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民国先生陶行知推行教育实践

    时间:2021-02-19 07:55: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知行、行知,别名陶文濬,安徽歙县人,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6岁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就读。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1908年17岁时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但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入学仅3天,即愤而退学。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1946年7月突发脑溢血,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门外听课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6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他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的外公、外婆住在万安涨山铺。他7岁时,就被送到万安街跟从当地名师吴尔宽读书。吴尔宽学识渊博、教书认真,对弟子严格。聪明过人、活泼可爱的小行知,从7岁到14岁一直拜在吴尔宽门下“寒窗苦读”,读完“四书五经”,又学了不少中国历史与哲学,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尤其是写作方面,行知才思特别敏捷,诗文也格外出众,很受吴尔宽的赏识。因此,行知从小就是远近闻名、时常受到师长嘉奖的才子。

    14岁那年,陶行知离开万安到颇具规模的歙县崇一学堂读书,知识面扩大了,求知欲望更强了,对万安的感情也与日俱增,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回去探望外公外婆和吴尔宽老师。1908年,从崇一学堂毕业行知刚满17岁,他准备从万安启程到杭州学医,父亲得知消息,特从歙县赶来送行。他乘坐的木船停靠在古城岩下、水南桥边。他背上行囊,跨上帆船,向送行的亲人挥手道别。父亲站在水南桥畔的水埠上,怀着无限的希望,含着眼泪,一直遥望着帆影消失在远方,这才慢慢地转回家去。

    时隔23年后,正值不惑之年的陶行知已是誉满天下的知名人士,但昔日这一幕离别的情景却仍然历历在目,无尽的情思终于借一首《献诗》倾泻而出:“古城岩下,水南桥边,三竿白日,一个怀着无穷希望的伤心人,眼里放出悲壮的光芒,向船尾直射在他的儿子面上。望到山、水、天合成一张大嘴,隐隐约约地把个帆影儿都吞没了,才慢慢地转回家去。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何处能得到当年的泪珠?”

    上课喂鸡

    陶行知先生一次到武汉大学去演讲,未曾开讲,却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公鸡,全场观众顿感莫名其妙。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喂起鸡来。先生掏出一把米,按住大公鸡的头让它吃,它偏不吃;再掰开它的嘴喂它,它还是挣扎着不肯就范;直到先生松开手,并退后几步,大公鸡才旁若无人地吃进来。这时候陶先生才开始了他的演讲:“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学,把知识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完全会好得多!”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他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论。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知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加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乡村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对他的学生提出,要爱人类,爱人类最多数而最不幸的中华民族,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的农人。学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崇高的情感也要从身边、从小事培养起,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农村、爱农民。把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种凝重而纯朴的情感从他们内心深处挖掘出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最可贵之处,把思想政治教育分解渗透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潜移默化,不空洞、不虚无,这也是一种真。

    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同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他十分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当地的农村小学最好能与当地初中联合起来,建立起务农实习的基地,把基地建设成为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劳动实践的固定场所和传播农业科技的园地。发挥学校辐射文明的作用,“以乡村学校为改造乡村生活之中心,乡村教员为改造乡村生活之灵魂”。学校是传播文明、创造文明的场所,但这并不是它的所有功能。陶行知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就是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均依赖于教育的作用,还要努力向所提的目标不断努力:“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两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

    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重庆日军大轰炸的时候办育才学校。学校有一个孩子叫王友,他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孩子王。有一次陶行知看见他用土块砸同学,上前制止。制止了以后就跟他说:“王友,你放学以后到校长室来。”

    放学以后陶行知办事去了,从外面赶回来,一看这个王友就在校长室门口等着他。

    然后陶行知就把他叫进校长室,从兜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我迟到了,所以我奖励给你一块糖。”

    王友接过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他说:“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用土块砸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又接过来。接过来以后陶行知变戏法一样又掏出一块糖,他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的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所以我再奖励你一块糖,这时王友已经得到了三块糖。

    话音还没落,王友就捧着这三块糖哭了,他没想到陶行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他说,校长我错了,因为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对他采取这种方式。

    陶行知听完以后笑了,又掏出一块糖,他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再奖你一块糖。”然后告诉王友现在糖没了,谈话也结束了。

    信手拈来的教育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也很有意思,令人深思!

    有一天陶行知和朋友吃饭,发现外面有几个叫花子,等着他们吃完饭吃他们的剩饭。陶行知就把这几个小叫花子叫进来。吃完了以后,陶行知先生就问:你们这里有识字的吗?他们说有,有一个叫花子年龄稍微大一点,他认识字。

    陶行知说:你给我念几个字。他就把墙上的标语两行全都念下来了。

    陶行知就说,多好啊,你可以当小先生,你可以教其他那些小孩,跟你一块要饭的孩子,你让他们也受到教育,你办小学堂,你要饭之余可以学习。

    那个孩子说,倒是可以,虽然我会的不多,但是我可以把我会的这些教给其他的孩子,但是我没有课本。

    陶行知先生说标语就是课本,而且是大字的课本,满街都是标语,你把每个标语都教他们认识,那就认识不少字了。

    孩子们说没有笔和本,陶行知说,行,你这不就是笔(手指)吗,这不就是一、这不就是二吗,这就是笔,如果你要有一个桌子,蘸上一点水那就是书法。孩子们觉得陶先生说得非常有道理。

    最后陶先生说,今天我先来给你们当先生,教你们一回。听说过排队吗?他们说没听说过,陶先生说排队是按大小个,小的站前面大的站后面。七个小叫花子站成一队。然后向右转、齐步走,走了。这是陶行知先生信手拈来的教育。

    不摆架子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寺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三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倡导学生“六大解放”

    陶行知倡导学生“六大解放”,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946年,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现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民国 推行 实践 行知 教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