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中国电影尚处于作坊阶段

    时间:2020-09-09 07:55: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沉寂6年之后,第五代导演何平推出了自己的新作《回到被爱的每一天》,这是一部关注80后北漂人群的爱情电影。作为经验丰富的导演和制片人,何平说他只拍自己感兴趣的电影,IP也好、类型也好、产业也好,其他一切都和作为导演的他没有关系。中国电影在他眼里还处于作坊阶段,离工业化还差得很远;他相信中国电影产量大、烂片多的现状是通向健康产业的必经阶段,用他的话说:“资本是文化的杠杆,得靠它来撬动这些东西。”

    《回到被爱的每一天》:

    80后承载了很多

    之前执导的几部作品都是古装历史戏,为何这次的新片《回到被爱的每一天》,突然想到拍一部现代戏?

    喜欢呗,觉得有欲望要拍。我之前6年没拍戏,这6年和电影没关系,去年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工作室,还有朋友的公司有很多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都纷纷辞职回老家了。我就想这是为什么啊?都奋斗了8年、10年,怎么就走了呢?我觉得他们的青春都搁在这个城市了,回去结婚的、生孩子的……据统计,像这样的人群,北京有800万,全国有将近上亿的人都在自己的故乡以外工作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关系到这么大群体的命运和经历的事情,那这就是我要拍的东西。

    有点像以前知青上山下乡,一代人把青春搁在农村,现在是从小地方来大城市打拼。

    对啊,不是说拿青春赌明天都能赌出来的。很多人的青春就慢慢消耗在这个城市里,命运没什么改变,可能改变了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回到家乡能把这个生活方式都带回去吗?其实很难,而且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代,而是好几代人。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挣扎的过程,拍出来我觉得有价值。周围这样的人太多了,我发现把演员放进出租屋的环境,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动作,因为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有很多演员都是北漂,从地下室里慢慢走上地面,最后成为明星的,所以他们非常熟悉这样的生活。

    张译说这部戏就是把他当年北漂的状态拿出来,基本就行了,而且这部电影采用完全即兴的表演,没有确定的剧本。

    对,没剧本,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框架也是边拍边改。这种创作方式很快乐,因为我希望演员不要过多地介入人物的命运。这部新片的实验性就在于我就是要拍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一场戏我有一个方向,演员说什么,我们在现场给,除非是特别重要的台词我会写出来,剩下的我都交给现场的创造。演员会不断地排练,然后在排练中摸索台词,在排练过程中形成台词和剧情。故事实际上是在剪辑时才完成的。为什么我说不要剧本,因为在我们生活中你哪知道明天你干吗去?有完整剧本的电影,演员不仅知道自己角色的命运,还知道其他角色的命运,这就会有预知性,我特别怕演员对自己的命运有预知性,尤其是拍当代题材的故事。

    影片的片名《回到被爱的每一天》好像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暗示,但是影片在说会怎么样其实谁也不知道,像一个疑问一样,让大家去看,去思考这个问题。

    这部电影比较意识流,表演、剧情比较生活流,这部电影呈现的面貌肯定和很多观众习惯看的电影有不同。但是它其实挺好看的,我想观众能认同这样的故事,因为太多人有漂泊异乡的经历,当你有感触了,就愿意看了。我们试映时,很多人看完电影都说我明天就想回家看看,后期制作公司的人90%都是外地来的年轻人,他们看完之后很有触动。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一部电影应该有的,而不是说你笑一笑就完事了或者说你被吓到了就完事了。

    你之前说80后承载了改革开放很多东西,那么你希望通过这个电影能传达给观众一些什么信息或者要说的话?

    我只是把这些人的生活通过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因为80后是一个特别有压力的一代,改革开放最后是这一代人买单。这代人出生的时候,改革开放可能刚刚开始没多久,他们的父母不像90后、00后的父母,基本生活面貌已经改变。大部分80后的父母面临着下岗,或者是从机关下海,对于80后来讲,他们要出来赚钱,又要关照家里。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真的挺苦的,像90后和00后可能就要好一点,因为他们的父母可能家里已经有房子了,不需要你再去买房子了或者怎么样。80后这一代真的非常难,这些孩子在外面打拼的时候,他们的命运和未来,没人知道。就算1985年左右出生的人,现在也都30岁了,这个年龄是很尴尬的,大一点的35、6岁的,小一点27、8岁的,结婚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每天你都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成功的只是少数。

    如果让把《回到被爱的每一天》做一个类型定位,你认为这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我也没做过什么类型片,你说《双旗镇刀客》什么类型?很多人说是武打片,可是里面也没多少打戏。你说是武侠片也没有侠,也没有门派、江湖什么的,一个小孩要讨媳妇,它怎么就成武侠片了?我也弄不清楚那些影评人怎么弄的。《炮打双灯》是文艺片,写宅院文化的,你说它是哪个类型啊?它就是一个文艺片。所以我不知道,这部戏就是一个城市电影,应该算是一个当代城市电影。

    很多评论界的专家认为《双旗镇刀客》开创了一个中式西部片的类型,你自己从来是不管这些的?

