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实证

    时间:2021-02-17 08:00: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经济理论之一。有数据实证分析说明,中国当前的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显示出了与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比较优势,从而验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仍然应该建立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

    关键词: 比较优势;显示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优势陷阱

    中图分类号:DF 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76万亿美元,增长24%;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截止到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也累计过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改革开放后采取的基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奇迹是有目共睹的,但最近几年中国能源危机、贸易摩擦不断、产业升级困难、某些沿海地区出现人力资源短缺等经济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在经济发展理论上,经济学家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注:在本文中提到的地区是指世界上有些经济独立但不是主权国家的区域。)开展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个问题上早就达成了共识,但是究竟采取哪种经济发展战略却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人提出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等经济发展理论。

    本文拟介绍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中国目前所具备的显示比较优势,进而提出一些中国现阶段仍然需要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因。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于对国际贸易现象的分析,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之一,并随着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按照李嘉图的论述,所谓比较优势就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而引起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相对差异。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并从中获得社会福利的提高。这种见解在李嘉图年代及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自由贸易理论的真知灼见。但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和现代经济学的崛起,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单一劳动生产要素投入的假设在解释多种比较优势来源时就发生了困难。

    随着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H—O理论)弥补了李嘉图理论的局限,引入了多种要素投入假设的分析框架。萨缪尔森、罗勃津斯、斯托尔托等人在H—O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揭示了贸易对生产、消费和收入分配的影响。H—O理论解释了要素禀赋结构相差较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至今仍然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以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从这一点来说,H—O理论是正确的,而且没有过时。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规模优势的出现,H—O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大量的行业内贸易。

    在H—O理论之后,“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使得人们对H—O理论的普适性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丰富了比较优势理论,有研究者通过对H—O理论进行改进,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来考虑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就能够解释难题,并且实证检验结果也证明上述改进基本上是有效的。另一部分研究者通过放弃H—O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条件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其中,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放弃H—O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实际上说明了一个国家可以从规模经济上获得比较优势。以弗农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放弃H—O理论关于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的企业获得不同水平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弗农的贸易理论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上的差异也是比较优势的来源之一。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技术可获得性差异贸易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有部分研究者从收入水平的差异、消费者偏好等需求方面提出了有关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部分解释了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的贸易。

    以上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简单回顾。国际贸易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经济现象,单个经济理论模型当然不能解释所有的国际贸易实践,但这些模型提供了现有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框架,也为国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从这些理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从供给方面还是需求方面对贸易现象做出的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不同国家贸易产品价格上的差异,而这些价格差异就是来源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不同。因此,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支持一些现有的对国际贸易的基本认识: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基本动力,而要素禀赋与技术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方式与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1]。

    既然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基本动力,并且贸易的发展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之一,而来源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技术水平不同等因素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最终贸易产品价格水平的高低,那么可以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按照其要素禀赋结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其产业和产品的专业化分工,就成了这个国家在全球化时代提高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依据。这就是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的逻辑基础。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林毅夫及其合作者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是一种针对发展中国家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会诱导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的企业和产业才有自生能力,并能够从本国的比较优势中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剩余,国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同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国家的企业能够低成本的从更为发达的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报酬率不会因为资本快速积累而迅速下降,进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与发达国家不断接近,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较快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向发达国家收敛,最终达到获得高层次竞争优势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目的。根据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经济发展会沿着一定的路径自然演进(自然资源密集型——劳动力资源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陈飞翔,1994;Lin、Cai and Li,1996)。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它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在一个国家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而比较优势理论也就成了一个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经济理论之一。

    二、中国现阶段的显示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从资本密集型的、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转变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在过去20多年中极大地刺激了贸易和经济的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

    许多学者通过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了中国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进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Chang和Ping(2002)的研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们首先用RCA方法度量了中国(1980-1998年)各行业(SITC0-8)的显示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在1995年之后资源密集型行业不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这说明我国已基本实现从资源密集比较优势向劳动密集比较优势的转变,但是,我国在绝大部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还处于比较劣势。他们构造了一个计量模型证明,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显性比较优势对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陶俊用类似的方法验证了Chang和Ping的观点,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和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逐步与其劳动资源密集的禀赋相吻合。在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比较优势可以合理地解释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和数量的变化[2]。

    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中国的成功,也验证了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是采用2000年之前的数据。笔者将增加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相关数据,一方面从中国近五年来的进出口商品构成的绝对数据的变化情况看比较优势的变化,另一方面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各种商品的RCA指数来显示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下面表1和表2分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5年的进出口商品的有关数据: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文中其他数据除非特别说明都是同一出处。按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出口产品包括十大类:0—食品和鲜活动物,1—饮料和烟草,2—非食用原料,3—矿物燃料等,4—动植物油等,5—化学品及其相关产品,6—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9—未分类的产品。通常将0—4类初级产品定义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第6、8两类制成品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5、7两类制成品定义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第9类定义未分类的其他产品(这类产品在进出口中的数量很少)。

