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端午寻踪话白蛇

    时间:2021-03-27 07:52: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白蛇传》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我国四大神话故事之一的民间传说,与传统节日端午节,与戏曲艺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的幼年是在苏州度过的。每逢端午,都能看见山塘河里热闹异常的龙舟竞渡,家家户户裹粽子吃粽子,并在门口挂上用来“避邪解毒”的菖蒲艾蓬。小孩子要穿上虎头鞋,用雄黄在眉心画个“王”字,中午全家要喝雄黄酒。此外,还要看节令戏《白蛇传》。

    有一年端午节,我到石路“小荒场”的一个戏馆去看《白蛇传》,当演到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时,突然从床帐里游出一条白色巨蛇,虽说是用竹子白纸扎成的道具,却使幼小的我感到极度恐惧。

    关于白蛇的传说,最早也许可追溯到上古的图腾崇拜。我国几个主要华夏民族在其原始社会阶段都有过以龙、蛇为图腾的情况。传说中最早的祖先伏羲、女娲就是“蛇身人面”且结为了夫妇,汉梁武祠石刻的伏羲、女娲像正面即是两蛇交尾之状。文学作品中,唐人传奇就有描写白蛇的故事,最初见于谷神子《博异志》,题作《李黄》,后被收入宋人李昉《太平广记》中。明人陆楫编集的《古今说海》也收入了此篇,题为《白蛇记》。

    这篇传奇讲述唐宪宗元和二年,陇西盐铁使李逊的侄子李黄在长安市东遇到一位身穿白色孝服的少妇,见其美貌而动心。他频献殷勤,先是借钱给她购买新衣,后又随她到其宅中并求婚,经老女青姨撮合成功。李黄遂入少妇内室,“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到了第四日,李黄回家,觉身重头旋,病倒床衾。在被褥,他的身体竟逐渐消蚀,最后只剩一滩血水和一颗头颅!后来,李家人去寻那白衣少妇的家,只见一座荒芜的园子、一棵孤零零的皂荚树。附近的住家说,树中常有一条巨大的白蛇盘绕。

    据杭州《净慈寺志》载,宋代在该寺附近曾出现巨蟒,并会变成美女害人。陈芝光《南宋杂事诗》里也有“闻道雷峰蛇怪”的说法。宋人话本中则出现了《西湖三塔记》,见于明洪楩刊印的《清平山堂话本》。故事说杭州出现了三个女妖:白蛇、乌鸡和獭。由白蛇变幻的白衣娘子在西湖一带迷惑男子,害死许多人命,乌鸡和獭也是这样。后来它们被奚真人擒获,镇压在三座石塔之下。南宋后期洪迈《夷坚志》中也有类似故事,说丹阳有一位孙姓男子娶妻,容貌姣好,喜穿素衫,用红线相系,但每次洗澡都要用重帷遮蔽,不让婢女伺候。一次丈夫微醉,透过帷隙窥视,只见一条巨蛇盘在浴盆内,大惊失色,因此“怏怏成疾,未逾岁而亡”。

    明人吴从先《小窗自纪》也有“宋时法师钵贮白蛇,覆于雷峰塔下”的记载,可知白娘子的故事在宋代就以民间传说的形式见其雏形了。

    白蛇故事在宋元话本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见于明人冯梦龙《警世通言》。这篇话本小说基本摆脱了此前白蛇故事“蛇妖化作美女害人”的窠臼,原来可怖的蛇妖已变成富于人情味的女子,情节也大大丰富,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首次用了许宣的名字,其职业也改为生药铺主管。游湖、借伞、成亲、赠银以及发现银子为库银而导致许宣吃官司等情节不但都有,还增添了终南道士、金山寺法海禅师等人物。故事写道士给许宣灵符,叫他回家捉妖,许宣被发配镇江,耽搁在李员外家,李员外欲调戏白娘子,无意中见到白娘子现身为一条巨大白蛇。后来法海用金钵捉妖,把白蛇、青鱼镇压在雷峰塔下。冯梦龙整理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基本奠定了《白蛇传》的故事框架。故事中的白娘子,真诚地爱着许仙,人情胜于妖气,与以前故事中的蛇妖有着本质不同。不过,故事的叙述语言还遗留着“蛇妖害人”的痕迹,并宣扬“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和“色即是空空即色”的理念。

    《白蛇传》不仅有小说、话本流传,而且被付诸管弦——或被用于曲艺说唱,或被戏曲搬演。明嘉靖年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以觅衣食,谓之陶真……若红莲、柳翠、济颠、雷峰塔、双鱼扇坠等记,皆杭州异事,或近世所拟作者也。”陶真是一种说唱曲艺形式,以七言民歌体叙述故事,用琵琶伴唱。在明代,杭州一带还出现了浙江弹词《雷峰塔》。这部弹词虽从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而来,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又有了较大变化。

