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征探微

    时间:2021-03-07 07:56: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认为从法规建设视角来诠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果,再从历程中剖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如此来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制定科学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法律法规 发展历程 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22-02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起步较晚。在某程度上讲,高职的发展过程就是其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的过程,我们可以从高职法律法规建设的视角来分析高职的兴起与发展。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从纵向上看,我国高职法律法规建设主要是围绕“什么是高职,怎样建设高职”这个基本问题来展开的。根据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索过程,我们大致可以把高职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0-1984年)

    改革开放后,为满足经济发达地区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原国家教委1980年批准建立了首批13所职业大学,这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开始。根据1983颁布的《关于调整改革和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的“积极提倡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中等城市和大企业举办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精神,国家教委在1983到1985年批准了77所职业大学。职业大学面向用人单位培养人才,实行“收费、走读、不分配”的就学就业制度,开创了中心城市办高校的先河,对高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当时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类型多样化都没有受到重视,相当一部分职业大学不安于自己的性质定位,有意无意地向普通高校靠拢,高职总体上特色不鲜明,人们对于高职意义的认识还不到位。

    (二)确立阶段(1985-1998年)

    1.职教体系的基本形成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积极发展高职教育、“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再一次强调了“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形成全社会举办多形式、多层次职教局面。1994年的全教会明确提出了通过“三级分流”建立初、中、高相互衔接的职教体系,确定了发展高职“三改一补”的基本方针,即改革现有的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来发展高职,还可利用少数重点中专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

    2.高职法律地位的确立

    1996年,《职业教育法》第一次把高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提出“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同时还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举办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1998年《高等教育法》又明确了“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在法律上明确了高职属于高等教育。

    在此阶段,高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截止到1998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有101所,招生6.28万,在校生14.86万,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52%和58%。虽然人们对高职的认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回答了高职的目的、性质、主要特征和主要途径等一系列问题,初步回答了“什么是高职、怎样建设高职”。确立了高职在法律上应有地位,为高职的快速发展提了供法律保障。

    (三)提速阶段(1999-2003年)

    1.高职办学规模的扩张

    1999年是高职发展进入快车道的一年。国家提出了“三多一改”(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职,改革教学,办出高职特色)发展高职的方针,颁布了《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三个关键性文件(以下分别简称为《意见》、《计划》和《决定》),促进了高职迅速发展。

    《意见》提出按“新模式、新机制”举办高职(简称“新高职”),高职除由“三改一补”的学校承担外,还可以由民办高校和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职机构承担,形成了“六车道”共办高职的繁荣局面。《计划》首次在高等教育部分提出:“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增强省级政府对高职的统筹权、扩大高职院校的自主权。《决定》提出:要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把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专和成人高校逐步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要支持本科高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在对当地教育资源的统筹下,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

    2.高职教育质量的关注

    2000年,国家在高职院校的设置和管理方面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关于加强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尤其是当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了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特征,为高职更快、更好地发展指明了方向。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导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确保、提高教学质量方面。2003年,教育部成立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的评估活动,包括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评估等,加强了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这一阶段,全国高职招生数从1998年的43万增长到2003年的200万,在校生从117万人增长到480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52.3%和42.3%,高职院校已达908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8%,高职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人们对“什么是高职、怎样建设高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开始重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深化阶段(2004年-现在)

    高职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后,国家开始把提高高职质量作为重点。因此,从2004年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一些政策法规来促进高职质量的提高,具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专业建设管理

    教育部在2004年组建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高职专业的管理。

    2.实训基地建设

    财政部和教育部在2005年共同制定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试行标准》,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关键保障。

    3.教学水平评估

    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评估工作,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工作细则》三个指导性文件为准绳,制定了由7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估指示体系。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则对评估范围、标准、实施等方面进一步科学化、标准化。

    至此,人们对“高职是什么、怎样建设高职”的基本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高职实践也从扩张性发展步入内涵性发展,逐步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

    从上世纪80年代职业大学的产生到《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从“三多一改”方针的提出到高职院校人才评估工作的启动,我国高职实现了从萌芽到深化的跨越、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突破。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高职特征鲜明,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高职地位的提升

    从职业大学创办到“三改一补”方针的提出,高职取得巨大发展。但就整体而言,高职在在国家的政策上和实践中都处于边缘地位,只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配角”而已,直到《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才确立了高职的法律地位并向主流靠近。在高职发展处于质量提升的今天,高职的主流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实现。但客观地说,高职主流地位的体现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阻力,高职边缘化的现象在有些地方仍然存在,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应解放思想、共同努力以实现高职应有的地位。

    (二)高职作用的加强

    很大程度上,早期的职业大学只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部分,甚至被看作是“二流教育”。随着社会对高级实用人才需求的激增和高职法律地位的确立,高职成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可或缺的途径。同时高职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扩大办学自主权、建立灵活运行机制、坚持教学改革的实践性等。诚然,高职的发展还受到很大的阻力,但高职从补充性作用向发展性作用的转型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三)高职发展策略的转变

    从根本上讲,我国高职的迅速发展是社会经济需求和教育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高职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家的倾斜性政策(如“三改一补”、“三多一改”、“新机制、新模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早期的高职是机遇导向、政策导向发展,国家政策是高职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但是,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教学质量监控力度逐渐加强以及高职院校本身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机遇性发展策略的作用已经变的非常有限。高职院校必须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化办学理念、科学定位、优化师资、打造品牌,走质量取胜之路。

    (四)高职发展模式的多样

    高职在兴盛过程中呈现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的发展趋势,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办学体制由国家单办逐步形成“国家为主,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形成公办、民办、企业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办学形式从“一支独秀”的职业大学到“三改一补”的四类学校,再到“六车道”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三是经费筹措由政府单一拨款形成三种配置互补的体制,即计划配置、市场配置和计划与市场结合配置;四是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单一院校培养发展为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如工学结合的诸种模式:定单式与工学交替等。

    (五)高职管理方式的转型

    在我国,不管是早期的职业大学、“三改一补”的高职学校还是“新高职”的专业设置、招生等方面都打上了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烙印。随着人们对“什么是高职,怎样建设高职”这个基本问题的深入理解,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高职的管理方式也逐步从“大小通抓”向“抓大放小”转化。“抓大”就是加强宏观调控,表现为:“三教合一、统筹规划”;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扩大地方政府对高职的管理权;成立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放小”就是激活市场竞争机制,集中表现为:“引进来”,即大力发展民办高职,积极改制公办高职,加强高职院校的社会参与度;“走出去”,即逐步扩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促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面向市场和用人单位的独立实体。

    注释:

    周光勇,宋全政.高等职业教育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中国教育年鉴1999.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国教育年鉴200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