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自杀论》与《大工地》质与量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0-10-05 07:51: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自杀论》与《大工地》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二者在推崇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也成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代表作。本文将从研究逻辑,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的主要过程三个方面对这两本著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 研究逻辑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质性研究量化研究

    任何事物都具有量和质两个方面。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相应地存在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不同的探讨方式。

    《自杀论》偏重于量化研究,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不仅第一次从社会角度,全面,系统的对自杀现象进行分析,而且第一次以经验资料、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的研究视角为社会学研究做出了典范。在这本著作中,实证主义方法和否证思想的应用得到了完备体现,并且一破一立、清晰严谨、规范有序的写作思路也对我们的研究有极大的启发。

    而《大工地》偏重于定性研究,作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处于工地上的农民群体的资料,并运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是利用阶级分析方法、民族志研究方法等完成的一部社会学实证主义著作。

    本文将从研究框架和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的主要过程三个方面对这两本著作进行简单比较分析。

    一、研究框架和思路

    《自杀论》整本书按照严谨有序的思路进行论述,问题的提出部分介绍了自杀和社会自杀率的概念以及为何选择该题。首先否定了自杀的“非社会因素”如精神疾病,种族,天象,模仿等;其次提出假设自杀的社会原因并对其进行分类论证。最后,通过逻辑严密的分析论证,向读者呈现了自杀的社会因素,并提出预防自杀的措施。此种研究思路在一破一立的过程中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结论,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清晰,所得结论自然流畅。

    《大工地》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完整的民族志研究过程,共有六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章和二章指出建筑工人阶级产生的两方面原因。作者回顾了中国农村的改革历程,并认为建筑工人产生的客观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行的自由的市场经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消费主义逐渐主导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城市代表着现代文明、代表着先进,农村则成为落后愚昧的象征”,“中国的农民模仿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日子的好坏要参照城市的标准”正是在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农村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进城打工。

    第三章到第五章呈现了建筑工人的特殊的身份以及艰难的生存状态。第三章作者通过和后发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比较的方式讨论了农民工身份的问题。对于中国农民工而言,由于粮食价格的持续低迷,农村土地上的收益不能维持基本的生计需求,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不得不进城打工,但是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预先设置的阻碍,农名工无法在城市定居。其次,在阶级层面上来说,低微的收入使得他们无力承担城市中的生活成本。既是工人又是农民这种身份的模糊,使他们不仅能享受到城市的任何福利,而且还受到了来自城市居民的歧视。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作者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分包体制的形成以及描述了在层层分包的体制下,中国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

    第六章则总结了当前中国建筑工人的现状和阶级意识,并认为由于绝大多数建筑工人受过的教育不多,并受到分包体制的割裂,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其未来是向“自为”阶级的转变。

    二、研究设计的主要过程

    (一)《自殺论》研究设计的主要过程

    1、选题

    恰当的选题是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一步。迪尔凯姆认为选题应该谨慎,并对其选题的原因做了详细的介绍,其次进行概念界定,最后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即社会学要研究的分析单位是社会集体而不是个人,又在集体的分析单位中将自杀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界定。可以说,迪尔凯姆的一切社会研究都在清晰地概念界定、严密的逻辑体系下展开。

    2、资料收集

    迪尔凯姆收集资料的方式主要是文献法,资料主要包括那些与自杀者相关的变量信息,如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在这些资料中,大部分都是量化的资料,迪尔凯姆通过研究这些琐细的数字,分析统计得出的重要结论。

    3、提出、检验假设

    在研究开始之前,迪尔凯姆对自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予以检验。由于在其之前,人们认为自杀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因此迪尔凯姆的研究思路是先否证前人的心理因素和自然论,如精神疾病、酗酒、遗传活着模仿、气候及季节等因素。接着对自己所提出的假设-社会因素分门别类的进行证实。他在对宗教信仰,婚姻家庭和政治群体的研究基础上将自杀的社会原因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动乱型自杀三种。利己型自杀的根源在于个人没有与社会融为一体,而利他型自杀恰恰相反,是由于个人的生活受风俗习惯的严厉约束;动乱型自杀是在社会平衡被打破的条件下,个人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所发生的。同时迪尔凯姆还讨论了三种自杀类型的关系,通过一破一立两种论证的比较,让读者很容易梳理了本文的架构,并对结论认识更为准确。

    4、给出结论,并延伸探讨

    结论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过程,迪尔凯姆得出最终的结论并验证了自己的假设,又进一步分析了自杀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也印证了涂尔干在前言里所说的“自杀是我们所遭受的集体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大工地》研究设计的主要过程

    1、选题

    在《大工地》中,开篇导论就通过刻画建筑农民工“老徐”的悲惨状况来引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小见大。潘毅教授和她的团队之所以选择建筑业农民工作为其研究对象,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

