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世界各国是如何执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

    时间:2020-09-03 07:55: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明确指出了2015-2030年全球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然而,该项议程的执行和落实却面临着重重挑战,执行进展也饱受质疑。基于此,本文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视角出发,对2016年和2017年已经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HLPF)的64个国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依据在SDGs执行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行为主体区分了四种执行模式:政府主导、社会主导、共同治理与执行阻滞模式。文章以中国、瑞典、日本和博茨瓦纳为例,重点比较和分析了这四种执行模式的实现形式和治理特点。研究显示:①不同国家SDGs执行模式的选择与其资源条件高度相关,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支持环境与社会组织发育程度;②国家层面的SDGs执行模式仍处于动态演化过程中,政府主导模式与社会主导模式都出现一些向共同治理模式演化的趋势;③参与意愿和能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更可能陷入SDGs执行阻滞。观察和比较不同SDGs执行模式有助于我们拓展对于公共管理视角下全球治理的理解,促进国际社会更有针对性地解决SDGs执行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为中国推动进一步落实SDGs提供实践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全球治理;政策执行

    中图分类号 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2104(2019) 01 - 0011 -10

    D01:10.12062/cpre.20180933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发布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议程》(以下简称“2030议程”),制定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和169个子目标,为未来15年全球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球SDGs的制定,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于世界发展转型的两点共识:第一,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必须向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在日趋严峻的地球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人类社会必须采取新的方案以实现人类共同发展。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第二,现有的国际话语体系与世界秩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全球治理的议程设置也随之发生变革,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全球治理体系。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舞台上活跃度的增强,“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正在受到严重挑战,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关注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成为新的国际社会共识。因此,SDGs的制定,对于全球发展和治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然而,对于所有国家来讲,落实2030议程,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由于SDGs的形成和确定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各界广泛参与的政治协商与谈判过程,所涵盖内容具有高度的广泛性、普适性和灵活性,实现目标本身难度就很大;加之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并不具备强制的法律约束力;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问题各不相同,执行动力与能力不一。因此,自发布之日起,SDGs执行就饱受争议,特别是一些现实主义取向的学者提出了诸多对SDGs的批评与质疑。那么,SDGs的执行情况究竟如何?各国是采取怎样的方式落实SDGs的?在这项“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公共政策实验”中,各国的执行模式有哪些异同点?哪些原因造成了执行模式的不同?

    根据“2030议程”的相關规定,从2013年开始设立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High-Level PoliticalFor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HLPF)是各国政府就SDGs执行情况开展交流和政策研讨的最主要平台。自2016年起,各国均可在这一平台上自愿报告本国的SDGs执行进展。2016年7月,包括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率先公布了SDGs国别报告;2017年7月,43个国家政府报告了本国的SDGs行动计划及进展情况。这些国别报告和相关政府文件是关于国家层面SDGs执行情况的权威政府文件,为我们了解分析各个国家在SDGs执行方面的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本研究对这些报告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1 国际政策执行与落实的相关研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演变,传统国际治理机制面临重重挑战,治理问题、治理主体与治理方式都正在发生着重大改变。一方面,维护和平与稳定已不再是全球治理的唯一目标,越来越多新型全球性问题亟待解决,如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传染病、环境恶化等。另一方面,新型治理主体的兴起带来了国际治理机制及参与格局的新变化。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的参与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显然,从根本上来讲,传统国际治理体系在应对这些“全球化时代”的新问题时,存在着结构性失灵。但是,在当前国际治理体系不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如何能够提升治理水平以促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我们认为,促进国际政策的执行与落实是提升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国际政治与全球治理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个主题。

    事实上,不少研究已经表明,国际政策的执行是全球治理过程中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如米歇尔·莫达西尼(Michel Mordasini)指出,“国际社会的外交辞令与各个国家的实际行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以政府发展援助政策为例,研究者发现,政府发展援助政策的执行过程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援助国不履约、援助过程的协调机制不完备、被援助国没有承担履约责任、国际组织能力不足等。再如,世界银行独立评估组在2011年对16个国际合作项目执行的评估质量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9个项目在评估效果方面存在中等或较大的缺陷。

    国际政治理论、新制度理论与治理理论学者从不同维度出发,来探讨和研究国际政策执行。国际政治理论学者认为,国际政策执行薄弱根本上是源于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以及执行机构与绝对强制力的缺乏。但是,他们并不关注这一现象,而是将研究更多聚焦于国家之上(above the state)的层面。即便是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的国际关系学者,也更多将关注点放在国际公共政策的形成、演变与扩散机制上,而非国际政策在不同国家中执行过程。新制度主义学者认为“政策执行失灵”源于制度的结构性失灵。卡尔·劳斯迪亚(Kal Raustiala)与大卫·维克多(David G.Victor)提出并发展了“机制复合体(Regime Complex)”的概念,认为新国际制度是由一套松散交叉、扁平多元的标准、规则和机制组成的。这套理论体系适用于分析具有高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特点的议题领域(如气候变化领域)。但是显然,机制复合体理论更多关注特定类型全球性问题的制度安排,而非国际政策在国家层面的执行过程。治理领域学者将研究边界扩展到了非政府参与主体和治理网络,关注多元主体与新治理机制在国际政策执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肯尼斯·阿尔伯特(Kenneth W.Abbott)和邓肯·斯奈德(DuncanSnidal)分析了国际规制型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的功能和影响。他们发现,政府主要在议程设置、协调和执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是项目执行主体,非政府组织则在整个规制实施过程中都起到了倡导和监督的作用。治理领域学者的研究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但是已有研究大部分仍聚焦于单一议题或单项国际政策的国内政策执行过程与治理过程,较少考虑国际层面的政策与问题,特别是结合现实需求的微观研究还比较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