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邵氏时代”终结?

    时间:2020-09-09 07:55: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1月7日下午,香港影视界传奇人物邵逸夫以107岁高龄辞世,消息迅速在各界引发“地震”。

    浸淫影视界88年,他创造的港式电影和电视剧影响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华人,被称为电影届的亨利·福特;自20世纪80年代始的30余年间,他的慈善之举更是遍布全球,仅向中国内地累计捐赠金额就高达47.5亿港元,美国为其表彰,英国为其封爵,中国为其冠名……

    现如今,其辞世之后,各大媒体大多充斥着对他“戎马一生”的整理与回顾,但鲜少关注的却是,他的辞世至少给外界留下了两大谜题:慈善事业是否还将继续?邵氏帝国又由何人接棒?

    邵氏慈善如何继续?

    在香港,邵逸夫是普通民众熟知的“六叔”,更是推动香港电影业的娱乐大亨;而在内地,显然他慈善家的身份更常被提及。

    “(邵氏基金)累计捐赠规模超过40亿港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邵氏基金人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中大部分都投向了内地的教育事业,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包括50所大学。内地很多重点高校和中学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

    而自1975年创立至今的邵氏基金,其唯一的资金来源就是邵逸夫的捐赠。自创立伊始,邵氏基金就屡屡大额捐赠予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或其他福利事业,逐渐地其原则日渐瞄准“内地教育”,邵逸夫本人曾说过,“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捐赠对象最主要的就是学校等教育机构,主要投向内地,香港的机构除非很特别,否则一般很少考虑。”某邵氏基金人士解释,在具体项目的遴选上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统一标准,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一定遵循内地和教育事业这两个原则。

    根据媒体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民众认为“在内地超过50亿元的慈善捐款、逸夫楼遍布各大学”是邵逸夫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

    这当中,安徽与邵逸夫的缘分就很深。

    安徽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安徽曾陆续接受邵氏基金19批赠款,总额达2亿多港元,共安排287个项目学校(不包括部委所属高校),配套援建资金达80956.4万港元,总金额达10.1亿元,邵逸夫更曾亲自四次到过安徽。

    在邵逸夫去世后的第一时间,内地各省份都开始积极统计本省与邵逸夫的缘深缘浅。除安徽之外,在已统计的数据中,江苏、浙江两省份也曾接受过邵氏基金超过2亿港元的捐赠。

    如今,邵逸夫的辞世是否会对邵氏基金之后的慈善事业造成影响也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有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邵氏基金虽然有多位董事,但邵逸夫的四个子女并未出现在董事名单中。邵氏基金人士也对媒体证实,目前,邵逸夫子女并不参与三个慈善机构的运作。

    而随着邵逸夫夫人方逸华年事渐高,邵氏慈善能否继续、如何继续依然是个谜题。

    “被逼出”的慈善家

    虽然邵逸夫的慈善事业遍布全球,但鲜有人知的是,他慈善家之路的开端多少带点“被逼”的意味。

    1970年,一位63岁的电影公司总裁每天都开着劳斯莱斯豪车从香港一家敬老院门前经过。他的这一举动刺激了院内一位约摸同龄的贫苦老人:某一天这位老人大胆地写了一封信给那位电影大亨,希望电影大亨能够资助一下。没过几天,他收到了电影大亨寄来的支票,不过数额只是区区500港元。

    这是当时刊载于《南北极》杂志的一则笑话,极力嘲讽这位电影大亨的悭吝本性,这位电影大亨就是邵逸夫。

    两年之后的1972年可谓邵逸夫从事慈善事业的一大转折点。

    这一年的10月4日,邵逸夫刚好66岁,他在家中排行老六,按照迷信的说法,66岁是邵逸夫的劫难之年。邵逸夫对此颇为焦虑,请来好友李迪帮他消灾解难。这一年,他顺利度过,但他的生意对手却连连失利。

    此后,邵向李请教长寿之术。李迪告诉他:“做事业的人,争强好胜没什么不妥。商场如战场,同对手讲不得仁慈,但你在别的地方可以大讲仁慈。”他还以犹太人哈同吧为例——“石头缝里能榨出油来的吝啬鬼,可他做慈善尤其是资助落难的犹太人,在西人圈子里头颇有好名声。”

    邵逸夫突觉做善事花钱不多,美名却不少,人活得痛快,自然就会长寿。他在次年即捐献50万元港币给香港苏浙公学,这是他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此后,他还在1997年捐赠600万港元兴建“香港艺术中心”。

    这一时期邵逸夫的主要捐赠地是香港,捐赠项目为邵逸夫在香港赢得一定声誉。“但作为慈善家的邵逸夫并没有看淡金钱,大彻大悟,捐赠动机仍停留在花钱消灾、祈福长命的层面。”有人对这一阶段邵逸夫的捐赠助学行为如此评判。

    而邵逸夫捐助理念的彻底改变或许还源于其三哥邵山客的病逝。

    邵山客患有中风,于1985年在新加坡逝世。直至逝世,邵山客在新加坡的口碑都不太好:对员工太吝啬,对公益慈善贡献太少。随着邵山客的去世,他把巨额财富带进了棺材,口碑也就定型了,“吝啬”的形象再也无法改变。

    “邵逸夫不愿步三哥的后尘,他想在有生之年改变他长年累月已经定型的吝啬形象。”《邵逸夫传》的作者祝春亭、祝敏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邵逸夫对钱财不再热衷,开始萌发捐钱办学及提高医疗水平的念头。”

    当年,邵逸夫即向内地捐出第一笔1亿港元的款项,用于资助内地师范院校兴建图书馆和科技馆。截至其辞世,他向内地累计捐赠金额47.5亿港元,被誉为“新时期中华捐资助学第一人”。

    无人接棒邵氏帝国?

