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追梦,造梦

    时间:2021-03-26 08:13: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造梦课堂:创意语文13节》是周益民老师的新著。造梦课堂,周益民老师造的是一个个妙不可言的语文梦。这梦并不虚幻,而是真实的存在。然后,他用心、用情地带着学生一起去追梦,悠闲地漫游美妙的阅读书境:于史书典籍中,领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触摸语言,与情感相遇;于字里行间,体会文本的丰富内涵,邂逅文字,与精神同游。

    关键词:周益民造梦课堂创意语文

    秋千节前初相见

    于秋千节前,加入点灯人读书会领读的行列。无他,只想静下心来,多读点书。要做的事很简单,每天阅读,每天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思考。

    初见的书是《造梦课堂:创意语文13节》,作者是周益民。

    一书在手,清静于心。封面的设计,是水墨留白的意境,疏而不空,简单至极,还人一份纯净与舒适。

    素白的封面,书名、作者、出版社均为纯黑,红底白字的“亲近母语”四个字以迎首章的姿态存在。一直以来,“亲近母语”就是如此,与经典如影随形。

    封面下方,有一只握笔的手划过,留下一道优美的曲线。曲线的另一头,是两只飞翔的鸟儿。自然地想起泰戈尔的诗句:“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此刻,手中的书本真实地留着思考的痕迹,而我正经过。

    书的扉页,有一首诗,是英国迈克尔·布洛克的《蝴蝶》。喜欢最后那句:“一朵飞行的花/改变了/我生活的颜色。”

    一本书,也会给读书的人儿提亮精神的底色。

    囊书匣剑犹书生

    第一次听闻周益民,已记不清是何时何地。

    听过他上课,主题是“诗中的声音”。台上,几十个学生,个个精神振奋,眼睛发亮。周益民站于台上,身形清瘦,戴着眼镜,一介书生模样。整堂课,他行于其间,灵动诗意,娓娓而谈,眼里有光。

    读过他写的一些书:《做个书生教师》《故事、儿童和作家的秘密》《回到话语之乡——周益民的另类课堂》……每本书都呈现着他基于日常教学的“有思想的操作”和“有操作的思想”。

    鲁迅在给赖少麟的信中曾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周益民就在小语界起着一木一石的作用,且尤为重要。

    如今,捧起他的新著《造梦课堂:创意语文13节》,且让我在教学记录及学者教师评论中继续感受其追寻童趣、意蕴的教学气质和崇尚自由、真诚的教学风骨吧。

    《风景这边独好》是叶永涛先生为本书所作的序。九页的文字,我读到了他对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也读到了他眼中的周益民。

    其一,性情本色:诚恳、谦和。

    叶永涛先生引用了两段文字,来解开周益民在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怀荆山之壁的同行群体之中备受器重之因。

    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对本色的描述:“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二是童庆炳先生的解读:“如果人的‘情性’本身没有内涵,不够丰厚,不够活跃,不够真实,那么即使能说会道,他的言语也不会有美丽的文采。”

    由此可知思想感情的丰盈与自然,对待学问的诚恳与率真,为人的博学与谦和,才是周益民受到大家欢迎的原因。

    其二,人淡如菊:淡泊、儒雅。

    “读益民的文章,听他的课,与他交谈,总让人有一种冲淡自然、人淡如菊的感觉。他的课没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豪情,没有决江河而下百川的气势,更不会有惊人之论、愤激之词。他的课如一支别有韵味的小夜曲,轻轻地咏唱,却引人入胜;又如山涧的小溪,曲折前行,泉水叮咚,扣人心弦……”叶永涛先生果然是周益民的知音。他懂得周益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上课教学风格;懂得周益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文本解读思路;懂得周益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教育情怀。于小语界,活得独一无二,并且隐现出植物气息,保持着最好的生长态势,这是周益民的修为。

