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高校扩招后人才的成长

    时间:2021-03-05 07:56: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就高校扩招十年来的发展以及所培养受教育者的质量问题为切入口,针对所产生的突出现象“鸡肋专业”以及其衍生的“学历人才”,反思当前高等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扩招 鸡肋专业 学历人才

    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张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 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计划至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的发展目标。“十五”计划将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前到2005年。截至2002年秋季,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实际入学率已达15%,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众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但过快的规模扩张,也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就扩招背景与发展以及其十年来造就的“鸡肋专业”,以及“学历人才”方面反思扩招的经验与教训。

    一、高校扩招背景与发展

    1999年正当亚洲金融风暴刮起的时候,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汤敏博士与亚洲管理学院左小蕾教授策划出一个刺激疲软经济的方案。它包括:以每年递增25%-30%的速度,3年使我国高校(含成人高校)招生量扩大一倍,从20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新增学生自费,学费每生每年1万元。这个方案的实施的效果显著:每年增加1000亿元的消费,可以对GDP贡献0.5个百分点;4年大学给下岗工人腾出500万-600万个工作机会;居民有承受能力,困难学生可借用国际上通行的助学贷款解决;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等。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扩招有广泛的需求,又有充足供给,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对我国21世纪在知识化、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依据我国2001年“十五计划”提出“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15%左右”的目标;以及2006年《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可以将我国高校的扩招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规模扩张期(1999-2000),《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作为我国21世纪教育的行动纲领,提出了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重大战略构想:一要“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即在提高规模效益的同时,改革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要全面振兴教育事业,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较快发展,至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发展目标。《行动计划》指出:在采用新的机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00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增长;高等教育入学率将从1997年的9.1%提高到2000年的11%左右;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将由1997年的10∶1提高到2000年的12∶1;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左右。

    第二个阶段结构调整期(2001-2005),2000年12月20日,教育部召开2001年年度教育工作会议,陈至立同志在总结2000年全国教育工作、布置新一年工作。她在讲话中着重指出:“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从学科结构来看,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以及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从区域结构看,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距仍十分突出。” “‘十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依靠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经济的结合,加大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同时,她进一步强调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向有条件的地级城市延伸,大力发展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使高等教育区域性布局更加合理,培养当地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第三个阶段质量提升时期(2006-至今),自2006年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规模、注重提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明确宣布,为了保证教育质量,今后不再进行规模扩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被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现阶段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针……成为国家施政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7第14号文件)其核心内容是:要建设我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要“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包括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六个方面的内容。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也可以在下表中体现。

    注: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2—2008)数据。

    二、大扩招与鸡肋专业

    虽然扩招个为我国国民经济以及民族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应注意到高校招生数量的“大跨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1办学观念错位;2办学条件紧张;3学生生源质量有所下降;4管理松散等[3],他们在高校中的体现就是大批“鸡肋专业”以及“学历人才”的出现。本文所用“鸡肋专业”定义为: 招生人数较多而就业率低于教育部公开数据一半的专业,也包括各高校内部不高于此数据的专业当视为高校内部的“鸡肋专业”。其特点不在于数字,而是所培养的学生由“潜在人才”转化为“人才”的潜力不大。但应注意到各个高校中例如历史、政治特别是哲学方面的专业,本来社会需求就少,每年招生也少,但这种专业与“鸡肋专业”应该有严格区分:对这些学科的专业,不能以就业多少来论!这些专业的存在有着非常深刻的科研学术价值。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数据,各个口径很不相同,有高校自行发布的,不少高校高校发布的就业率高达97%、98%;有政府教育部门公布的,过去几年来,政府公布的初次就业率多维持在70%;有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发布的,基于每年约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出当年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的学生,比如对应2009年的611万应届毕业生,按70%初次就业率计算,会有180万学生毕业之后工作无着落;有社科院研究者调查研究出的数据,通过蓝皮书形式发布当年未就业学生数量;还有民间教育数据公司调查的结果,比如麦可思公司的调查反映,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远低于政府和高校公布的数据,仅有50%多。而大学生就业的数据,无论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专业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受教育者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报考高校、选择专业,还是对于政府制订教育发展规划、调整产业机构、出台引导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都十分关键。以上模糊的数据,往往会产生误导作用:学校继续扩招已经严重陷入就业困难的院系,盲目设置新专业,学生继续报考前景暗淡的专业如此等等。在扩招的大背景下“鸡肋专业”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三、杜绝“学历人才”,加强学术权威

