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用笔作画的作家

    时间:2020-05-07 07:59: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使用了许多艺术手法,使用了光线和色彩,以更好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作者认为光线和色彩是理解该小说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伍尔夫正是通过频繁使用色彩和光线来增强小说的想象空间,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之间。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光线和色彩 后印象派写作手法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英国文学史中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她一生致力于在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探索现代小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张小说应该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和描写。她挑战传统的小说写作技巧,运用和发展了意识流这一手法,《到灯塔去》(1927)标志着她小说艺术的完美。伍尔夫的这部小说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多角度地在时空与人物之间变幻,却没有一个中心情节。与此相反,她用言语做涂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拉姆齐一家及其朋友的生动画面。伍尔夫在这部小说中大量借鉴使用了文学以外的艺术手法,如绘画、音乐、韵律等,使这一幅幅瞬间的生活图画成为永恒。伍尔夫说:“所有伟大作家都是善于着色的画家。”曾经一心想成为画家的伍尔夫最终用文字而不是颜料描绘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成为一个“善于着色的画家”那样的“伟大作家”。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实践了她的理论,她对于精神要素的探寻是用光线与色彩来表现的。色彩不仅使生命充满活力,而且可以与个性和情感相联系。在她的这部小说中,色彩被频繁用来增强想象空间,更好地表现人物和场景。每一种色彩都被用来启迪读者的想象,如同将他们带入了充满人物个性和情感的万花筒,让他们凭不同的感觉,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这就是说,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后印象派的创作手法。本文就《到灯塔去》中的后印象派写作手法的运用作一探讨。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由英国美术批评家罗杰·弗莱发明的。1910年伦敦准备举办一个现代法国画展,但是临近开幕,画展的名称还没有确定下来。作为展览组织者的罗杰·弗莱事急无奈,便不耐烦地说:“权且把它称作后‘印象主义’吧。”这一名称却很切合实际,因为参展者都是印象派之后的画家。从此以后,“后印象主义”便被用来泛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风格的画家,其中杰出者有尚塞、凡高和高更等。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幻效果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事物,同时包含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罗杰·弗莱认为文学应该与绘画并举。伍尔夫也认为后印象派运动并不仅指尚塞和毕加索的画,作家也应该跟随这种潮流照样行事,但她嘲讽说,作家们总是找不出时间来建立一种后印象派运动对于文学影响的理论。她自己接受了这一挑战,要设计一种与绘画相近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形式。弗莱赞赏后印象派画家试图用画面和塑造的形式表达某种精神体验,伍尔夫则主张小说家应当能够传达变幻的、未知的和受限的精神世界。她认为,生活是与我们的意识相始终的、包围我们的一个半透明的封套,而小说家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用文字表达出来。弗莱强调的形式上的关系成功地融合到了伍尔夫对存在的追求之中,正如她的写作艺术从《雅各布的房间》中支离破碎的印象主义到《到灯塔去》中明晰而有序的结构。她的作品中回旋的光线与缤纷的色彩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官冲击,那种感觉如同光波作用于视网膜之上,人物的气息呼之欲出,小说的个性也随之显现。

    欧洲的水彩画和油画,尤其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讲究光影效果与透视,而对景写生时,力取焦点透视,融进光影和光色。尤以外光派画家为甚,作画时追求光色的奇妙配置,以获取最大的审美效果。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伍尔夫对光的描写在《到灯塔去》中达十几处之多。不但如此,作家细腻的笔触几乎包括了各种不同性质的光:日光、月光、星光、烛光、水光、火柴光、灯火之光、灯塔之光等。即使是同一种光,在不同的场景中、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也呈现出不同的情态。这些当然都离不开作家敏锐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光线本身已成为理解小说的关键元素之一。《到灯塔去》中,伍尔夫精心点燃海洋、天空的光色,灯塔射出的黄色光束,以及室内的烛光,借用绘画艺术的远近原则描写光色——远景光色疏淡、神秘,近景光色温暖、具体。

    《到灯塔去》共由三部分组成。“窗口”为第一部分,这是观望窗外景色的“窗口”,也是一个画框。通过这一扇窗,伍尔夫为读者呈现室内及室外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拉姆齐夫人是整个画面的中心人物,她身上聚集了美的精华,也是伍尔夫所有小说中最完美的人物,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一幅绝美的画面。她无论到哪儿都带着她的美貌,如同举着一个火炬进入每个房间,也许是不经意的,却不容任何人忽视。在查尔斯·坦斯利的眼里,她宛如披着婚纱的新娘,“她走过开满鲜花的原野,抱起折断了的花苞和跌倒的羔羊;眼中星光闪烁,微风吹动头发”。在莉莉眼中,拉姆齐夫人代表着和谐、博爱,代表着真、善、美,代表着她的艺术生命。拉姆齐夫人留给画家的记忆总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除了这幅“花丛中的微笑”,还有“窗前的母与子”、“烛光晚宴”、“海边沉思”等一系列关于拉姆齐夫人的画卷。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正是以画家莉莉的眼光来审视拉姆齐夫人的。在整部小说中,拉姆齐夫人的美一直拥有一种安抚的效力,她的存在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然而,莉莉对拉姆齐夫人的美却有一个从朦胧到清晰的认识过程。起初她任由一种饱含爱的感情控制她的画笔,她探寻不到拉姆齐夫人的不同寻常之处,即她的内在精神。十年之后,四十四岁的莉莉使美作为调试剂的观念复杂化了,她认为自己对拉姆齐夫人的印象是将她视作美的化身,和掩饰她的复杂与过错的折衷。不过,莉莉继续把生活的瞬间“凝固”和“冻结”,在混乱之中有了形态,外部世界的漂移和流动被固定了下来,生活也在此凝固,并成为美的启示。

