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字幕翻译解析

    时间:2020-10-05 07:57: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近年来我国翻译领域的较新研究成果。该理论以翻译选择适应论为基础,确立了“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即译者应把握好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使得译文读者更好地获得原文信息。而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以其清新怀旧之风吸引了许多观众。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为理论框架,着重解释分析热播电影《致青春》的翻译成功之处,以期为其他字幕翻译提供指导。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字幕翻译

    作者简介:曾滢(1991-),女,汉族,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3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2

    一、电影《致青春》简介

    《致青春》是赵薇首次执导的电影作品,影片改编自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于2013年4月26日全国公映,自2013年6月以来,该片开始在法国、新加坡、美国和加拿大等海外市场上映,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该影片成功唤醒了那些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校园生活的人们内心深处的青春情怀,使得观影者对该影片产生强烈的共鸣。但国内电影要在国外获得认可,不但与影片本身的诸多因素有关,同时也离不开恰到好处的翻译,而影视字幕翻译又与其他翻译不同,其具有特殊性,钱绍昌教授曾说过影视语言可以概括为五个特点: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1],这五个特点也就对影视字幕翻译提出了要求,因此译者需要根据影片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期译入语观众能够更好地获得源语信息。

    二、生态翻译学与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个始于我国本土的翻译理论,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开于2009年[2]。胡庚生教授认为,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视角,以华夏生态智慧为依归,以“自然选择”原理为基石的一项跨学科研究[3],涉及“生态学”、“翻译学”、“哲学”等学科。学者王宁也认为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学的子学科有其自己的特征:既要对所译文本进行细读以发掘其可译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保存原文本在目标语中的生态平衡[4]。生态翻译学理论包含内容甚广,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哲学依据、基本理念、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以及译评标准等[5]。生态翻译学涉及内容甚广,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各种翻译类型都有很大的解释力,尤其是字幕翻译。

    字幕翻译具有其特殊性,无论从词汇角度还是信息传递角度都不同于其他翻译,即字幕翻译既要做到通俗简洁,同时还要兼顾角色的动作、表情等因素。因此译者在字幕翻译中应该做到如下三点:语言通俗易懂;处理好含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词语;体现影视剧中各种角色之间的交际意图[6]。字幕翻译在屏幕上停留时间短,因此字幕不宜拖沓冗长,即所谓“瞬间性”。由于语义、语用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语言表达习惯,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生态翻译学中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就有效避免了由于语言表达差异带来的观影障碍;同样,字幕翻译的“通俗性”也要求影视本身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较大,表现在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社会意识等方面,当影片中有带有文化色彩的词汇,译者若不对这些词汇做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找出对应性的词汇替代,国外观众在观看该影片时难免会感到吃力难以接受消化;影视字幕“综合性”则是指影片中人物动作需要与语言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正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以及文化底蕴等多方面的不同,交际上也就必然存在不同,东方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为含蓄,西方人说话讲究开门见山,尽量避免“兜圈子”,所以译者在处理字幕时也要关注到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使得国外观众流畅观影。本文将从“三维”转换角度来探讨《致青春》的字幕翻译,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致青春》字幕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解析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7]。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适应性转换”,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就是指适应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为了做到适应就要了解源语与目的语的特点及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传达影片内容这就要求译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进行转换。

    例1:张开:看什么呢,别挑肥拣瘦的了。

    译文:What are you looking? Don’t be so picky.

    分析:这句话是发生在张开等人迎接新生时,根据影片我们得知此时迎面走来的是一名体型肥胖的女生新同学,因其行李较多便向张开他们寻求帮助,张开唆使身旁一名同学去接待,从该同学皱眉得知其并不愿意,于是张开让其不要“挑肥拣瘦”。“挑肥拣瘦”是中国特有的四字成语, 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有利的。译者并没有按照原词字字对应的翻译,而是巧用了一个“picky”将影片中的情形传神地体现出来。

    例2:阮莞:怎么,你没喝过?

    译文:Don’t tell me you’ve never drunk beer before.

    分析:这句话的情景是郑微失恋后卧床痛哭,问阮莞有没有好办法,阮莞提议喝酒一醉解千愁,郑微手握着啤酒迟疑之时阮莞说的话。虽然汉语和英语的句子都是主谓宾的结构,但句法上却有所不同,比如汉语句子简洁短小,有时一个词就能表达出所有意思,而英语句子多为从句或者长句,甚至有时源语语言中的一个简单表达在目的语语言中却要用很长的篇幅去解释。如《致青春》的译者将此句子的“怎么”和“你没喝过”融合成了一个从句就比较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电影《致青春》的翻译在语言上的成功转换使得国外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就不再需要对该句话进行加工思考,也就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流畅观影。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7]。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翻译中的文化要通过语言的转换再现[8]。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东西方文化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对源语语言进行转换的同时,关注到源语或者目的语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体系。电影《致青春》 的翻译在文化转换方面就做得很好。

    例1:张开:从开学到现在也不联系张哥。

    译文:You haven’t been in touch since school started.

