厚的精神文化熏陶人,推崇高尚的大学精神,制定朗朗上口、内涵精深的校训,对大学生的品格、言行起到良好的影响。

    3.3对校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进行有效应用

    首先,积极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领域延伸,具体措施有三:其一,组织引导大学生们参与到社会实践性活动中,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这样可以为其今后工作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其二,通过影视传媒提升文化品位,增强社会责任感。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在科学价值导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应提倡影视传媒主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文化品位,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其次,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交流,通过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推动家庭教育方式的科学化发展,营造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围。同时做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动,基于多媒体渠道实现信息共享,让家长们了解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状况,为隐性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

    3.4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媒介的融合

    加快推动网络平台的建设,打造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校园中建设主题网络,进行主旋律的宣传。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在形式设计与内容选择上进行创新,突出学生的需求以及特色化、个性化,定期进行内容的更新,以大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选择更多生活化的内容,吸引学生们的关注。此外,则要发挥自媒体的优势,将微信、微博等平台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介质,在官方账号中定期发布一些生活化的信息,使大学生从中获得体悟。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采用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活动、文化娱乐中,使大学生们能够积极融入其中,实现自我感悟教育。

    参考文献:

    [1]杨然.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践路径探究[D]苏州大学,2016

    [2]朱雅楠.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中隐性教育方法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3

    [3]冯晓悦.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

    [4]赵静.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当代发展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5]刘欣欣.方法论视域下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6]孟颖佳.基于隐性教育理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7]彭小蓉.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