    与此类似,伍尔夫想寻找对等的文字来替代在看见周围事物的色彩的美、均衡、对照及和谐时的愉悦,这些恰恰被认为是绘画的独特之处。《到灯塔去》同尚塞的绘画分享了美学意象的一个重要的双重性,即真实的感情和象征形式的镜像,以及其建构过程的镜像。为了营造一个立体空间画面,伍尔夫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与绘画、形状(shapes、forms等)、线条(lines)和颜色(blue、yellow、grey-green、pale、white、green、blues,and browns、ambers等)有关的词汇。伍尔夫像画家一样在小说中渲染光和色。

    像所有后印象派画家一样,伍尔夫对精神冲突和心理的活动的本质把握突出地表现在她对色彩的运用上。她认为语言也可以创造一种类似绘画中颜色的关系。她善于运用互补的色彩对比,或者相互交融,或者相互对立,以增强色彩的精神性,沟通平静祥和抑或悸动紧张、动荡不安的心灵。

    在《到灯塔去》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色彩频率,以自己的色系而为人所知;每个人物也修饰着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且被其所修饰,包括虚像的色彩和整体的线条,有助于将小说串联成类似一首心理诗歌或一件自我反映的艺术品。例如,红色富有刺激性,能使人振奋精神。在保罗和泰敏求婚后的晚宴上,画家莉莉重新唤起对婚姻的热情,她的脑海中一片火红。蓝色调来自天空、大海,它给人一种心胸开阔、文静大方的情操。小说中,画家莉莉总是从蓝色的大海中得到慰藉,感悟生活的真谛。黄色饱含智慧与生命力,让人显得年轻有朝气。拉姆齐夫人在促成保罗和敏泰的婚姻后,首先注意到的便是“那金黄色的、收获季节的满月”。紫色神秘,充溢着高雅的灵性,在小说中是和拉姆齐夫人联系最多的颜色。黑色是夜的颜色,象征着神秘、记忆、毁灭。小说第二部分“岁月流逝”开始仿佛黑夜占据了统治地位,“吞噬了红色、黄色的大梨花,淹没了五斗橱轮廓分明的边缘与结实的形体”。白色代表纯洁,却是一切颜色的综合吸收,象征着无尽的岁月,永恒的时间。如果我们想用光谱一类的东西去制定什么色彩对应了什么感觉,确定情感效果的分值是多少是不容易的。因为小说中,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像拉姆齐先生那样,只崇尚理性。拉姆齐夫人的生活中只有直觉和想象。甚至拉姆齐先生吟诵的诗剧都以纯直觉的形式反映在拉姆齐夫人的脑海中。“每一个字就像一盏小灯,红的,蓝的,黄的,在她黑暗脑海中闪亮,似乎连它们的灯杆儿也留在上面,纵横交错,来回飞舞”。就这一点来讲,色彩是最抽象的艺术形式。这种抽象,不是归纳和推理,而更接近联想和记忆。罗杰·弗莱也认为:“视觉艺术应该表达人的想象世界,而不应该成为真实生活的副本。”这正如儿童作画,他们绝不效仿自然,而是满心喜悦自由地、真诚地描绘脑海中的种种意象,因为这些才是真正构成他们想象生活的东西。如支持印象主义的左拉所说:“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印象主义画家永久性地摧毁了人们对自然客观真实的信仰。人们开始渐渐懂得,我们能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如何去看乃至何时去看,所谓客观景物实际上为我们的知觉与时间的流逝所左右。

    注释:

    ①本文引文均见《到灯塔去》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参考文献:

    [1]冯伟.生命中的那个美丽瞬间——试析弗·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绘画元素[J].外国文学,2004,(1).

    [2]罗伊.剑桥文学指南:弗台尼亚·伍尔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瞿世镜.到灯塔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4]瞿世镜.伍尔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4]张中载.小说的空间美——“看”《到灯塔去》[J].外国文学,2007,(4).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07XSYK245

    相关热词搜索: 弗吉尼亚 用笔 作画 作家 伍尔夫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