    其三,诗意教学:恬然、澄明。

    “诗化语文”是周益民的教学思想与特色,“他执着地追求语文教学的诗化境界,全身心地投入”。

    什么是诗意?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诗意?叶永涛先生在序中对此做了专业、生动的阐述,并撷取周益民日常在童话与神话教学中引领学生感受形象并感悟语言的思与行,让人领悟到:语文教学固然要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但更要有某种超越;既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母语的奇妙,又为他们的精神成长助力,这或许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于众多语文流派、众人高视阔步之中,尤为书生模样:坚守童年,追寻纯真,囊书匣剑,低调轻步,引领学生触摸人类那唇齿间的智慧,感受那生长着的自然万物。周益民是也。

    數声和月到帘栊

    本书收录的是周益民老师近年所上的13节课,前四节课都与声音有关。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

    周益民老师在诗歌教学上的才情和识见,在实践诗意语文过程中的理解和创意,是值得我们以沉静之心去领悟、去思考的。譬如《诗中的声音》一课。

    上课伊始,周老师创设节奏游戏,启发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声音节奏,唤醒学生。

    接着出示诗歌,由拟声词切入,引导学生进入“有声之声”的想象体验,将文字背后的生活场景还原;创设情境,邀请学生想象夏天的清晨或黄昏时小动物们尽情欢歌的情境,和老师对歌,想象对歌的小鸟的关系,下行琶音、上行琶音的美妙传递,再引导学生读出情景,读出感觉,彻底点燃了学生的生活情趣;还提供了5首诗,拓展文本,迁移阅读,让学生在诗中欣赏声音,读出声音,摩挲语词,想象内容。推进过程中,声音和想象两条主线始终相互缠绕。

    有声之声,可以感觉,可以冥想。无声之声,对小学生而言,不能自然生发,颇有难度,需要教师智慧地点化、诗意地唤醒。第三环节,阅读指向改变,由有声想象体验转为无声情境领悟,周老师对此可谓匠心独运。先是呈现了金波的诗《花朵开放的声音》,隐去了最后三句:

    师(指名朗读后)花开的声音,这声音和前面所读到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生花开的声音感觉很美妙。

    生花开的声音我们一般听不到的。

    师确实,这是一般情况下听不到的声音。如果把前面那些声音称作“有声之声”,(板书)这叫——(师生齐)“无声之声”。(板书)这就是诗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对生活特别用心,特别敏锐。其实,这首诗最后还有三行,猜猜诗人会怎么写。

    ……

    此时,感觉一把无弦的琴正在奏响。继续——

    师在诗人心里,声音是生命的礼赞。这样的无声之声,怎么才能听到呢,需要特异功能吗?(学生纷纷摇头)台湾作家桂文亚有篇很有名的散文——《你一定会听见的》。

    (出示片段,教师朗读,学生齐读。)

    “你善用了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一系列的追问过后,周老师出示繁体字“聽”,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而懂得“声音通过耳朵,直达于心”“用心领悟,用心聆听,就能听到很多听不到的声音,体验很多微妙的感受”。继续——

    师东晋有位大文学家叫陶渊明,每次喝酒,他都会抚弄自己的那张无弦琴。无弦琴是无声的,陶渊明却自得其乐。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无弦琴虽然没有声音,但却能表达他的心声。

    师如果他的心情愉快,那无弦琴的音乐就会——

    生那他的无弦琴的音乐就会轻快。

    师如果他心里忧伤,那无弦琴的音乐就会——

    生那他的无弦琴的音乐就会缓慢。

    师无弦琴弹奏着他内心的情感,那弦在心里,叫作心弦。那声音——

    生无弦琴的声音陶渊明自己也能听到,那是他的心声。

    “景语皆情语。”不由得为这种设计击节叹赏。陶渊明不解韵律,却有一把无弦琴。唐人的《晋书·隐逸传》说得极为生动:“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个环节的设计,何尝不是在暗示学生、告之读者,不止倾听有声之声,也要听到无声之声。

    一课临了,周老师通过图片、改编语句人称的方式,引导学生追问自己:我善用了我的耳朵吗?我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我用心听了吗?我听见了什么?