    (1)、巨大的社会实践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与日俱增。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建筑业从业人员近4000万人,而活跃在施工现场第一线的基本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在中国日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但是你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却被称为“21世纪的包身工”,因为他们从事着高强度高危险的劳动,却缺乏基本的安全、法律保障,更加缺乏城里人应有的尊重。根据2009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2008年末,全国共有建筑业从业人员3901.1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农民工。建筑业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不容忽视的群体,然而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从事高危的超强度劳动,却没有合同,没有保险,缺乏安全防护措施,吃住条件极差,而且还随意被克扣工资,甚至被称为。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公平稳定的问题在这个群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将建筑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对整个社会而言具有巨大的社会实践意义。正如本书封面中所写“记录当代社会城乡日常生活经验,反思以城市化为主导的发展问题,丰富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造21实际更富人文关怀的新发展观”。

    (2)、中国建筑农民工身份特殊性。

    从阶级视角出发,作者认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劳动力无产阶级化的过程,中国的农民工正经历着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一方面,国家虽然在农村为农民工保留了土地,但这却远远不能保障他们的生活,促使他们不得不进城讨生活。另一方面,农民工始终无法获得城市居住的合法身份,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方面的福利待遇,他们的身份发生了模糊和异化,只能处于“半无产阶级化”的尴尬状态。

    2、资料收集

    《大工地》的作者潘毅教授等人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两年的时间先后在五个工地与工人们同吃同住,访谈了上千名工人,收集了大量的定性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为之后其非量化的分析和叙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理论应用

    本书开篇即通过一个普通而具体的农民工“老徐”引出中国建筑业农民工整个群体的生存现状,那么导致这个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由得发出疑问。作者巧妙的把视野放大到世界新自由主义革命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认为导致此现状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导致的城市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原因清楚了,作者并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更加深入的分析了中国建筑业农民工的身份问题,并再次把视野放大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化的进程中,带着我们回顾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通过与中国的比较,提出了中国建筑业农民工群体是“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的观点。至此,理论和本文内容恰到好处的融合到一起。

    30多年来,在全世界“去阶级化”的浪潮下,阶级性话语日益被边缘化,正因为如此,建筑农民工难以在主流社会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解释自身的处境,阶级情感得不到合理宣泄,而《大工地》重拾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的手段,试图将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引入到社会转型和工人阶级形成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之中,使得研究摒弃了幼稚和肤浅的观察性分析, 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阶级分析视角。

    4、价值取向

    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论又是在西方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这 一方法的实质是研究主体在依据自身的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传统的社会学研究特别强调要保持价值中立和自身的客观性,但是在《大工地》当中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对农民工充满了同情。对此她也认为: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不应该是单纯的信息提取和索取关系,尤其是对农民工的研究,研究的最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回应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和困境。

    三、研究方法

    (一)、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在《自杀论》中,首先,研究的问题是一种现实的现象,具有研究意义。其次《自杀论》收集资料时运用的是文献法,在分析资料过程中使用的是定量的统计分析法,这正是实证主义的体现。

    《大工地》是一部社会学实证主义著作,谈及此书,就不能不提到作者所采用的民族志和实地研究的研究方式,包括参与式观察、深入式访谈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1、实地研究的研究方式

    在调查中,整个团隊从最初在北京桃源村工地调查,又扩展到北京周边的四 个工地,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河北保定、邢台、邯郸等地建筑工人比较集中的 4个村庄展开调查。

    (1)、参与式行动研究

    作者在将近两年的田野调查中,深入到农民工真实的生活当中:在建筑工地建立工作站,为工人们放电影,捐书,组织《劳动法》培训,陪伴工人讨薪,并跟随工人回到家乡进一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

    (2)、深入访谈

    作者直接接触了上千名工人,对上百民工人进行了深度访谈。除了访谈了各种工人外还访谈论了大大小小的包工头、公司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等。

    2、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要求参与者长期观察,重视研究对象的本真面目;并用非正式的述说故事的形式,重视过程的分析。作者通过讲述老徐、袁飞等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引用工地诗歌,工人日记等艺术形式,以以小见大的方式让我们触摸到了建筑农民工的真实生存图景。

    通过对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作者摆脱了空洞的数字和抽象的描述,还原了建筑工人生动鲜活的形象。

    三、结论

    《自杀论》作为社会学经典名著,其影响的绝不仅仅是社会学领域,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范的研究思想在学术的长河中整整闪耀了一百多年。两本不同时代的经典碰撞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火花,通过这两本书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使我我受益匪浅,在规范的科研之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 (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自杀论》,钟旭辉,马磊,林庆新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2] (法) 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3] 库少雄,童玉英:《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及过程解读———以<自杀论>研究为例》,《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总第210期。

    [4] 李文华:《从 <自杀论> 看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确立— — —兼论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12月。

    [5] 李文华:《从迪尔凯姆的<自杀论>看“实证”和“否证”方法的统一》,《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6] 潘毅,卢晖临,张慧鹏:《 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7] 刘磊:《阶级视野的远去与回归—以<大工地:建筑业农民的生存图景>为例展开》,《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3月。

    [8] 刘剑:《把阶级分析带回来—<大工地:城市建筑工人的生存图景>评述》,《开放时代》,2011年1月。

    [9] 种航飞:《<大工地 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研究方法浅析》,《商情》,2014年8月。

    [10] 张新航:《<自杀论>及其研究方法探析》,《魅力中国》,2016年第38期。

    作者简介:张新航(1994),女,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自杀 研究 大工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