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郭启宏,走进古代文人内心深处

    时间:2020-09-26 07:53: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9年12月25日,郭启宏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广东潮州人,1940年生。当代剧作家、诗人、小说和散文家。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曾获文化部文华剧作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代表作有昆曲《南唐遗事》、京剧《司马迁》、话剧《李白》《知己》《杜甫》等。近日,由其担任编剧的话剧《林则徐》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距离话剧《林则徐》最后一次带妆彩排还有一个半小时,编剧郭启宏的手机响个不停。他为同乡、好友留了10多张票,一一分好,装进信封,写上名字和电话交给身边的工作人员,仔细叮嘱“不要送错了”。

    这也是他第一次完整地看演员在舞台上演绎这部戏,此前只是在排演厅看过两次排练。“我喜欢看排练,坐在导演旁边,默默地凝视着,思考着。但是不插一句话,不提意见。”郭启宏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他在北京待了近60年,依然有些许潮州口音,有时需要多次追问方能听懂他在说些什么。

    他记得自己在排演厅曾遇到过“惊喜”。很多年前,他在北京人艺看话剧《李白》的排练——当时这部戏已演到100多场, 排到李白遇赦,心情大好,演员濮存昕把随行的行李和手杖全扔到水里,“当时我就在心里叫好。我写的剧本里没有这个动作,导演苏民的排演中也没有,但演员临场发挥得恰到好处,很符合李白这个人物的性格——他获得自由,高兴得什么都不要了”。郭启宏很欣赏这种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的演绎,也珍惜这种“演员的创造对编剧的反馈”。

    《李白》是郭启宏到北京人艺后创作的第一部话剧,后成为人艺的经典。1991年首演,20多年来演了200多场,场场爆满。之后,他又写《天之骄子》,讲述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的故事;写《知己》,打捞清朝初年顾贞观与吴兆骞之间的往事;写《杜甫》,再现一个不一样的“诗圣”……将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文人搬上舞台,书写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内心世界。如今,他将目光拉回到180年前的虎门,和那场销烟中的英雄林则徐。

    非常之人林则徐

    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上隐隐浮现了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上第一序列的浮雕正是“虎门销烟”。自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反侵略的序幕,也拉开了话剧《林则徐》的序幕。

    故事从道光十八年说起。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吸食者上至宫里的太后,下至贩夫走卒、军队士兵,国力日衰,民不聊生。朝堂上,禁烟派和弛烟派激烈斗争,没有定论。林则徐上书痛陈鸦片的危害:“……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最终,他打动道光皇帝,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禁烟。之后,便有了虎门销烟、关天培战死沙场、林则徐被贬官发配、和恩师王鼎一同治理黄河大水、主持编译《四洲志》……一段段故事上演。

    “我想讲的不仅仅是大家熟悉的虎门销烟,更多的是林则徐这个人物的人格魅力。在王朝飘摇之时,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当人生失意时,他的选择与觉醒。”郭启宏说。写《林则徐》这两年,他的案头摆满了相关史书资料,比如人物传记、奏章、书信、诗词等,每日细细研读,“先在自己心里为林则徐画一个像”。

    郭启宏记得自己读到一封书信时的震动。那是林则徐写给妻子郑淑卿的一封家书,当时他得知自己将被发配新疆,面对皇上的决定、政敌的刁难,他在信中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安抚妻子。说皇上认为他是“能办事人”,称自己离开是“出自天恩”,不会被人“交章责难”。

    “林则徐乃非常之人,其实他的内心很矛盾。作为臣子,他忠君;但面对内忧外患,他一心想着国家和天下百姓。”郭启宏说。于是,舞台上就有了一幕戏:妻子(徐帆饰)在一旁抱怨道光皇帝,林则徐(濮存昕饰)则说“圣上也很为难”,“圣上弃我,我怎可弃中华?”

