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生活在加勒比岛国多米尼克的华侨华人等

    时间:2020-04-04 08:00: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生活在加勒比岛国多米尼克的华侨华人

    多米尼克是个面积仅751平方公里、人口7.7万的加勒比岛国。虽然与中国远隔重洋,但这里也生活着约150名华侨华人。

    多米尼克首都罗索有不少华人商店和小超市,专卖产自中国的小商品。甚至当地市场上销售的旅游纪念品大多也来自中国浙江的义乌地区。罗索是个微型城市,只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小镇,华侨华人主要集中于此,他们中有新疆人、山东人和浙江人,但最多的还是广东人和江苏人。罗索共有十来家中餐馆,其中“中华阁”和“古都”规模最大。“中华阁”厨师胡学贤来自江西南昌,1995年便开始在多米尼克一家中餐馆内当厨师。如今,胡师傅的儿子、儿媳也随他一起落户多米尼克,经营中餐馆。胡师傅的儿子说,多米尼克是座火山岛,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周末闲暇时大家常去山里的硫磺泉水里泡泡澡,或是到海边走走。“古都”老板沈远龙来自中国台湾,身材高大,很是帅气,5年前开了“古都”餐馆。如今店内虽雇有4名当地员工,但他仍亲自掌勺。沈远龙说,“古都”店内虽有空调,但几乎从来不开,因为这里的电价太贵,每度约合3.7元人民币。当地物价很高,一打鸡蛋约合18元人民币,一个苹果约合8元人民币,只有当地特产香蕉便宜。沈远龙妻子说,罗索治安很好。中国驻多米尼克使馆对侨民非常关照,当地黑人对华人也很友善。当地华人半数以上已经加入多米尼克国籍,他们在这里主要从事餐饮、小商品、首饰、中医和干洗等行业。

    华人在柬埔寨受尊重

    柬埔寨大约有70万华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左右。华人参议员徐光秀近日说,华人在柬埔寨广受尊重,并能跻身国家政治舞台,主要是因为华人勤恳、善良、守信,政府也积极团结华人,同时,中国的发展和壮大对柬埔寨华人产生积极影响。

    2006年1月,徐光秀等4名华商获选担任柬埔寨第二届参议院议员。4名华人同时进入国家最高议政机构,这在柬埔寨还是第一次。按徐光秀的说法,这“在柬埔寨历史上展开了新的一页”。作为柬埔寨徐氏太平洋集团的董事长,徐光秀还身体力行,不断加强与中国公司的合作。今年5月,他的公司与广西的企业签约,在柬埔寨启动木薯综合利用工程,同时又在西哈努克港开发房地产工程。徐光秀是柬埔寨华商成功的典范。他从卖自行车起家,现在已有独资或合资企业13家,成为拥资亿万的实业家。与此同时,徐光秀还热心公益事业,每年对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捐款数十万美元。

    1994年,当时的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封他为“勋爵”,这是柬埔寨民间人士所能获得的最高头衔。今年2月,他一次性捐出2万美元,支持由中国驻柬大使馆倡议成立的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徐光秀诚挚地说:“作为一名华人参议员,我要积极参政、议政,为政府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还要为华人服务,给华人争光,积极推动柬中经贸往来,不断增进两国传统友谊。”

    各界促建加州府“华人博物馆”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副执行主席余胤良及参议院亚太事务特选委员会6月28日在州府举行“沙加缅度地区华人历史”听证会,推动华人博物馆计划。

    沙市正在策划的都市开发计划铁路广场工程,建地在19世纪时期华人聚居的二埠中国城,这里是无数铁路华工的家,在排华潮中,此地被莫名其妙的火灾烧毁。

    余胤良主持听证会时指出,华人在历史上为加州做出巨大贡献,应该予以纪念,听证会的目的在于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及各方对华人博物馆计划的看法。

