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成渝如何唱好“双城记”?

    时间:2020-12-06 04:01: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江文

    10月1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召开,提出要将成渝经济圈打造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这意味着,有了顶层“方向指引”,成渝两地协同发展驶入快车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西南。假以时日,“成渝经济圈”或将成为继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回溯到2011年,国务院首次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和2030年阶段性目标;
    2019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定位的调整表明,建好“经济圈”要先唱好“双城记”,以各自都市圈建设为基础,强大内核,才能达到共振,并辐射周边。

    西部双“极”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其“增长极理论”中曾阐述道:要首先确定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才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从区域经济发展历程来看,经济中心往往首先集聚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且呈斑点状分布。

    作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两个超大城市,成都、重庆无疑是这片城市群中当仁不让的“两极”。

    左手天府,右手雾都,二者均具有不容小觑的经济实力。2019年,成渝两个城市以西部地区1%的地理面积和13%的人口,创造了20%的经济总量。

    具体来看,重庆是继北上广深后,GDP率先在去年突破2万亿的西部城市,经济体量与广州、深圳相当。今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重庆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均表现强劲。

    成都同样势头正劲。其2019年的GDP体量以1.7万亿超越中部第一市武汉,位列全国第七。今年前三季度,成都经济总量更是紧追苏州,不遑多让。

    同时,它们还都拿下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殊荣,地位独特且重要。要知道,整个长三角都只有一个国家中心城市上海。

    此外,无论是重庆还是成都背靠的四川,都是西部地区开放最前沿的外贸集中地。2011-2019年,重庆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速高达32.6%,成都则达到17.4%;
    今年上半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重庆和四川的进出口总额却均实现逆势飘红,其中四川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21%,成绩斐然。

    最新定调还点名了两大战略—以共建“一帶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未来,“一带一路”和西部新通道将在成渝双圈建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牵引角色。

    因此,放眼整个西部,它们是当仁不让的“领头羊”。在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大变局下,成渝两座城市“协同作战”,归根结底就是要形成一个“双黄蛋”的中心结构,为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提供了一个战略级的支撑点,从而跨越“胡焕庸线”,激活西部地区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缓解成渝双圈中部塌陷的问题,最终形成“双循环”的战略大后方。

    一体化隐忧

    不过,相比其它三大城市群,成渝经济圈还有不少差距。

    首先,从人均GDP来看,成渝(6.35万元)比长三角(10.45万元)、粤港澳(15.95万元)和京津冀(7.48万元)都要低。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成渝地区相当于长三角的29%,大湾区的58%,京津冀地区的80%。

    也就是说,“两核”还不够“硬核”,广深这样两大强内核力的城市才带动18.1万平方公里的珠三角,成渝身上背负着20.6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今年上半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重庆和四川的进出口总额却均实现逆势飘红,其中四川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21%,成绩斐然。

    其次,成渝城市群存在绕不开的弊病:结构“两头大、中间小”,中部“塌陷”现象明显。

    成都重庆之外,没有旗鼓相当的“第三城”:GDP在2000亿级的城市只有四座,垫底的雅安还只有600来亿,不及东部地区一个发达的县。加上两座城市相隔300多公里,位于两地之间的中小城市所受的辐射相对有限,灯下黑现象将长期存在。

    四川纳入成渝城市群的15个市,人均GDP呈现由成都市区向川东城市(资阳、遂宁、内江)由西向东逐渐递减,重庆29个区县人均GDP也呈现出类似变化。

    最后,跨省协作的难度本来就很大,过去两地互不相让、暗中较劲,“相爱相杀”的事例层出不穷。

    过去,两座城市都想争当西部交通门户。面对重庆在铁路上的奋起直追,成都也不甘示弱,双方在高铁建设上甚至进入了互不相让的状态。这边修西成,那边就搞西渝;
    这边有成贵,那边就设计渝贵;
    这边修郑渝,那边就推京蓉,双方都把以自己为中心的高铁网织成了蛛网状。以至于四川在规划泸州、自贡等川南片区的城市快轨,并没有与重庆的荣昌、大足、綦江等渝西片区进行“无缝”对接。在高速公路收费上,由于两地收费标准不统一,还多次出现“一路两价”的怪象。

