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硝烟中挺立的笔

    时间:2021-02-27 07:58: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去礼赞那些冲锋沙场之上的英雄人物时,也不该忘记看似温软的回族文人群体。他们也曾用一支笔作为匕首投枪,挺立在弥漫的硝烟中。重温他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过的道路、写过的作品,不禁感慨万端。

    他们有的健在,多数都已故去;有的革命经历丰厚一些,有的只是青少年时代有所亲历。无论如何,他们都曾以一双红色的翅膀,飞过硝烟弥漫的天空,代表着一个民族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中发出嘹亮的声音。

    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

    桂涛声:红日照遍了东方

    太行山腹地一个村庄里,一场热闹的婚礼正在举行。乡亲们、战士们围在一起,为一对新人贺喜。突然,急促的集合号吹响,婚礼不得不终止下来。新郎是一位八路军战士,部队马上就要出发。新婚妻子只对丈夫说了一句:“你放心去吧,多杀鬼子!”抹一把泪水,转身离去。

    这一幕,被人群中的桂涛声看在眼中,夜不能寐。

    桂涛声(1903—1982)是一位词作家、诗人,出生在今云南曲靖市菱角乡卡郎村一个回族家庭。中学期间,他就深受反帝爱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为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他积极投入学潮,因而被校方告发为“赤化分子”,下令缉拿未遂,被开除学籍。1927年,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聘他担任美术教员。他结合教学活动,不失时机地在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还借庆祝元旦之机,亲自编写和主演富有反封建思想的剧目,深得学生拥护。可是,他却因此遭到当局指责,说他搞异端邪说,被解聘了。这一年是1928年,二十五岁的桂涛声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他的公开身份是广东韶关国民党上尉书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爱国知识分子都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一直从事兵运工作的桂涛声,也跟随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赴山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他们9月上旬到太原见到了周恩来,得知正在组建“战动总会”。按照党的指示,桂涛声便于1938年4月以战动总会工作人员的名义潜入莽莽太行山,去了陵川县牺盟会民众干部训练班。

    此身所在的山西,统一战线业已形成,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已经建立。桂涛声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看到“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到处是争相参军的热血青年,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场景已司空见惯。

    一定也有那么一个清晨,桂涛声登上巍峨的太行王莽岭,山花在千山万壑间凛然怒放。东方微明,一轮红日跳出云海,照耀着不甘受辱、渴望自由的民族。

    诗人热血澎湃,随手捡起一张废弃的烟纸,在背面空白处写下了酝酿多时的诗句: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让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让它在哪里灭亡

    ……

    5月,桂涛声离开太行山,6月来到武昌昙华林,急匆匆地带着歌词去见冼星海。此时的冼星海,也是刚刚回到武昌,得知是桂涛声来了,忙出来迎接。他一边听桂涛声讲着山西游击队的战况,一边接过那个写满了词句的烟盒。他隐隐感到一份重量。

    此前,冼星海与桂涛声已有过一次珠联璧合。

    那是1932年淞沪抗日战争爆发后,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第十九路军的将士们几乎没有棉衣,他们身着单衣,短裤露膝,在冰天雪地里跟日本侵略者拼杀。桂涛声根据广大人民群众赶做棉衣,捐送给抗日将士的感人事迹,创作了《做棉衣》歌词,经冼星海谱曲后,很快就在群众中传唱开来。

    还有一首歌更为重要。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上海一支守军数百名官兵为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在日军重重包围中孤军奋战,誓死不屈。这一被毛泽东誉为“民族典型”的“八百壮士”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也感染了桂涛声像火一样燃烧着的爱国之心。他当即写下歌词《歌八百壮士》,经作曲家夏之秋谱曲后,传遍万水千山。在此曲一次演出最后,听众自发地高呼“抗战到底”的口号,与“中国不会亡”的歌声响成一片。

    有过这样几首广为传唱的名曲,冼星海对眼前桂涛声跋山涉水亲手送来的新歌词,不禁多了几分期许。他在油灯下凝神看着,越看越兴奋,赶紧用笔把灵感记了下来。送走客人,作曲家一夜之间将曲谱就。

    1938年7月,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就要在武汉召开,周恩来和郭沫若正在做准备工作,得知桂涛声和冼星海创作了这首《在太行山上》,便前往武昌冼星海的住所先睹为快。斗室内,冼星海正全神贯注地坐在钢琴前,边弹边拿笔在纸上修改曲谱,未发觉有人到访。周恩来、郭沫若便站在一旁聚精会神地听着。一曲终了,郭沫若才捅了捅冼星海的后背:“星海,周副主席看你来了。”冼星海忙站了起来。郭沫若说:“星海,你先试唱一遍,我和周公当你的第一个听众。”冼星海说:“这是一首二部合唱,需要有一个人和我配合。”周恩來便说:“你唱主旋律,我唱第二声部,如何?” 冼星海惊奇而又兴奋地说:“好!”

    雄浑的歌声如波涛翻卷。周、郭当场拍板,确定《在太行山上》为演出曲目。据说那场歌咏大会盛况空前,《武汉文史资料》是这样记载的:“长江‘水上歌咏大会’尤其动人,无数条大小船只上都有歌咏队在唱歌,高亢的歌声以武汉江面为中心,汇成了汹涌澎湃的歌的狂潮……”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则回忆道:“听众大声喝彩,要再唱……”

    《在太行山上》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特别是在太行山区影响最大,随即成了游击队队歌。铿锵有力的歌声在太行、吕梁、五台飞扬,在晋察冀边区飞扬,在大江南北的十九个敌后根据地飞扬,到处都是“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歌声。朱德总司令听到这首歌后,大加赞赏,竟把歌词抄录下来,随身携带,不仅自己学唱,还要求全军学唱。

    相关热词搜索: 挺立 硝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