    首先,从中国加入WTO之后的进出口商品构成的绝对数据看比较优势的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商品的前三甲是第6、7、8三类产品,并且这几年来的增长速度很快。从表2中看出,中国历年来最大的净出口产品是第8类杂项工业制成品,2005年净出口值高达1333.2亿美元(2005年中国全部的净出口值刚刚过1 000亿美元),这些杂项工业制成品(包括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家具等)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净进口的产品主要有第2、3、4、5等四类产品,这些产品不是资源密集型就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资源和资本正是中国相对稀缺的资源。因此,中国目前的贸易格局基本上可以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出口量最大的第7类产品,这类产品属于国际贸易中比较活跃的大宗贸易产品,贸易的数额较大,并且这类产品中有很多种商品都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7类产品近两年来已经成为中国的净出口产品了,而且在2005年的净出口额位居第2名,达到616.3亿美元。这说明中国在发展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分额。

    其次,从RCA指数看中国的比较优势变化。匈牙利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提出的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数用来衡量一国j的出口商品i的显示比较优势,由该种商品占国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决定。其具体计算公式①如下:

    注:①公式中X表示出口值,脚标i,j分别表示行业和国家。如果RCAij值大于1,则表示该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若该指数小于1,则这种产品没有显示出比较优势,或者说显示出比较劣势。

    ②根据联合国世界贸易统计数据计算。

    表3和图1就是根据RCA指数的计算公式和相关年份数据计算出的中国各种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及其趋势图。从表3和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中国的显示比较优势在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到1990年代初,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的显示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转变,并从1995年开始,中国的显示比较优势完全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从1990年开始,中国一直以来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是第8类产品,这类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第7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的变化,在2003年之前,中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一直处于显示比较劣势,但相对于其他产品RCA指数的下降趋势,第7类产品RCA指数一直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并在近三年中显示出比较优势。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带动了产品、技术结构的升级。

    注:①此图以表3的数据为基础,图中横坐标数字1—9依次表示表3中1980—2005的各个年份。

    通过数据分析中国现阶段的显示比较优势,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显示比较优势从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转换;(2)中国现阶段最大的显示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3)中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劣势一直在减弱,并初步显示出一定的比较优势。

    三、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选择

    对上述数据的分析证实了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的成功,依此看来用比较优势发展理论用于指导制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可行的。

    但经济学界永远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经济发展理论界还有另一种声音,那就是“比较优势陷阱”的存在。该理论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在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国内外环境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难以为继,从长远来看,最终会失去竞争优势。国外也有学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在适用范围上有极大的局限性,它没有抓住现代世界经济中取得经济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不可能为制定合适的政府政策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辛格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呈现不断恶化的情况。发达国家凭借其贸易垄断地位,仍对发展中国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这进一步把发展中国家推进了“比较优势陷阱”。

    基于“比较优势陷阱”的存在,很多经济学家主张不应该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取而代之的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实际上,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各自又都在其应用的前提条件下自成体系。值得指出的是:(1)如果可以认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隐含的条件之一在于当一个国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时,政府必须对产业升级时率先进入新产业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补贴以补偿创新的外部性,这个观点与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大多数学者在运用“动态比较优势”这个概念时仅仅是指本国当前没有、将来才会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来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难免会陷入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的误区;

    关于一个国家采取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下的种种内生的经济制度安排及其经济绩效表现的有关描述请参见林毅夫等人的相关文献,在这里不赘述。(2)竞争优势理论中强调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对立的替代关系,相反,只有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一个国家才有可能创造和维持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实践应用中,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国内市场规模、产业群聚等原则是企业和国家在选择行业时有用的参考原则,但竞争优势理论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问题做出回答;(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基于本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而保护本国现有的比较优势产业的升级,这与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殊途同归。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一般用于讨论同等发展程度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和贸易关系,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际操作中实施战略性的贸易政策的成本较大。因此,相比于其他理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中的前提条件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所处的阶段,经济发展路径更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综合比较优势原理和前面数据分析中的结论,笔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仍然是适用的,并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适用,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仍然应该以比较优势发展理论为基础。理由如下:

    第一,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动力之一,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能够很好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纵观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基本动力,贸易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第三部分中的数据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按照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实现了对外贸易蓬勃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注意的是,经济发展促进的资本积累将引起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2006年底,有人估计,广州市2006年人均GDP突破10 000美元,进入发达经济的门槛;另有数据显示,上海、深圳、苏州、厦门、大连等发达的沿海地区也将相继进入这个门槛。,从而本国比较优势也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适时进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出现引言中提到的相关经济现象。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应该抓住变化的比较优势适时引导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得以更好的发挥变化了的比较优势。

    第二,现阶段中国并没有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比较优势陷阱”与比较优势原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们是对立统一的。作为一把双刃剑,它提醒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考虑遵循比较优势原理的同时也要规避“比较优势陷阱”。第三部分中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成功的实现了显示比较优势从资源密集型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随着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升级,反映出了产品、技术结构的升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所显示。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经济并没有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而是沿着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升级。

    第三,现阶段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在国内很多地区中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贸易形式的转换过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劳动力成本未大幅上升以前,不宜转换成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充裕、就业压力巨大的大国而言更是如此。根据上面的数据,我国大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约为2.2,差不多是刚刚显示出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RCA指数的一倍。而韩国及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1980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分别是4.95、6.98、5.24,这就说明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在过去的20多年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这也就是说中国还是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发展经济,在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沿海地区可以扶持和鼓励主动承接国外资本和技术更为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实际上有数据显示,大多数的跨国公司先前在东南亚、香港、台湾地区的相关资本和技术更为密集型的产品也在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向西部地区转移。,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提高资本积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全面的产业、技术结构升级。

    第四,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有利于经济中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经济增长来源于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依赖于资本的投入水平,因此,资本积累的能力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的关键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实现按比较优势安排产业结构,资本积累十分迅速,但人均水平较低。2006年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2006年居民储蓄突破16万亿元人民币。但是,中国的2006年人均GDP仅为1970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1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体上与乌克兰、摩洛哥相当,在全球排第110位之后。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中国只有继续遵循本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企业和产业才能最大程度地创造经济剩余,国家才能最大程度地积累资本。另一方面,面对资本的初步积累,虽然中国整体上的的数据表现出来技术升级也在发生变化,但现实中的产业升级困难、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等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会导致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动态变化,延缓因为资本快速积累而迅速下降的资本报酬率,从而可以实现比较优势的转化。因此,如何实现低成本较快的技术进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克鲁格曼等人认为,企业获得先进技术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其一是技术创新(Innovation);其二是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技术创新是通过自主研究和开发活动(R&D)来获得的,这需要大量资金作后盾,而干中学的技术进步是一种相对简单的低成本引进。一般而言,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其技术,而是在贸易、投资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出了技术,即所谓的“技术外溢”。广大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多是通过第二种途径获得。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技术引进,不断进行“干中学”,可以实现低成本的技术进步。因此,只有继续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才能吸引国外的投资,才能从大量的国外投资、贸易中分享到“技术溢出”的好处,实现较快的、低成本的技术进步。

    第五,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能更好的提升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受严重打击的国家像韩国、印尼等,一般都是在追求赶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此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由于这种产业不符合这些国家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在政府的扶持下虽然能够把它们建立起来,但和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相比竞争力差,因此,外贸容易有赤字。相反,在这次危机中受影响较小的祖国大陆及我国台湾、我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的外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不高,外汇储备很大,短期债务对外汇储备的比率相当低,关键就在它们的产业发展更好地遵循了它们的比较优势,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也更有盈利能力,贸易盈余更多,有更多的外汇储备,从而更容易抵御金融危机的风险。近几年来,国际资本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来越高,这其中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中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下的多年高额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在于国际政治压力和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的炒作。中国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出路也在于继续坚持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抓住机遇进行外贸、外资体制改革和完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适当的进行人民币升值,进口更多的本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鼓励本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向国外转移部分不符合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最终降低高额贸易顺差、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所引起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制定外贸和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继续遵循比较优势原理,鼓励发展与本国要素禀赋和技术结构相一致的产业,这样才能实现最快的资本积累,从而进一步巩固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基础。中国现阶段的最大显示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应该继续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实现更快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现阶段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显示出来比较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比较优势发展理论中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促进产品、技术结构升级的论断。这就要求,应该注意到中国有的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已经在发生改变,这些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技术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因此,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关注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努力规避“比较优势陷阱”,从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变化中抓住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机会,正确应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实施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中合理的成分来指导经济的发展,实现健康、快速、持续的经济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实现赶超。

    参考文献:

    [1]鞠建东,林毅夫,王勇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与杨小凯、张永生商榷[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2003:3

    [2]刘佳,陈飞翔关于中国实现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的路径选择——一个文献综述[J]财贸研究,2006(1):42

    本文责任编辑:曹明德

    相关热词搜索: 适用性 实证 现阶段 中国 比较优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