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时间:2021-10-29 12:08: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开放课堂教学,激扬生命活力

    研究报告

    成都市猛追湾双语学校课题组

    摘要:

    “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是我校主体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促进师生和谐全面发展的需要。

    通过研究,我们使课堂渐渐变成师生的精神家园,人生精神资源的开发过程,人生质量的优化过程,生命价值的提升过程,变成神奇的土壤和创新的天地;通过研究,老师们眼里有了学生,不仅关注群体主体的主动发展,更加关注个体主体生命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学生们在课堂上呼吸着最清洁的精神空气,接受着最有营养的文化滋润,他们的眼睛里渐渐地放射出和善智慧的光芒,他们的生命透露着健康生动的信息。通过研究,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怀和关注。

    关键词:主体教育开放课堂教学

    背景篇

    一、昨日学校科研的积淀,今日课题聚焦的基石

    1995年至2002年,原猛追湾小学先后开展了《小学生sts教育实验》、《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评价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生主体性教育》等课题的研究和探索。2001年9月学校又申报了十五课题《开放性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开始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研究。

    2003年2月原中小学合并,新学校快速发展,大量新教师的加入,我们拥有了一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教师队伍,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却成了他们的最弱项。鉴于此,我们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主体性教育的理论核心开展了多次讨论,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结合本校实际,将原拟定的六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浓缩为两个方面:即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活动的开放性研究,同时对《开放性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做了新的界定。最后,将研究课题修改为《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

    受北师大裴娣娜教授(主体教育,是从哲学层面解决人的构成问题,是研究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构建)观点的启发,我们认为:主体教育,就是对人的发现,受教育者应该主动、自主的学习。开放性课堂,是能满足学生心灵自由度的课堂,是一个开放、多元和广泛交往的生存环境。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就是使每一个群体的和个体的主体能充分发挥出主体性,使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都得到同步发展的课堂。

    二、有力的理论和现实支撑,是我们大胆探索的航针

    1、理论上,我们找到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主体性教育思想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来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开放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系统理论来看,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信息的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是开放的,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将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非常巨大;而且开放性越大,交换越多,则效果越好。开放性教学就是要把封闭的教学系统改变为开放的教学系统。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论来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2、现实中,我们挖掘了条件

    首先,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其总体思路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面向未来的,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前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教与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无论从内容角度、课程角度还是过程角度看都应该是开放的,因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

    其次,以往多个课题的研究,锻炼了学校领导班子和一批教师群体,鼓舞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和干劲,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全校教师初步达成了“科研立校,开放兴校”的共识,主体教育思想在我校已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

    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培养富于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追索篇

    一、力图深刻理解课题,以使研究过程不走弯路

    我们知道,“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是传统思维方式的革命。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晓鸣的观点,“开放的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把人定义为“沟通的动物”,人的生存和成长状况取决于与他人的沟通。其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中国传统所说的“文化”,望文生义,“文”就是这样一种沟通形态。文即纹,即表示一种花纹一样的象征符号,又表示一种丝网般的结构。用现代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理论来说,语言是字母(或基础汉字)间的无穷的弦(string),一种连系的丝网。那么,人就是由语言和其他文化工具连系的动态丝网。

    所以,开放教育首先是一种回归优秀传统和趋近先进理念的绿色教育。它重建人的生存和成长环境,重建人类的求真、求美、求知的道德感和学问心。社会通过日臻完备的文化技术手段,为一切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手段,人生和学习的价值观为之大变,人生境界为之升华,人真正可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礼和乐的真正结合,正是我们先人的理想之境。

    在《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中,其理论核心是要解放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教育者组织学生实践、活动、交往,使学生始终“有权——有权力选择、决定、支配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有能——有能力承担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解决学习问题;有为——在学习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有所创造,达到学习目标,从而促进现代学生发展。

