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和”式战略赢得世界广泛赞誉

    时间:2021-01-31 07:55: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GDP逐年递增,2004年达到15.99万亿元,在世界排名上升至第六位。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正在构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和”式发展战略,即对内建立和谐社会、对外推行和平外交,与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和谐世界,这种战略一经提出就显示了强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赢来舆论界潮水般的赞誉。

    《欧洲时报》社论:发展是硬道理 和谐也是硬道理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集中讨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两个焦点合而为一,就是如何在未来五年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建设日程上,实实在在地以具体措施体现“社会和谐”的构想。发展是硬道理,和谐也是硬道理。两者互为补益,缺一不可。

    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后的今天,一方面,由于经济腾飞,贫困现象大幅下降,中国从整体上已经呈现“小康”;另一方面,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中,利益阶层与弱势群体同时出现,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凸显。城乡差距、贫富悬殊的数据触目惊心。以胡温为代表的执政高层,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如何维护社会公平,照顾改革开放中受益不多甚至是牺牲者的利益,构建一个更加符合中共建党初衷的社会,既是宣扬“人本主义”的执政团队必须回答的意识形态问题,也是维护社会安定,保证持续发展的重要现实课题。

    今年早些时候,胡锦涛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大陆朝野引起热烈反响。这个概念的精彩之处在于,她既是一场适时的观念革命,又是务实的审时度势之举。此后,“和谐社会”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等关键词的注解下,面目逐渐丰满和清晰。一言以蔽之,“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在继续秉承“经济发展是硬道理”路线的同时,明确把政策重点放到均衡发展上,实现东西部发展的均衡,利益分配的均衡,城乡发展的均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均衡。

    值得欣慰与期待的是,中国新一代执政者已经向世界显示其构建和谐的决心与行动。今夏,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共高层,足迹遍及内地贫困地区、“问题”之处,所到之处都强调“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多次明确表示,“要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全力推进社会的和谐”,对农民的抗议活动,表示须“采取前瞻性的预防措施,进行妥善处理,依据法律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和谐”为核心的新路线在中共领导层内部已经形成了共识。

    中国在和平崛起的同时,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不仅关乎中国的未来,也将对整个世界产生深刻影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举目全球,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在向世界显示其优势与劣势。中国人如何运用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智慧,缔造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写的“和谐”,创造出一个属于中国文明的崭新生活模式,是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全体炎黄子孙都应思考的崭新课题。

    新加坡《联合早报》专稿:“和平崛起”理论使“中国威胁论”疲软无力

    经过学界的探索以及北京领导层的梳理,“和平崛起”理论由温家宝正式提出来,既作为治国理政的新定位,又作为对外界的一个承诺。中国希望在不给现有秩序带来冲击的情况下实现发展,希望能找到给近邻各国带来好处的崛起方式。这就是“和平崛起”。

    “和平崛起”反映了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战略思维,并将规范着政治、外交乃至军事路向。“和平崛起”及“和而不同”,是同一理念的两个方面。“崛起”源自和平,而“和平”又推进崛起。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和与同是一对哲学范畴,最能体现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和政治智慧。

    “和平崛起”之提出当然也不是偶然。首先,它是相对于“霸权主义”而言。中国新领导层选择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一观点,除了阐释多极主义诉求以外,也是在试图以全球化作为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解决办法。

    日本《朝日新闻》专论:“和平崛起”论似乎是中国一项长期战略

    “和平崛起”论似乎是中国一项长期战略。“中国崛起”无疑可以与战后的“日本崛起”相提并论,确切地说,“中国崛起”将是超过“日本崛起”的历史性事件。

    在国际政治中,崛起的方式往往比崛起本身对世界的影响更大。速度、方向、意识形态以及更为重要的对世界平衡的影响,会给其他国家带来疑心、嫉妒和恐惧感,引起反抗和反作用。19世纪末的德国和20世纪初的日本惊人的飞跃发展,就引发原有势力激烈的反作用。 最近中国外交官和研究人员指出:“中国希望在不给现有秩序带来冲击的情况下实现增长和发展。希望能找到给近邻各国带来好处的崛起方式。”用中文来说,这就是“和平崛起”。

    “和平崛起”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为了消除“中国威胁论”,这里面还含有中国为开展“大国外交”作准备的意图。从中国推动朝鲜问题六方会谈中就可以看出。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专论:崛起中的大国任重而道远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对国际社会的相关性越来越大, 中国人在国际社会的处境也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中国人受尊敬的另外一个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也在开始努力认真履行一个大国应当负的责任。作为一个迅速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如果不能履行国际责任,那么,给国际社会特别是邻居国家带来的恐怕会是恐惧感或者威胁感。实际上,自19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不时出现“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应当说,尽管有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履行全球责任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是过去几年内,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成中国领导层的愿望和目标。在同亚细亚国家发展具有实质性的经济关系的同时,中国今年正式加入《东南亚国家友好条约》。这是一种用制度约束自己,用制度来表明中国不会对邻居国家造成威胁的举动。这种负责任的行为自然有好的结果。

    美国《世界日报》社论:中共新领导层的“和平崛起”承诺

    “和平崛起”被定性为中共新领导层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突破,原因在于中国大陆正面临着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数百年来的朝代更替、分分合合,数十年来的战乱频仍、政治动荡之后,中国大陆终于走过了25年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之路。也正是经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经济持续高速成长,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也开始融入到全球化体系中。但在内部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难题未解下,融入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的过程中,就不只是以前的“中国威胁论”的阻滞,还涌现出大量的新问题,需要在政策层面上加以解决,在战略思维层面上重新定位。

