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立己达人,成人之美

    时间:2021-02-25 07:57: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智慧课程——启迪灵性,升华境界

    说起智慧课程,有的人认为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方面的课程。确实,它是基于学科课程而设计的,但它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小的差别。学科课程多立足于增长学生的知识、能力等,而智慧课程在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学生智慧的生成。从本质意义上说,知识关注较多的是事物,更多在形而下的层次;而智慧则关注的是人的灵性,具有更多形上之质。

    干国祥认为,知识的生成即智慧,智慧的成果是知识。但学生面对的,往往是已经发现了、确定了的知识,而不再需要智慧。所以,南明教育的智慧课程就特别重视知识的重新创生,他们认为,知识的重新创生里,就蕴含着智慧的培育。换一种表达,就是他们把知识还原为动词,还原为事物理解的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那么,小孩子有生成智慧的可能性吗?回答是肯定的。每一个孩子天生就具有巨大的生命潜能,诚如孟子所言,良知良能,人生而有之。他甚至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可现实中,一般人休说成为尧舜,即使能拥有一点儿智慧就已经很难了。原因何在?一是从小受家庭等环境的影响,二是因为后天的影响,应试教育让不少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和考试的机器,原有的潜能更多处于沉睡状态,更遑论生成智慧了。这显然不是学生本然的生命状态与诉求。

    智慧课程则唤醒了学生沉睡了的潜能,不但让他们拥有了必备的知识,更让他们拥有了一般学生少有的智慧。用干国祥的话说,就是通过智慧课程,渊博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感受,砥砺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灵性,升华学生的境界,从而让他们拥有一定的智慧、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

    为此,智慧课程的教材,重新构建了核心知识体系,让充盈着智慧的经典走进课堂,让以往单一的思维向度走向多元,让批判性思维成为教与学的常态。

    干国祥认为,阅读应当成为语文课程的主体,这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一年级是故事和绘本,每个学生都要听一千来个故事;二年級是桥梁书;三、四年级是几千万字的童书,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等;到了五、六年级就转成慢阅读,精细化的阅读。

    每天的晨诵课,有儿歌童谣、唐诗宋词、西方经典诗歌……每日一诵,一年便超过一百首。

    爬过了书梯,高年级学生就进入到了“思、诗、自然、社会四维阅读脑图”的学习进程,先后顺序和兴趣侧重是学生们自由决定的,但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对每个维度有所研究。

    到五年级,学生大都阅读了四千万字左右的作品,而且全是上乘之作。看看干国祥所选的书目,我们会发现,即使是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绘本、儿歌、童谣等,也多在通俗易懂的文字中,摇曳着高雅的生命情趣。至于到中高年级之后学生所阅读的经典之作,更具有了文化品位与思想要义。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好书,其中都横卧着伟大精神的灵魂,读这样的书,无异于聆听大师的教诲,甚至可以与之进行心灵对话。所以,学生读得久了,读得多了,智慧自然就会生成,心灵必然得到净化,境界也会在水到渠成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有的时候干脆停上语文课,进行连续数周的文言版《三国志》学习。而且学生要自加标点,进行批注,还要为人物写出有相当深度的评传或者分析文章。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如此大的学习难度,学生们能消化吗?其实,人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他们不但可以学会,而且还学得很好,进而学会了学习,甚至还学得很有情趣。《学记》有言:“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而学生会学乐学,才是学习的至高境界。

    语文学科的概念在南明教育的智慧课程系统中已经淡化:童话剧、晨诵、海量阅读、探究型学习、大文言阅读、结合道德人格图谱和需要层次的读写等显示出南明教育完全不同于目前学界流行意义上的“语文观”。

    如果读者能看看学生的阅读批注,一定会惊诧于他们高水平的学习力。平时人们认为他们不可能读懂的作品,他们不但可以读懂,而且还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其所思所感处处闪烁着智慧之光。