    没有灌输,没有告知,追问无痕,物我同一。此时的声音,“不再孤悬隔绝,不再是人的异己的存在;而人的生命情感也不再孤单、有限,不再是与宇宙本体相乖离的存在。人的生命本源被提升到宇宙本体的地位作一例看”(胡晓明语)。

    成尚荣老师从《诗中的声音》这堂课中,品出了周益民老师的立意和深度:一是对诗歌、对诗歌教学的认识很有深度;二是对儿童、对儿童学诗的认识很有深度;三是对教学境界的认识与追求很有深度;四是周老师一直在追求转型。

    我从这堂课中,品出了三个层面的用意:

    一是由浅层的语言表象变成深层的语言积淀。《夏日音乐厅》一诗中的拟声词,传递着自然的声音。周老师抓住了文本中的“美点”,引导学生从最初的把诗读流畅,到展开想象读出声音的轻重、远近变化,再至变换节奏与音高的对读,继而以上、下行琶音对唱,最后同桌合作设计诵读方式,想象场景、情绪与对话读出感觉。一次次与文本语言亲密接触,一次次与生活场景建立联系,学生在逐步深化学习的过程中,既欣赏语言又习得语言,既“读得进”又“用得出”,加之对文本语言进行了多次再创造,文本的语言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深层语言积淀。

    二是由平面的纸质阅读变成立体的通感体验。整堂课,学生一直在诗意的情怀中浸润,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畅游,在反复的通感实践中品味,在各种“言语行为”中,不断创作出“言语作品”。平面的文字变成了优美的畫面,变成了动人的乐曲,声音之美、文字之美和学生的朗读、描述之美融为一体。

    三是由课堂的阅读学习变成生活的深刻领悟。“无声之声”“用心倾听”,是巧妙的深度设计。“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也发现自己。因此,读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如果引导学生只是停留在书面的表达,词句的分析,不能思考文本与自身的关系,不会将文本与自己的感情和心灵对照,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

    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信流引到花深处

    继《诗中的声音》后,又阅读了周益民老师执教的《一起看声音》课例和上海师范大学高晶老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两方面所做的课例分析《恰当样态的教学内容和“大”做文章的教学设计》。结合观看课例和阅读分析的感受,简单记录两点思考。

    其一,教什么——关于选文的定位。

    在《一起看声音》这一课例中,周益民老师自选了6首诗歌,并为这多重文本确定“一起看声音”的教学主题。王荣生老师曾经鉴别语文教材选文的四种类型,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周老师此番组合,“定篇”即吸引学生,“声音可以看到”;继而,以诗歌为“样本”,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词句;接着,以此为“例文”,带动学生对语言表达形式的领悟;最后,开发“用件”,尝试创作“我们的声音。”

    如此选文,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进行丰富的语文实践。既整合了合宜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透彻地领会选文本身;又潜藏着正确的语文知识,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学生自然受益颇丰。

    其二,怎么教——关于阅读的方式。

    阅读能力就是拿到一个或多个文本时能够依据不同文本类型,品字悟文。周益民老师执教的《一起看声音》就在关键词语上“大”做文章。

    先抓动词。一是根据动词猜:什么“挂满了教室”?什么东西能够“串在走廊上”?又是什么能够“跳下梯级”……二是猜动词:谁来填一个动词,使得听见的声音可以看到?三是猜题目。如此,学生有了探究文本和感悟写法的学习经历,既会抓文字的表形,又体会到了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

    再抓句子。一是出示诗歌让学生猜句子。二是说句子:生气的吼叫和安静的哼唱是什么?学生的思维开始跳跃:生气的吼叫是火山爆发;安静的哼唱是柔风细雨……过程中,周老师关注互动生成,及时捕捉资源进而帮助学生提升认识,从中感受到,声音不仅能够被听到,还能化作嗅觉、味觉 、触觉。

