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三大案例略谈

    时间:2021-05-05 07:56: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梳理了儒学、基督教和共产党教育思想的内涵、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旨在剖析其思想精华,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夯实基础。

    关键词:儒学;基督教;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71—03

    一、儒家思想及其发展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儒教或儒学,是指由孔子及其弟子创立的一种学说体系,该学说创立初期的主要内容是为司仪活动服务和总结的。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秉承“亲亲”、“尊尊”的基本原则,维护当代社会基本的根本“礼治”,主张“德治”,尤其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被历代封建王朝作为社会思想理论发展的源泉,也是历代君王统一民众思想的政治武器。

    (二)儒学基本内容

    儒家思想内容很多,但是归结起来,无外乎“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人治”主义以及中庸思想。

    1.“礼治”。儒家学说中的“礼治”的根本涵义是“异”,主要强调尊卑、贵贱、高低、长幼之间存在的行为规则等。他们认为:只有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等能够遵循各自的行为规范,才有可能实现他们认为合理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和谐状态。[1]一个国家的治理和控制与其很类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等级秩序是否严密。儒家学说中的“礼”也是“法”的另外表现形式,其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为维护宗法层级制度和封建社会体制为根本任务,倘若不符合“礼治”的各种要求,就会受到“刑”的强制和惩罚。

    2.“德治”。儒学中“德治”主义的主要内涵认为通过道德力量可以感化人的灵魂,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儒家学说认为,不管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都可以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教育和感化人。这种理论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反省和改造,它会将人的邪念剔除和荡涤,使人的善意性不断增强,自知耻辱而减少奸邪动机。这可以说是非常彻底而治本的教育方法和模式,而不是靠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所能比拟的。

    3.“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实质上是将人的特殊内涵和主观能动性提到非常高的地位,重视人的潜能和可能具备的道德力量,重视人的怜悯心,将人看成可以变化发展并且同时进行复杂的条件筛选能动性以及通过与生俱来的人来管理社会的统治思想。[2]从这个意义上看,德治与人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德治主义侧重的是教化的具体流程,人治主义强调的是德化者自身的发展水平,是一种具有传奇性色彩的圣人式政治体制。此理论的基础是“人格”应该具有强大的内在感召力,故在此基础上将能够发展“为政在人”等消极的“人治”主义。

    4.“中庸”思想。“中庸”主要强调“善”对于“中庸”的概念。“中”是事宜,“庸”是按照恰当的方式行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行事则能够长久,即为“善”。“中庸精神”的主要含义是指做事应把握适度原则,遵循适中方式,这样可以保证结果在一个合情合理的控制范围之内。[3]

    (三)儒学发展脉络

    1.儒学起源。儒学起源于古代民间的主持葬礼的葬师。在西周初年已有儒存在,他们精通六艺,并且以此来教育人民。通过此可以得出,最早的儒是一种职业或身份,《仪礼》《周礼》就是“儒”为周代贵族立身处事而制定的社会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基础不断被侵蚀,社会急剧转型,周王室式微,各路诸侯日渐强盛、壮大,社会冲突不断、动荡不安。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纷纷雄起,发展壮大,他们著书立说,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作为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的代表,希望恢复社会各阶级复杂的礼仪秩序。他将“仁” 作为核心思想,孟子和荀子又将仁和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

    2.儒家在历史上受到过打击。秦朝时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封建时代,儒家思想并未受到秦始皇礼遇,而是焚书坑儒,儒学受到了极大打击。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血雨腥风,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使得儒学发展极端受阻。

    3.修成正果。秦王朝的残暴统治被推翻之后,儒学的经典书籍得以流传下来。西汉初年修生养息,为了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局面,需要一种与稳定局面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在此环境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其学说进行了适应当时社会的改良,适时增加了君权神授和一统思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然后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此建议后得到官方认可,至此,儒学渐渐走上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至魏晋和隋唐时期,儒家学说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融合了儒、道、佛等内容。这个时期,各个学说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各种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

    4.转型时期。宋明新儒学分为两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将孔孟的政治伦理思想作为人性论起点,升华至探究世界终极和本源,促进了儒学新的思想内涵。宋明新儒学的朱熹继承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独特的朱子学说。明初理学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存天理,灭人欲”,儒学思想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5.批判继承。自明清时期开始,社会开始对儒家思想进行继承性的批判。该时期涌现了反专制愚昧的社会呼声和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工商为本的经济主张。