    明万历年间,陈六龙编成了戏曲传奇《雷峰塔》,这是今知最早把《白蛇传》故事搬上舞台的戏曲剧本。据载,该剧基本是依据民间流传的雷峰塔传说撰写而成的,可惜剧本已佚。

    清乾隆年间,《白蛇传》故事在戏曲舞台上甚为活跃。黄图珌的看山阁刊本《雷峰塔》刊刻于乾隆三年,这是现今所能看到的写白蛇故事的最老剧本。黄本《雷峰塔》以冯梦龙话本为蓝本,着力描写白娘子的温柔多情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并写出了许宣的动摇。不过,黄图珌和冯梦龙一样,仍然把白娘子和许宣的姻亲看成是一段孽缘。

    黄图珌的本子一脱稿便被搬上舞台,在演出过程中,戏曲艺人们又作了许多加工创造。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两淮盐商为祝贺皇太后八十寿辰上演《雷峰塔》,方成培对剧本作了较大幅度改动,他的修改本称为水竹居刊本。水竹居刊本对在民间演出的黄本《雷峰塔》,从关目、人物到曲辞都作了加工或重写,新增的“端阳”、“ 求草”、“ 水斗”、“ 断桥”、“ 祭塔”、“合钵”等场,为黄本所无。该本较彻底地剔除了妖孽害人的内容,更加突出了白娘子的善良和对恶势力的抗争,突出了全剧的悲剧冲突。方成培的改编本是诸种《雷峰塔》中较完整、优秀的一个本子,如今昆曲常演的“盗草”、“水斗”、“断桥”等折子与方本基本相同。

    清乾隆以后,苏州弹词得到快速发展,在明代浙江弹词本《雷峰塔》基础上,又吸收了话本、戏曲本的营养,苏州弹词出现了《新编东调雷峰塔白蛇传》、《新编宋调全本白蛇传》等刊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又出现了《绣像义妖传》的刊本,署陈遇乾原稿,陈士奇、俞秀山订定。

    《绣像义妖传》28卷53回,是一部卷帙浩繁、情节丰富的唱本,人物刻画细腻生动。《义妖传》后又名《白蛇传》,在书坛久演不衰。上世纪40年代以后,弹唱《白蛇传》的名家有张云亭、俞筱云、俞筱霞、杨仁麟、蒋月泉、朱慧珍、曹啸君等。

    新中国成立后,《白蛇传》的故事被更多剧种和曲种改编搬演,昆、京、越、川等剧种都有精彩演出。田汉曾于1947年改编过京剧《金钵记》,1952年又重新改编成京剧《白蛇传》。田汉继承前人成就并加以创造性发展,突出了白娘子与法海之间的矛盾,白娘子、许仙、小青的形象更加丰满,反封建的主题更加鲜明,全剧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精美富有诗意,成为白蛇题材戏曲本中的佼佼者。1955年梅兰芳和俞振飞合演的昆剧《断桥》拍摄成彩色影片,杜近芳、赵燕侠等也曾出演过白娘子,1980年上海京剧院演出的京剧《白蛇传》又拍摄成彩色影片,由李炳淑、陆柏平、方小亚等主演。

    其实,人蛇结合的神话不仅中国有,在其他国家和民族中也有。希腊神话叙事诗《吕美亚》就是写人与蛇的故事的,而且不少情节与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颇为相似——吕美亚很像白娘子,李雪斯像许宣,富裕而神秘的吕美亚招赘了李雪斯;考斯林城堡许多珍贵的金银器具幻化,也像白娘子盗来的库银的下落;多事的阿波罗尼亚斯则与法海相像,吕美亚要李雪斯远离阿波罗尼亚斯,就象白娘子提出“僧道无缘”,叫许宣不要与法海交往......有的学者因此认为中国的白蛇故事可能受希腊神话的影响。而中国的白蛇故事后来又有可能对亚洲一些国家的文艺作品产生影响。印度卡塔卡里舞剧中有《蛇变少女》的节目,内容很像《白蛇传》“端阳酒变”的情节;朝鲜古典戏曲中有《蛇郎与少女》、《仙姬》等剧目,写人蛇恋情;日本歌舞伎中有《蛇妻》、《蛇别》;越南嘲剧中也有《白蛇传》,等等。

    《白蛇传》的故事经过世代流传,经过话本、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样式的讲述、搬演,逐渐成为我国民俗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而它对我国的戏曲艺术、民众的文化生活以及民间的习俗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除了本文开头举例外,杭州雷峰塔、镇江金山寺、法海洞等处,因《白蛇传》的流传都成了著名景点。

    相关热词搜索: 寻踪 白蛇 端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