    如果说邵逸夫留下的慈善事业至今仍是一桩悬案的话,更多人可能更关注其庞大的邵氏帝国将何去何从。

    众所周知,近年来,在一代香江超级富豪垂垂老矣之际,香港的富豪家族争产案此起彼伏。前有龚如心的世纪千亿资产争产案,近有霍英东家族内讧争产案,就连无线现大股东之一的王雪红,也身陷父亲“台塑大王”王永庆的遗产争夺中,和邵逸夫同月生日的濠江赌王何鸿燊,近几年也家族内战不断……邵逸夫能否逃脱这种命运?

    据报道,发妻黄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几个子女便陆续淡出邵氏管理层。邵逸夫的两个儿子长居新加坡,在那里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厦及住宅,对父亲的影视帝国无接手的兴趣。

    其实,从2010年1月1日起,邵逸夫便已卸任香港无线电视台TVB行政主席职务,只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而方逸华出任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正式执掌TVB这家当时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帝国。

    将业务交给方逸华打理可能是无奈之举,由于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接班人,邵逸夫不得不最后出手自己创办的TVB。

    2011年3月31日,邵逸夫将所持的26%TVB控股股权,连同新界清水湾地皮,以86亿港元售给李嘉诚密友、有“壳王”之称的富豪陈国强。

    最终,包括香港富豪陈国强、“台湾首富”王雪红等在内的财团,全数收购邵氏兄弟所持有的1.14亿股,约占26%的TVB股权。同时,邵氏基金已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馈赠完成后,邵氏基金的持股比率将降至3.64%,TVB副主席方逸华的持股量则为0.26%。

    而如今,在很多人看来,邵逸夫辞世、产业后继无人的现状则可能意味着“邵氏时代”的正式终结。

    “邵氏时代”重大事件回顾

    邵氏雏形初现

    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起于1924年,这年大哥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邨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犹如家庭式作坊。

    1925年,邵氏四兄弟创立的天一电影公司制作了电影界公认的史上第一部武侠片《女侠李飞飞》。武功高手飞檐走壁的绝技第一次被搬上大银幕。由于天一公司出品影片多且快,又首拍古装片、武侠片,剧本也多取材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故拥有了不错的口碑。

    “六合围剿”

    天一公司的崛起,让当时上海滩电影业的霸主明星公司感到了威胁,于是联合其他五家电影公司,限制已经购买这六家公司影片的发行商购买天一等公司的影片,这一事件被称为“六合围剿”。

    邵氏兄弟决定避开锋芒,将电影事业从上海转到南洋。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到新加坡与三哥邵仁枚合力开拓南洋华人电影市场。邵氏兄弟逐渐组成庞大院线和发行网络。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并决定发展有声电影。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但艰苦惊险终有斩获。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获利颇丰,成本仅仅一万元的影片,仅在广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60倍。

    称霸香港电影业

    1937年后,南洋沦陷,邵氏兄弟的影业发展进程被打乱,后来被迫关门。抗战胜利后,时年50岁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从新加坡转战中国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电影公司,开始了香港电影的霸业。

    邵氏兄弟公司从电影制作、发行到放映都非常流畅,每年产量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有“东方的好莱坞”之称。

    邵氏拍片的速度也惊人,几乎每年有40多部电影,截至1987年退出电影市场,共拍了1000多部;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

    “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20年。由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大型古装到黄梅调,由黄梅调到武侠片,邵氏电影的每个尝试都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席卷电视圈

    上世纪70年代后,香港电影产业一度式微,邵氏减产,租出或卖出院线。1987年,邵氏正式停产,而邵逸夫则转战电视圈。

    1980年,邵逸夫接任TVB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股权,成为最大股东。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两家电视台,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提高了“无线”制作剧集的质量,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

    邵逸夫入主后,用其智慧带领TVB走入黄金时代,《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TVB旗下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等也都是华语影视圈和歌坛的“教父级”人物。如今TVB是全球第一大华语商营电视台,每年要生产520集的电视剧,影响扩及中国内地、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

    1971年,邵逸夫主持开设了无线训练班,培养了诸多如今的巨星大腕。邵逸夫钦点的歌坛“四大天王”品牌,光环至今不衰。而“香港小姐”选举也是自TVB创立之后,每年赚足眼球。

    帝国落幕

    如此之大的邵氏影视帝国按理早应该有接班人,但他的子女都无意接手影视家业,两个儿子现居新加坡,主营地产生意,与电影无关。邵逸夫选择将手中的股权出售。2011年3月31日,由“壳王”陈国强牵头的财团从邵氏手上取得TVB26%的股权。同时,邵氏基金将公司2.59%的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馈赠完成后,邵氏基金的持股比率降至3.64%。

    2011年12月7日,TVB正式宣布,邵逸夫于2011年年底正式卸任董事局主席一职。而从2011年10月至今,邵逸夫再也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他像他的名字一样真正成为一个闲云野鹤的林下“逸夫”。2014年1月7日,香港媒体消息,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相关热词搜索: 终结 邵氏 时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