    听证会上,4位历史学家介绍了100多年前华人对加州及沙加缅度地区的贡献,回顾排华潮时期华人遭受的种种不平等待遇,引人深思。

    发起推动华人博物馆的华裔邓锦兆、崔以闻及邓仕荣,力陈华人博物馆教育意义,将排华的错误警示世人,不再重蹈覆辙。沙加缅度选区的州参议员史坦伯格、众议员钟斯表示,要推动华人博物馆的建成。

    美华协会全国主席、沙县议员余福庆,沙市亚太商会主席、乐居镇中国文化中心朱国堡,美利允华人博物馆谭百乐等,均表达了对华人博物馆计划的支持。余胤良总结指出,希望各界从零开始,推动这一伟业顺利进行。

    美国“中餐馆”经济遭遇危机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这一说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华人中餐馆的普及性。由于餐饮业所需的技术含量较低,再加上中餐驰名世界的美誉,餐饮业成为海外华人生存的首选。

    门槛低、有市场、受欢迎,这些因素促使海外华人中餐馆的发展势头迅猛。有海外媒体报道,中餐馆现在仍然是华人经济的支柱,其地位不可动摇。

    然而,华人中餐馆的发展在近几年有走低之势,尤其在今年,中餐馆进入“多事之秋”。从年初的“芥兰鼠肉”事件,到近日美国曼哈顿华埠和皇后区法拉盛的华人餐馆刮起“关门风”,华人中餐馆在一系列重压之下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危机。

    华人中餐馆自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先天不足导致餐馆档次一般,由于多数中餐馆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所以入行以后难免面临资金不足、经验欠缺和人才匮乏等困境,不利于做大做强。其次,卫生问题是很多华人中餐馆的硬伤。除此之外,华人中餐馆也在遭受着一些外来威胁。抢劫、他人假冒退休验查员登门骚扰、媒体带有针对性的不实报道、在卫生检查中遭不公正对待等。

    所有这些因素导致华人中餐馆目前的发展如履薄冰。如何改变现状,走出困境,是当下华人中餐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日中国人医师协会”正式运行

    6月1日更名后的在日华人社团组织——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在日中国人医师协会”正式运行。

    “在日中国人医师协会”于去年成立,今年5月得到内阁府批准。“在日中国人医师协会”理事会决定,6月1日为在日中国人医师协会正式成立的日子。

    随着中国来日留学生数量的增加,在日中国人群体的壮大,在日本各医学院求学、做科学研究的中国学者越来越多,在日本各医院、各研究机构工作的中国人医师、医学工作者、医药学工作者队伍也不断壮大。在日中国人医师协会的成立,填补了日本医学界无华人团体的空白。

    在日中国人医师协会现有会员80多人,主要由在日本各大学在读的大学院生、研究人员、部分临床医学人员、在日本各研究机构工作的医学博士,和部分在日本各大学学成回中国或去欧美工作的医学界人士组成,旨在促使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与有留学经验的中国医师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中国医师与日本医师间的交流,同时为中日两国在医药学、医疗学界的交流牵线搭桥。会长为日本山梨大学教授范江霖先生,理事长为钱勇先生,名誉会长为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折茂肇先生。目前在日中国人医师协会正在面向在日华人广泛招募会员。

    “芥兰鼠”后遗症:纽约外卖中餐馆难为继

    今年初的“芥兰鼠”报道事件,如今正引发纽约地区外卖中餐馆的倒闭转让潮。因营业额大减而举步维艰的中餐外卖店比比皆是,由此导致的租约及劳资纠纷也时常发生。

    在纽约皇后开了六七年的新乐园外卖餐馆的业者王秀华表示,“芥兰鼠”事件后,餐馆营业额从鼎盛时期的每月4万多元,骤减至如今的2万多元,已难以维持。

    全美华人餐馆业联盟会长黄克锵表示,近几个月来,外卖中餐馆的倒闭风日盛,许多业者找他大吐苦水,也有很多工友抱怨工作难找。他指出,受“芥兰鼠”报道事件影响,如今后遗症正逐渐显现出来。