    郭启宏编剧的《林则徐》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再现180年前那段历史。

    为了画好林则徐这幅像,郭启宏还沿着林则徐当年的足迹,从北京、陕西、新疆到福建、广州等地,一路采风。在陕西蒲城,郭启宏专程到林则徐恩师王鼎的墓前拜谒。蒲城人王鼎是清军机大臣,1841年林则徐被贬发配新疆,王鼎向道光皇帝进谏留人,在苦谏、哭谏均告失败后,最终以“尸谏回天听”,自缢于圆明园。“后来我就着重写了王鼎尸谏那场戏,他的死既代表那一代有识之士的绝望,也预示着封建王朝走向没落。”郭启宏说。

    王鼎去世后81天,《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其实这场战争的根本矛盾不在于中国与英国的矛盾,而是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郭启宏说,处在矛盾之中的林则徐人生也从高潮走向低潮,但他并没有像王鼎那样绝望,反而将无奈与苦闷化为开眼看世界的动力——他主持编译《四洲志》,记录当时世界上的五大洲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后将之交给魏源,魏源在此基础上完成《海国图志》。

    在这部戏的最后,天幕上映出巨幅《海国图志》,林则徐仰天长啸:“则徐之身后,乃是我中华图强求索之路!”舞台上波涛汹涌,林则徐大步向前,留下一个坚实的背影。

    郭启宏很喜欢结尾这一幕,“这个背影有很多留白。林则徐以及他的同道中人已经开始觉醒,朦胧地认识到那个更大坐标的存在,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疆域之外的世界,并开始走向那个世界”。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从事戏剧几十年,郭启宏有时也会扪心自问,自己既非梨园世家,也没有专科训练,怎么能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来幡然醒悟,我与多数戏剧从业者不同,我是從唐诗宋词元杂剧中走来。”

    他自幼生活在一户家道殷实的诗书人家。父亲弃文从商,但仍旧喜爱作诗,被当地人称为“诗商”。家中目之所及,都有古代的诗句。“笔筒是郑板桥的‘广陵三月放轻舟’,书橱是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累了去床上一躺,枕头上绣着苏轼的‘春宵一刻值千金’。”等到上了中学,他迷上了词,于是报考中山大学中文系,有幸师从王季思先生。

    王季思是曲学大师吴梅的学生,后成为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郭启宏跟着他学宋词元曲,有时也去剧院看戏。那时,他一门心思想跟在先生身边做学问,不料因“出身不好”,上不了研究生,好在功课尚可,直接分配到了北京。1961年9月,刚一毕业他便来到北京,先是到北京市文化局,很快又被分到中国评剧院,工作是“编剧”。

    郭启宏(右)和曹禺在岳阳。《李白》剧本发表后,曹禺对其大加赞赏并赠送书法条幅给郭启宏。

    到评剧院报到那天,艺术处领导找他谈话,“第一条,你要学好普通话;第二条,多看戏,啥戏都看”。此后,郭启宏就开始了每天看戏的生涯。他去鲜鱼口大众剧场,剧场经理专门给他留出“专座”——观众席右前侧靠近下场门处,有一个闲置的小屋。“我把看戏当作上课,每天每晚半晌,7路车,白塔寺到正阳门,风雨无阻。”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评剧院指派郭启宏一个任务,参与评剧《向阳商店》的剧本修改。8年后,一部由“集体创作、郭启宏执笔”的评剧出炉。先是在北京公演,之后各地数以百计的剧团纷纷改编上演,名噪一时。

    也是到那时,他才有勇气给王季思先生写信,断了12年的师生缘,再次续上。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他真正开始了历史剧的创作。

    1978年,郭启宏的哥哥去世,年仅48岁,去世几个月后才被平反。从哥哥的经历,他联想到中国历史上众多知识分子,即使遭遇不公,仍忍辱发愤,为中华文化留下灿烂遗产。很快,他就将目光投向了司马迁。几个月后,他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京剧《司马迁》。作品通过那天,在只有9平方米的家里,郭启宏和妻子抱头痛哭,“那感觉就像是终于重建天日了”。

    第二年,《司马迁》上演,一炮而红。紧接着,王安石、李煜等,一个个历史人物都成了他笔下的主角,被他推上舞台。就此,但凡要在舞台上做历史剧,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郭启宏。

    1990年,机缘巧合之下,郭启宏被调入北京人艺。当时的戏剧圈传出不小的争议,很多人觉得他“一个搞戏曲的能搞话剧吗?”面对种种议论,他的心态倒是出奇地平静,默不作声想闯出名堂来。

