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迭代渐显:融媒时代与文学生产的几副面孔

    时间:2020-03-28 07:55: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主持人语:

    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已然由“名”的向度昭示出一种从“总体性”观照到“可能性”迭代的新趋向: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体验、新感受不断发生,同时在文化、文学版图上显示出渐显的重要性,逐渐以可觉察的多副面孔形塑着文学生产的当下及其向未来敞开的机制和历史建构。本期作者来自依托文学体制的作协创作研究、作家培训教育、门户媒体阵地和现代大学的学院学科批评系统,其就文学生产话题的研究展现出话语鲜明的多义性,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本职地参与了当下文学生产和文学史建构,视角专业又极具辨识性;另一方面,学者脉络的主体性焦虑延伸出当代文学正在经受的内在思想洗礼和外在实践渗透,诸多有待言明的可能性是否指向我们所期望的可被通約的文学的现代越界——在变动的文学关系下,坚守并抵达一种历史与现实的自觉追求和中间状态。

    就聂梦谈及的纯文学期刊与文学生产之互动而言,当代文学的文学观念、审美风貌、文体规范等关键问题相继在纯文学期刊上呈现其探索与建构期,并在部分基础性层面为文学的基本形态立法。尽管文学创作与公众阅读之间不再以期刊作为必经的桥梁,纯文学的生产系统依然生产着至今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式,这是其他任何媒介无法替代的。这一点,我们也可从期刊的个案研究来获得明证,晏杰雄以文学的经典化确立着文学生产的完美形式和终极抵达,深入探讨了文学选刊与文学经典化在文学生产中形成的互相成就关系。唐诗人则从期刊研究深入策划栏目研究,从期刊专栏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差异性”策展,关注期刊策划对“可能性写作”的横向挖掘和可能性理解,这也促成纯文学期刊与当下多样态文学生产的互惠。尽管文学创作被更多地视为个人行为,谭杰以作协体制下的文学院模式阐明作为文学生产关键一环的作家培养——由创作主体、创作本身以及经由体制平台形成的良性循环,在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促进中外文学交流等方面不可替代的活力。丛子钰立足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本身,提示出文学编辑与脑力工作的行业意味,审美劳动相对松散的状态实际约束着他们通过完全机械化生产而带来彻底解放的可能。有意思的是,陈若谷所关注的人类智能衍生物——无论是机器人小冰还是其他人工智能产品,正是以试图在精神生产领域解放人类的“好意”冒犯着人类,小冰的诗歌接受情况连同其他新锐“匿名”的办法,显现出既有语言系统的危险。若文学的存在前提和共生因素一再被科学技术及其所变革的媒介打破,文学的生命力将被引向何种创意和价值,连同不断生长的城市与未来,新的美学觉醒在何处?——这是我们下期将探讨的话题。

    ——赵 依

    文学生产视野中的纯文学期刊

    聂梦(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青年评论家):如果将目光停留在1980年代中期,包括1970、80年代之交,谈论文学生产与纯文学期刊(新时期以来,广义的文学期刊包括传统的专业性的纯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等,也包括通俗性文学期刊《读者》《青年文摘》等,此外,偏重知识性、学术性的《译林》《读书》,以及近十年来出现的“70后”“80后”作家创办的新锐期刊《最小说》《鲤》《文艺风赏》等也位列其中。这些期刊面貌各异,在文学生产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着意探讨的是纯文学期刊与文学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关系,是不需要太多辨析的。那一时期,纯文学期刊是文学生产的唯一重要载体,“纯文学”与“文学”之间几乎可以划上等号。它们一方面在人们的文学生活、文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手中的印刷册本即可获得新鲜的文学信息,一览文学生产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概貌,另一方面对文学史的书写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纯文学期刊的推动、引领下,当代文学进入新一轮的探索与建构期,彼时的文学观念、审美风貌、文体规范等,至今仍然在一些基础层面上为文学的基本形态立法。大量数据可以为上述景观提供佐证:据统计,1957年,全国有文学艺术刊物83种,每月发行340万册,到了80年代中期,文学期刊的种类飞涨到556种,发行总数接近2.5亿册。其中《人民文学》曾发行150万份,《收获》120万份,《当代》55万份。文学史中也辑录着许多纯文学期刊写下的精彩瞬间,如《人民文学》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现代派小说的先导,先锋文学因《收获》《北京文学》等刊物大放异彩,《上海文学》以理论栏目推动寻根思潮的发展,《十月》发起“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钟山》关于“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文学策划等等。随着文学生态和社会文化形态的变迁,“文学”的外延不断扩充,文学格局、机制日趋庞大复杂,纯文学期刊在整个文学生产中的位置、作用和意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到了资本和技术日渐膨胀的今天,显得尤为明显。

    关于当代文坛格局,早在十年前就有学者做出三分天下的论断——几十年来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已逐渐分泌和分离出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或大众文学),和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或网络文学)(白烨:《今日文坛“三分天下”》,《紫光阁》2009年第8期),时至今日,这一论断依然有效。网络文学自不必说,其庞大的体量、超乎想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十多年来持续、深刻地作用于文学生产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改变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样貌。隶属于大众文学范畴的畅销书在公众阅读中所占的比重,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文学场域中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以2018年开卷数据统计为例,大冰、六神磊磊、高铭等畅销书作家蝉联历月榜单,而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纯文学作家作品,却大多以四大名著的面貌出现,这透视出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当代作家的接受层面上存在的“泛文学现象”:文学的“泛化”,已不再囿于文学书写的泛化,而开始向公众阅读接受、期待、需求方面的泛化延伸。

    如果说,1980年代后期市场因素的介入,致使“纯文学”在文学场域中的绝对性优势出现松动,那么随着商品经济浪潮和信息化、媒体化浪潮的轮番冲击,和文学“三分天下”“泛化”局面的日渐明晰,连缀在“纯文学”与“文学”之间的等号已被彻底打破。这意味着,同1980年代相比,如今我们再讨论文学生产的相关问题时,其关涉的范围已远远超出了纯文学期刊可以覆盖的领域。纯文学期刊与总体的文学生产之间开始隔山隔水,较大范围的通识性认知不一定再适用于对较小领域的细致考察,而小领域中原本一些不证自明的特质,也有可能因大的视野和更多的比照对象而得到相应的凸显。纯文学期刊的商品属性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 面孔 迭代 生产 时代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