    我认为那就是一种儿童片。中国也没有类型片,中国只有一个类型主旋律,其他都不叫类型片。香港电影有一个类型,武打片。武打片跟武侠片是两个概念,统称功夫片,中国对世界类型电影就是贡献了武打片这么一个类型。作为一个导演,我就管自己,我不管行业,我就关心我自己要拍什么。

    中国电影这20年:

    是第五代完成了救市

    1990年代的时候,中国电影产业很惨,票房很低,现在我们的票房是全球第二。

    在中国电影接近破产的时候,1996年到2000年,所有的第五代导演都放弃拍艺术电影,转向救市,转型商业片。所以说这一代人很牛,没有第五代转向和商业电影的创作,哪有现在电影产业的起步?《英雄》《甲方乙方》这些商业电影都诞生在中国电影市场最差的时候,是第五代导演完成了救市,包括我拍《天地英雄》这样的商业片,把市场培育起来,对他们的评价要公平,这些导演过去都是参加三大影展的艺术片导演。

    还是有一种责任感。

    当然了,我们必须要在最困难的时候站出来,那个时候还有钱投我们,那时已经很多导演没有钱拍电影,都改行拍电视剧了。我们第五代过去无论在国际电影市场,还是在投资人的眼里,都还有一些资本,还能动用一些资金,包括做合拍片。只有我们第五代能站出来拍商业片,市场已经差到那个程度了,年轻人就更没机会了。

    那个时候对整个产业而言很有责任感,现在市场好了就专注自己就行了,是这样吗?

    对,现在很多年轻的导演拍的商业电影很好啊。市场需要多元,我自己肯定就觉得现在市场好了,我可以回来拍艺术电影了。我就觉得这个阶段我要做这件事,那个阶段我要做那件事,我从来不定位我自己,其实也没那么伟大,就是兴趣。那个时候没有人拍商业电影,我们就去拍,试一试能不能成。现在大家都去赚钱,我们回来拍一点小成本的艺术电影或者文艺电影。

    但是有好多人说陈凯歌现在怎么拍不出来《霸王别姬》了,包括大家都觉得张艺谋的《英雄》可能没有他之前的作品好。

    那个时候要比现在开放。《霸王别姬》要是放现在可能拍不出来,那时候有很多电影你可以拍,比如《活着》能拍完,现在再拍这样的电影很难了。现在因为没有那么开放的选材,所以你只能够说什么能拍就拍什么,那你怎么能够出精品?任何一个有代表性作品的导演,他必须有空间去创作,他有他深刻的地方才可以成经典,但深刻就面临着问题。老是打擦边球,你说中国电影能好看吗?商业电影有人愿意实验,那是他的事。我不评价别的导演,不给自己招话题。

    你觉得这20年,中国电影最好的变化是什么,最不好的变化是什么?

    我觉得电影肯定在进步,因为中国电影发展很快,市场也很好,所以产量很高。产量越高越容易出次品,产量少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拍,因为你拍片机会少。现在你随便一弄卖几个亿,谁还认真拍片?不认真都能赚钱,谁认真赚钱?当然我觉得这个过程必须要经过,你躲不开,这非常正常。

    制片厂时代有制片时代的好处。我们没有发行的压力,我们拍完就交给发行了,没有票房压力,现在我相信大多数导演有吧。中国电影就是手工业作坊的变化,离工业化还差很远,变化就是进入了数字时代,门槛低了,对人才的要求不那么绝对了,谁都可以来,很开放,但是你素质好不好无所谓,谁都能当导演,谁都可以卖钱。现在一年六、七百电影,产量很高,可是导演荒、演员荒,一年立项好几千个剧本,开拍率不到10%。人才赶不上,培养一个好的电影导演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这个市场能等你十几年吗?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似乎跟我们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个矛盾,目前国际版权的交易似乎不如从前。

    现在国际上中国电影都没有预卖了,没人买了。过去我们还没开拍呢,都往日本卖、美国卖。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很国际化,那是过去市场不好,制作稍大一点,国内就拿不出来投资了,那我只能依靠海外投资了,往海外预卖,很多电影走出去了,现在国内市场好了,至于是不是中国文化能跟国际文化融合,不想这事了,在这都发了财了,你怎么想我要把中国电影的文化品质国际化?现代社会的一切一切都源于资本,资本不向你这来。你的资本是从国外来的,当然你的产品要符合国际要求;你的资本是从国内来的,你当然要符合国内要求。当代社会资本是文化的杠杆,你得靠它来撬动这些东西。

    我们现在似乎进入一个更强调电影商业属性的一个时代。大家都在谈票房,唯票房论。

    我觉得粉丝文化也是文化,只是你觉得它低端。我觉得很正常,唯票房这不就是现实嘛,没有什么好不好,我们就是在这么一个国度里生活,你就得面临这个国度产生的事情。强拆,你就得面临强拆,我们作为个体都太渺小,我们只能把我们自己的事情按我们自己的原则做好,管不了那些事。

    产业发展:

    要敢往年轻人身上砸钱

    你现在还担任导演协会的副会长,美国有影艺学院,好莱坞的奥斯卡有协会。你觉得中国的协会是否能在某些方面起更多的作用?