    6.近现代的发展。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等人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和传统儒家学说相融合,宣传维新变法理念。为了使维新变法顺利,他著书立说言之: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利用儒学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二、西方基督教思想概述

    (一)基督教基本教义

    基督教的教义源于《圣经》。尽管各宗派众说纷坛,但基本教义大致相当,主要可归纳为下述四个方面。

    1.“创世说”。《旧约创世纪》说,神用五天造出了自然万物,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休息。神创论是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基督教认为上帝超凡脱俗、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所不至。在至高无上的上帝面前,人越谦卑,就越能得到上帝的恩宠。

    2.“原罪说”。基督教经典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由于受蛇的诱惑,偷食禁果,违犯了上帝法令,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人一生下来甚至在母腹中就有了罪过。基督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有罪的,所以,人在尘世的最高职责就是向上帝赎罪。

    3.救赎说。基督教认为,全人类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原罪”,是无法自救的。人既然犯了罪,就需要付出“赎价”来进行弥补,而人又无力回天,所以上帝就差遣其子耶稣基督为人类受刑,流出宝血以赎信徒的罪。

    4.天堂地狱说。基督教认为,客观世界是充满罪孽的,人的肉体和人生是昙花一现的,而人的灵魂则可以永生。人死后其灵魂将根据生前信仰决定是升天还是入地。

    (二)基督教的历史发展

    1.起源。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地区。1~5世纪,耶稣创立基督教,并从以色列传播到希腊罗马文化区域,基督教在希腊罗马文化区域传播方式上注意融合希腊罗马文化。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奉其为国教,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教基本教义。

    2.冲突交流。由于罗马帝国瓦解,西部教会和东部教会之间的差别日益悬殊,最终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基督教文化与穆斯林文化处于冲突和融合的纠结状态。[4]中世纪,经院神学也悄然兴起,原先拉丁的哲理神学将柏拉图哲学作为基础,而后亚里士多德主义在社会上盛行开来。起初神学家大都将信仰与理性视作对立,此后神学家寻求把信仰与理性相杂糅,为此后基督教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蓬勃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得基督教发展到达了蓬勃局面。14~16世纪,文艺复兴使人们冲破了神学的樊篱,人本主义逐渐凸显。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基督教新教教会。随着教会的产生,涌现出了各种信仰纲要。第一个本地教会的信仰纲要为“奥格斯堡信纲”,其他各派也有它们各自的信纲,其中1563年的“海德堡教义问答”在宗教改革中影响最大,并成为美国长老会的精神纲要。

    4.发展成熟。宗教改革以后直至今日的基督教不断发展直至成熟。近代,随着西方各国殖民地的建立和基督教的不断传播,其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基督教成为一种统治手段而不断遭到诟病和抵制。现代以来,基督教逐渐意识到基督教本地化的重要意义,西方各个国家的教会也认识到“对话”和“普世教会运动”的必要性,他们逐渐试图通过交流和协同消解基督教各教派间的矛盾,争取达到教会的融合,通过“梵二”会议确立了“开化”、“沟通”、“普世主义”等政策措施。世界基督教协进会是当前最具规模的代表,虽然各派分歧和矛盾仍然存在,但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普世运动还是取得了共识。

    三、共产党思想内核

    (一)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泛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事业目标的工人组织。在中国,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简称,成立于1921年7月,1949年10月至今为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其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为实事求是,它是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组织路线的基石,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制定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党的思想路线包括三层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将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运用,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发展真理。[5]党的十四大章程明确指出:“全党必须依据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价值观、方法论,是领导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利器。毛泽东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式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通过一系列学习、整风运动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一度歪曲。20世纪7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全面倡导实事求是,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为首的领导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的实事求是要与时俱进,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讲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和武器,这更深入强调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探寻到儒家、基督教和共产党的共同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作为社会的、利他的和与上帝(或曰作为整体的自然)相关联的人的本性的全面实现是三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就叫作“人道主义”。如果映射到现代社会,人道主义实则是要求我们关心人类幸福,尤其表现在对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感兴趣。人道主义精神也具有相对的崇高性、超现实性。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培养人的社会感,将人道主义精神视为人类宝贵的精神支柱,切实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创造和谐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周立升,颜炳罡等.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4]赵志恩.中国基督教的过去、现在以及展望二十一世纪[J].金陵神学志,2001(03).

    [5]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M](第二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8.

    相关热词搜索: 三大 思想政治教育 案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