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从舞蹈审美中试分析审美移情与审美距离的关系

    时间:2021-03-09 07:59: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认识舞蹈的美,就是要对社会美进行一定的鉴赏,而当社会美(以舞蹈为例)成为一种被鉴赏对象时,便会存在一种主体与对象的相对关系,这就是舞蹈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审美主体是观赏的人,客体就是指舞蹈(舞蹈本身和表演者),分析其中的审美移情与审美距离的关系就需要区分这其中不同阶段的主客体关系,再从中具体分析舞蹈本身的美是怎么样的。文章旨在通过对舞蹈的审美过程,来尝试分析审美移情与审美距离在其中的关系。

    关键词:舞蹈审美;审美移情;审美距离;同情说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087-02

    一、审美主题的美感来源

    (一)感官的舞蹈美

    我们在进行艺术的审美与判断的前提,都是由于美感引起的。那么对于感性极强的舞蹈艺术而言,在分析和判断它的美或者不美的时候,并不能只是单纯的通过认识。而是必须通过想象、在个人情感的制约下进行感观,这是对于舞蹈艺术欣赏的第一层次,也是我们进行舞蹈艺术美感探讨的首要前提。

    首先,我们要明确,舞蹈是一种借助人体这一特殊的物质载体和情感符号,通过对节奏、韵律、造型等审美形式因素的发掘运用并传递表现生活、情绪、伦理、意蕴等社会文化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鉴于其特定的形式与内容,我们要看到,舞蹈审美本身就分为专业审美与文化审美两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中有技,技不等艺”在本文中,我们只是一种欣赏者的角度,来进行尝试性探讨和分析,也就是说,我们更多的着眼于舞蹈的文化审美,来进行对审美移情和审美心理距离的讨论。

    舞蹈的美 “是靠一种对共同的文化美价值内涵的追求实现统一”①,这里所说的共同的文化没的价值内涵的统一,我们可以看做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一种情感共鸣,也就是指的我们无论在欣赏哪种舞蹈形式,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这也就是我们在感官上说的对舞蹈美的四种最为直接的性质判断:愉快的,无目的的,真实的,无功利性。

    以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为例来分析说明,我们在欣赏其舞蹈本身,看到美轮美奂的场景和夸张的舞蹈动作,就会有一种愉快的满足,有着精神上的愉悦,在这个的同时,我们会觉得它是真实的,她的舞蹈动作也可以获得观众真实地心灵感受。

    (二) 舞蹈审美上的审美移情

    鉴于舞蹈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在分析它的审美移情关系时,我们需要按照舞蹈的创作的不同时段来进行讨论。首先,一支舞蹈的创作,是起源于编舞者对于生活的感悟,进行的一种情感表现,是一种艺术加工。在这一过程中,他的自身情感与创作主体产生了一种审美移情的关系。也就是Einfuhlung,“把感情渗进去”,“我们把自己完全沉没到事物里去并且把事物沉没到自我里去:我们同高榆一起昂首挺立,同大风一起狂吼,和波浪一起怕打岸石。”②舞蹈创作同各类艺术创作一样,都是不同形式的情感艺术表达,那么在这个阶段中,实现审美移情的,就是创作者与创作物本身。舞蹈,也恰好就是在这样一个审美联系中的感性产物。

    第二阶段,也就是舞蹈与观赏者的关系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根据利普斯审美移情关系特征的分析,舞蹈和表演者是共同存在的,使我们感受到情绪状态的,使我们发生审美移情作用的,并不是跳舞的人,而是舞蹈所成呈现给我们的空间意象,即舞蹈动作、舞台效果等所构成的意象。不是一切舞蹈动作都是审美空间,化用一下朱光潜教授的话说就是,“空间对我们要成为充满力量和有生命的,就要通过形式。审美的空间是有生命的受到形式的空间。”③在第二阶段中,其实更主要的是在于观众与舞蹈所达到的“同情”也就是实现的舞蹈审美上的共通性,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认识是大家对某一艺术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感性认识。在审美观念中,我们从未有着一定的明文规定来界定什么是美的,但是,在面对大量审美个体的舞蹈表演来说,人在欣赏时主观上却出现了统一趋势的评判标准,这种对于美的评判原则的产生是非逻辑的,受感情限制的。

    康德有提到“先验假设前提”说的就是在欣赏之前,人们就一定会认为是美德,在人们心目中早就形成了一定框架的审美模式。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改革,审美中的“先验性假设”的获得渠道也会越来越丰富。尤其是现代信息传媒如此发达,有些或许还未出生就已经获得了一些审美经验。总之,我们在实现舞蹈审美移情之前,就已经对舞蹈的美总体上趋于了一致的认识层面④。

    二、从审美主体的观众来看待舞蹈的美

    在观赏一段舞蹈的时,为什么需求多元的观众中取得想趋同的审美体验?我想除去前面所提到的康德的“先验性假设”的理论之外。应该同时也具备着舞蹈自身的动态美、意向美(故事性美)、欣赏距离(也就是心理距离美)

