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语文教材类文比读浅谈

    时间:2021-02-21 07:54: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拜读《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2期吴胜贵、邵必琴老师写的《这两篇课文可以删去一篇》(见该期46页)一文,颇有感触。两位老师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我爱这土地》与《我用残损的手掌》两文后,发现“这两首诗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几近雷同”,应“更换一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笔者查阅了人教版九下语文课本及相关资料,研究后发现,这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其实也比较明显,其并存的理由也相当充分。

    1. 意象选择不同。教材“单元说明”中提出:“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选择了“鸟”“土地”“河流”“黎明”这些側重象征性的意象,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选择的是“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側重典型性的意象。所以尽管两文写作背景、写作主题、结构思路、意象特征相近,但就单元教学内容的目标确定角度而言,学生依据两文可以意会诗歌形象选择有写意与写实两种不同的思路,能够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2. 诗歌风格不同。《我爱这土地》比较写意,浪漫风格明显,《我用残损的手掌》写意与写实并重,现实指向突出。前者显得简括,后者比较繁复。前者相对婉曲,后者相对直白。前者基于时代而超越了时代,后者基本上是抗战这一特定时代的悲歌与希冀。借此,学生可以初步体悟诗歌抒情的不同风格,尤其是依据题材、主题、写法类同的不同文本。

    这几年,教材篇目的选定各界争议颇多,《我爱这土地》与《我用残损的手掌》均为现代诗歌名篇,作为教材中的文学样本无可厚非。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更多思考教材的处理方略。例如在这两首诗的教学中,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就《我爱这土地》“然后我死了”一句中“然后”一词与学生一道品味,就《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一句的“该”字与学生一起咀嚼,披文悟情,披文入理,充分发挥了教材文本的例文作用,教学效果明显。实际上吴胜贵、邵必琴两位老师与学生一道探究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其实也正是一次有效的类文比读训练,从这个角度看,“这两则新诗”“更换一则”亦可不必。

    其实,笔者所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也存在不少这样的类同文本,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文本进行相关读写训练,现与大家分享一二。

    一、 借助类文比读理解文本

    教材中不少篇目拥有类同因素,比如《石榴》与《夏》,两位作者均热爱夏天的热烈,《与朱元思书》和《三峡》两文中均有对高山险水的描写,范进与孔乙己均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下层文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中均有对“雪地捕鸟”的叙述……这些类同因素,正是教学中拓展文本加深理解的机缘。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中“雪地捕鸟”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一节是为了表现冬天的百草园同样有趣,进一步突出百草园“乐园”这一特征,《故乡》中“雪地捕鸟”是少年闰土口述,情节略有不同,突出表现少年闰土聪明机灵、见多识广的特征,在与中年闰土的对比中突出小说中心。

    在这一比读中,学生明了小说文本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分析原则,深入理解了闰土这一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二、 借助类文比读学习鉴赏

    苏教版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中存在着不少题材、主题、结构、写法基本一样的篇目,例如南宋陆游的《游山西村》与唐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春望》与《登岳阳楼》,明末清初夏完淳的《别云间》与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些诗相似度极高,如何发现细微的差别就需要鉴赏的功夫。

    以《过零丁洋》与《别云间》教学为例。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对这两首诗在内容、主题、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在比较中学生逐渐达成以下共识:两诗均为作者被俘后明志之作(背景);都回顾了自己战斗的历程,都抒写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慨叹与自己不安的心情(内容);都表达了誓死报国的决心(主题);形式上都是律诗,都是欲扬先抑,以现实的悲苦反衬以死报国的决心,都是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写法);语言均极富感情(语言)。

    同时也发现以下不同点:背景方面《过零丁洋》作者是在地方劝降的情况下写诗明志,《别云间》作者是在父亲已战死,自己兵败被俘,远离老母及孕妻的情况下写的诀别诗;内容方面《别云间》还抒写了对故乡亲人的不舍;主题方面《过零丁洋》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别云间》还表达了抗击清廷的坚定信念,显得更深一层;形式上《过零丁洋》是七言律诗,《别云间》是五言律诗;写法方面《过零丁洋》运用比喻的修辞,《别云间》运用典故,《过零丁洋》运用尾联以议论的方式直抒胸臆,《别云间》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间接抒情。

    通过以上比读,学生明确了诗歌鉴赏的不同角度,同时对两首诗的主题及各自特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三、 借助类文比读学习写作

    在教材类文材料中,存在不少值得借鉴的写作素材与写作方法。在比读中感悟、应用,应该比纯粹的写作辅导或者一文一法要真切得多。

    常规的写作中往往是先记叙描写后议论抒情,而有的时候适当调整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仍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首诗都是先抒情后写景,写景不但进一步渲染了凄凉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且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的效果。相似效果的还有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散文《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在这些材料的比读中学生可以深刻地领悟到以描写来结束文章的独特优势,现学现用,效果立竿见影。

    再如初一语文教材中《迢迢牵牛星》与《天上的街市》均用到“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不过前者是对传说本身的描摹,表现牛郎织女的悲剧爱情及双方思念之苦,后者改悲剧结局为团圆结局,表现天上生活的“美好幸福”,反衬人间的黑暗,突出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再联系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会发现写作中用材的基本原则,即文章材料处理均以突出中心为目的。在比读的基础上,笔者布置学生课后练笔:“假如你也使用牛郎织女传说,会用它来表现什么中心?怎么表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这样进行了一次有趣、有效的用材练习。

    综上所述,针对教材中如此之多的类文资源,我们要有强烈的处理意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让学生读懂文本为引导学生懂读文本、学以致用。如此,我们才能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资源,打造高效课堂,适应新的教改形势。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语文教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