    开放性的教学,它是以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导向,以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学结构的开放,还学生时空的选择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获得主体品质的持续性发展和语文学科文化的基础性发展;使我们的课程焕发生命力,使其具有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生命的价值。因此,主体教育思想和“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主体教育是保证实施开放性教学研究顺利实施的理论基础。“下”的意思,表达了在主体教育视野下,我们把创建“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放在重要的地位。既做齐头并进的研究探索,但又要体现出在主体教育背景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特色与个性。

    二、确定恰当的研究目标,以增强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努力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尝试归纳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特点,并以此来促进学科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整个学校的教学改革。

    在学生发展方面:我们努力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发展方面:我们力图通过课题的研究,以校本培训为途径,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学校“名(知名)明(开明)教师工程”的实施,通过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优化他们的教学方式。

    在学科发展方面:我们力图通过课题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广泛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形成一定数量的班本(或校本)教材。

    三、从实际问题出发,确定研究的内容

    长期以来,由于受旧的教学大纲制约,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室、教材以及书本知识的工具效应,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不是不想创造,而是在诸多的“不允许”下,变得“漠然”了,变得“听话”了。

    即使随着大量新教师的加入,一批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教师群体,仍然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显得传统封闭。鉴于此,结合实际,我们将原拟定的六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浓缩为两个方面:即开放的教学内容和开放的教学活动的研究。

    1、教学内容的开放

    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课堂则应是学生产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就是这条思想之河生生不息、奔腾不止的源头之水,它似大海波涛激荡着学生生命,似泉水叮咚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实施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实施“全人”的教育,“学”与“教”被赋予了

    新的内涵,教师的任务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点化生命。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们主要通过:挖掘课程资源、实现多向交流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开放。

    2、教学活动的开放

    教育是一种过程,只有经历这个过程,学生才有体验,有了体验,才能有所感悟,有了感悟,

    才能有所收益,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人性的关怀中得到心灵的慰籍,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学习的美丽,感受学习的快乐;让自我建构的学习历程、自主完成的探究之旅、独立阅读的个性感悟,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于是,课堂教学就应该界定在学生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让每节课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记忆,成为无法重复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吃啥有啥”,而不是“有啥吃啥”。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们主要通过:开放活动场地、改变活动方式、让学生设计问题等,来实现教学活动的开放。

    四、从课题研究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措施

    我们深知,良好的措施和完善的制度是确保课题进展的有效机制。因此,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制定了以下措施:

    1、制度措施

    (1)《成都市猛追湾双语学校的课题管理制度》;

    (2)《成都市猛追湾双语学校的课题申报立项制度》;

    (3)《成都市猛追湾双语学校教师理论学习及评比方案》;

    (4)《成都市猛追湾双语学校教育科研考核办法》;

    (5)《成都市猛追湾双语学校校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选拔及管理制度》;

    2、工作措施:

    (1)我们成立了学校教科处和三个校级子课题,形成了由校长挂帅、分管校长牵头、教科处负责、课题组落实的教育科研指导和管理网络;

    (2)学校建立的校园网、自编的校报,每月一期的“科研沙龙”和教改月刊——《校本培训与研究》等,都是老师们关注课题进展,交流思想和方法的重要平台。

    (3)我们重视培训,加强学习和交流:

    新的领导班子努力为学校教师营造一种“学习场”,将个人自学充电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为老师们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火花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学校通过购买和组织教师学习指定书目,鼓励教师订阅相关杂志,教科室定期下发课题相关理论学习资料,定期召开科研沙龙等促进教师的学习和交流。

    学校还定期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先后邀请了知名教育专家、主管部门领导、兄弟学校名优教师和学生家长等80余人次到校讲学,同时还派出120人次教师到北京、上海等学校和长虹集团等知名企业参观考察,聆听真知灼见,与智者对话,老师们得到了更多的精神享受和灵感顿悟。