    就业率低下是“鸡肋专业”所造成的后果之一,而从长远看笔者认为“鸡肋专业”真正的危害不在于受教育者暂时性的失业,而在于为国家、社会造就了大批量的“学历人才”,与受教育者不利,更与社会不利,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本文所提及的“学历人才”是指那些知识和技能储备量不足;且以高学历和追求名牌大学学历作为其主要就业砝码,而不以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并放在首位的一批受教育者。当然这和我国的教育政策制定者在制定高校扩招的时候受到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关系很大。虽然这对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以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了的积极作用。但该理论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度不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1、调教育的经济功能忽视其他方而的功能使教育功能单一化。2、强调人的工具性,使教育对象工具化。把人等同于资本,虽然在经济领域中有其合理性,但在教育领域却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贬低了人的价值,把人从目的降为手段,一个完整的人缩减为一个工具。3、强化专业教育,降低了人的适应性。纽曼曾指出:“知识按其程度变得越来越特殊时,知识就越不能成其为知识。”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强调专业教育。4、导致追求高学历,院校盲目升格。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个人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水平也就越高。这必然使社会和个人意识到,要想取得高收入,就要受高学历教育。其结果是带来了学历教育需求的空前膨胀。于是高职、高专不管自身条件有多艰难,资源有多短缺,摇身一变就成了本科院校,而原有本科院校又向科研型、综合型大学积极迈进,盲目升格之风盛起[4]。而且部分升格之院校因资源不足,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为升格所新上的专业逐渐“鸡肋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其名而无其实,成为“学历人才”。而 “学历人才”不具备人才的本质属性:内在素质的优越性、劳动成果的创造性和贡献的超常性。高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良好的素质,也具备创造性的条件地有部分创造性劳动,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创造性劳动成果或主要不是创造性劳动,没有做出超常的贡献,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因此,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才”,只能称为“潜在人才”。而本文所描述的“学历人才”是“潜在人才”中潜力最低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乃至普及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多元化,即办学体制、办学形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最终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但我们也应看到人才培养质量多样化,并不是降低质量标准,而是强调质最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要按照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各自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保证、提高质量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高校扩招反映出“权力的手”在起作用,人力资源理论反应出“市场的手”在起作用,而唯独没有看到“学术权威的手”。而高等教育体制模式的稳定结构就是要形成“三足鼎立”。随着政府和市场两支手来抓教育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以及学术权威的无限权力的增长和潜在活动的增加,伯顿•克拉克把这个从国家权力到市场的各连续体重新调整为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威成三角形的协调模式。

    在这个“三角关系”里,国家权力代表的是社会集体意志;学术权威则由资深教授及其学者组成,其影响力来自其知识和专业的权威并通过正式及非正式渠道对教育发展做出种种影响; 于市场,则是个别“消费者”的意愿。三角形的每个角代表一种模式的极端和另两种模式的最低限度,三角形内部的各个位置代表3种成分不同程度的结合。三者所最求的主要目的各不相同,只有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培养有教养的公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深学问得到进一步的探讨。鸡肋专业和学历人才的问题才可以真正的解决(鸡肋专业为市场所不容,学历人才为学术权威所不容)。

    四、正确认识高校扩招,治理鸡肋专业与学历人才

    做“高等教育大国”易而做“高等教育强国”难,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说是“欲速则不达”。有一点必须说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实践探索己取得了共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经过适度性补偿增长之后应保持适应性发展的趋势。[5]

    而对教育质量的补偿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就鸡肋专业的治理问题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与伯顿•克拉克的三角理论模型提出以下建议:

    1、高校主管部门应对各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的人才储备量、市场需求量及未来趋势的估计做以公示,为各高校设置专业及招生政策的确定以参考。

    2、“借鸡生蛋,老树新花”各高校及兄弟院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实施联合培养。

    3、各高校应突出其本校的办学特色,对于本校师资力量差,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实行末位淘汰制。

    4、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应先科研,缓招生。将心思用在教学科研上。

    5、对因各种原因而不适合砍掉的专业可以并转入相关专业,或实施隔年招生,以及将专业收缩至高层的办法解决。

    只有真正将鸡肋专业的数量降至最低,才是少出学历人才的最根本保障。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劣币”与“良币”的各有市场,良性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1999 [r] .北京:人iehe民教育出版社,1999:108-112

    [2]中国教育年鉴2001[r]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27.

    [3][5]黄友泉.高校扩招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4]郑银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反思[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8月

    相关热词搜索: 扩招 高校 成长 人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