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线性解读

    时间:2020-11-09 00:07: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晁佳 姜今海

    摘 要:线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核心构成。在顾恺之《洛神赋图》中,“高古游丝描”线条勾勒技艺很好地诠释了线性美学。《洛神赋图》的线条实现了客观形式美感、主观情感哲学的融合统一,并通过创设极具美感的线性节奏、营造具有共鸣的线性情感、传递个性化线性艺术精神,促进绘画艺术主题动态转化,进而营造出一种具生命节奏共通性的线性美学意境。

    关键词:《洛神赋图》;线性;主题;美学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性是当前美学研究界学者们的关注焦点,普遍认为不能消释和抑制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话语以附和世界性话语体系,而应当对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和语言进行现代化转化与重建[1]。线性是一类蕴含中国意味,且兼具时空演变性、可绘画性、可书法性与可舞动性的活态线条。艺术家丰子恺认为线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手法体系中的核心构成,亦是勾勒人物、风景造型必不可少的技术元素。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详细总结了十三类描线方法。正如美学评论家宗白华所言:“线条的抽象纹路虽不存于物体与心理,但其却能以规整、均匀、回环、往复的手法表达出描述对象的形态与内涵。”可见,线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表现语言,一方面能够写意地表达出对象的心情灵境,另一方面可凭借其节奏、速度、刚柔及明暗深度窥探物体的“画魂”,使之具有线性。线性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外在的线条,即通过纯粹的线条及相关造型手段勾勒物体的客观形态,其核心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绘画与书法。二是通过延展物体的时间与空间的线性结构,为受众带来视觉与知觉等方面的感知。与前一种不同,第二种需要经过缜密的理性思考之后才能演绎出来。因此,线性亦包括了线性特征、线性意识、线性思维等抽象的概念。从外延角度来看,由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条有长短、曲直、刚柔、虚实等变化,因此当下古代艺术理论时常赋予线条以走势、节奏、穿插、体积、力量感及动感等客观存在的线描美感,使线的顿挫、转折的丰富变化能够充分彰显出画家自己的内心与个性。本文运用跨文化方法论、艺术心理学、对比分析等艺术学研究方法,分析《洛神赋图》为代表的线性美学意蕴,思考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线性美学价值。

    一、《洛神赋图》的用线技艺对线性的诠释

    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高古游丝描”线条勾勒技藝很好地诠释了线性美学,实现了客观形式美感、主观情感哲学的融合统一。

    (一)线条穿插:体现了线性美感

    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以独特的“高古游丝描”线条描绘出了主人公洛神飘忽、遒劲有力的气势。在顾恺之笔下,穿插的线条走向与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相得益彰,体现了描述对象的形体结构与内在质感。一方面,《洛神赋图》体现出线条的节奏动势之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一个动态形体往往是若干相对集中的线群,线群之间形成具有连续特征的起承转合结构,体现出风度、神气、生动的审美趣味[2]。另一方面,《洛神赋图》体现出空间视觉的节奏美。顾恺之充分运用了中国画线条的界形功能,运用走笔如飞、狂放奇崛的线条,打造出一个既具有连续性起伏变化又具有张弛特征的空间视觉节奏。

    (二)线条叠加:表达了线性情感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的线条不仅具有空间意义上的视觉感知特征,亦通过自由多样、气韵生动的线条叠加传递出理性情感,使受众在对二维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享受之余,亦可在通感中获得精神上的收获与愉悦。顾恺之精微细致的线条为受众直观地传递出了绘画意象中的人物主观情绪,借助线条由实渐虚的离线性,传神地表达出了洛神与曹植彼此间遥不可及的眷念情感[3]。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通过快慢、转折、顿挫的线条叠加,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具有强烈生命活力的洛神,这种具有线性生命的绘画技艺不仅可视化地表达了画面所具备的“玄幻梦境”,亦实现了力与生命、旋动与感情的高度融合。

    (三)线条藏露:演绎了线性哲学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高度重视以线述道,十分重视通过线条藏露来彰显阴阳虚实相结合的辩证宇宙观思想。第一,运用“高古游丝描”等写意绘画手法诠释以虚代实、以实代虚、虚实结合的哲学意境。从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绘画表象来看,其采用以“高古游丝描”为代表的线条表现手法极大地活跃了受众的想象力,使受众在充分感知到洛神心中复杂的情感波动之余,真正进入到虚实相生的哲学境界。第二,运用线条藏露绘画技艺在画中营造出意气充盈、空灵通透的哲学境界。《洛神赋图》中的绘画技术特征以“密体”为代表,以线条群的形式在线与留白间构建了具有美学意蕴的虚实关系,同时,采用了类似波提切利线条,高效精准地把控线韵,使画面人物从线条中得以解放。第三,运用方圆交替的线性转换手法使图画彰显出符合阴阳变化的线性审美哲学。方圆交替是藏露技艺体系中的核心构成,即采用显与隐的线条交替手段来表现画面的节奏、韵律、秩序,以促使绘画意象中的人物形象呈现于纸上。