    起不了作用。因为我们不是工会,美国是工会,性质上完全不同。自娱自乐,只能停留在这,非营利社团能干什么?

    在管理上有什么希望看到的改变?

    立法,分级。我们一直在呼吁,十几年了都没有改变,这是最应该进步的。

    你觉得现在我们的电影竞争力如何?我们的市场开放完全之后会不会就像香港和台湾电影一样一下子就被好莱坞冲垮了?

    有可能,你得看对美国开放到什么程度。如果没有垄断发行,比如说所有的贸易公司都可以进口电影,那我们的电影就会死得很快。不是说未来不可能好起来,只是说肯定会面临很大的困境。因为现在还是在作坊阶段,未来中国电影市场变成了世界第一,好莱坞为什么不能在这开分厂?苹果可以在中国代工,好莱坞为什么不能?WTO到2017、2018年,开放的是不是只是发行?还有很多事情,都是未知数,我们不知道。

    那在人才培养上,你有什么看法,有没有想过去学校培养人才?

    我都没上过大学,所以我根本不可能去大学教书。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想听你说了,现在年轻人就是说我怎么能赚钱,电影学院的司徒兆敦教授说的,他说你教年轻人别的,他没兴趣,他们就说你赶紧告诉我怎么拍电影能赚钱。

    而且电影有什么好学的?冯小刚也没读过大学。我觉得电影导演是一个很开放的职业,谁都可以来当。尤其是现在数字化以后,门槛特别低,这对培养年轻人特别有好处,所以年轻人就是多拍,而且我希望给年轻人的预算要大,不能让他们总拍小电影。我都呼吁多少年了,不能老是拿那么几百万去试水,我鼓励投资人要用新人,预算起码就得三千万起步。花钱是需要能力的,老拍那种几百万的,你能把一个亿的戏给他吗?所以说培养年轻人,你就得敢往他们身上砸钱。伯格曼讲,电影是贵妇人,有钱的时候装扮一下。你没钱怎么装扮?

    有一种说法是说我们现在最缺的是合格的制片人。

    哪都缺,全面缺。中国电影的水准是根据人才来决定的,跟什么体制没关系。

    你现在也筹备一部谍战片,根据麦家的小说改编,IP改编也是这两年中国电影特别流行的一个概念,你怎么看IP?

    我最不相信的就是IP了。因为我是一个电影导演,不是一个商人。商人是相信IP的,你问导演,导演就说我喜欢拍什么,我就觉得那是我的IP。首先,我从来都是自己写剧本,没有拍过别人的剧本,所以任何人的IP跟我没关系。你说我是一个作者导演可以,我就是拍我自己感兴趣的电影。所以在电影上写谁的电影作品和谁的导演作品其实是有很大区别。导演作品就是这个剧本都是别人的,你只是导演而已,电影作品就不一样了。

    也就是说你觉得作为导演我就觉得这个东西感兴趣就做,并没有太多其他的想法。

    对。那不是我想的,导演要想那么多干吗?很多是投资人、制片人的事,市场不是我们导演干的事。我们导演就是导演,职业导演就做职业导演做的事。谁愿意投资,有价值投资,那是投资人的事。中国就是要求导演知道的事太多,要求导演承担的责任太大,投资人赔钱了,谁让你用那个导演的?你为什么没发行好?你说导演没拍好,没拍好,你雇他?还是你的失误啊。我一直在说,一个导演没有那么多能力,有些影片现在票房一失败,就说这个导演不行了,那叫投资人眼拙,发行人眼拙,定位不准。你说电影拍太烂了,但是他就是一个烂片导演,你非让他拍一个精品,可能吗?他就是一个动作片导演,你非得让他拍一个文艺片。这不是脑子进水吗?我觉得这些责任都跟导演没关系。

    中国电影投资方的素质在你感受下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也不是说差,但是有问题,因为投资这个东西,在全世界电影的投资都是来源于不同方向的。他们会请职业的人来管理。我们的投资人老要自己管,他明明不懂还要管。所以这里面就出现很多问题。那当然也可以,他不懂,他自己拿钱交学费,慢慢变成内行也是条路。

    你觉得中国电影的现状是一个必经阶段还是?一个健康电影产业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

    必须要有这个过程。健康的不用我说,全世界有那么多经验。不拍电影的时候,我跟电影没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 作坊 中国电影 处于 阶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