    分析:这句话是张开在社团招人那天碰到郑微说的话。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称谓语也存在着差异。在英语表达习惯中并没有“张哥”这样的称谓,然而这类称呼在中国却很常见,通常用来称呼和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这类称呼能够让人感觉亲近。根据影片,观众能够得知张开是说郑微没与自己联系,所以译者在处理这部分字幕时省略了称谓。此外,在汉语中,老师这一称谓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在其前面加姓,如李老师等,同样内涵的称谓在英语中却多用Sir, Madam, Professor等代替。影片中郑微因为使用电炉导致宿舍断电而不得不去找宿管老师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我们三零二宿舍突然没电了。”译文将其译为“Sir, the power is down in Room 302”就体现了这一点。

    例2:张开:建筑系张开,字天然。

    译文:I’m Zhang Kai from the Architecture school, my pen-name is Tiaan.

    分析:这句话情境是张开看到美女阮莞上前搭讪而做的自我介绍。影片中“字天然”的“字”是中国古代以来特有的文化,中国人的“字”多与“名”有关,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也是“明”的意思,这是同义的用法。此外,“字”还能表示景仰前贤,如牛僧孺,字师黯;崇奉宗教之意,如:王维,字摩诘,还有原名变化等,如:李白,字太白。然而西方人对中国这方面文化往往知之甚少,这就要求译者置身西方文化寻求合适的词替代,“pen-name”这一词汇虽然简单,却能使目的语观众很明白地了解到此处是在做自我介绍,告诉对方自己的另一种名字,“pen-name”这一词汇的使用使得译文通俗易懂,成功达到了字幕翻译“通俗性”的要求。正是由于《致青春》的译者了解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存在差异,为了避免目的语观众曲解源语内涵,译者采取了灵活变通的翻译方法,以顺应受众的思维习惯。

    (三)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变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7]。由于跨国度、跨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流障碍问题也日益突出。从语言障碍、心理障碍到文化障碍,均源自于交际者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导致交际障碍的文化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价值观念、传统国情与偏见以及表达方式[9]。正是由于在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不同,不同文化间的交际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电影《致青春》的翻译就成功的克服了这一障碍,做到了交际维度上的成功转换,也直接影响了目的语观众的观影效果。

    例1:郑微:你应该上公安大学。

    译文:You’d have a great future in the Public Security Bureau.

    分析:这句话是郑微在听了黎维娟讲诉他人一系列八卦消息之后调侃她的一句话,指的是黎维娟这么擅长挖掘别人的隐私和秘密,上公安大学能学到适合她的知识,若逐字直译目的语观众便无法很好地理解这类中式幽默,便会损失原文的交际意图,而译文增译的“great future”挑明了这层幽默,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例2:陈孝正:如果一个人骄傲和膨胀的背后是惨不忍睹的事情,你还骄傲和膨胀得起来吗。

    译文:If your success is built on things you’ve lost…

    分析:这句是陈孝正从美国留学归来接受采访说的话,根据影片我们得知陈孝正在公派出国和郑微之间选择了公派留学,回国之后虽然在事业上去的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却认为这是用“做人的失败”换来的。译者在这里用了一个“lost”很好的传递了影片中陈孝正的心情,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流畅无障碍。

    四、结语

    依托东方哲学理念和生态智慧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将有望打破西方翻译理论的“一统天下”并终结东西方翻译理论生态“严重失衡”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构建东西方翻译理论真正平等对话的平台[10]。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字幕翻译的特点,《致青春》的译者采取了不同翻译策略对源语信息进行处理,使目的语观众能够较为流畅的进行观影,译文基本上达到了较为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具有其自身优势,对翻译活动尤其是字幕翻译有较强的解释力,从而为字幕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可为字幕翻译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字幕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2000.

    [2]胡庚生.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

    [3]胡庚生.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

    [4]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 .中国翻译,2011.

    [5]胡庚生.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曹健.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J].科技信息,2012.

    [7]胡庚生.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

    [8]班荣学.译学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思考——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的科目理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

    [9]曾萍.文化的障碍──跨文化交际实例分析[J].外语教学,1999.

    [10]思创·哈格斯.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进展与趋势[J].上海翻译,2013.

    相关热词搜索: 翻译 视角 终将 字幕 逝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