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从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时间:2021-03-16 07:59: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既要体现作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一般功能,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五位一体目标体系分别为运动参与普及目标、体质健康促进目标、运动技能掌握目标、健全人格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服务目标。检验这些目标的完成可从构建体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普及体育活动参与和营造体育比赛氛围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健全人格;专业发展;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6)03-0079-04

    Abstract: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not only reflect the common fun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general higher institutions, but also embody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five-in-one target system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cludes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goal,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goal, athletic skill mastery goal, sound personality training go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oal. The completion of these goals can be achieved by construc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innov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popularizing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creating sports competition atmosphere.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 physical health; sports skill; healthy persona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1],为高职院校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作为一门具有特殊教学形式的学科,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优于其它学科的独特的条件和作用,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根本任务、增强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2]。然而,高职体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又有着与本科院校体育教育更为重要的任务和作用,即体现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上面,也就是说,高职体育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措施等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试图从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技能掌握、人格健全和专业发展等五位一体的目标角度,具体谈一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1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定位

    1.1运动参与普及目标

    首先,体育运动要让学生参与。学生不管是主动的参与,抑或是被动的参与,要知道两者都可以为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虽然取得的效果会有所差异,但学生不参与进去,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目标就无从实现,就好像“光说不练假把式”一样的道理;其次,体育运动要强调参与的广度。高职院校较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短,学生在校只有2.25学期(0.75学期学生在校外实习),学生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实训较多,课余活动时间就相对较少。因此,普及学生参与或人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教师除了认真上好体育课外,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和娱乐比赛,以期达到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的目标;第三,体育运动要追求参与的深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要想顺利实现,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运动过程的乐趣,才能锻炼自己,从而获得成功的机会。

    为此,本研究认为,从体育课程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目标的定位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能够体现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做到人人参与和普及参与相结合,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相结合。这样的目标定位,不光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体现在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人人参与体育课堂教学、人人参与早操晨跑、普及参与运动会或体育社团等。高职院校体育工作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调动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只有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从被动的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体验到体育对健康成长的多元价值。

    1.2体质健康促进目标

    体育课程的性质,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就体现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上[3]。在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肺活量、柔韧性、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指标连续25年下降的情况下,江苏省于2009年9月1日起率先施行全国首部专门针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地方性法规,即《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此举标志着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已上升到政府与法律层面,标志着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要把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毋庸置疑。目前,中国大陆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 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 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面对如此庞大的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将长期面对艰苦、复杂的特定工作环境,如果没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无法担当起事业的重任,就难以承担“一线”的岗位责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就如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目标应如何定位?首先,从群体上说,是定位在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点应该没有任何异议;其次,从时间上说,是定位在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因为只有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才能持续得到提高;第三,从评价过程来说,应定位在“每天提高一点”,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在校期间体质健康水平能逐渐提高,体现在体质健康测试上,每学期或每年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指标都有所提高,说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就收到了成效。

    1.3运动技能掌握目标

    首先,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体育教学5个目标的重中之重,体现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4]。运动技能的掌握状况不仅影响体育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还对体质健康目标、人格健全目标和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目标起促进作用,可以说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实现其他4个目标的载体。其次,高职院校是学生课堂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也是体育专项运动技能掌握的关键时期,一些在中小学没有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可以在这里得以实现,因此,高职院校也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观念的最佳场所。第三,高职院校通过限制选择模块与自主选择与之专业发展相适应的运动项目(“立交桥”式选项教学),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可提高学生与之专业发展相关的职业体能与素养,如空乘专业学生开设形体课等;路桥施工专业学生开设定向越野课等。因此,高职院校运动技能掌握目标定位要有普遍性和针对性。

    1.4健全人格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如果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养成,那将严重阻碍毕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它主要靠记忆来实现,是一种层次较低的智力活动;但是人格的养成却相当复杂,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教养、广泛的兴趣和高尚的情操。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要能够基于学科优势,在健全人格培养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11月6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上说,“职业院校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传授一技之长,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培养,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这也是我们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健全人格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体育运动参与和比赛,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和团队协作精神。

    1.5专业发展服务目标

    专业发展服务目标是高职院校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特有目标,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是实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专业发展服务目标是高职体育有别于中小学和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特色之一,它通过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创建“立交桥式”选项教学模式,开设与学生专业发展相匹配的运动项目,在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同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体能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用人单位青睐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发挥体育作为一门具有特殊教学形式的学科的功能。