    翻开中文报纸的分类广告版,有关外卖中餐馆转让的广告比去年同期显著增多。一位布碌仑羊头湾的中餐馆业者郑先生说,转让广告刊登了三个月,价格一降再降,还是乏人问津,只好自己咬紧牙关勉强经营。因“芥兰鼠”报道事件遭受冲击的“新福建”外卖店业者杨佑芳也说,生意始终不好,事隔几个月了,还有民众拨打骚扰电话,戏谑餐馆员工,恶作剧地点“芥兰鼠”等古怪菜式。现在纽约的外卖中餐馆近期纷纷以到社区散发菜单广告、增加营业时间、降低价格等方式,试图令下跌的生意有所好转。纽约华埠的职业介绍所,也受到外卖中餐馆经营环境不佳的影响,受委托招聘的工作职位大减。

    圣地亚哥中文教育“遍地开花”

    如果说,侨社中文教育的发展,显示当地华人社区的兴盛,圣地亚哥十多所中文学校就是当地侨社近20年来成长壮大的最好见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就读这些学校的学生已经超过4000人,显示中文教育出现空前发达的局面。圣地亚哥侨社兴办中文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年前,当时位于市中心的华人基督教会从成立时起,就兼有中文学堂的功能。80年代后,传统侨社以广东话授课的中文学堂不能配合需要,逐步式微,台湾新侨创办的“北郡中文学校”于1980年应运而生,很快就羽翼丰满。1988年侨胞又在沿海创办“中华学苑”。这所中文学校规模比“北郡”略小,办学宗旨大同小异,都以教授正体汉字、注音符号为主,采用台湾侨委会推荐的教科书。90年代,当地两个最大的越柬寮华人社团又分别兴办“中山”、“博爱”两所中文学校,后来两校改组为“逸仙中文学校”,迈上正规化坦途。中国旅美学人在最近10年改变了侨社结构,1997年,7位旅美学人成立了“华夏中文学校”,与其它各校不同的是,“华夏”教授简体汉字与汉语拼音,采用中国编印的课本。今年是“华夏”创办10周年,学生已从最初的55人激增到1000余人。除了上述各所非营利周末中文学校,圣地亚哥近期还涌现一批不同形态的侨办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中文教育的内涵,给了华人家长更多的选择。

    7000家“中餐馆”在德国

    欧盟有关机构去年底公开的资料显示,在德国的中餐厅和华人开设的快餐店总数已经超过7000家。同期在德华人的总数已接近15万人,其中广东籍和浙江籍各占40%,其余有20%主要来自闽、苏、沪和东北地区。每家中餐馆平均覆盖20位华人,由此可见,开办中餐厅已成在德华侨的主要生存方式。

    但是,这些在德国经营的中餐馆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第一,先天不足。多数业主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中餐厅一开始就缺少现代经营机制、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而新一代华人接受高等教育后,不愿再继承父业,网上转让中餐馆的广告时时出现。第二,档次一般。多数中餐厅店头招牌、室内装潢和餐具设施大体只及国内中档餐馆的水平。在价格方面亦属当地中低档,另外,中餐馆相互拆台的现象比较常见。第三,客层不稳。客人来餐厅的目的,多是家庭聚会、朋友小酌、情人约会和感受异域风情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客源多变,回头客有限。第四,渐受欢迎。经过多年的接触和适应,德国民众开始渐渐关注中式餐(有关资料显示,德国人最喜欢的外国餐饮首推意大利菜,其次是中餐)。调查中,在中餐馆用餐的德国食客,大多都认为中餐最大优点在于“色泽光鲜亮丽”、“搭配丰富多彩”、“口味变化多端”,还有一点,就是“香”。中国菜采用明火烹制,菜没入口,就已是香气扑鼻了。第五,观念障碍。有的中餐厅业主认为德国(和欧洲)的观念亦是中餐业在此间发展的屏障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 加勒比 尼克 岛国 多米 华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