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中非经贸关系中的公共外交战略

    时间:2021-01-30 08:00: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中非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的同时,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其根源在于中非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与传统外交相比,公共外交更有助于加深双方民间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因此在中非经贸往来中合理运用公共外交手段显得尤为必要。介绍了公共外交理论及公共外交在中非经贸关系中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如何在中非经贸关系中有效开展公共外交,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非经贸关系;公共外交;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037-03

    [作者简介]黄嘉瑜(1990-),女,甘肃张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竺彩华(1972-),女,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问题。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4年GDP总额636463亿元,总人口136782万人。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并且目前发展势头良好,据审计和咨询专业机构德勤发布的报告,预计2014—2019年非洲经济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7.7%,到2019年非洲经济总量有望达到3.7万亿美元。

    在国际事务中,中非的共同利益领域十分广泛。面对目前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中非建立更加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对双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趋势。自1991年起,中国外长首次出访都是首访非洲,表现出中国对非洲的高度重视。

    不断扩展的中非投资与贸易规模,为双方人民带来了诸多优惠。然而随着中非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双方民间交流的进一步加深,在此过程中由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也使双方贸易摩擦数量有所增加。

    尽管中非贸易摩擦涉及的国家不多且金额较少,但涉及的案件数量多,且涉案领域有扩大的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中非贸易受到中非产业结构的趋同性、贸易不平衡性、部分非洲国家进口商的不规范行为,以及中国出口商的无序竞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公共外交作为非政府外交的主要手段,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公共外交理论及相关研究

    埃蒙德·古里恩把公共外交界定为“涉及公众态度对外交政策的形成与执行的影响,它包括超越传统外交范围以外的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一国政府在其他国家境内培植舆论;一国国内的私人群体和利益集团与他国利益群体的互动;有关外交事务及其对政策影响的报道;以通讯报道为职业的人如外交官和驻外记者之间的交流;文化之间的交流。”

    学者们对公共外交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外交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国家利益和价值的实现。James Glassman认为,公共外交的使命是尽可能地实现国家利益。2.公共外交的作用在于影响外国普通民众对于本国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美国前大使Christopher Ross把公共外交描述为向海外民众塑造国家倾向的政府行为。3.公共外交的作用在于增强国家间的相互理解,改善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Hans N.Tuch认为,公共外交的作用是使国外民众产生对该国的观念与理想、制度与文化、国家目标与当前政治的理解。4.有学者认为公共外交的作用在于影响外国政府的政策和行动,或促进外交政策。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公共外交的作用在于影响世界舆论环境、增强“软实力”、促进民主等方面。

    对于中国的公共外交思想发展,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中国领导人的公共外交思想与实践。王红续认为,周恩来总理创造和积累了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的丰富经验。2.有学者认为中国创造了属于独特的公共外交方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乒乓外交”和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

    在中非之间的经贸往来关系研究方面,Maswana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依赖理论的有效性。依赖理论认为,经济统治贯穿南北的地缘经济,尤其是南北间的经济合作。但是中国与非洲之间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代表南南合作的新形式。非洲经济体现出强大的独立性和完善的贸易功能。中非之间的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意味着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非洲国家必然会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形成对自身权益的捍卫以及提升应对猖獗腐败的自我完善能力。因此,只有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中非经贸合作才是可持续的。

    三、公共外交在中非经贸关系中的发展

    (一)中非公共外交层次划分

    注重政府之间外交的传统外交被称为“第一轨道外交”,由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而显现出其局限性,这一过程中注重公众作用的“第二轨道外交”逐渐兴起,成为各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对外双向交流,包括官方与民间的双向交流。例如,2008年在深圳举办的“2008非洲文化聚焦”就是通过公共外交的途径让中非民间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与习俗。

    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其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是中坚,广大公众是基础。如图1所示,A国与B国之间的外交实现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A国政府与B国政府之间的直接的双向交流,即政府外交或是第一轨道外交。二是两国间进行的公共外交,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A国政府→ B国民众”,主要由一国政府通过大众媒体向另一国民众宣传本国文化、习俗等,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公共外交的基本形式;第二种形式“A国公众→B国政府”,是指一国公众与另一国政府之间进行的交往活动,如民间团体、大型企业或大学或科研机构在外访问过程中与他国政府之间进行的交流;第三种形式“A国民众→B国民众”,是指一国民众与另一国民众的交往活动,其中包括了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非经贸关系现状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的对非策略在许多方面拓宽了中非关系,其中包括加强经济和贸易合作、文化和教育交流、医疗卫生和公共健康等方面,值得注意的一项转变就是由免费提供经济援助到采取有助于双方经济发展的援助方案。然而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非贸易额仍然处于35亿—40亿美元的较低水平,中非关系处于稳定增长期。图2统计了20世纪90年代非洲解放放运动后,1998—2013年的中非贸易额,除了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非贸易额有所下降,其余年份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结束了对非洲的各种支持及援助,而中国在此阶段不断加强与非洲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并于2000年促成了中国非洲合作论坛(FOCAC),中非经贸交往日益紧密。自 2004 年起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对非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中国对非出口额从2001年的 59.6 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 729 亿美元,增长了 11 倍。中国自非洲货物贸易进口额从2001年的 47 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932 亿美元,增长了近 20 倍,占当年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从 2%上升至 5.35%。2014年中非进出口总额为2218.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5%。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 1061.5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增长14.4%;自非洲进口1157.4亿美元,下降1.5%,贸易逆差95.9亿美元,逆差额下降61%。与此同时,中国对非洲的国际直接投资从无到有,2014年中国对非洲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超过250亿美元。