    童话剧则是南明教育的综合课程,剧本是由教师依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挑选并改编的,所有学生都要进行细读,并从中挑选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角色。如今学生们在童话剧场上,已经演过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李尔王》《暴风雨》《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剧作,第一届的六年级学生还演出了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毕业时,学生们还联合演出了古希腊悲剧《阿伽门农+俄瑞斯忒斯》。

    鲁迅先生从美学的角度给悲剧下过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物的毁灭,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巨大震颤,从而生成特殊的审美效果与教育能量。不亲临其境,是很难想象学生所具有的那种审美情感与能力的。这已经不是知识所能涵盖的了,它有丰富的感情,有审美的体验,有道德的诉求,也有心灵的净化。

    学生阅读的深入,智慧的生成,逼迫着教师也必须走进阅读,甚至要成为终生读书人与研究者,否则就无法面对高品质阅读的学生。于是,《学记》上所说的“教学相长”,也就成了“不令而行”的必然。

    目前,南明教育集团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个个都认真读起了《世说新语》《三国志》,有的还通读了《莎士比亚全集》。据说这只是最基础的阅读,美学、文论、解释学、心理学和哲学……沉浸到这类更专业的书籍中的教师人数与日俱增。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外经典名著中,感受到了文学的无穷魅力,并让自己的生命跃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可生命质量的优劣,却大有差别。南明教育,因为有了智慧课程,每一个南明人的生命也就有了递升式的发展,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产生质的飞跃。于是,教师们不再陷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与悲剧共存的尴尬,而是可以经常听到生命拔节的声响,感受到智慧生成的美妙。

    目前,南明教育已经拥有了这样一批教师,他们虽然在教育界暂时没有名气,但已经具备了名师的底气与能量,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大鹏展翅,翱翔于中国教学界的舞台上。不过,干国祥认为,名师之名,不在其名,而在其实。他认为,现在还不是大鹏展翅的时候,他们还需要积淀。恰如孔子所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干国祥不是不想让学校教师成名,而是希望他们拥有更丰沛的智慧之后,做大事,成大器。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干国祥为学校教师走向成功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的舞台。干国祥认为,他虽然是整个课程构建的总设计师,但绝对不是全知全能者,在某些领域,有的教师比他研究得更深、更好。

    比如数学课程,南明教育依据“创造数学、发明数学、享受数学”和“数学精彩观念的诞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的原则,重构了整个数学课程系统。数学特级教师王之江,这两年用全人理念开发了从幼儿园到初中的数学智慧课程,以后还将开发高中数学智慧课程。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拥有了属于他的自豪。干国祥说,如果没有王之江,南明教育的数学课程是不可能走得如此快和如此远的。其他智慧课程的开发也是这样,让有能力有才华的教师走到前台,用他们的智慧,开发出真正的智慧课程。而干国祥,主要是利用南明教育和全人之美课程,为大家提供一个基础平台,利用高频且有深度的对话,点燃每位教师的灵感,让人人各尽其才,让人人都能成长与成功。在干国祥看来,坚守成人之美的原则,才能让群体的智慧照亮南明教育。

    其他課程,同样由具有丰厚底蕴的教师进行设计。比如英语课程,增加了英语儿歌、电影配音、小短剧、英文原著和《新概念英语》的学习内容,学生获得了更丰盈的知识,学起来也更轻松更快乐。

    《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干国祥认为,现在到未来,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而精英群体的合作,才能让大家走向远方。

    干国祥是整个全人之美课程构建的灵魂人物,没有他,就没有南明教育的课程。可是,他一直非常低调。他说,他绝对不能贪天之功,南明教育人才济济,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让他特别欣慰的是,目前南明教育有一批人已经成“仙”,一旦过海,则神通尽显矣。

    人格课程——经由“自由王国”,抵达“自我实现”

    干国祥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但道德不应该是从外界直接灌输的一系列律令,而应该是从漫长的岁月中建立起来的生命自觉。所以,南明教育把道德养成融于人格课程,并把它放在课程顺序的最后。放在最后只是一种次第之列,而非轻重之分。因为人格课程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它不只在德育课上,也不只在班会课上,它还在身体课程、艺术课程和智慧课程之中,亦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之中。从这个视角来说,人格课程更加重要。

