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对经济活动中风险分担负面影响的探析

    时间:2020-11-09 07:59: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自金融衍生工具出现以来,人们更加注重引入多元投资主体进行风险的分担,然而风险的分担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国民经济中产业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私人投资者,并结合金融心理学相关理论建立模型得出:在经济发展阶段,投资中的风险分担会导致过度投资现象,从而产生风险的不断积累的结论,并尝试给出风险的度量指标。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分担 ;金融心理学;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积累

    一直以来,人们十分强调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分担。自80年代初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场开始迅猛发展后,人们更加注重引入多元投资主体进行风险的分担,风险分担的范围也开始由国家和地区迅速拓展到世界。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以成交量计算),2007年末,全球衍生品名义价值为630万亿美元,为同年全球GDP总量的11.81倍。2008年上半年,全球衍生品的名义价值增加到766万亿美元。

    然而,2007下半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其影响迅速扩散到世界范围,说明风险在被分散的过程中,也导致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不足,使得风险在长期中不断积累,最终导致风险的集中爆发。而且随着金融的全球化使这种风险得以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产生较大影响。

    针对国内外偏重研究经济活动中具体微观实体的风险分担问题以及对其优越性的研究偏多,本文将从国民经济活动中——产业的角度出发,结合金融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风险分担的负面影响。

    一、金融心理学相关理论

    金融心理学(Psychology Of Finance) 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以金融行为中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心理科学。随着1999年和2001年的两次克拉克奖以及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经济学的先驱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实验经济学的开创者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心理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也使现代经济学向真实经济活动迈进了一大步。

    本文主要运用到以下金融心理学理论:

    1、代表性效用:人们往往认为观察到的趋势会持续下去。

    2、社会比较思维:我们对某些事情拿不准的时候,往往借鉴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

    3、事后聪明偏见:指我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预测过去已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后果的可能性。

    4、后悔理论:力图避免那些证明自己错误的举动,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

    5、沉没成本效应:试图在自己亏损的项目上投入更多的钱以图挽回损失,这说明我们总是将决策建立在对过去的记忆而非对未来的期望基础上。

    6、错误的舆论效应:指人们一般过分重视那些与自己持相同态度的人的意见。

    二、模型建立

    (一)模型假设

    1、某国内现存在一处于发展阶段的的产业,正常运作时实现资本回报率为r(k),循环周期为T(k),其中k为投入该产业的资本存量。目前,该产业资本回报率和循环周期分别为r0和T0。函数r(k)和T(k)有如下性质(如下图1和图2):

    投资该产业资本将分为两部分:一是,实际投入该产业用于维持生产的实体资本,记为kp;二是,投资于该产业相关的金融工具等部分的虚拟资本,记为kv。则有:k=kp+kv。

    2、市场平均资本回报率为rM,相应平均循环周期为TM,且有r0/T0>rM/TM。

    3、投资者投资依据预期资本回报率re和预期资本循环周期Te,且要求单位资本风险升水c(N)作为补偿,其中N为参与投资的投资者人数。

    4、投资者非完全理性,市场非完全有效。

    (二)模型分析

    1、实体经济部分投资

    (1)产业投资发展阶段

    对于相同的总投资资本k,α时期内,1人投资单位资本获得总期望收益为:

    m人投资单位资本获得总期望收益为:

    一方面,根据Arrow—Lind定理(即风险均摊定理),如果共同投资的人数足够多,即使每个个体都是风险厌恶的,这个投资团体将与一个风险中立个体的行为差不多:他们所要求的总风险升水近似于零。即,只要参与者的人数足够多,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对一项风险投资的评估,仅依赖于项目本身的期望收益率,与单个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无关。那么有如下结论: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多人投资该产业将具有放大投资效果。

    另一方面,在该产业处于成长阶段时,由于存在代表性效应、过度自信行为以及社会比较思维,总体上预期资本收益总是要大于理论投资收益,即re/Te>r/T。

    因此,在产业处于成长阶段时,投资者在较高的预期投资收益下,往往会产生超过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的过度投资行为。

    (2)产业投资均衡阶段

    依据人们投资时所具有的代表性效应,在产业投资发展到产业投资均衡阶段期间,资本积累形式可假设如下:

    其中,k0为产业初始投资资本存量,β表示时间变量,

    表示新投入净资本流量(新投入资本流量与新撤出资本流量之差),еδt为投资趋势函数。对应于理论投资和实际投资,δ记为:δ和δe,分别是关于r/T和re/Te的函数。从产业发展到产业均衡过程,投资者总体将保持乐观投资态度,所以有

    2、虚拟经济部分投资

    金融体系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两部分,其核心功能之一便是进行风险分担(risk sharing)。金融体系中的金融市场是指非银行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长期债券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本文的虚拟经济部分投资就是指投资于产业相应的金融市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市场方面的投资开始呈现主导地位,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开始向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转移。

    将虚拟经济部分投资纳入分析范围是因为其投资目的和实体经济部分投资一样,都是追求投入资本的收益化,从这方面讲实体经济部分投资和虚拟经济部分投资具有相同的效用。

    尽管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便捷的风险分担手段,使资本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让人们收入更易资本化,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小经济波动,延缓经济危机的发生的作用。但虚拟经济本身具有的日益复杂性使其越来越倾向独立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其介稳性恰又为这种趋势提供了条件。所谓介稳性,是指远离平衡状态但却能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系统[6]。也就是说虚拟经济体系可以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资金交换而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仍保持相对稳定。

