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纪录片经典影像与交响乐的完美融合

    时间:2020-04-11 07:50: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当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起那熟悉的原声音乐,当一幅幅精彩画面在巨幅高清屏幕集中呈现,刚刚热播的电视盛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令国家大剧院歌剧厅内掌声不断,纪录片的独特魅力再一次深深震撼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6月11日,2014《美丽中国》大型纪录交响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再度上演。本次音乐会由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联合举办,央视纪录频道承办,以“美丽中国”为主题,遴选了三十多年来中国纪录片作品中最为广泛流传、最具时代特征、最具艺术代表性的纪录片音乐,以“跨界”的形式将纪录片影像与交响乐完美融合,勾勒出一幅充满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美丽中国”恢弘画卷。

    音乐会由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担任总监制,由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担任总策划,纪录片制作人、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担任总导演,著名作曲家李海鹰担任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吕嘉担任指挥,著名制作人王康宏担任艺术总监。

    2013年3月13日,《美丽中国》大型纪录交响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受到了社会各界、海内外人士和舆论媒体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2014《美丽中国》大型纪录交响音乐会,由中国顶尖的纪录片制作人和音乐人组成的主创团队,以纪录片《美丽中国》原创音乐中的经典曲目为主线,并全新改编创作了《舌尖上的中国Ⅱ》、《京剧》、《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大黄山》等多部纪录片原创音乐,力求为观众带来一次高品质的视听盛宴。

    音乐会共分为《文明》、《天地》、《家国》三大乐章,包含了近三十年来我国十三部经典纪录片原声音乐。无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话说长江》、《望长城》,还是近年来的《故宫》、《再说长江》、《森林之歌》、《美丽中国》,以及央视纪录频道近年来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春晚》、《京剧》、《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等。“这些纪录片一直在为我们传承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记录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为我们留下最本色的记忆和情感。同时,这些纪录片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音乐财富,音乐为纪录片影像带来生动的感染力,成为了纪录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明评价道,“这些旋律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也蕴含着我们共同的情感,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音乐将更加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作为《美丽中国》大型纪录交响音乐会,本次是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大剧院的第二次合作。陈平认为:“在双方团队的共同努力创作下,《美丽中国》大型纪录交响音乐会正在成为一个不断延续、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文化事件。”他希望:“中央电视台能与国家大剧院继续深化合作,彰显双方的品牌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不断创新,推出更多具有时代文化品质和社会引领价值的优秀作品,向全世界观众诠释中国的时代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美丽中国》大型纪录交响音乐会的创作初衷,就是用音乐和影像交融的形式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用音乐会的形式向全社会传播纪录片文化,是纪录片文化传播的外延和拓展。刘文介绍道:“央视纪录频道正在积极推动中国纪录片的品牌化和产业化,力求将单一纪录片作品逐步转变为极具市场竞争力和营销价值的文化品牌。我们已经在《舌尖上的中国Ⅱ》的全媒体营销上取得了成功的尝试和突破。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将让更多观众了解纪录片、关注纪录片、喜爱纪录片,对中国纪录片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胡占凡认为:“纪录片影像主题的交响音乐会,其本身便是一次开拓式的艺术探索,它标志着央视纪录频道文化传播品牌的形成,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纪录片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让纪录片音乐以新的形式不断传播‘正能量’。同时,举办大型交响音乐会也是中央电视台在电视文化传播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它将充分凸显纪录片影像和交响乐的传播特性,跨越语言、跨越文字、跨越文化差异和种族地域等障碍,向世界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直观地讲述中国故事,描绘中国.梦想。”

    音乐会现场,每段乐曲结束,观众们都报以热烈掌声,特别是《长江之歌》、《七子之歌》、《难忘今宵》这三首纪录片中的歌曲演唱完毕,观众们的掌声更是长久不息。

    纪录片制作人姜女士称赞道:“这场音乐会,出乎意料的精彩震撼!全部音乐与高清巨屏背景上的纪录片精彩画面相配合,丝丝入扣,创意,视觉,音乐,编排,堪称完美,是让人可以一直‘看’下去的音乐会...强烈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的惠子同学评价道:“整台音乐会展示了一个蕴含古老文明和生机勃勃的美丽中国,诉说着中国人对文明的敬仰、对天地的敬畏和对家国的眷恋。音和画浑然一体,仿佛无需刻意设计……Amazing!”