    最后抓感受。“你觉得最特别的声音在哪一首里?”“声音的味道是丰富的。你觉得,这是谁的声音?”“我们也来试着创造我们的声音,看看声音的动作、形状等是什么样的。”一课末了,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沉淀内心,让思考走向更加深远的地方。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周益民老师以“声音”为舟,以不同方式让学生达到“有所感受”,引领学生在情感和文字中自在漂流,低吟浅唱,行入思与诗的最深处……

    (三)转轴拨弦三两声

    《给狗熊奶奶读信》《世界上最响的声音》和《竹笋》是三个不同国家的不同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写出的童话故事。作为优秀的课程创生者、教材编写者,周老师将这三个生动有童趣的童话故事带进四十分钟的课堂,引领学生与多个文本碰撞交融,让我们再次听到了学生的好声音,听到了教育的好声音。

    其一,转动一根轴。

    三个故事,周老师“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声音”为主题,实现了一次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开放式教学。阅读《给狗熊奶奶读信》引导学生体认好声音在于真心、真诚;阅读《世界上最响的声音》引导学生认识好声音是大自然的声音和必要时的安静;阅读《竹笋》引导学生懂得有心愿、有追求,才会听到美妙的声音,才会发出美妙的声音。

    其二,拨动几根弦。

    1.调弦。从故事中选择喜欢的段落诵读,努力做到情感表达准确、到位。评价:读出语气,读出感觉,读出不同情绪。

    2.扫弦。默读三个故事,寻找故事中的“好声音”,圈画批注后交流,朗读相关段落。

    3.抚弦。出示三个问题,请学生选择一个问题,阅读相关内容加以思考,再讨论。

    4.应弦。向身边的人推荐喜欢的故事并说明推荐原因,明逻辑;快速浏览,找找故事转折点,明情节。

    转轴拨弦三两声,既有曲调也有情。好的童话,既能读懂表面的意思,也能读出其间的意蕴。课堂中,周老师引导学生想了又想,用灵动的智慧之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从而奏出了触动心灵的美妙之音。

    (四)再闻已是曲中人

    读《诗中的声音》,读《一起看声音》,读《声音的故事》,再至读《冰冻声音》,颇有“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之感。

    真正的声音,是周益民老师的思想。如果没有思想,就不会有如此连篇的“好声音”组成的课堂,更谈不上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内心的“声音”。被周益民老师这样一牵引,很想把这些“好声音”带进自己的课堂。为什么不呢?美好的事物,值得与学生共享。

    且看《冰冻的声音》的教学记录,你会看到学生在周老师的建构与解构的教学过程中,在与周老师极富生命意识的对话中,触摸童话的本质。

    1.啊?童话真是充满了奇思妙想。

    “声音怎么会冻住又会化冻呢?”从学生质疑开始,周老师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此时,开始讲述故事,学生自然听得投入。那张大的嘴巴将他们的“根本没想到”表现得淋漓尽致。童话之所以吸引人,就是有奇思妙想。

    2.哦!童话的奇思妙想要入情入理。

    围绕“奇思妙想”,周老师继续引导学生以批判思维理性地思辨:这个童话这么写,行吗?有没有人人信?童话本来就是想象出来的吗?进而让学生明白:所有的奇思妙想都得在情理之中,要入情入理。

    3.咦?作家的想象入情入理吗?

    此时,结合故事与事例,让学生来做“小小评论家”,“就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与荒诞性、合理性与趣味性等进行辨析、阐述”。学生各抒己见,这就呈现出一种成长的学习姿态。

    4.哈!我们也会编故事。

    追问:作家是怎样编故事的?围绕着“冰冻声音”,我们可以往前、往后想哪些问题?大胆地想,大胆地说,有了思想,学生的语言也变得更有魅力。

    (五)领异标新二月花

    13节课后的教学评论同样精彩,引人深思。

    《谐音》教学记录之后,收录了谈永康老师撰写的教学赏析《语文教学的另一片风景》。谈老师谈起周益民老师,说他是一种语文人师的延续,一种专业自信与创造的延续。这让我想起了郑板桥写给弟子韩镐的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删繁就简,即去掉繁杂部分,使它趋于简明。周益民老师善于筛选、组织丰富的语言材料,主题一以贯之,使之如“三秋树”般简练明目,使学生见一叶而知深秋。