    当时他正在酝酿的便是话剧《李白》。在古典诗人中,郭启宏最崇拜李白,尤其敬佩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风骨。不记得是哪一天,他重读李白的名篇《与韩荆州书》,忽然被触动,竟怀疑起李白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荆州长史韩朝宗至于这样令人景慕吗?多半怀有个人图谋,分明是一种高级拍马术。”这样一想,偶像在他心目中出现裂罅,开始坍塌。之后再研读史料,他猛然顿悟:诗人原本就是如此脆弱又多面,“是我自己陷入了误区,眼里只有表象上的飘逸,看不见实质上的沉重”。

    郭启宏编剧的话剧《李白》剧照,濮存昕在剧中饰演李白。
    郭启宏编剧的话剧《知己》,冯远征(左一)饰演清代文学家顾贞观。

    经过一番反思,郭启宏开始动笔写《李白》,截取他晚年大约6年间的一段生活遭遇,讲他徘徊于进退之间的心路历程。半年后,剧本完成。在排练前,他还随导演苏民、设计宋垠三人一行,踏着李白当年的足迹,从巴蜀到夔门,访庐山,抵当涂,一路采风,边走边修改剧本。

    1991年底,《李白》开始在人艺公演,好评如潮。更让郭启宏未曾想到的是,当时在北京医院住院的曹禺看完剧本,称赞他“写得好”,并集齐杜甫的四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将之写成书法条幅赠予他。

    “我知道知识分子身上的劣根性”

    《李白》的成功,让郭启宏在创作历史剧时更有信心,也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傳神史剧”理论,“历史剧当传三神:历史之神、人物之神、作者之神。我觉得历史只是历史剧的躯壳,灵魂则是剧作者要表达的对当代的思考”。

    郭启宏的很多剧,或多或少都投射有自己的影子。写作之于他,是一种释放。他曾写过一首诗:“少小乖张老大狂,人生百味半亲尝。追思谈笑成佳趣,一入毫端便断肠。”几乎每一次创作,他都会把自己“摆进去”,跟着戏中的人物或悲或喜,或哀或乐。

    他写《天之骄子》,通过曹植4次重大人生危机,讲述他错位从政的悲剧。这跟他个人经历有关,到北京人艺之前,他曾当过一阵北京昆曲院副院长,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并不是“当领导的材料”。直到再回到编剧的位置上,他才如鱼得水,感悟到“可以做梁的做梁,可以做柱的做柱,不能做梁做柱的还能当柴烧”。

    他写《知己》,讲知识分子的风骨和人性的异化。顾贞观为救好友吴兆骞,努力了20年,等到对方回来,却发现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苟且偷生的猥琐之人。这个故事酝酿了足足有30年。缘起于他当年在“文革”中碰到的一件事: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看到母亲被批斗,一把抢过红卫兵的棍棒,与其对打,后被抓进牢房。几年后出来,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懦夫。

    他记起自己当年写《知己》,哭过不止一次,尤其是写到权相纳兰明珠对顾贞观说:“你喝下三碗酒我就帮你。”从不喝酒的顾贞观,为了救吴兆骞一饮而尽,并且给明珠下跪,“那巨大的沉重,如鲠在喉”。每每想到此后吴兆骞归来时的变化,郭启宏就格外心痛。

    从《李白》到《天之骄子》再到《知己》,郭启宏在北京人艺完成了自己的“文人系列三部曲”,“这也是我迄今为止编剧生涯的最高里程碑”。

    如今年近八旬,郭启宏生活很随性自如,他已经习惯了一种生活:不是读书,就是写作。写剧本、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写文论,“在各景点间自由穿越”。他的客厅和书房堆满了书,大都是从二手书市场淘回来的,“算起来这些年光买书都花了几十万”。读书之外,他还练字、上网、听音乐、看戏、沏功夫茶、旅游,偶尔想念潮州菜了,就去老乡家或者饭馆撮一顿。

    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但对作品要求却极高,“不是很满意的作品,不轻易拿出示人”。几十年下来,写的剧本不下百部。郭启宏尤为钟爱写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我爱知识分子,也讨厌知识分子,我知道他们身上存在的劣根性,写他们是观照当下,也是观照自己”。

    郭启宏

    广东潮州人,1940年生。当代剧作家、诗人、小说和散文家。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曾获文化部文华剧作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代表作有昆曲《南唐遗事》、京剧《司马迁》、话剧《李白》《知己》《杜甫》等。近日,由其担任编剧的话剧《林则徐》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相关热词搜索: 文人 内心深处 古代 走进 郭启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