    (4)我们建立了考核激励机制,以确保老师们的学习动力和科研热情。

    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实行月检查和期末考评,由教科处每月抽查教师理论学习情况,不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每学期末,学校根据教师自我发展常规考核得分、论文赛课和教科处抽查情况,确定教师的教育科研系数。根据科研系数对订阅相关杂志的老师给予不等经费的奖励。

    3、研究实施策略: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深入有效,我们对参与三个子课题的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给予了适时的过程指导。

    优化备课方式:我们让老师们明白,善于吸取别人智慧的老师才是最聪明的老师。要求老师们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做到以下几点:定量主备、集中说评、完善印发、复案补改、教后反馈。

    强化课堂互动:我们让老师们明白,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开放的课堂。我们认为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社会交往的舞台;一片文化生成的沃土;一段生命活动的历程;一种精神生活的空间;一张异彩纷层的画卷。

    深化课后研讨:我们让老师们明白,一次课堂教学结束了,但我们的教学并没真正结束。每学期我们让参研老师轮流上研讨课,课后及时开展个人自评、组内互评和专家点评活动,并要求他们将相关文本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这实际上就是对课堂的进一步延伸和开放。

    成效篇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这是我们共同信守的理念。“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使每个学生积极向上,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决不让我们的学生输在未来的竞技场上,也不让他们输在终点线上。”——这是我们的庄严承诺。

    我们深知:教育并非稻粮之谋,而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多年以来,激情与梦想一起燃饶,生命与使命同在。我们固守“衣带渐宽终不悔”,“不信东风唤不回”;对每一个孩子真诚关爱,从眼睛到眼睛,从心灵到心灵。与此同时,我们早已达成共识:当学习充满乐趣与创新时,孩子们才会主动参与,才会产生灵动的火花。因此只有勇于超越自己,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于是,我们要求自己:用动感多样的课堂充分展示学科的智慧与魅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炬,让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性,在无限广阔的空间自由驰骋。

    着眼于基础教育改革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我们在促进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开放性方面有了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一、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让灵动的生命激情飞扬

    我们认为,教学内容的开放就是指选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的例子和素材、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样的课堂交流方式,使得学生的日常经验科学化,单独概念结构化,科学知识实践化,使有限的课堂内容不断拓展,以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实施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实施“全人”的教育,“学”与“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的任务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点化生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挖课程掘资源、实现多向交流和更新教学手段等,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开放。

    1、通过深挖课程资源,使教材由单一的课本向学习材料多样化转变

    学科教学内容依托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这是因为目前的学科教材体系较陈旧,内容有所落后,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尚未发行的情况下,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进行教材的相应改革。即使新的教材出现了,由于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社会生活和科学知识却不断地迅猛发展,也还是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及时给学生补充最新的信息。

    我们尝试了,以课堂向生活实践延伸,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有着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教学以教材为点,以生活为面,在教好教材的基础上,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引进课堂,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特别是将现代科技信息和重大时事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赋予教学内容以广阔的现实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在开放学习中关注生活,研究生活,拓宽知识背景,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钟静老师做了这样的尝试:

    在有了多次成功地联系课文内容进行的手抄报比赛经验后,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决定在假期中开展了解家乡变化,让孩子们自己去设计制作以家乡变化为主题的专刊。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们都非常兴奋,马上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去:有的找资料,有的向家长咨询,有的撰写稿件,有的到大街上照相。开学那天教室的墙上被五颜六色的手抄报装饰一新,仔细阅读各具特色。有的介绍了春熙路的变迁还随照片附上了参观游记,奇闻轶事;有的了解家乡名小吃;有的同学结合环境保护介绍了府南河的变化,写上环保号召。

    通过这期专刊的制作,既对学生以往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验,又锻炼了他们查找资料,自由习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学生的写作再也不是"闭门造车,低头作文",而是把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增强了写作的实践性、趣味性。

    专刊、自由命题专刊等多期手抄报,学生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手抄报制作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了直接经验,又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钟静供稿)