    二、线性对《洛神赋图》主题表达的路径

    《洛神赋图》通过创设极具美感的线性节奏、营造具有共鸣的线性情感、传递个性化线性艺术精神,促进了绘画艺术主题的动态转化,进而营造出一种具生命节奏共通性的线性美学意境。

    (一)创设极具美感的线性节奏,促进画面生成冲击力的视觉符号

    当代绘画艺术评论家陈传席认为,线性的最佳载体在于具有节奏感的线条,即通过以“线”写“象”的绘画手法赋予二维线条以鲜活的节奏感与跳跃感,进而为受众带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赏画体验[4]。在《洛神赋图》中,画家顾恺之综合运用直线、波状线、折线等线性叙事性符号创设了具有美感体验的线性绘画空间,即通过发挥不同类别且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的动态曲线生成具有美感的线条标识,如利用直线传递出刚劲有力的线性美感,利用波状线诠释出温柔与自由的动感节奏,利用折线表达出突变或起承转合的艺术美感。此外,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还通过勾勒具有美感的线条使受众切实感知到画面元素所蕴含的“质与形”,用线性来解构具有同构关系与统一内在精神的绘画主题,运用“至动而有条理”的线性美学使顾恺之笔下的对象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而历久弥新。

    (二)营造具有共鸣的线性情感,激发作品主题的联想空间与活力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指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这表明东方与西方虽然在审美方式与审美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二者的实践指向均是通过呈现立体的图像来激发观者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洛神赋图》便灵活运用了线条形式的创新手法传递出了画家自身的情感[5]。赋予线条以传神的线性情感,能够促进画面主题突破固化线条语言的隔阂,亦能够营造出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的美学意境,极大地活跃了观者的想象力。一方面,《洛神赋图》采用虚实结合的线条语言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利用“游丝描”等传神的用线技艺,营造了迁想妙得的艺术境界,凭借以线取形、以形写神、神形相融的线性叙事方法灵活地把控了线韵,使画面人物与风景能够跳脱二维平面的束缚而与观者的审美旨趣相融。另一方面,《洛神赋图》运用形神相融的线性美学为观者传递出具象化、肉身化的玄幻空灵空间。《洛神赋图》通过灵活处理线与留白间的关系,借助曲线的动势与极具情感意兴的画面布局,为观者传递出了线性舞动的生命活力,进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画面元素的旋动与感情。

    (三)传递个性化线性艺术精神,以作品主题为媒介传播美学文化

    《洛神赋图》绘画创作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利用一种饱含思辨意识的线性转化手法,不仅赋予了单调的画面元素以动态性与超越感,而且创新地运用媒介替换手法来传播美学文化、传递个性化线性艺术精神。《洛神赋图》灵活运用自由超然的用线技艺,使观者能够切实感知到画面人物的品格精神。一方面,巧妙地运用“意、神、气、韵”的线性叙事元素拓展了画面主题媒介的功能边界。线性美学绝非是单一地诠释抽象画面主题元素,而是在与其他文化元素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基础上,持续趋近于画境的艺术境界。因此,在运用个性化线条进行绘画叙事过程中,《洛神赋图》重视文学与艺术间的跨界交谈,使画面主题真正成为融合各类艺术元素的有机载体。另一方面,合理汲取前人用线技艺,使画面主题传递出能够涤荡灵魂、洗礼精神的绚丽美学。魏晋以前的绘画不仅具有古典线条叙事的形式美与韵律美,亦具有古朴装饰性的美感——通过线性深度融合以突出呈现画面的视觉美感。《洛神赋图》以理性研究的精神建构了真正意义上的跨界、跨时代的线性叙事艺术,使古典线性美学能够与当时的线条绘 画风格相互呼应、相辅相成,促使画面主题传递出了“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美学意蕴。

    三、结语

    《洛神赋图》采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性叙事手法,从纵向与横向双重维度规整、流動、回环、曲折地表达出描述对象的体积、形态与生命,向观者生动地传递出作者的心情灵境以及可探入物体的“画魂”。因此,借助具有时空演变性、可绘画性、可书法性、可舞动化的活态线性,不仅能够写意地表达出具有形式美感的图示化独特画风,亦能够传神地表达出对象形体的精神面貌与内心情绪。正是凭借线条的穿插、叠加、藏露,《洛神赋图》实现了客观形式美感、主观情感哲学的融合统一。同时,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通过创设极具美感的线性节奏、营造具有共鸣的线性情感、传递个性化线性艺术精神,促进了绘画艺术的主题转化,营造出了一种具有生命节奏共通性的线性美学意境。

    参考文献:

    [1]袁小楼.解读贺兰山岩画与中国绘画的线条美[J].艺术评论,2018(11):148-151.

    [2]魏广君.中国画论中的“线条说”与“笔墨论”[J].文艺争鸣,2018(9):79-84.

    [3]薛云祥.线条的审美与表达[J].美术研究,2018(3):122-123.

    [4]罗思德.以文解画,以画解文: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6-30.

    [5]李海燕.线性透视法与知觉[J].文艺研究,2019(7):33-42.

    作者简介:

    晁佳,硕士,乐山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姜今海,博士,金泉大学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洛神赋 顾恺之 线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