    纪录片爱好者栾嵘感叹道:“今晚的音乐会太精彩了!这场中国第一部以纪录片和音乐为表现形式的音乐会,片子拍出了中国之美,音乐奏出了中国之声,古代的厚重过渡到现代的繁华。”关于本次音乐会将在在世界各地巡演,他希望:“中国的文化和音乐都能走出去,带给大家更多震撼!”

    致被遗忘的卫国者

    一位历史学家说:“关注未来不能视同愿意忘却。决不应该认为忘却是通向社会和平的通行证。记忆是国内和平的组成部分。”因为有记忆,个人和集体才会对自己的过错、罪孽忏悔,才可能不重蹈覆辙;受害者才可能原谅、宽恕迫害者。而健忘的个人或集体,总会不断地重复错误、罪孽,难以自拔,终将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悲剧循环之中。

    有这样一群人,历史的记忆曾不经意地将他们放在了角落。70年前,他们因为一场战争而相逢,也因为一场战争各奔东西。而“南侨机工”这个名字,让他们在鲐背之年再次重逢。

    在接到《南侨机工》的拍摄任务后,我首先进行了历史资料、档案的梳理。虽然制作过多部二战题材纪录片,但南侨机工们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战争经历、一张张饱经沧桑的面容,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去走近他们,触摸他们的人生。

    1939年,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应征入伍,回国参战。

    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这些卫国者,加起来不足15人。

    100岁的南侨机工翁家贵老人,在回国之前,已经是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位厨师,收入不菲。当祖国需要他时,他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回国参战。

    新加坡工程师王文松放弃每月收入200元的高薪,带领10几名同伴以及一整套维修机器报名;林福来把相依为命的弟弟托付友人,自己独身报名;马来亚华侨李月美女扮男装,和弟弟李锦荣一起报了名;刘瑞齐瞒着新婚的妻子偷偷报了名;泰国华侨蔡汉良放弃了四个锡矿的继承权报了名……

    这些在书中描述的英姿飒爽的年轻人,如今已是一群垂暮之年的老者,生命像是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他们的糊涂与睿智、沉默与激情、倔强与温顺,竟以一种难以言述的方式杂糅在一起,你感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而他们回馈给你的却是经历了岁月沧桑后的平和心境。

    了解的越多,就越是被吸引,应该如何将他们的故事饱含血肉地展现出来,成了从拍摄初期到结束一直围绕着我的问题。

    从开始筹备到第一次拍摄,之间历经半年多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搜集来的各种资料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终于能将这段历史事实完整的叙述,然而只是列举事实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文学脚本应该有的模样。于是,反复的讨论、精炼,修改完善文学脚本,终于使拍摄有了个相对完整的保障。

    拍摄一开始便是与时间的赛跑,当摄制组真正踏上了云南山间的“滇缅公路”,脚下踩着他们当年无数次碾压过的土地,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山路、坑洼颠簸的石子路面,还有紧贴公路的陡峭崖壁,都让我们无法收回感慨。因为车子在滇缅公路上根本无法快速行驶,每天的路程很有限,沿途还要拍摄素材,时间很难把控。最后只有提早出发时间,才能保证在白天光线好的时候保持拍摄进度。

    赶路、拍摄、再重新出发,接近两个月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就在我们拍摄期间,一位南侨机工老人去世了,我们摄制组不约而同的没有过多地讨论这件事,因为我们实在没有勇气再去拖延一分一秒的拍摄时间,至于节目组,要对这群老人过往的历史讲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更是丝毫不敢怠慢。