    我们懂得了,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本质上讲,学生的每一个回应

    包括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其本人经验的反映,都是一种课程资源。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种经验是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后的结果。学习新知识后,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知识体系,把新知识在头脑中同化,再内化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本人就是一种真实、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是一面镜子,以学生为镜,可以知教学之得失。通过学生,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反应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以及教学理念的一种检验。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加以充分利用,可以改变过去忽视学生经验的倾向,不断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活动课中,倪祖捷老师记下了罗煜琨老师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伙伴

    “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活动课是自己选一个语文课文的角色表演,演讲、形式不拘。”罗老师亲切的话语刚落,孩子们习惯性的围在一起,热烈的讨论起来。

    “冬冬你演孙中山。”丁丁说。

    “我还是演李白,因为我瘦,我爱朗诵。”

    “哦,孙中山是不是那个不怕戒尺打的领袖?”

    南南用小手指着《字典大楼》课文说:“这个都不懂!我演字典大楼,告诉你孙中山、朱德这些民族英雄人物。”

    罗老师插进来说:“伙伴们,打断一下,你们的角色都选的很好,是不是还要想一想怎样把人物的性格演活,把台词和动作都编创的更精彩一点。”

    “我在少年宫学习唱歌,我会唱快乐的节日。”南南说。

    “曹操、李白都是古代的人,他们的说话、发型、衣饰都和我们现代的人不一样。”丁丁老成的嘟啷着。

    “咳,我演那个比利时撒尿的小孩。”毛毛边说边做的撒尿的动作,……

    “嘘,小声点!不要影响其他组的讨论。”丁丁用食指按在自己的嘴唇上,“不行。还要用绳子包一个包,表示炸药,还有台词、解说,别人才知道于连是个小英雄。”

    伙伴们的交流继续着,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着扮演心中的角色……。

    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师生、生生相互影响,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让合作学习和交流形成一种精神场。

    在数学课上,张敏老师有这样一个片段:

    一节特殊的课

    这天,一年级的陈祯睿同学对我说:“张老师,我想给同学们上节故事课。”我感到很高兴,并欣然同意。

    上课铃响了,陈祯睿笔直的站在讲台上,手上做着静息的动作,指挥同学们静息,还真像个老师。我也做一回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陈祯睿的位置上听课。

    只见陈祯睿一本正经大声地说:“上课!”值日生一声“起立!敬礼!”全班整齐地说:“老师您好!”陈祯睿面带微笑,亲切的说:“同学们好,请坐。”接着他开始上课了。“今天,我给大家上一节故事课,先听一个故事,然后回答问题,能把最难的问题回答出来,就奖励一张大的画片。回答正确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奖励一张小的画片。坐得好的也可以获得一张小的画片。”他一边说,一边把画片拿给大家看。那是他和他爸爸一起用相片纸通过彩色喷墨打印出来的美丽的花朵和水果图片。然后他熟练的操作录音机,播放他早已准备好的故事磁带。这是“芝麻开门”中的一个故事,内容跟“阿里吧吧和40个强盗”差不多。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陈祯睿不时看看这组,又瞧瞧那组,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二三四五六”,并在表现好的组下面画上一个五星表示奖励。他还不时的提醒个别听得不认真或是没坐好的同学,俨然像个严厉的老师。后来,他还把坚持坐得好的组的五星换成一个大五星,这样更激励同学们坐端正。故事听完了,他开始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就得到一份奖品。拿到奖品的人个个乐滋滋的,一节课就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供稿人张敏)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对教材的补充、拓展,不仅实现了儿童“童趣”、“童真”的再现,还带来了教学过程的开放和生成,生成的话题让师生始料不及,预设的教案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真正充满了学生“自主、自能、自为”的生机与活力。

    2、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互动,以立体多向的交流平台促进教学内容的开放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精讲,学生聆听和操练,这主要是单一的信息交流渠道,是一种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这种教学过程对于传授知识来说是较为有效的,但是这种交流渠道狭窄,信息流量少,尤其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和选择,师生之间交互作用的课堂,它重视让学生设计问题,重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发挥群体信息交流、小组信息交流、个体信息交流的作用。这样,充分既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又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主体品质和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陈一鸣老师是这样做的:

    故事一:

    孩子,你们也是奇石

    今天的语文课,是学习《黄山奇石》。我让孩子们分组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选择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了解黄山奇石的样子、所处的地方和名字的来历。全班45人一下子变成了9个学习小组。你瞧,小组成员到一块,还互相击掌或手搭在一起,说着“加油”、“努力”、“祝我们成功”等激励的话呢。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没有“权威”,没有配角,大家平等的研讨,一个人表达,其他人认真倾听,充满民主气氛。接着,小组的代表走上讲台,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时一个小女孩提出要与她们小组的小李同学一起来汇报,只见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走到同学面前,他的声音很低,我微笑地鼓励他大声讲,小女孩不时地为他补充。汇报完毕,一名男同学站起来说:“李某同学平时很少发言,今天他汇报得真不错,我建议大家为他鼓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小女孩也高兴地拥抱小男孩,祝贺她们的合作成功。看得出,小李同学的脸上洋溢着愉悦、自信的表情。

    我由衷地赞叹道:“孩子们,我真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骄傲。我觉得你们好象也是一块块奇石,每一个都那么美,每一个又都具有和别人不同的精彩,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我真想为你们叫好!”

    如果说这是一次组织得较为成功的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经历,那么回忆自己最初接触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却满不是那么回事。

    随着《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我的教学影响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是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看别人在课堂上把“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得得心应手,提高了课堂效益,自己也想试一试。结果,却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

    故事二:

    我不知道

    我教学《我们知道》一课。课文学完后,我提出要求:“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你还从哪儿知道风来了?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写一写。”

    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照例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讨论开了。我心里一阵欣喜,看来,这一招还确实不错,学生可不都“主动”起来了!可是,当我深入到一个个小组中去仔细看一看,听一听,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只见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难道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吗?

    该怎么办?我真的不知道。

    下课以后,我痛定思痛,反思原因,自己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时机不当。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4.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我们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老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我一时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我再次认真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主体性和开放课堂教学研究的有关理论,特别是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周林主任的《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一文。同时,我积极参加成华区进修校理论室组织的培训,并赴北京参加了主体教育研究的第七次年会。

    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我纠正了一些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错误认识,逐步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合作学习不是课堂上课桌椅摆放方式的变化,也不关注学生是否将脑袋凑在了一起;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却不是为分组而分组,小组是形式,合作才是实质,主体性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作”不仅指“协同”,还必须包括“交往互动”,合作不是竞争,合作不排斥竞争;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的共同学习,但它并不反对学生个体自主、独立地学习,恰恰相反,组内同学之间地合作建立在学生个体自主、独立的学习基础之上。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开始着力在课堂教学中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培养得力的小组长,建立起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并在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三位一体育人目标的基础上,选择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在构建合作小组时,我逐渐注意到结构的合理性。

    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故事三:

    晋希变了

    这是一位性格内向,过去不爱发言的男孩子的家长写在家校联系本上的一段话。

    “尊敬的陈老师:

    您好!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儿子晋希变了。他回到家里,总爱告诉我语文课上,他们4人小组讨论问题的那些事,说得可高兴了。他总说,上几个星期我和冷韩非、诗瑞、美幸一个组,每个同学都要发言,当晋希说得不好的时候,其他同学就耐心地帮他,慢慢地,以往上课从不敢主动发言的晋希也愿意发言了。

    到了这个星期,儿子换成和白薪一组,他在小组讨论中也能帮助白薪了,说起这事,他别提有多高兴了,说,妈妈,我进步了,在小组学习中,别的同学帮助过我,我也能帮助别人。

    娃娃最喜欢的是‘跨组’学习,说能找自己最喜欢、最佩服的同学一起交流,说话更自由了,从同学那儿学到的知识,有时比直接从老师那儿听到,还要有意思。现在上语文课,好‘安逸’哦!……”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设置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先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然后在这名学生的指导和影响下同学们轮流担任。

