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浅析孟子“仁政”思想对孔子“德政”的超越

    时间:2021-04-18 07:52: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学德政及西周以来的政治思想,提出的以民贵君轻、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为核心的仁政理念,是对孔子德政思想形式和意义上一种超越,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思想纲领和核心理念三个方面。“仁政”在儒家思想史乃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都具有突破性意义。

    [关键词]仁政;德政;超越

    儒学作为我国封建时代的主导学派,起于孔丘而显于孟轲。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家,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对“仁”的理念和学说进行了进一步发散和完善,明确提出了“仁政”的主张。“仁政”思想有其进步于孔子“德政”之处,是孟子在理念主张上的一种创新和超越。

    一、制民之产,养民为先——仁政的经济基础

    “仁政”推行的的经济基础是“制民之产”,孟子强调对小农经济的保护,以此使百姓的生计能够得到维持和改善,从而奠定政权稳定的经济基础。“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只有使百姓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使其能够实现温饱无忧,才能进一步知礼讲义、从于君主,“仁政”才能得以推行。

    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安民养民的具体措施,包括“正经界”、“薄税敛”等政策,提出“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战国时期,由于战乱对井田制的破坏,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仁政”主张的实质是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保护农民的收益,使得百姓能够真正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是政权稳固、推行仁政的基础所在。这与孔子的“信为本,食为末”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孟子的“养民论”认为充裕的物质基础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这里所言的“恒产”与“恒心”间的关系也即经济基础与道德建设间的关系。孟子强调发展经济、安民养民是实现道德进步的前提,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比于孔子的德政,孟子的仁政理念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上有其新颖和超前之处,这种闪耀唯物主义光芒的思想在当时不可谓不是一种超越。

    二、忠恕之道、与民同乐——仁政的思想纲领

    孔子的思想主张常被后世概括为忠、恕二字。孔子的忠、恕强调“克己复礼”和由“礼”引申出的伦理等级。而不同于孔子的是,孟子创新地将忠恕之道运用在了“仁政”理念中,要求君主要与民同欲、与民同乐。孟子对齐王说:“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孟子·梁惠王下》)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孟子告诫君主,要将自身的喜怒哀乐与百姓的喜怒哀乐紧紧联结在一起,与百姓同忧同乐。

    孟子在政治层面提出的这一君民同乐之理念,是对儒学忠恕之道的全新解读和运用,勇于承认人的利欲的正当性,在此前提下强调君主要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努力满足百姓的正当需要。孟子将孔子伦理精神层面的忠恕之道应用在政治领域,呼吁君主体恤子民、顺应民心,这也是一大创新之意,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一种超越,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三、民贵君轻、保民而王——仁政的核心理念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养民既为政治之第一义,孟子乃更进一步而发为民贵之论。……国强君威,专制之萌芽已茁。……一时风气实趋向于贵君而贱民。孟子乃力排众议,正告天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认为立国之本不在君神而在民,人民才是重要的政治主体和国家兴衰存亡的决定因素。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以德为政的角度强调君主自身修养水平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却没有突出人民的重要地位。而孟子却道“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他也直面齐宣王道:“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这充分显示出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位思想。

    这种民本思想正是孟子仁政思想中最光彩夺目的一笔。孟子首次将人民百姓定位成君主政治的根本所在,而把自古尊崇的君王放在了次要位置,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突破,惊世骇俗却真理昭然,体现出对孔子德政思想的极大超越。

    [参考文献]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孔子.论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N].浙江大学学报,2004,3(2).

    相关热词搜索: 孟子 孔子 仁政 德政 浅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