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

    时间:2021-10-31 17:18: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教案# 导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大海范文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回忆你知道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

      生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带入对新课的学习。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1.指导生明白“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2.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可看出这首词在文学的影响之大。

      3.指导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冲突。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已有七年没有相见。又加上丧妻别子,心情压抑,形单影只。中秋望月,难免抑郁感伤。

      (三).出示课文的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公”。豪放派词人,其诗词对后世影响很大。(可让生自由发言,然后师总结。)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听完后请学生思考: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生配乐自由放声朗读。

      4.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后请大家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生自由评价,以此提高同学的听读水平。

      5.师读小序,男生上阙,女生下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质疑问难,理清层次

      1.师生同读小序后,提问:小序交代了什么?(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2.从小序的“兼”字可以看出文章至少写了几方面内容?

      3.投影九幅图画,并跟读。

      4.鼓励生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5.总结全词的内容。(对所有问题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6.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洒脱――祝愿)

      7.引导生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七).与文本对话

      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文中的精美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思考: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生自由发言,师适当引导)

      如:(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八).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与作者对话。此刻,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此刻你穿过时间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1.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2.我想对你说……(生自由发言,师适当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九).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

      3.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十).拓展与延伸

      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在优美的歌声中进一步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十一).小结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其人。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3.比较苏轼笔下的“明月”意象与其他诗人的异同。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比较苏轼笔下的“明月”意象与其他诗人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千年苏轼大家谈(导入)

      由学生谈自己所知道的苏轼,教师补充。

      二、千古美文大家读(美读)

      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教师评价。

      三、千里明月别样情(研读)

      讨论:

      1.本词中都出现了哪些意象?其中最主要的是什么?

      2.本词中的“明月”与其他诗人笔下的有何异同?

      (明确:都寄托了思乡思亲的情感。本词中的“明月”还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丰富的人生哲理以及豁达的胸襟。

      四、穿越时空面对面(拓展)

      假如苏轼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发挥想象,可以用诗词的形式,借助科学发展成就等。

    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

      二、故事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本词无题目,为了与其他同词牌的词区分开来,常用词的第一句来充当题目。《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三、课文翻译

      1.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注释: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译文: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2.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注释:

      把酒:举起酒杯。

      阙:皇宫大门前两边供�t望的楼。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中的仙宫。宇,屋檐,引申为房屋。

      不胜:不能承受。

      译文: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

      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3.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

      共:一起。

      婵娟:姿态美好,这里指月亮。

      译文: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四、问题归纳

      1.“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2.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3.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4.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化,对月表示原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慨叹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情怀旷达的一面。

      五、课文主题

      《水调歌头》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热词搜索: 水调歌头 知识点 上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