    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

    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我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3.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授课制的重要补充和改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故事四:

    “绿”字的风波

    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

    4.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中,我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故事五:

    朗读比赛中的“超级女声”

    我们年级的语文老师决定举办一次年级朗读比赛,每班由5名同学参赛。

    我在语文课上宣布这事以后,孩子们民主选出了5名选手,然后就继续上课。想不到,下课以后,慧鑫找到我,用满怀希冀的眼神望着我,说:“陈老师,我也想参加!”

    “可是这次名额有限,再说都是大家选的,这次没有选到你,下次努力吧!”我边安慰她,边整理东西,准备离开教室。

    正当我想迈步走出去时,不经意间抬头一看,我看见的是慧鑫满脸的失望、委屈,甚至怨恨……

    我的心震撼了。

    我决定给慧鑫这样愿意积极参加比赛的同学一个机会。

    我找到慧鑫,说:“你负责找四个和你一样特别想参加比赛的同学,运用课堂上四人小组学习的方式,就练习朗读《我也成了神笔马良》这首诗,自己去进行分工、合作,这一次,让我看看你们的合作能力,怎么样?”

    “太好了!”

    放学以后,我看见慧鑫、诗瑞、语杉、芷芊四个人,正在认真地分工、练习,看来,他们在课堂之外,也能较好地合作开展学习了。

    年级朗读比赛上,四个女孩独特的组合方式吸引了大家,她们配合默契的朗读更是在比赛中一举夺魁,获得“特等奖”。老师们夸奖说:“这可真是你们班的超级女声啊!”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是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性课堂教学以及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今后,我还要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获得人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陈一鸣供稿)

    3、创新教学设计,更新教学手段,以思维和学法训练促进教学内容的开放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借助直观教具,或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容量,迅速便捷,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文字媒体,使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生活。将电视、电影、音像制品等现代化工具引入课堂,注入时代活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作用,鼓励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化远为近、促静为动,从而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在英语课上,曾品艳老师是这样做的:

    跳舞的苹果

    今天上课,我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录象中的由教师自己设计的人物交际场面,并扮演模仿角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如:闪烁、变色某个单词、字母、声像同步的动画画面,拉长或缩写句子等,很快学生投入地跟着画面开始认读句子了。教师抓住契机,出示设计好的画有眼睛、嘴巴的一只大苹果。苹果说到:“apple,apple!”学生饶有兴致地跟读着;教师轻点鼠标,“redapple”、“greenapple”并肩跳起欢快的舞蹈,学生的兴致更高了,教室里又响起了朗朗的书声和银铃般会心的笑声。这样,以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为载体,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技能。

    (供稿人曾品艳)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学习方法指导,强调开放问题的研究和设计,创设思维碰撞的火花,注重变机械重复训练为开发思维训练,变单向求同思维为多向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

    想象,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创造性地表现、创造性思维,培养良好习惯和思维品质。

    在数学课上,张敏老师有这样一些案例:

    案例一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上学期我们用过的爱心小奖章和小红花,它们将和我们一起来学习。请看黑板上(师贴出下图)

    第一行:

    第二行:

    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行有五朵小红花,第二行有一朵小红花。

    师:如果要使两行一样多,应该从第一行移几朵小红花到第二行?

    生一:从第二行移一朵到第一行。

    其他同学开始反对。师将第二行的一朵小红花移到第一行,让学生发现第一行现在有六朵小红花,而第二行却没有小红花。明显不是同样多。此时老师再一次强调同样多,并将这三个字写在了黑板上。

    生二:从第一行移两朵小红花到第二行,两行就同样多了。

    师按该生的方法移动小红花,其他学生发现果然同样多了。

    师:你是怎么想到移三朵小红花下来的?