    就这样一边拍摄,一边修改文学脚本,直到拍摄后期,手上的脚本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你不断地从他们的采访中发现亮点,不断纠正着自己片面的认识,完全推翻了自己最初的构想。他们的形象在你的脑海中从一群华侨浩浩荡荡归国抗战的群像图,逐渐细化为一个个具体鲜明的形象,正是这些鲜明的人物,让这3000多名南侨机工的群像图突然就有了情感,饱含血肉。这种将自己推入到故事中、又完全抽离、改变的过程虽然痛苦,但却是值得的。

    曾经有人问博尔赫斯为什么要写小说,他回答说:“为了能够使我对流逝的时间感到安宁。”而如今,拍这样一部影片,为了给这群鲐背之年的老人一个详细的记录,给这段历史一个客观的记述,让未来能够记住这些曾经为中国民族独立而默默奉献出自己青春与热血的平凡人……

    探寻与众不同的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上天不小心抖落在印度洋的翡翠,晶莹通透。同时,也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处人间天堂。它位于斯里兰卡南方650公里的海域。由北向南经过赤道纵列,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礁岛群地带。海洋将这座国家分割成零星的碎块,但浪漫的海水,蓝色的节奏,35万子民,笑容是他们不变的表情。2500年的传承,时尚与虔诚并存。历史留下最独特的船只,穿行不息。一切诗意背后,是马尔代夫与众不同的故事。

    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碧海蓝天,人间伊甸园,这就是马尔代夫的独白。

    2013年伊始,《魅力马尔代夫》剧组的先行者们已经踏上旅途,去探寻距离北京5837公里外的这座岛国天堂。

    马累,全世界最小的首都有着岛屿国家特有的平静祥和。与昔日默默无闻不同,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地向往之地。这座穆斯林岛国遍布着星月标志的清真寺,宗教是马尔代夫不变的精神食粮,而船只则像一条绳索将整个国家串联。日暮晨曦,马代的子民被阿訇的祷告唤醒,开始一天的生活。渔民、船夫、出租车司机、女警、小学的孩童,人们每天都受着《古兰经》洗礼,保持他们最初也是最终的信仰。

    这是一个文明的国家。蔚蓝的海洋、普通学校和宗教学堂。狭窄袖珍的街道成为马累这座城市的特色,黄色车牌的出租车穿行其中。在城市的中心是苏丹公园和国家博物馆,虽然这是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的小国,但在他波澜不惊的历史中,马尔代夫一直孕育着自己独有的文明。

    马尔代夫对于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在于他的白沙碧波,然而除去上帝赐予他的“美貌”,这层蓝色面纱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为此,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辗转多个风情各异的岛屿,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最终发现,这个国家令人惊艳的远不仅止于海洋。

    纪录片《魅力马尔代夫》的拍摄,历经近两个月的前期踩点和筹备,摄制组于2013年10月12日抵达马尔代夫首都马累。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国家过去的印记,时间总是会过滤一些事物使之成为历史,恰如我们在Hura岛上拍摄到老木匠穆罕默德手中的多尼船。在如今的马尔代夫海面,这种曾经兴盛一时的独特船只几乎绝迹,如今只能以模型的形式出现在展柜中。镜头记录下的是老木匠的手艺与情怀,而背后展现的却是马尔代夫这个国家逝去的历史。

    让摄影师去拍摄年老的木匠制作尼船模型,是有一定的目的。这个目的会帮助我们从许多琐碎的事物中选择主要的东西——基本特质。这种基本特质在某种情形下可以是贯穿整个马尔代夫渔民用以营生的工具,在另一种情形下又可以是现在的老手工艺者对过去生活的一种缅怀。在第三种情形下也可以是旅游业发展下一种代表国家文化手工艺品的诞生。在每一种情形中,不同的基本特质也就造就了整个情节不同的结构。

    在选取多尼船这一主题时,显然应当表现出整个多尼船的结构,和它在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当地人对多尼船的情怀等。在马尔代夫的海面上,几乎所有的木质船只已经被纤维船只取代,机械引擎也远远先进于传统多尼船舵。这种过去与现在的反差,往往也是一个人生活的改变与国家发展的见证。

    相关热词搜索: 交响乐 纪录片 融合 影像 完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