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论当今普通话的民族性及其他

    时间:2021-01-14 07:56: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提 要 本文根据中国六十多年来推广普通话的全民实践,提出当今汉民族语口语的乡音特色反映了说话人的本族语意识,体现了整个民族自觉地将共同语视为全民交际语。在当今的中国语境下,民族语不完全等同个人母语,后者指个人早期自然获得的方言,前者则是依靠文化传承所习得的全民交际语。鉴于个人母语跟方言和民族语有交叉,本文使用民族母语。当前汉民族之间通行的、带乡音特色的“普通话变体”是民族母语的常见口语形式,它与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有着本质的不同。

    关键词 民族母语;方言;普通话变体

    On Putonghua and Its Han Ethnicity

    Shi Jianguo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outcomes of the nationwide use of Putonghua promoted for over 60 year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an speak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or with different dialects are aware of their local accent, thinking that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ir ethnicity or regional identity bu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general public regard the common language as a nationwide lingua franca. Under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in China, national language is not synonymous with individual’s mother tongue. Whereas the latter refers to the dialect being acquired naturally, the former is a result of heritage transmission by oral communication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differentiate Putonghua variation, i.e., Putonghua with an accent, which is widely used among the Han people, from inter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or foreign language.

    Key words native language; dialect; Putonghua variation

    一、当今普通话的全民性

    (一)普通话由六十年前的北京话成为当今全民交际语

    普通话是中国语境下的一个特定概念,作为中国各方言区之间通行的交际语已经存在了六十余年。就其早期形式而言,从1913年由各省选派代表参加的“读音统一会”算起,政府推行的以北京音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流行至今已有一百年了。这一百年里,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对推广普通话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是“五四运动”以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继而“新文学的发展也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巩固了白话文的社会基础”(王本朝2013:159),从根本上奠定了“国语运动”的社会基础;二是1955年开始的全民推广普通话运动;三是电视的普及促进了普通话标准音的传播;四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方言区人口的流动,这也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通话的普及。

    然而,普通话所指的对象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已经悄然变化。六十年前说的普通话主要是以北京话为主的标准语,全国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说普通话;当今广大人民说的普通话则是带各种方言特色的与标准语有差异的“普通话变体”。可以说,当下的普通话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民的基本语言能力。

    (二)当今普通话的语言学性质——普通话变体

    因此,当今普通话的语言学性质还有待探讨。学界对此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普通话只有标准与不标准的差别,二者没有本质的不同。这种观点以羅常培、吕叔湘(1956)为代表,他们预测当时的共同语将会被规范的共同语替代。另一种观点主张把当下的标准普通话与全民交际语区别开来,但二者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叫规范普通话—大众普通话(姚德怀1998),有的叫国语—普通话(戴昭铭2000),有的叫广义普通话—狭义普通话(李贞2002),有的叫标准语—通用语(侍建国、卓琼妍2013)。下面先讨论二者是否应该分开。

    罗常培、吕叔湘的观点是基于当时普通话的两大不足提出的: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绝大多数人只会说方言,不会说普通话;二是当时书面语的规范还不明确。经过六十多年的全民推普实践,现在这两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大多数人都会说普通话,书面语的规范也很明确。回过头看,如果当时将标准语与全民交际语分开,普通话的现状可能不是这样,会类似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流行的蓝青官话。在缺乏普通话规范音的概念并且很少人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下,不把标准语与全民交际语分为两种不同的普通话,这对确立标准语的规范地位和推广普通话来说是有益的。我们在讨论二者是否应该分开时,不能脱离历史。

    再看普通话的现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0年、2010年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已有超过70%的人能用普通话沟通,九亿普通话人口中大部分人把普通话看作超越方言的全民交际语。2000年的调查材料中,入户问卷有两个问题是针对被调查人说普通话的动机以及对普通话交际的满意度的,即“您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和“您希望您的普通话达到什么程度”。对于第一个问题,选择“工作和业务需要”以及“为了同更多的人交往”共占74.54%,选择“为了找更好的工作”只有2.97%。从中可以看到国人主要把普通话当作交际语,“工作和业务需要”也可看作交往目的。如果说普通话能跟好的工作机会直接挂钩,应该有更多的人选择“为了找更好的工作”。交际满意度的调查是根据被调查人的主诉,设有四个选项:1.能流利准确地使用;2.能熟练地使用;3.能进行一般交际;4.没什么要求。数据显示选择3.和4.的共55.1%,选择1.和2.的共44.9%。因此可以认为,在多数国人看来,普通话作为交际语只要能沟通就令人满意了。

    相关热词搜索: 民族性 普通话 当今 及其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