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沁园春·雪》发表前后

    时间:2021-02-19 07:55: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1936年初,刚刚在陕北站稳脚跟的中共中央,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起“东征战役”。此时,黄土高原飘起了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战士壮行。毛泽东目睹了雪后初晴的高原风光,抒写了这一传诵遐迩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共产党人”的时代强音。

    本文要叙述的,就是围绕着这首《沁园春·雪》的发表,所发生的有趣故事。

    “东征战役”前发出时代强音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了陕北。12月,刚刚在陕北站稳脚根的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会后,立即组织了“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寇作战。1936年1月26日,红军“东征部队”由长县出发,2月挺进至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进行了为期16天的休整,并发布了《东征宣言》,将红军奔赴抗日的消息通电告知国人。2月23日,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指挥下,渡过黄河发起了“东征战役”。

    在袁家沟的那段时间,毛泽东经常彻夜不眠,他伏在小桌上,凭借如豆的烛光,谋划着红军东征的战略部署。此时陕北普降瑞雪,袁家沟的山岭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中。工作了一夜的毛泽东信步走出窑洞,远远望去,高原似蜡象奔驰,山峦似银蛇起舞,一泻千里的滔滔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目睹了雪后初晴的高原风光,一首《沁园春·雪》在毛泽东的笔下流淌而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沁园春·雪》中,有扫六合,并诸侯,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有北控朔漠,西征匈奴,命张骞出使西域,令名将飞度关山的汉武帝;有一统江山,创造了巍巍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有在五代纷争中再度统一华夏,建立了赫赫功名的宋太祖;有策马弯弓,驰骋草原,曾建立横跨欧亚大陆庞大帝国的成吉思汗。这些中华民族的骄子,用他们的赫赫功绩讲述着东方巨龙的灿烂辉煌。毛泽东请出这些历史人物,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炫耀祖宗的功业,他的真实用意是要在历史的比较中,抒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共产党人”的时代强音。因为,中国共产党正在率领中国人民开创史无前例的新的民族奋斗之路,而这条道路将通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难以企及的更加光明的未来。

    毛泽东赴重庆,词撼山城

    1945年8月,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中国共产党人希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新国家;而国民党蒋介石则妄图凭借军事上的优势,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蒋介石在半个月内,连续3次电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到陪都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毛泽东肯定不敢到重庆来。

    蒋介石丝毫没有谈判的诚意,他根本没有料到毛泽东真的会来。国民党甚至连一个具体的谈判方案都拿不出来。而中国共产党不仅拿出了具体的谈判方案,还在军队、解放区政权等关键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代表于1945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与李济深、柳亚子等国民党左派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一起,相聚共商国事。席间应诗人柳亚子的一再索求,于10月7日将9年前创作的这首《沁园春·雪》录赠给他。柳亚子读罢,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雄视今古,委为巨制,为咏雪绝响”,尊毛泽东为词坛“第一国手”,并立即和了一首,连同毛泽东原词一起送请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报社考虑到发表毛泽东原词须经他本人同意,故只将柳亚子的和词在11月11日《新华日报》上刊出。

    毛泽东在10月7日书赠柳亚子的这首词是写在一张“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未题上款,也未署名。后来毛泽东应柳亚子之请,在柳亚子的纪念册上又题了一次。上款:“亚子先生教正”,下款:“毛泽东”。

    10月25日至28日,柳亚子与青年画家尹瘦石在重庆渝中区中苏文化协会举办了“柳诗尹画联展”。柳亚子将毛泽东书赠的《沁园春·雪》的两个手迹公开展出,引起了轰动。

    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主编吴祖光抄得《沁园春·雪》,读后十分高兴。决定在他主编的11月14日的《西方夜谭》上刊出,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却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严厉斥责,被指为“为匪张目”。

    11月28日,重庆《大公报》在显著版面,以《转载两首新词》为题,全文刊登了《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即在重庆引起不小的轰动,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毛泽东为了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不惜身系天下之安危,冒险亲赴重庆谈判,他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已深深打动了社会各界,为人们所广泛称道。而《沁园春·雪》一词又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和盖世的才华,进一步征服了民心,使人们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身上,更多地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雄视古今的豪放词作,震撼了整个山城,感染了全中国。

    “诗词唱和”彰显和平、民主与进步

    《沁园春·雪》被转载后不久,重庆《新民报晚刊》在“社会新闻”栏上,以《一阕〈沁园春〉,词人寄感慨》为题,刊出第一位起来“步韵唱和”的爱国民主人士、国内财政专家崔敬伯的和词。这首和词的原稿标题是:《蒋管区所谓的大后方——调寄〈沁园春〉》。行文犀利,入木三分。刊出时被编者删去了标题,并对词句作了某些修改。

    紧接着,重庆《大公晚报》副刊《小公园》栏目,将崔敬伯和词改题为《沁园春》重新发表。词前由作者写了一段“小序”:“顷者读报,见近人多作《沁园春》体,怅触衷怀,辄成短句。顶天立地之老百姓,亦自当有其立场也。”

    从此,在广大志士仁人中拉开了以《沁园春》为题,针砭时弊,步韵唱和的帷幕。

    12月10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刊出了董维熙的和词。

    12月11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全文刊出了郭沫若和词:

    国步艰难,寒暑相推,风雨所飘。念九夷入寇,神州鼎沸;八年抗战,血浪天滔。遍野哀鸿,排空鸣鵩,海样仇深日样高。和平到,望肃清敌伪,解除苛绕。

    西方彼美多娇,振千纫金衣裹细腰。把残钢废铁,前输外寇;飞机大炮,后引中骚。一手遮天,神圣付托,欲把生民力尽雕。堪笑甚,学狙公芋赋,四暮三朝。

    12月15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刊出了吴景洲和词。

    12月16日,重庆《国民公报》(副刊)刊出了昌政的和词。

    12月19日,重庆《大公晚报》副刊《小公园》又刊出蜀青的和词。

    由中国民主同盟陶行知任发行人,邓初民任主编的《民主星期刊》第16期也刊出了圣徒的和词。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的《民主报》记者、中共党员唐弘仁,在狱中读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倍受鼓舞,也和了一首,在难友中秘密流传:

    大地回春,号角雷鸣,大纛飘飘。羡北阙干戈,势如山岳;南朝金粉,尽付滔滔。皇室崩颓,皇军披靡,解放声声此日高。中原地,看旌旗招展,分外妖娆。

    休云民气方娇,令绝世奸雄也折腰。笑庙堂宵小,丑形毕露;帮凶滚滚,难卖风骚。窃国枭雄,殃民四寇,已似南山落网雕。天亮矣,喜扬眉吐气,计取今朝。

    与此同时,在延安的老教育家黄齐生读到后,与谢觉哉、钱太微诸位先生也步韵唱和。

    在晋察冀解放区《晋察冀日报》工作的邓拓,也步毛泽东《沁园春·雪》原韵填词一首,充分表达了解放区广大军民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北斗南天,真理昭昭,大纛飘飘。喜义师到处,妖氛尽敛;战歌匝地,众志滔滔。故国重光,长缨在握,孰信魔高如道高?从头起,果凭谁指点,这等妖娆!

    当年血雨红娇,笑多少忠贤已屈腰。幸纷纷羽檄,招来豪气;声声捧喝,扫去惊骚!韬略无双,匠心绝巧,欲把山河新样雕!今而后,看人间盛事,岁岁朝朝!

    在昆明的缪秋沉,因为他儿子在昆明“一二·一”血案中身受重伤,悲愤之余,“摭辞步韵,聊以写忧”,也于1946年2月16日和了一首。

    这些词章,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提出的“为和平、民主、团结而奋斗的方针”的坚决拥护。

    由《沁园春·雪》引发的政治较量

    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过去对毛泽东所知甚少,大多以为毛泽东是草莽英雄。甚至还有人相信红军过贵州时在茅台酒里洗脚的谣传。《沁园春·雪》中所体现出来的博大胸襟、气魄和文采,不能不令众多文化人震惊与敬佩。多么符合“圣”与“王”融为一体的人格思想!治国平天下不寄予这样的“风流人物”还去何求?当知识分子为毛泽东的诗词所倾倒而纷纷提笔唱和时,这种心理上的倾向性,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为日后他们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奠定了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沁园春·雪》真的是咏雪绝响、独领风骚了。

    据说,蒋介石也认为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好词,该词借古说今意境不俗。于是他找来了有“国民党内第一笔”之称的陈布雷问道:“你看毛泽东这首词是他做的吗?”尽管蒋介石希望陈布雷说出“不是”二字,但是陈布雷是一个忠实于主人的文人,他觉得不能对蒋介石撒谎,于是回答说:“是的。”他的回答使蒋介石有点感到失望。“你觉得这首词写得如何?”“气度不凡,真有气吞山河之感,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啊!”“难道就没有不尽人意之处,譬如说音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面?”“据我所知,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历史是非常精通的,填词作诗,对他来说算不上什么难事。”“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这个嘛,倒是有。”陈布雷小心地回答着。“那好,你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论毛泽东诗词的名义,批判毛泽东的‘帝王思想’,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的。”

    为了将毛泽东《沁园春·雪》造成的影响压下去,国民党内部暗中搞了个与《沁园春·雪》比高低的活动。国民党中宣部秘密通知各地、各级党组织,要求会吟诗作词的国民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并告知,将在写得好的诗词中选出几首意境、气势和文笔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将毛泽东的词比下去。通知下达后,虽然征得数量不少的《沁园春》词,可都只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一首超过毛泽东的。这使国民党当局很伤脑筋。

    这场诗词唱和,表面上是文人的风雅之举,实际上却是一场政治较量。事后,蒋介石气急败坏地对其手下文人说:“你们的声音是从腐朽的棺材里发出来的”,“比打一个大败仗还丢脸!”

    而让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请毛泽东到重庆假“和谈”,毛泽东却把鸿门宴变作一个大舞台,让中共领衔酣畅淋漓地唱了一出大戏,让大后方的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千古绝唱。他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一时众说纷纭。

    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见到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的大字木刻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时,在《沁园春·雪》的天头上写过这样一段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呵!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这,应是最好的答案吧。

    相关热词搜索: 沁园春 发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