    领异标新,谓与众不同,独创一格。当前小语界,超越教材、探究主题教学、群文阅读的不在少数。相比之下,周益民自成一家。他的特别之处在于唤醒,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唤醒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唤醒学生对语言的创作。当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表达个人思想时,就像那初春时分的花儿,娇艳动心。

    《夸父逐日》教学记录之后,编排了两篇评课文章。一是宋飞老师的《讲述英雄的旅程,品味神话的传奇》,一是于漪老师的《让孩子从小就有精气神》。两篇文章充分肯定了周益民老师在执教《夸父逐日》时的一些做法,比如倾听,比如讲述。

    神话故事,自古以来口耳相传,自然先要会听。听说读写,也是把听摆在第一位。周老师在激趣导入后,选择的第一教学方式就是倾听。没有多媒体画面,没有纸质材料,学生就那样静静地坐着,一边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编写的故事,一边也在天马行空地想象。这种课堂场景,还原了那种“原始的氛围、语境和传播方式”,学生倾听故事,倾听自我,也自然看到了华夏原始神话“整个过去的灵魂”。

    听之后是讲。周老师所选择的“耳朵听,嘴巴說”仪式,让神话“超验智慧的诗性”获得了有形的展现与诗意表达。

    第一步:我讲,你听。

    第二步:理清大结构。透过“一开始……接下来……最后……概括一下”这些拐弯爬坡的线索,梳理出“巨人夸父—追赶太阳—口渴喝水—杖化桃林”的结构脉络。

    第三步:说清小细节。讲述变成一场对话,在对话中学习讲述,在对话中学会倾听。

    第四步:复原神话的方言本色。方言,是神话最源远流长的命脉,此环节隐含着益民老师对神话的理解——“寻根”。于漪老师对为什么要用方言讲故事做了阐述,她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要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让学生从小就有“精、气、神”,要有民族的精神。

    “周老师的课设计精妙,用心良苦,对孩子如何进行‘根’的教育,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六)鸣鹿载歌苹野什

    小时候看过《九色鹿》的动画片,那质朴而富有古意、敦煌壁画一样风格的画面,那只通体晶莹剔透似白玉、和身后圆形火焰形成鲜明对比的九色鹿,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九色鹿》动画片十分精美,周益民老师执教的《九色鹿》也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和艺术的享受。

    课始,引入即明确故事主要“人物”,接着整个课堂设计,都围绕着“人物”形象展开,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梳理故事前后关系,点出“义”的主题;走进故事,强化人物形象的感受;九色鹿形象讨论与情节改编。周益民老师于三个层次间提出的或深刻或有趣的问题,似青青草原上次第盛开的花朵,而鹿的形象就在这花径间渐渐走来,愈来愈清晰。

    先是在梳理故事前后关系时,周老师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竟然……”的句式,进行高层次复述,可谓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语言训练,既走进语言深处,又梳理了课文脉络。

    周老师的初读引导,也是别出心裁。“要竖起大拇指的”“真想踹上一脚的”“让‘我’心跳加速的”“终于松了一口气的”,四个巧妙的问题只需发出,学生的阅读热情即被点燃,人物的形象感受也就在这样的阅读与思考中渐渐明晰起来。

    周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丰厚的文学素养支撑。齐读神鹿歌谣揭题并营造神秘气氛;通过几个成语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中“义”的主题;引入其他版本文字丰富人物形象;運用动画片断激发创作思维;推荐壁画、动画片、图画书超越文本教材。因为周老师的引领,小学语文变“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变“大”了!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循循善诱,当属益民。

    (七)梦里寻她千百度

    读《寻找圣诞老人》教学实录,脑海中悄然而反复品味的,是一个梦。

    圣诞老人来了!