    中共新领导层的“和平崛起”承诺,表面上看与毛泽东过去的“高筑墙, 缓称王”的不称霸思想,与邓小平“韬光养晦”理念一脉相承,但其内涵已有相当的不同,包含的不仅有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发展自己经济的内容,也包含着试图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对现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认同之下,将之定为一项根本性的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之路难以回头,已成内外共识,以今天的发展势头,中国大陆的崛起也是难阻之势。但如何实现崛起过程中的“和平”,今天的中共领导层还有很多事要做。中共新领导层除致力经济成长,也开始注重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更需要注重的还是温家宝提到的“体制创新”。中国大陆需要创新的体制,当然不止是经济体制,还包括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政府行政体制以至于根本性的政治体制。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定位,这一系列的体制创新,才是“和平崛起”的基本动力和根本保障。

    香港《信报》专稿:中国的经济外交与和平崛起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领导人开始承认中国的崛起了。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也在逐渐成为事实。问题在于,中国的崛起会不会破坏现存世界秩序。这种担心一直是外界制造“中国威胁论”的根据。正视大国崛起对世界权力格局的影响,中国领导人最近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概念。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政外交走势而论,“经济外交”应当是目前中国和平崛起的主要手段。

    经济外交含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经济方面的外交,二是指把经济作为手段而达到其他的目标。从第一层面来说,有两方面的巨大动力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外交。首先是内政。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领导人的重中之重,这从邓小平开始到现在的第四代领导人没有大的变化。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力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关系到执政党合法性基础的问题。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国内的和平,也需要国际的和平。对和平环境的渴望是中国提出和平崛起概念的内部动力。经济外交也有外部的动力,最主要的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从第二个层面来说,经济外交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首要手段。和平崛起可从多方面来理解。其一是中国能够崛起,不被外力所遏止或围堵。其二是中国的崛起不会对现存国际权力格局造成过大的冲击。其三是中国在崛起的同时能够扮演一个大国的角色。中国领导人选择经济外交对这三方面都有关系。

    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仅是个概念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个实践的问题。从“经济外交”开始来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是其他大国所没有走过的道路,迄今相当成功,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联社评论:中国在APEC的分量越来越大

    中国正迅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强大。14年前,当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时候,它是这个组织中唯一的共产党国家。如今,它在该组织中担任领导角色。该组织成员的整个经济约占全球经济的60%,其贸易占世界贸易一半左右。分析家说,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中国实际上已经取代了美国,在这个有21个成员的组织中发挥着经济和政治主导作用。在华盛顿的米勒—希瓦利埃律师事务所的首席国际贸易顾问格雷格·马斯特尔说:“成立亚太经合组织的时候,美国无疑是这个组织中的领导角色。”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加上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这种状况改变了——华盛顿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亚洲贸易上,中国则得以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现在,在亚洲和亚太经合组织中,中国的影响力至少与美国一样强大”。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前执行主任威廉·博德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之初,中国是该组织的一个重要成员,但是,随着其经济不断增长,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地位变得空前重要。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提高了中国在地区和世界舞台的地位。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影响力会持续扩大。”

    评论说,中国是东盟10国的最大出口市场,而东盟10国中有6个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虽然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该地区其它国家曾经把美国当作是主要的贸易伙伴,但是现在它们不再舍近求远,而是着眼于近处。2005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间的双边贸易额增长了25%,达到598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与美国间的贸易虽然也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却慢得多。2004年东盟与美国间的贸易额为1360亿美元。这种变化与华盛顿在诸多方面的不力有很大关系。

    韩国联合通讯社:耀眼的中国外交让日本郁闷

    最近,中国领导人开展了一系列耀眼的外交活动,日本政府在关注的同时,心里感到非常郁闷。

    2005年11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先后访问英国、德国和西班牙,并出席18日至19日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接下来在北京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布什。胡锦涛在上月末和本月初还先后访问了朝鲜和越南,外界评论认为,他的出访为本国经济发展和周边环境稳定打下了基础。11月,中国领导人还在北京会见了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双方一致表示将强化两国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日本郁闷的原因不仅仅是竞争对手———中国展开了一系列耀眼的外交活动,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主要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与中国领导人会晤的希望也陷于渺茫,这令日本感到十分不安。

    在本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强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唯独将日本排除在外,使得日本非常担心自己遭到外交上的孤立。从中国及其领导人在国际社会中的威望来看,胡锦涛的外交活动无疑会受到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日本无法与胡锦涛举行首脑会谈,因此难免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去年智利圣地亚哥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直到最后一刻中国才答应进行中日首脑会谈。但今年中国拒绝了日本外相的访华要求,说明中国认为中日首脑会谈时机不成熟的立场很坚定,因此日本的郁闷还会继续加深。

    英国《卫报》专论:中国在非洲树立良好榜样

    英国《卫报》2005年10月22日发表文章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上周说,加强同非洲的合作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文章说,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协议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自2000年以来,中非贸易总额增加了一倍,突破200亿美元,而到2009年,预计这一数字还将再翻一番。上个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署长泽菲兰·迪亚布雷在设在北京的“中非商会”的成立仪式上赞扬了中国给予非洲卫生、教育和农业等方面的援助。他说,北京是“南南合作的有力支持者”,并通过提供资金、减去31个国家所欠的12亿美元的债务和同意免除关税等措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相关热词搜索: 赞誉 赢得 战略 世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