    生二:我是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可真会观察。还有用不同方法想出来的吗?

    生三:你想,如果只拿一朵下来,两行就不一样,如果拿三朵下来,也不一样,拿两朵就正好合适。

    生四:我是这样想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合起来一共是6朵,把六分成3和3,每一行就摆三朵。

    师:你这种方法真是太好了。掌声送给他!

    继续叫几个学生回答无新方法后。

    师:我也有一种方法,你们帮我看看行不行。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四朵,所以我把多出来的这四朵分一半出来,移到第二行,两行就一样多了。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可以。

    师:请送给我一些掌声吧。谢谢。

    师:下面,我要请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想:你能想出哪些办法,使两行的小红花一样多(边说边板书)?小组讨论一下,开始。

    生五:我们讨论的是从第一行移两朵小红花到第二行,两行就同样多了。

    生六:我们讨论的是第二行再贴上四朵小红花。

    生七:我们讨论的是第一行去掉四朵小红花。

    生八:我们讨论的是给第二行贴上一朵,从第一行中去掉三朵,两行就一样多了。

    生九:我们讨论的是把两行的小红花全部都拿走,它们就都是0朵花了。

    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上黑板来边说边摆。

    案例二

    今天上8加几。首先我和学生一起再背诵了10的儿歌,复习了9的加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书上植树图,提出数学问题:8+6=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可以怎样计算8+6。老师参与其中。结果,学生讨论得非常成功。得出如下方法: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2、把8分成4和4,6+4=10,4+10=14;3、从8后面再数6个数得到14;4、想9+6=15,8比9少1,所以8+6=14;5、想7+7=14,8比7多1,6比7少1,它们结果一样,所以8+6=14(根据这一方法,也有人提出先想10+4=14);

    案例三

    认识数是比较枯燥的一个内容,怎样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又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感呢?在学习新课标后,我做了一些尝试。

    在认识10-20这些数时,我事先让每个孩子在生活中去找一找这些数,并把找到的这些数用a4大小的纸写下来给大家介绍。课堂上,学生们兴高采烈的介绍自己发现的数:我家住在第13幢,我发现了13;我在16路公交车上发现了16这个数;我哥哥读六年级了,我发现他的数学书上有第11册……学生的汇报真是五花八门,但都是来自真实生活,数学的确就在我们身边!我让他们把自己发现的书贴到黑板上,学生贴上去之后,马上有人提出:“贴得太乱了,应该按顺序贴就好了。”我让他来试试,这个学生一会儿就把11-20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了。甚至还有学生提到还可以从大到小排列。

    案例4

    开放性题:

    1、比较大小,方框里可以填几?

    2、我可以怎么分类呢?

    3、根据下面的信息,我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供稿人:张敏)

    在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学习观,这种学习观要求教育者调整自己的视界,把学生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学习,或者把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作为参照坐标来衡量某一堂课的学习。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教师过分追求某一堂课的完整,就有可能阻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与体验,有时,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整,还会使学生的学习过于零碎,影响整体学习的效果。在理念上,开放性课堂教学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或者至少是某一思维阶段)的一个点,这一个点立足于前一个点,同时又是下一个点的基础。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各环节的安排。

    我们还可以下用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反思来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例1:李清明老师的课例《归总问题》与《学会节约》

    教师的反思

    在以前的教学设计教师遵循教材知识结构展开教学设计与构思,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空间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过多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的整个教学设计都为学生作出了最完美的预设,让学生根据我们的教学设计进行思考、回答这好象在展现我们写好的剧本一样。使学生只学会了知识,切没有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没有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和问题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相对封闭。

    现在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用了更加充分的开放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数学信息。由生活数学引入,提升、过渡到学校数学,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事物的本质,从中感悟一些数学问题。同时,我还考虑到学生学习学校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从生活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参与中动态生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想、说、问都有原始的生活雏形,并能将自动生成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解决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资源问题”。特别是教师在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上比以前的设计都更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的生成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中生成与领悟、感知数学;也锻炼了学生选择辨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