    上课伊始,周老师就引导学生与圣诞老人来了个正面接触: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白眉毛,白胡子,赶着驯鹿,驾着雪橇,雪橇里装满了玩具和礼物。如此清晰的形象,学生本就熟悉。

    接着,播放电影《极地特快》中圣诞老人起飞、降临的片段,学生体内的快乐细胞迅速觉醒,热情高涨。

    此时,教师抛出讨论话题:“圣诞老人正要穿过你家的窗户,就要走了,这时你想干什么?”学生表达得更精彩了。

    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寻找正式开始。

    去《真的有圣诞老公公吗?》中寻,去《不一样的圣诞节》里寻,去八岁女孩帕吉尼亚写信给《太阳报》的故事里寻。

    每次寻找,都有一个核心问题推进:你收到过圣诞老人的礼物吗,对圣诞老人有没有产生过疑问?你找到圣诞老人了吗?你觉得他怎么样?在你的生活中,谁是你的圣诞老人,或者你是谁的圣诞老人?

    在“聊”的过程中,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周老师对文本和课堂极高的驾驭能力也得以充分体现。

    寻的过程中,周老师又关注到了文本语言的妙处,并多次让学生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感受。如长长的信中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模仿八十多岁的老人读,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速读,以新闻联播里主播的身份读。

    再至课尾,与学生合读书中父亲与孩子的对话,再读《太阳报》回信片段。种种情境的创设,学生读在其中,浸润其中,相信会把文本语言自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看周益民老师设计的每节课,就是看他一路走来的追梦历程。梦里寻她千百度。那个“她”,是谁?我想,是周老师对儿童的关注与理解,是周老师对儿童文学的热爱与思考,是周老师的课堂智慧与“人课一身”的相融境界。

    (八)似曾相识燕归来

    读《诗和图画的婚礼》教学记录,熟悉的感觉让嘴角情不自禁地上扬。

    我现在所教的学生是五年级,在他们读二年级的时候,我也上过一节有关图像诗的阅读欣赏课。课上,我带着学生与图像诗进行了亲密接触,通过观察、阅读、分析,零距离地感受了图像诗的美,进一步领悟了图像诗的情。也尝试着与学生一起创作了一些图像诗。现在看来,依然有趣。

    似曾相识燕归来,感受心灵共鸣之乐,实乃幸事。

    (九)竹深树密虫鸣处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周益民老师上课,十分重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与虫共眠》一课教学,依据散文特点,聚焦情感与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与感受,就是最好的注脚。

    课中,周老师先是出示文本第一层,引导学生面对文本,把自己当作小蚂蚁、小蚊子、金龟子、蟋蟀。学生投入自然的怀抱,沉浸在角色体验的游戏中,是那么放松与自然,忘了自己是在学习。此时的文本世界,就是学生的精神世界。

    接着,周老师以“喜爱”为切入口,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开辟一条通道,个体与小虫子的情感通道。整个课堂,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小虫子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在感悟语言的读文过程中,在情感体验的交流中,在语言积淀中体验情感,感受语言文字、自然世界带来的美好。“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这“凉”,是情。

    此书之味,一言难以蔽之。书中还收录了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开发灵性的儿童哲学课《童话庄子·独脚兽与百足虫》,用语言唤醒创作的写作课《写出一个独特的“我”》,最后以践行“诗化语文”思想的《望月》这一经典课堂记录收尾。

    造梦课堂,周益民老师造的是一个个妙不可言的语文梦。这梦并不虚幻,而是真实的存在。然后,他用心、用情地带着学生一起去追梦,悠闲地漫游美妙的阅读书境:于史书典籍中,领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触摸语言,与情感相遇;于字里行间,体会文本的丰富内涵,邂逅文字,与精神同游……

    (陈涛,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追梦 造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