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对影视中神话原型的心理分析

    时间:2021-03-26 08:10: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针对影视界喜爱运用英雄形象的现状,运用神话原型理论分析,试图揭示:虽然神话原型中的英雄形象代表肉体拯救者,但是传承至今,该原型意义已广义化——成为观众面对诸多困惑的心灵安慰品南非实质性的拯救者。本文试以此为例说明,影视若以塑造神话原型为卖点,就要找准观众所需求的神话精神,关键是要把握好观众的心理趋向,找准观众的文化域。

    关键词:神话原型,神话精神 审美心理 文化域

    当今社会,影视作品是人们了解外界的载体之一,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仅从流行的电影电视作品中就能触摸到时代变化。喜爱影视作品的观众会发现,影视界开始越来越多的采用神话作为情节卖点,像已经在票房大获成功的《指环王》、《魔戒》、《蝎子王》、《兰陵王》《神话》等,虽然有些不是神话故事,但是赋予主人公以神话特质使其成为救世式的英雄,从而也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像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张艺谋的《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英国电影《哈利伯特》系列、美国电影《黑客帝国》系列。

    由于影视和神话的结合,影视在具有娱乐、教化等主要功用外,还多了一层满足观众心理需求展示当地观众影视文化内所蕴涵的神话精神的功能。笔者认为,神话题材的影视作品成功与否,最主要是看这种神话精神在影视作品中表达的准确度有多高。

    一、何谓神话、神话原型、神话精神、文化域?

    什么是神话?笔者赞同民间文艺学家刘魁立先生所说:“神话就实质总体而言,是原始公社时期,人民通过原始思维不自觉地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加工成形象化人格化的、与原始信仰相关联的特殊的神奇的语言艺术创作。”这说明神话是初民对自然社会认识的结果,因为当时人们生产力低下,控制自然的能力薄弱,所以神话是具有幻想性的。

    神话原型按人类学家荣格的解释认为:“原型是反复发生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从一个人出生开始,这种意识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心理活动。这种人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笔者认为,简单讲,就是构成神话的普遍模式。原型可以是人物、情节、意象,比如人物可以分善者与恶者,善者中的肉体拯救者为英雄、智者等,灵魂拯救者为上帝、耶稣等。

    什么是神话精神呢?初民以想象或者借助想象的思维方式创造神话,虽然缺乏明确的论证,但都是反映着当时当地的人文特色或者人们的某种愿望。因此神话中的人物都有自己存在的精神内涵,可以是勇敢、善良、足智多谋、也可以是永不屈服、力大无比、技艺高超的正面人物等等(当然也有阴险毒辣的反面人物)。神话精神的依存不能脱离大众的心理需求及审美趋向。

    在解释文化域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看德国人类学家拉策尔的文化圈概念:“在人类创造力有限的时期,独立发明能力差,一种文化发明创造后向四周传播。从传播原点扩散。跨空间一圈一圈向外传播,最后传遍世界各地,即文化圈。”笔者认为,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种文化的多元性、优越性已经足以支撑起自身的存在(虽然有时未必有很长的生命周期),所以各地区观众的影视思想大多在群体认可的文化领域内驻足,并且在一段时期内不再需要大量的传入文化来做填补。因此,英雄影视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高度反映电影投放地人群中的神话精神,而这种神话精神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内的,即文化域。

    二、我国影视界英雄形象的阐释

    能够深深吸引住观众注意力的影视人物都拥有一些相同的特质,其中常见的特质是该人物形象具备了英雄的优秀品质,这些英雄都是“过去”的某一种版本再现——是观众们在内心深处渴望的,而又在自己生活的人文环境中十分罕见或已无法再现的。

    1、建国初期,红色革命英雄的影片统一中国市场。

    除了政治因素外,多半还是因为那些刚告别革命厮杀又得以幸存的新中国人们对已故英雄们的缅怀。这个时期的人们刚刚获得新生的权利,终于可以推翻各种压迫开始自主的生活,人们在内心是多么的喜悦,所以怀着感恩心情的人们所倡导的文化精神也是积极向上的。革命英雄影视作品的出现恰好给人们一个自我证明的机会,证明自己不是忘本只会享福的人,是时时受革命英雄所激励在发奋在为新中国初期建设奉献一切的新式公民。

    2、文革期间。无休止的造神运动确实也在影视树立了一些英雄形象。但很快就随着历史退出人们的记忆。

    理论上讲。这些电影不能深入民心,就是因为影视界一味迎合政治需要,不顾及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本意。文革初期恰逢3年自然灾害,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还有无数被饿死的,这时大众需要的英雄是种田能手,不是亩产万斤的吹牛高手,影视界虽然也是在用英雄原型塑造电影人物,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文化导向是只看政治不看群众,无休止拔高神话色彩的英雄本色导致反映出的神话精神脱离现实,影片的文化主流不为人所爱被人们遗弃也是必然。

    如上所说,像《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尽管是黑白片.但现在只要出现在暑期片档中,还会是收视点较高的节目,可类似“农业学大寨”的影片在文革后就很少有人问津了。