    1.自身的动态美,舞蹈本身的节奏动作是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旋律动作模式的,也就是这样有规律的运动,在加上构图和造型在时间跟空间的变化性,产出了一种流动的意向感,这种意向又因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出现这种神秘感,这正是美感所在。

    2.几乎所有认真跳舞的舞者,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自己肢体的力量,来传递一种情感,来增加表演的张力和观众对舞蹈的感受,我们看不见这种“力量”但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得到借由它所带来的复杂的情绪表现甚至是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我们在有限的空间肢体动作中得到了无限的想象,跟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在这一点上相类似的,同一只舞蹈可以得到相对普遍的心理认同。而这种审美快感的出现,首先要依赖于的就其相对完整的故事性,在观众心中所产生的类似的意向。

    3.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舞蹈审美体验来说,不同的舞蹈会带给我们以不同的心理距离感,并产生各异的审美愉悦感。以芭蕾舞为例,不论是从演员的自身素养还是装扮,处处都透露着高贵的气质,在梦幻的有限空间布景中,因为,作为欣赏者的我们是在一个相当远的距离去欣赏,这样才会有一种犹如欣赏一幅灵动神韵的画面一般的感觉。而民族舞则正好相反,因为其本身就属于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所以说,相区别于芭蕾,它与观众的心理审美距离是约等于于零的。

    不论是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这里都可以以舞种来得以大概区分,而值得看到的是,在相对扩大的空间距离里,我们也会不由自主的把对舞蹈的审美加以复杂化。也就是在前两者,即动态美和意向美的加强。都会拉开与观众的审美心理距离。

    三、舞蹈审美第二阶段中的审美移情与心理距离关系

    之所以在这里单独说明是舞蹈审美的第二阶段,是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审美的主客体发生了互换,而这种互换关系的出现是则正是因为舞蹈的移情性,观众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希望从舞蹈中看到的,不是日常的“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只在对象里生活的自我。也就是说,观众借由舞者所产生的心理意向,其实是结合了自身情感体验在其中的意向。⑤也就是产生了某种意义上的“同情”。我们姑且把能够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的舞蹈定位第二类舞蹈,在这里,观众与舞蹈的心理距离关系其实是无限小的,审美移情与这种距离关系也是成正比的存在。而正也是因为这样,就创作者而言,舞蹈美与美的认识自觉和反省是截然不同的。

    但,我们总也会发现有更加完美的舞蹈,在剧院中观看时,数百近千甚至上万的观众都可以屏气凝神的欣赏,台上与台下似乎有一种同频的心跳氛围。也就是我们在本文中,可以定义为第一类舞蹈的一种情况。审美移情与心理距离同时都发生了一种跃进。在这样的审美关系中,就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来说,她不是一般只觉中对象在主体心理产生的一个印象或者观念那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就在对象中,并感受到了“生命灌注”那样一种统一的关系⑥。舞蹈的动作、旋律,代言了生命的思想或者是情感,使人们产生极大的愉悦感,使得第二类中产生的那种意向可以继续得以升华。但此时的审美心理距离并非完全等于零的,而是相对来说拉开了的。心理距离是“一种对经验的特殊的心理态度和看法”,在样一种关系中,我们在主观意识实际上是在相对客观的环境中审视舞蹈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并做出了情感选择和对照呼应,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感性的理性。简单说就是,我们知道自己被什么感动,并能直接明确的说明我们被具体的什么而感动,而并非只是因为一个单纯的氛围或者朦胧的感觉所笼罩。有更加明确的思考和审视。

    审美距离的太远或者太近都是欣赏中心理距离的两种比较极端的状态,如果欣赏过程中始终是处于这样一种心理状态,那么欣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既希望审美对象打动我们的心,使我们激动,同时又要通过自我调节……保持恰当的心理距离,。我们处在现实的关系网中,我们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的情感必然对着不同的价值物(包括审美价值物)发生强弱、性质和色调不同的反应,但我们毕竟还有其他的社会活动,不能一味的沉积在”移情“中而忘乎所以,因此我们需要有审美的心理距离。

    四、结语

    舞蹈的美,是一种动态的美,在前社会来说,我们舞蹈美会存在有商业为目的的’异化’成分,所以,我们需要从舞蹈的审美关系出发,把握和分析真正意义上的舞蹈的美,才能体会并感悟到它的存在意义。

    注释:

    ①仝妍.“难能为美”与“文化同感”——论当代舞蹈的专业审美与文化审美[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4).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57.

    ③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9.

    ④赵瑞雪.从舞蹈审美主客体中认识舞蹈的美[J].北方音乐,2014(13).

    ⑤⑥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9,110.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长城出版社,2007.

    [2]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赵瑞雪.从舞蹈审美主客体中认识舞蹈的美[J].北方音乐,2014(13).

    [4]王建疆.自调节审美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5]孙景琛.舞蹈艺术浅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6]罗胸岩.生命的旋律[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7]朱立人.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舞蹈美学卷[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相关热词搜索: 审美 移情 中试 舞蹈 距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