    (李清明供稿)

    可见,尽管教学内容相同,由于题目的变化体现了该老师观念的变化,带来了教学设计的变化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当然,学生的学习收获也一定是大相径庭。

    例2:袁红老师的课例《问银河》

    教师的反思

    对比自己参与开放性课题前、后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我认为b份教学设计更能体现开放性教学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光有独立自学的时间,而且有两人的合作学习,有四人的合作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d.w.j。hnson)曾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没有入主张对这种关系加以建设性的利用,也就不去系统地训练学生们相互交往所必备的基本社会技能。毫无疑问,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相互作用的要求与实践过程,教师创造性的运用生生互助,尊重了开放性教学的原则——生活处处是学习;遵循了合作学习

    的思想精髓——创造性地运用生生互动,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袁红供稿)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个环节“一个也不能少”,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也常把一堂课是否完整作为评课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我们是以一堂课作为坐标来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的。实践表明,这种观点是比较狭隘的。

    二、通过教学活动的开放,让稚嫩的生命体验滋润

    课堂教学应该界定在学生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让每节课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记忆,成为无法重复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吃啥有啥”,而不是“有啥吃啥”。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改变活动方式、开放活动场地、营造活动氛围等,来实现教学活动的开放。

    1、改变活动的方式,促进教学活动的开放

    传统的教学是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教学,主张把这些处在“完成形式”的知识,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虽然也可使学生接受“完成形式”的知识,知道这是什么,有什么用,但很难感受当年科学家探索这些知识的艰辛历程,更难体会探索的智慧的火花。探索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力争把这种“完成形式”的知识,改成适合学生水平的“待建形式”的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自然的奥秘,体味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主动探究。主体教育视野下开放的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组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探索活动,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使其具有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以王怀宇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为案例:

    循环小数有计数单位吗?

    在一节数学课上,师生谈到了小数的分类。同学们纷纷举例说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纯循环小数、混循环小数。教师正准备进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这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一种渴望的眼神期盼着老师。教师停下预设的教学计划,请这位女孩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她说:“老师,我忽然想到,循环小数有计数单位吗?如果有,它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同学在独立思考,有的同学在进行同桌讨论,有的进行四人小组的交流,而班上的几个“小数学家”已经开始了激烈的跨组“学术研讨”……

    接着,一个女孩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比如0.033……的计数单位可以写成0.011……”

    又一个男孩不慌不忙地说道:“0.033……的计数单位是0.0……1。”一阵沉默之后,大家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还有一个孩子想到,把循环小数化为分数,写出分数单位也行。

    教师尊重教学事实,还学习的时空于学生,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建构,让同学们通过“循环小数计数单位”这一问题的猜想、探究、讨论,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令教师十分惊喜。

    (供稿人王怀宇)

    开放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激发学生争辩的需求和氛围,留给学生理智和冷静反思的空间,让学生在商讨或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从多个角度和不同层面去探求问题,形成全面完整的知识。讨论式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变学生机械接受教材知识、结论为学生主动研究探求得到结论。

    惊弓之鸟

    语文课上,同学们津津有味地读着《惊弓之鸟》的故事。大家正为魏国射箭能手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就将大雁射下来的情境感叹不已。同学们纷纷质疑:

    为什么会这样呢?

    独立学习后,教师应势利导让大家通过讨论找到其中的理由。

    明确了学习要求后,各组纷纷进入了热烈讨论的状态。整个教室洋溢着浓浓的探究氛围。教师走进了一个学习小组中,见孩子们已在组长的组织下读完了课文,正在勾画能解决问题的相关语句。当他们的意见达成一致后,组长又提出了一个教师事先并未让大家讨论的问题:通过这件事,我们能明白什么?可见,通过

    相关热词搜索: 开放性 教学研究 视野 主体 课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