    3、21世纪以来,我国主流文化圈里的红色激情电影。

    应该说。改革前、中期的中国影视的文化环境不够明朗,因为大量从西方流入的异文化充斥着影视市场,在盲目跟随中人们发现其中不乏糟粕且由于中西思维定势的不同而无法认同时,人们就在内心激发了对纯真年代文化的呼唤。因为革命英雄的年代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不过半个世纪,当年热衷于此类影片的人们依然健在,所以类似《激情燃烧的岁月》,《黄河绝恋》,《红色恋人》,《国歌》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就成为90年代以来影视界的宠儿,是人们茶余饭后最热衷的话题。当然。这里也要考虑政治文化影响的因素,在权威意识形态强调整合力量去巧琢中国华夏民族主体身份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政治文化给了影视“杨柳翻新枝”的宏观气氛。而大众文化则给了其微观市场。这种政治文化导向也确实符合了人民的意向,上面重视,下面喜欢,使红色革命英雄的影视飓风很快就刮遍国内山川。这应了一句老话: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精神。

    三、国内外影视英雄迭起的背后仅仅是人们关于英雄的梦幻与心理期盼。

    影视剧对英雄的深情呼唤,只不过是随着人们的内心期盼把视线转向了梦幻的英雄,反映的是人们对诸多现实困惑的一种“想象性的解决办法”——在幻想中,英雄的体能极限和意志力极限突破常规,使得人们也好像同剧中英雄一样有了从现实的重重束缚中飞跃出来的超能力。凭借这种想象以叙事的手法创造的神话式的英雄。是人们对于身边

    失控局面的心理求救。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英雄的期盼已经不可能是肉体上的,除了吃饱喝足之外的人们要是还有时间看影视,多半不会是需要肉体拯救。但是说到灵魂拯救,影视英雄好像也没有这个功能。毕竟地球人类的信仰不是很整齐的,千千万万的心理信仰不可能只在某个英雄形象的带领下得到整合。所以,观众喜爱有英雄形象的影视作品,只是因为该英雄的行为言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填补了某种心灵空白,给予人们心灵的是神话精神般的抚慰。

    比如,美国人在经历911后,民众对国家安全防范措施失去信心,好莱坞看准美国国民这一新的文化需求,不断在影视上制造“平民英雄”以宽慰被911事件威慑后百姓们那惶恐不安的心灵。《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特洛伊》、《角斗士》、《最后的武士》等电影不仅再创票房新高,就连影片的DVD、VCD光盘也充斥着音像店,该时期好莱坞的经典叙事电影中,英雄叙事一直是“主旋律”,这就是英雄联结神话精神的最好例证,要是没有超人般的神力嫁接在英雄身上,还想成为以上影片的主人公那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事,我们要注意,英国贫穷的单身的母亲从所撰写的《哈利伯特》系列丛书以及相应的影视作品带来的利润中一跃成为世界富婆,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故事及其主人公的喜爱。笔者对已上映的《哈利伯特》系列电影逐一观看之后。认为这是一部不折不扣地带有神话色彩的宣扬英雄主义的文艺作品。

    再有,同期我国的44集电视剧《雍正王朝》、59集的《走向共和》、50集的《康熙王朝》,以及此前长达84集的《三国演义》,个个都成为收视高点。这些以崇高的角度来显示悲剧色彩的英雄史诗以其大规模、深层次寓意的特点而在电视台大获成功,难道这也与神话精神有关吗?是的。在笔者眼中。这些无不是神话精神的传承:英雄主义式的修堤救灾、惩治贪官污吏、追缴国库欠款,以及惩处卖官鬻爵、科场舞弊等等,无一不与当下现实暗合。这些影视作品中常向观众传递着弦外之音:即使是贤君也会有“当家难”、“治大国难”的感叹。于是在影视虚拟的气氛,统治集团与人民大众有了沟通与理解,浮躁的芸芸众生也在茶余饭后的闲侃中从心理上有了一种虚拟的“攀上权力之巅成为一国之君”的安慰。回顾历史英雄,意图还是想激励世人能够凭着英雄精神去面对问题,若指望看看神话体裁影视就去造个解决一切的英雄来,这种设想恐怕是个可笑的神话。

    影视塑造英雄、讲述神话、重构神话精神价值,的确可以将普通人引向崇高感、英雄感的高度。但是一定要找准观众心理诉求,不要乱造英雄。本来饱经战火的观众想要治国明君,想四平八稳的过日子,你却送上个战争英雄,这样不行。既然想从观众口袋里掏钱,就要搞清楚观众的审美趋向最愿为什么东西买单。

    参考文献

    [1]矛盾,神话研究[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2]袁珂,中国神话史[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

    1996.

    [3]王孝廉(台湾),中国的神话世界[M]台北:1987.

    [4]陈建宪,神祗与英雄[M]北京,三联书店,2004.

    作者简介:毛全民,洛阳大学师范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原型 心理分析 神话 影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