    今年5月,笔者有幸在“第二届全国小学名班主任人文素养高峰论坛”上聆听了陈美丽老师作的题为《愿望会开花——我的教室故事》的报告。其中关于教育小星等孩子的故事,在让笔者感动不已的同时,又让笔者感到,她的人格课程,不仅在课堂上,也不只在校园里,还在自己的家里与学生们的家里。

    其实,南明教育的道德人格课程从小学开始,除了日常的暮省、班会课,以及渗透到整本书共读和童话剧、电影课中以外,还有仪式文化、生日文化和独特的期末庆典等。在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这些都是隐性的道德人格课程。

    从显性层面而言,干国祥也构建了道德人格发展的三境界六阶段,制订了南明教育道德人格发展图谱。在本文中,笔者就这个图谱作简要的解析,以飨读者。

    一、自然功利境界

    这个境界相当于儒家所批评的“法”所对应的境界。

    1. 我不想受到惩罚。(相当于儒家的“刑”字)

    “我不想受到惩罚”,这是儿童心理的自然反应,而且他们大多异常敏感,在受到惩罚的时候,往往会以当即便哭等行为呈现出来。这还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甚至导致其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从而殃及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不会轻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解,还会或多或少地根植在儿童的心理深层,伴随其终生。在以后遇到某种特殊情况的时候,就会以一种不良的甚至是极端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南明教育严禁对儿童进行羞辱恐吓,要求教师一定要呵护学生的心理。不管教师的动机好坏与否,为学生终生幸福着想,都不能对其进行惩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挫折教育不在此列。

    2. 我想要得到奖励。(相当于“小人喻于利”的“利”字)

    这是儿童虚荣心与自尊心共同作用之下的一种外显形态,当其得到奖励的时候,也会以当即欢跳或炫耀等形式反映出来。至于用何奖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可用适当的物质奖励,更多的则是精神奖励。但作为奖励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着眼于增强学生自信心,进而让其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为过渡到以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为自我成长目标作准备。

    陈美丽老师在内蒙古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担任校长兼教师的六年间,就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颁发奖励。第一年放寒假之前的期末,她便为所有学生都颁了奖。因为她认为,所有学生都在成长,都应当得到鼓励。临近期末,学生们盼望着颁奖这一天的到来,即使连原来被认为近乎“狼孩”的小星,也有了特别的期待。有一天,小星非常不安地问陈美丽:“我也有奖状?”陈美丽肯定地告诉她:“当然了!”“真的吗?”她惊讶地张大了嘴,然后就蹦蹦跳跳地跑回了教室。到了第二天上课前,她又跑过来问陈美丽:“我真的会有奖状吗?”陈美丽亲亲她的小脸,很真诚而又特别兴奋地告诉她:“一定有!”这样,她才欢欢喜喜地又跑回到教室。发奖那一天,当小星从陈美丽手中接过那份奖状时,一串晶莹透亮而又幸福至极的泪花立马出现在她的脸上。从此,小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拥有了成为好学生的信心,对自己的前景也充满了希望。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给他们多一点儿阳光,他们就会整个灿烂起来。所以,由奖励而折射出来的,不只是对学生心灵的鼓励,还有对其成为“好学生”的一种确认。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幼苗日益茁壮,健康成长。

    二、习俗功利境界

    这一境界相当于儒家的根基“礼”。

    1. 我要做个好孩子。(相当于“孝”)

    好孩子的标准,更多是根据教师的好恶而确认下来的。这对教师要求很高,不应该以一般意义上的“听老师话的乖孩子才是好孩子”为评定标准,而应特别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论语》中子游与子夏教育学生的“本”“末”之辩,也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教育,毫无疑问地要关注修身养性之本,但如果从小不能从“洒扫应对进退”之“末”做起,就有可能末未做好,本亦失矣。所以,朱熹认为,二者缺一不可。

