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内生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方式与收入分配

    时间:2021-03-18 08:14: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现有理论重点关注国际贸易的基础、结构及结果,而忽视了对国际贸易主体在哪里、为什么在那里以及国际贸易服务由谁提供、为什么由其提供的国际贸易空间嵌入方式研究。文章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内生比较优势、交易效率对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劳动分工结构的演进,进而对国际贸易方式变迁作用机理及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内生比较优势与交易效率优势的动态变化是国际贸易买卖双方选择劳动分工模式的根本动力,分工模式的演进伴随着国际贸易方式由独立式向嵌入式演进的初期萌芽、形成发展到全面拓展跃迁。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不仅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效应,而且具有缩小贸易各方收入差距的分配效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内生比较优势与交易效率优势是推动特大型市场集聚区向全球网货中心、贸易中心及信息发布中心升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内生比较优势;交易效率;国际贸易方式;收入分配;市场采购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2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15)02-0087-11

    一、引言

    纵观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的研究历史,无论是以比较优势说为核心的古典贸易理论(斯密,1776;李嘉图,1817)[1-2],还是新古典的要素禀赋差异理论(Ohlin,1933)[3],抑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克鲁格曼(1979,1980,1981)[4-6]为主要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乃至二十世纪末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性企业国际化理论,都是从一国或地区的资源差异、技术差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结构及结果的。

    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中,尽管新贸易理论从规模报酬递增的视角探讨了国际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生成机理,同时后期的新新贸易理论也从企业生产效率差异等更微观的视角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但这些研究主要从外生的比较技术优势、比较禀赋优势或比较生产效率优势等方面建构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分析模型,因而尚未深入地揭示一国或地区的内生性比较优势以及由此产生的交易效率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和内在关系。

    与此同时,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流经济学遭遇“研究范式危机”以来,以复兴古典经济学劳动分工思想为己任的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运用角点均衡理论及超边际分析方法,探索性地分析了建立在专业化经济、分工经济、规模经济、多样化经济等基础上的内生比较优势以及交易效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而逐渐弥补了上述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局限。

    例如,杨小凯和黄有光(1993)[7]以及Yang(1996)[8]认为,个体分工水平决定了市场规模、贸易依存度、社会知识水平、经济组织的形式与效率,而正是这些因素支持了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转化。梁琦和张二震(2002)[9]指出,虽然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内生比较优势在解释国际贸易形成的基础方面将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与此同时,杨小凯和黄有光(1999)[8]、李克(2002)[10]和周梅妮(2006)[11]认为,内生于特定经济协作系统的交易效率对国际贸易的基础、结构与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尽管以杨小凯为主要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从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一的角度创造性地分析了一国或地区内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动态变化对国内贸易生成为国际贸易的机理,但这些研究也主要局限于对商品国际贸易的成因、结构及结果等的分析,因而忽视了对国际贸易主体在哪里、为什么在那里组织交易以及国际贸易服务由谁提供、为什么由其提供等经济地理特征的分析,国际贸易的组织方式并没有引起相关理论研究的足够重视。

    理论追索来源于经验事实。近年来,以浙江义乌、福建石狮和山东临沂等地区为代表,在高度发达的本地专业市场以及区际分工协作体系基础上,一种由外国采购商(包括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外国自然人采购商、外资企业常住代表机构等)在专业市场及区际分工协作体系内部直接采购或委托当地外贸企业采购商品出口的新型“市场采购”①国际贸易方式已经形成。与传统贸易方式不同,此种国际贸易方式下的国际贸易卖家和买家在境内便可完成外贸交易行为,从而出现了“在家门口开展和完成国际贸易”的现象。由此不难发现,对国际贸易方式,亦即谁在那里组织国际贸易,通过何种方式从事和完成国际贸易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拓展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从内生比较优势、交易效率动态变化角度揭示国际贸易方式的生发机制、影响因素及演进过程,以丰富区域国际贸易与新兴古典经济学两个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从而也为众多专业化区域充分发挥本地内生比较优势与效率优势,进而形成当地国际贸易新优势并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政策基础。

    二、理论分析:国际贸易方式的演进机理与路径

    (一)国际贸易方式界定

    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新贸易理论,有关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主要回答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国际贸易商品或服务的结构及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三个核心问题。不难发现,这些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商品或服务的跨国交易,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商品或服务跨国交易相关的国际贸易服务的主体和区位问题,即国际贸易卖家和买家在哪里以及为什么在那里组织完成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服务的提供者是谁以及为什么是他等重要问题。这表明,现有理论研究对国际贸易组织方式的生成机制及演化过程未能进行深入探讨。

    与传统理论对国际贸易方式的界定不同,1本文的国际贸易方式是指国际贸易卖家和买家组织并完成跨国贸易的空间嵌入方式。根据贸易参与主体的集聚性差异、采购商嵌入性程度强弱、贸易空间组织方式等,可将国际贸易方式分为独立式和嵌入式两类(见表1)。

    对独立式国际贸易方式而言,国际贸易的卖方由于来自于特定的产业或市场集群因而具有一定的地理集中性,然而国际贸易买方呈现全球分布的特点。从下单、生产、组货、运输到收货、结算等各个国际贸易环节,包括买卖双方在内的不同主体独自承担各自贸易活动,例如,买方需独自到出口国进行商品贸易谈判、下单、采购等交易活动,而另外的生产、组货、运输及国外销售网络建设也主要依靠国际贸易卖方到国外组织和完成相关交易环节。这种贸易方式由于贸易主体各自独立,使得相关主体之间难以形成较为稳固的经济社会关系网络,因而网络的嵌入性较弱,这种国际贸易方式本质上来源于贸易各方对全球各地比较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或生产效率优势的利用,因而外生比较优势是其内在基础。也正因此,独立式国际贸易方式能充分利用全球各国或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增进外生性贸易利得。现实地看,在市场产业分工协作发展还较为落后的时期,独立式跨国贸易是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一般的传统贸易都通过此种方式组织和完成国际贸易。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