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构建“政、教、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1-03-07 07:58: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思政教育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师生沟通不畅、创新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需要对人才培养、锻炼和使用的各环节进行合理的整合、优化,充分发掘学校教师和资源优势,构建“政、教、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六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6-0051-03

    Abstract: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talents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China, and it is also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for the reg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practical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in reg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wea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po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nadequate innovation ability. It is necessary to rationally integrate and optimize every section of personal training,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fully exploit the advantages of teachers and resources, and construct a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talents mode of the system for the undergraduate’s supervisors, which is the integration of politics, teaching, production, learning,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Six Aspects;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raining mode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必然方向。高校作为新思想的策源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先进文化的中心,在创新型国家的构建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2]。目前,我国高校在“双一流”、“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等建设的推动下,如火如荼的进行学科建设,重点开展人才战,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而在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上有所不足。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抓住这次教育改革契机,提升学科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力,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更好的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这是摆在普通本科高校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3]。而目前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和应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存在单一不连续现象,培养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达成度偏低。实际上,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实践应用教育、创新教育等四部分,只是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和侧重点而已。

    本文针对普通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学校资源,探讨构建“政、教、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各高等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围绕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

    一、当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大学思政教育薄弱,且学习过程不连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还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未能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对学生行为影响有限。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停留在低年级思政教育课堂上,在实践教学的探究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高校在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载体还相对单一,在多样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再次,学生本身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实效性差;最后,高年级学生主要以专业学习为主,存在思政教育不连续现象。

    (二)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实验资源、教师资源与学生数量不匹配以及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存在重专业理论教学轻实践应用现象。首先,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还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其次,对于专业实践性的教学,大多停留在观摩、演示层面,学生所学内容不能及时从实践中获得反馈,学不知所用,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成效不佳;最后,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产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综上所述,在此条件下所培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对专业认知不足,动手能力偏低,步入工作岗位适应慢,容易转专业。

    (三)师生沟通缺失,关系淡化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师生比例偏低,教师肩负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变得越来越少,情感淡化的情况成为普遍现象。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在学问与人品方面的切磋琢磨,缺少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首先,大班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间交流沟通困难;其次,教师忙于各种科研任务,学生参与度低,师生交流减少;最后,由于学生可以从通信网络、互联网络等各种新媒体很方便的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客观上减少了师生交流的机会。

    二、“政、教、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薄弱,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师生沟通不畅等问题,从打通、模糊人才培养中各环节边界出发,构建“政、教、产、学、研、用”一体化(简称“六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型如图1所示,该体系紧紧围绕当今时代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充分考虑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合理有效利用学校、企业资源,有机的将思政教育、教师教学、企业生产、学生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主体和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线,打通“政、教、产、学、研、用”各环节,实现人才培养闭环

    为学生分配思政导师、学科导师,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在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型中,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科研双重职责,将本科生人才培养引入到教师与研究生、实验室、企业、科技前沿的科研活动中,构建新的教与学体系。在导师的指导下,大学一年级开始接触、了解专业,大学二年级进入实验室在研究生的辅助指导下认识专业,大学三、四年级就可以与研究生一起在实验室开展专业实践和科技创新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在实验室学习锻炼的同时,参与导师在企业和科技前沿方向上的课题研究,将所学知识及时在实践中进行理解、应用、验证、提升,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习有目标、有动力。

    (二)思政教育贯通教育全过程,实现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学习

    在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型中,思政教育贯通始终,深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行业思政的思政体系取代了单一的思政课堂教学,融入于学生的课程学习、专业学习、实践创新以及科研活动中,思政教育多样化,学在无形中。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学生能够及早的接触企业,了解行业,有利于学生及早获得专业自豪感,提升学习兴趣。通过导师制的建立,能够加强师生沟通,从专业学习、学术道德、为人处世等全方位进行深入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大学的立德树人历史使命。

    (三)充分挖掘“朋辈教育”潜能,发挥教育传承与引领作用

    在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型中,通过导师这个桥梁,可以在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本科生与研究生间建立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教育传承与引领作用。第一,有利于强化平等交互的大学生群体交往特征,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提供切入口;第二,可以激励和传承优秀大学生自我加压能力和比学赶超精神,为人才培养提供个体动力源泉;第三,通过优秀学生群体的介入指导专业和思政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倍感亲近没有距离感,更有利于保障各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人才培养中导师力量不足问题。

    (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4]

    在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型中,通过导师将学生与实验室、企业和科技前沿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热潮,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了可能和有效的锻炼平台,完善学校创新创业体系。一方面,学生可以依托实验室这个平台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比赛活动;另一方面,将专业知识、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科技前沿进行对接,以学生个人或群体为主开展创业活动。

    三、“六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关键措施及要点

    “六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集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于一体,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在专业培养和思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将会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创新机制,才能为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推进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科学定位,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转型[5]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坚持面向应用,以“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明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特别是要着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本科层次的高端应用技术创新人才,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在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一定要准确定位和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和地方产业特色,做好与企业的对接。

    (二)合理规划,为“六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多元发展空间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理应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个性和优势,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产业需求培养人才,与国家、地方产业经济协同发展。首先,在有条件的专业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巩固专业和学科发展优势;其次,对于条件不成熟的专业,可以开展人才培养中部分环节融合的导师制模式,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全面导师制。

    (三)创新机制,为本科生导师制提供灵活政策发展空间

    “六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打破了一些固有的界限和空间,有益于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关键在于高等学校灵活的政策建设。首先,从学校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六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其次,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包括开放实验室、实践活动场地以及必要的经费支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最后,就专业实践和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保障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许庆红,徐鹏.高校要在担当“育新人”时代使命中展现新作为[J].红旗文稿,2018(20).

    [2]黄伟良.创新型国家:高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J].学术论坛,2006(5):180-183.

    [3]王贺.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設中学科、专业、课程的关系探析[J].高教学刊,2019(1):12-14+17.

    [4]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5]邵建东.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挑战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8.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