    《学记》有言:“三年视敬业乐群。”对入学三四年的学生,要关注其是不是敬畏学业,能否与同学快乐友善相处。有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用树立榜样的办法,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具体可感的学习标杆。尤其是身边同学的榜样,更能让大家对所谓的好学生有一种真实与亲切的认知。

    当然,这里所说的好孩子,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三好学生。任何学生,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或弱点。树立在不同方面表现优秀的榜样,一方面让大家在不同方面以不同的学生为榜样,另一方面也让每个学生感到,好孩子就在身边,在不少时候,自己就具备了好孩子的呈现方式,也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做个好孩子不难,心有所想,且有所行,就可以做个好孩子。

    2. 我要捍卫游戏规则。(相当于“礼”)

    捍卫游戏规则之于中国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更多受到的是守纪律的教育。可一个悖论出现了——有的时候守了纪律,却少了规则。纪律在很多时候,是在群体共在的前提下呈现出来的,可规则无处不在,很多时候也存在与呈现于个体行为之中。比如一个学生去商场买物品,人多的时候,自觉排队,便是一种游戏规则。但深更半夜,一个人过马路的时候,即使除其本人之外无人行走,如果前面的指示灯是红灯,也应驻足等待,这同样是一种规则。需要说明的是,规则既有外在之序,更有内在之美。比如学生遇到老师行礼问好,这不只是形式,也因其的内在敬仰之心。恰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由此可见,规则不只是游戏,还有人格的诉求。当学生从心里敬畏规则,自觉捍卫规则的时候,才具备了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质,才能在未来走向社会与世界的时候,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也才能不断地走向成功。

    三、道德仁爱境界

    这里所说的道德,相当于《道德经》和《易大传》中“道德”二字的本义,即天地间最高的法则与境界,不是流行的道德规范的意思;而仁爱,就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

    1. 将心比心。(相当于“恕”)

    干国祥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此境界的最佳注脚。但现实往往是,儿童甚至成人,在不少时候不但己所不欲而硬施于人,有的时候还会己所欲,亦硬施于人。

    看来,将心比心,更要多考虑受施者的心理感受,尤其要考虑如果自己处于对方位置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既是尊重他人,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尊重是有回應的。这需要一定的修养及一定的精神磨砺,只有不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修炼,才能达到互相尊重而又和谐相处的境界。

    抵达这样一种境界之后,就会形成和谐的学校环境,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会减少甚至没有心理负担。这种心灵状态无疑会大大提升工作与学习的效率,以及生命的质量。

    2. 惠泽天下。(相当于“爱”,也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

    这是人格课程的最高境界。干国祥用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这一境界进行了概括,这已经抵达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了。但人有无限的可能,恰如孔子所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即使未至,也可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就有了一个高标准,以至有了一个终生的追求目标。为此,自己要实现很好的发展,需人格修养,也需智慧才能,不然就不可能很好地“达人”。孔子一生,即不断地涵养自身,也不断地成就他的学生。在拥有三千弟子得以教化,贤者七十有二这样的成就的同时,也成就了他自身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从小让学生胸怀大志,并矢志不移地走下去,才有可能不断地升华他们的生命。恰如干国祥所言,人格课程是要让每个学生经由“自由”抵达“自我实现”。

    南明教育道德人格发展图谱并非只悬挂在墙上,它从一开始就被结合着每天的暮省、每周的班会、每本书籍的主题等探讨教室生活中的道德冲突、社会新闻中的是非错对而成为一个思想的工具。学生也并不是被要求遵守这个图谱,而是利用这个图谱极其丰富的内蕴,不断地理解自身、理解社会、理解世界。

    而真正促成学生成为一个拥有道德境界的人的原因,南明教育团队认为,是他在每一个领域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成功,是周围人对他的努力和成就的正面肯定。所以一个被他们称为“良性教育循环”的教育规则,每一天在上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

    真正的人格觉醒始于青春期,所以人格课程虽始于小学,但初中阶段却显得更为重要。有了人格之美,很多时候,其他方面也会相应优秀起来。

    (续完)

    (责任编辑:林彦?摇?摇?摇黄晓夏)

    相关热词搜索: 成人之美 达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