    (三)公共外交在中非经贸关系中的重要性

    1.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也愈加重要。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愈加密切。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超过1亿人,其中有3%前往非洲。民众间国际交往的程度远超政府间交往。

    2.公共外交是促进非洲全面和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非洲国家与中国民间之间的相互了解基本上源自于大众媒体,但是西方传统媒体对于中非的实际情况并没有据实以报,常有歪曲事实的报道,在这种情况下,中非双方加强公共外交、扭转局面就显得更加具有必要性。

    3.中非之间的公共外交有助于营造有利于中国和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社会舆论内环境。一国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本国的国情,另一方面也会受制于国际环境。建立有利于中非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需要依靠公共外交的力量。

    四、在中非经贸关系中有效开展公共外交

    有效开展中非公共外交需要从政府层面和公众层面两方面入手。就政府层面而言,政府除承担政府外交的职责外,还应该广泛开展公共外交教育,使公众树立公共外交意识。就公众层面而言,凡是有机会进行或是参与中非国际交往的机构、组织或个人都应具有参与公共外交的意识。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参与中非公共外交的专门项目或活动,但也应在国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一己之力创造良好的外交环境。面对数量众多的非洲入境游客,中国民众表现出东道国应有的气度与品行尤为重要。

    中国民间参与公共外交的中坚力量是企业。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一些非洲评论家对于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活动有批评之词,如中国公司对环境和安全标准关注极少,中国企业带去本国劳动力而不是雇佣非洲劳动力,非洲生产商面临低价中国进口商品的激烈竞争,担忧中国企业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会引起当地贸易部门的腐败等。在这样的环境下,中方在非企业应该在更加尊重当地的文化与习俗。文化上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是各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是新型公共外交的灵魂所在,它超越了具体的事件与议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心中是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基础。

    公共外交以人际交往、媒体传播、文化交流和语言艺术等方式广泛展开,不仅服务于本国利益,也是推动中非交流的主要动力之一。通过文化交流开展公共外交,不仅有利于非洲各国进一步了解中国,也可以在中非之间构建公众广泛深度参与的跨文化交流平台。

    五、中非经贸关系中公共外交的发展前景

    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非之间的关系有了质的飞跃。2015年2月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在非盟总部接受采访时说道,中国的发展和非洲的发展相互之间的对接度很高,这为双方深化互利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平与安全领域的合作是中非合作新的着力点,例如控制埃博拉疫情,不仅是非洲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更是世界人民所面临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向西非国家及时提供了粮食、药品、物资和实验室等必要的援助,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2014年,我国对非洲出口额增长14.4%,在与各大洲的贸易额中增长最快,显著高于外贸出口总额6.1%的增幅。近年来,中非贸易逐步从传统贸易领域扩展到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其内容涉及金融、商务、运输、传播、教育、销售、社会服务等领域,中非贸易结构得到了优化,中非贸易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非洲政局的逐步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在非洲的建筑和工程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工程量有所增加。在此基础上,应借助中国企业在援建项目中储备的丰富经验,推动中非经贸关系中的公共外交发展。

    非洲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具有旅游先天优势,是中非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近年来非洲旅游业正在把目光转向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中国赴非旅游人数见长,非洲赴中国旅游人数也保持增长势头。与此同时,很多中国企业抓住非洲旅游业的商机,到非洲开设旅馆和餐馆,提供旅游服务等。在此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开展公共外交的第三种形式,即A国民众→B国民众,通过这种交流形式加深中非双方民间交流和相互了解。

    中非教育合作形式和参与主体区域多元化,各类培训不只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展开,企业和民间组织也承担了中非合作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孔子学院在非洲大地上传播中华文化是中非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结语

    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化,公共外交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作为第一轨道外交的辅助,公共外交更加注重两国或多国之间民间与官方的交流,在消除贸易摩擦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为进一步加强中菲双方彼此之间的政治互信与经贸往来,开展公共外交将成为首要选择。

    [参考文献]

    [1]Cull N J.Public Diplomacy’Before Gullion:The Evolusion of a Phrase[EB/OL].USC C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http:///pdfs/ gullion.Pdf.

    [2]G1assman J.Speech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A].Washigton,D.C.JuIy 2.2008.

    [3]He,Wenping.Partners in Development[J].Beijing Review,2006(44):12-24.

    [4]Brautigam,Deborah.China’s Foreign Aid in Africa: What do We Know?[J].China into Africa: Trade,Aid,and Influence,2012(6): 209.

    [5]Harsch.Ernest Big Leap in China-Africa Ties[J].Africa Renewal,2011(4): 3.

    [6]Shelton,Garth.China,Afiica and South Africa: South-South Co-operation in a Global Era[J].Institute for Global Dialogue Midrand,2011(4): 56.

    [7]Maswana,Jean-Claude.China-Africa’s Emerging Economic Links: A Review under the Core-Periphery Perspective[D].MPRA Paper,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Germany,2007.

    [8]贾付强.公共外交研究:理论、实践及不足[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2): 151-163.

    [9]拉海·拉法.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发展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4.

    [10]张小锋.中非经贸合作回顾与展望[J].财经问题研究,2010(1):124-129.

    [11]戴长征.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与提升[J].学术论坛,2009(2):85-89.

    (责任编辑:陈鸿鹏)

    相关热词搜索: 中非 外交 经贸关系 战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