    2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2.1构建体育模块化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目标和任务,要求高职院校构建起完全不同于中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5]。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也必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建立起具有高职体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这是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应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如何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如何体现社会发展需求和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等方面内容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要体现高职体育的特色,要突出体育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形成与职业相适应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非常重要。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应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结合 “三自主”和“立交桥式”教学模式和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构建体育选项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形成基础共享、项目自选、专业分选以及课外活动人人参与的体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体育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议设6个模块,课堂教学为:基础准备模块、兴趣自助模块、专业需求模块;课外活动分:阳光体育模块、体育竞赛模块和体质监测模块。课堂教学采用4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学期进行基础准备模块教学,教学内容以田径项目为主,专项运动可作适当的学习和介绍,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选项学习打下基础;第二、三学期进行“三自主”选项教学,教学内容应根据学校特色,师资和场地条件至少配备15种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和学习,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第四学期进行“立交桥式”选项教学,教学内容是根据各校学生专业群的不同来开设与学生专业发展相匹配的运动项目,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阳光体育模块和体育竞赛模块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和娱乐比赛、人人参与的早操晨跑和学生普及参与的体育社团等。体质监测模块要求学生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测试,要制定具体的测试方案,要提高测试结果的透明度,测试成绩要融入到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中去。

    2.2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体育教学改革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研究体育教学模式,实质是对教学进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的探讨,可以基本反映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6]。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多目标、多功能特征,使得体育教学仅采用一、二种教学模式是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的。本研究认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需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是通过高考进入的,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没有本质区别,且就全国范围来说,高职院校及其学生数量都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等方面就显得更为重要;其次,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体育教育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这是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综上二点,建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共二年分四个学期进行)采用“三基型”、“选项型”和“立交桥型”体育教学模式,即:第一学期采用以提高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质健康水平和有氧运动能力的“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第二、三学期采用基于学生兴趣爱好、掌握1~2项运动技能和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三自主选项型”教学模式;第四学期根据学生专业群的不同采用限制选择模块、自主选择项目的“立交桥型”体育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采用“立交桥式”体育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服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立交桥式”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切合社会职业岗位对一般身体素质、特殊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具体需要和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来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模块,各模块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群分别设定与学生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项目课程,学生在选课时只能在规定的模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如路桥建工类模块设定向越野、健身健美、足球等项目;空乘类模块设形体、体育舞蹈、瑜伽、健美操等项目。

    2.3创新了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的实施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论中一个重要范畴[7]。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关系到五位一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觉锻炼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不断研究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总结与积累,如“六化”、“六结合”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即:“六化”是体育课程模块化、体育教学项目化、体育评价过程化、体育活动普及化、运动训练社团化和体育竞赛游戏化;“六结合”是模块课程和专业需求相结合、项目课程和兴趣爱好相结合、多元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人人参与和普及参与相结合、运动训练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体育竞赛和体育游戏相结合。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考试成绩的评定方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效果[8]。因此,建立五位一体目标下的、结合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保障。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应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以及统一化的评价标准和过程化的评价方法。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在多元化评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即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如早操、体育社团、体育比赛等)和体质测试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4普及体育活动参与

    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课余时间相对较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度来考虑。因此要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体育活动方案和项目的设立要力求学生人人参与,要通过开展早操晨跑、体育社团、体育文化节、运动会以及各单项体育竞赛项目,让学生走进操场,走向阳光,形成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天天有训练的良好运动氛围,以此来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丰富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要把运动训练与体育社团合二为一,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形成运动技能人才“金字塔”结构。

    2.5营造体育比赛氛围

    高职院校学生平时学习时间忙,实训任务重,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停地奔波在教室与实训室之中,再加上每周要选择两门选修课,课余活动时间很有限。因此,在有限的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内,要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愉快的体育活动比赛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举办学生体育比赛应追求“竞技体育游戏化、游戏体育竞技化”的理念,这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体育比赛的一个方向。趣味体育比赛不仅能推动学校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也能帮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体育运动的习惯,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未来奥林匹克运动要超越竞技,竞技体育一定不是体育运动的终极目标”。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活动要借鉴南京青奥会 “青春活力、参与共享”的赛事理念,使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爱好的学生能走到一起,无论你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又无论你的体育运动水平高低,都可以参与到我们的体育娱乐比赛中来,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成长、增加友谊、互相融合,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发展,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作出体育课程这门独特学科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30(2):105-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于素梅.从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谈体育教学质量促进的策略[J].体育学刊, 2014,21(4):93-97.

    [5]周务农,等.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46(1):67-71.

    [6]魏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26(2):75-78.

    [7]霍军.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36(1):84-90.

    [8]黄敏,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 2011,18(5):78-81.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改革 五位 体系 策略 目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