    在虚拟经济中虚拟资本价格的确定不是依据其内在的价值,而是依赖于人们对其未来价格的主观预测。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收入的资本化效应,纷纷积极入市。同时为了追求资本的最大收益化,在虚拟经济市场上倾向于人为地缩短资本循环周期T,以达到即使资本回报率r(k)随投入资本k的增加而变小,仍然可获得较高单位资本收益r/T,从而不小于市场的平均收益rM/TM。因而,该产业处于发展阶段时,在虚拟经济市场上投资者往往会表现出各种非理性的过度投资行为。

    以该产业股票市场为例。假设开始时,该产业相关股票价格处于上涨阶段,同时该产业又处于成长阶段。股票价格上涨了,我们就倾向于相信(错误地)我们实际上早就知道它会上涨。一种强烈的后悔感油然而生,于是股价稍有下跌,我们就会迫不及待的去购买(图 3)。股价的上涨引起了技术分析师们的注意,他们会根据图形走势做出买进建议。随着股价的进一步上涨,“代表性效应”开始占据我们的头脑。我们会自然而然的认为,现在的趋势具有典型意义,将延续下去,这时我们就更想买进了(图 4)。

    当股票价格持续上涨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尝到了赚钱的甜头。虽然每次投资都能赚到钱,但很多人愿意把更多的钱再投入股市中,即社会心理学家所称的“玩庄家的钱”现象(图 5)。随着股价的稳步上升,该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也将从中大大受益。股价不断上涨,上市公司很容易筹集资金,相应的筹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所有这些当然逃不过媒体的眼光,媒体专注于报道大众心态,它们的加入使人们更加相信股票上涨。在强大的群体压力下,分析师们会发出更多的买进建议(图 6)。日益增加的成交量将促使券商们雇佣更多的人推销他们的资料,接触更多的客户,鼓励客户买进更多的股份。

    当人们在证券市场赚到钱后,他们开始富起来,每次赚到钱后,他们将有更多的钱投向市场,市场于是在不断的循环资金流,金融流动性日益增加(图 7)。当市场出现金融泡沫时,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警告信号。然而,错误的舆论导向给大众留下了错误的印象,即大多数人们同意股票仍处在上涨趋势当中的看法(图 8)。

    即当大多数最有经验的投资者开始看空时,金融泡沫的最后阶段来临了,但是很难确定准确的转折点,投资者们在“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下便容易出现“博傻理论”所描述的现象: 即当某人买进某种股票时,明知道这种股票价格已超出其理性价值(如市盈率已经达到100以上),但仍相信会有人 “更傻”,因此将来可以更高的价格卖出。

    类似于以上正反馈的心理现象几乎会出现在所有的牛市当中,发生在2000年3月份的美国网络泡沫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断出现的金融危机说明虚拟经济体系正使得投资趋向非理性化,给经济风险的不断积累创造了温床。根据虚拟经济的介稳性,虽然其可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保持稳定,但这需要与外界不断进行资金交换为条件,一旦外界资金短缺或某种突发事件到来影响资金的周转,其介稳性的不稳定性就会显现,如果此时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济泡沫,虚拟经济体系便会快速崩溃而演变为金融危机,进而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因此,衡量人们由于非完全理性行为而导致的过度投资风险度量系数为:

    四、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人们在分担风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过度投资现象,人们风险的忍耐力也由于虚拟经济所特有的性质而不断加大,从而使经济中的风险在长期中不断积累,最终将以更大的危机形势爆发,而且这种危机将会迅速蔓延到世界范围。从风险积累的原因及过程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建议:

    1、资本相当充足的国家,应当寻找足以支撑其剩余资本的新经济增长点或选择对外投资。这里所指的资本充足要考虑该国金融发展水平,资本周转率以及收入资本化率等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

    2、一国应不断关注国民经济总投资风险系数R的大小,特别是相应Rv的数值,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政策以使得过度投资系数不至过大,超出其经济增长的承受能力。

    3、一国可以分产业统计各产业投资风险系数,并根据对该产业未来发展速度的预测给出其投资风险系数临界值,数据对外公布以供投资者参考。

    4、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要采取谨慎态度,特别是资本充足且金融自由化度较高的国家对其运用及创新要加强监管。

    5、对于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要持谨慎态度,特别是以热门产业作为基础的金融市场。

    当然经济活动中风险的分担还有很多有利的方面,比如使资本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让人们的收入更易资本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小经济波动以及微观层面的激励与约束作用等。本文仅是从风险分担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出发进行探析,但这并不能否定风险分担的有利方面。

    本文研究最有待深入之处,是特定一国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投资风险系数的最大临界值的确定。

    参考文献:

    [1]马宇.金融体系风险分担理论研究综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1): 5-10.

    [2]刘德谷、熊丘谷.金融心理学研究(第一版)[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3]Lars Tvede.金融心理学(修订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吴卫星、汪勇祥、梁衡义.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J].经济研究,2006(4):115-127.

    [5]马宇.经济全球化、风险分担机制变迁与货币危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2):25-31.

    [6]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28.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负面影响 分担 风险 活动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