    金融领域亦不罢休。1993年,成都把自己规划为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2016年重庆也被定义为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

    近些年网红旅游城市的兴起,二者再次“撞人设”,甚至连谁家的火锅最正宗也要一决高下。

    最令人忧虑的,是地区间产业布局同质化。梳理两地“十三五”规划中的产业体系,相似度高达八九成。其中,两地的第二产业占比都在四成左右,均把电子和汽车作为城市发展的标配,不断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的电子加工业转移。

    近6年来,两座城市的笔记本、计算机产量势均力敌,直至现在,成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之争仍在继续;
    同为中西部的汽车产业中心,成都与重庆的龙头之争也愈发激烈,相继把新能源汽车产值目标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于是在相邻不到百公里的渝西川东地区,两地纷纷把IT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在招商引资方面出现严重内耗。

    毕竟,两座城市的权重和经济地位不分伯仲,随着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产业的竞争关系将长期存在。

    相向而行,竞合发展

    随着双城经济圈的推进,两地互相较劲的气氛已悄然改变。在川渝“一盘棋”的战略下,两座城市正逐步从掰手腕转变成握手前行。

    相向扩容是第一步。5月9日,重庆发布消息称,主城区将实现扩容,以构建一个更大的“主城都市区”。扩容之后的城区面积,将由原来的主城9区,扩容为21个区,而这些新区,主要位于原来的主城区西部。

    如果重庆是往西,那么成都则是在东进的战略下大步迈进。无论是此前“肢解”资阳、抢走简阳并将第二机场落户于此,还是最近获批的东部新区,都是成都主动“张开怀抱”,迎接重庆的姿态性举措。

    同时,与扩容相关的一系列拆墙互联动作还不止于此,例如两地竭力打造成渝1小时通勤圈,备受关注的成渝中线高铁、渝万高铁,均已进入报批阶段:一体化战略在民生方面也有所体现,成渝两地已实现公积金互认互贷,并推行公交地铁一卡通;
    当成都向东建设第二机场,重庆规划的第二机场也定在西边……

    可预见的是,携手剑指中国经济第四极,成都和重庆已经从单纯的增长竞赛,进入到相向而行的新阶段,相向扩容是一大步,两座城市仍将处于快速聚集、强力吸引的阶段。

    不过,有分析指出,产业外溢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对于带动能力来说,还需要等到成渝两地产业、人才各方面发展更成熟,资源饱和后,才足以辐射全省和全区域。

    从城镇化程度、产业结构等多维度来看,要想唱好这出“双城记”,耿直草莽的重庆还得向温润轻盈的成都取取经。

    首先,城镇化水平层面,成渝差距不小,仍需弥补较大的沟壑。官方数据显示,21世纪初,重庆城镇化率只有35%,相当于一个大农村。到了2010年,重庆的城镇化水平才赶上成都10年前水平。

    并且,在许多人看来,重庆更像一个小省,虽然单看主城区面积已经是成都的两倍,但常住人口仍少于成都,经济总量也大概只相当于成都对应区域的77%。

    在许多人看来,重庆更像一个小省,虽然单看主城区面积已经是成都的两倍,但常住人口仍少于成都,经济总量也大概只相当于成都对应区域的77%。

    其次,产业方面,重庆经济常年依赖投资驱动,转型形势更为严峻。10年来,重庆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常年占比GDP数额八成以上,甚至在2015年、 2016年连续达到98%的惊人比例,最近几年才有逐步降低的趋势。

    因此对重庆来说,转型创新迫在眉睫,同样靠投资驱动的天津就是前车之鉴。一旦投资减少,GDP高增长就维持不住,这种把经济压在投资上的玩法可持续性差,很可能导致经济出现波动。

    最后,服务业层面,成都的优势更为显著。同样身处内陆,成都在产业结构、精神气质上都与海洋文明有着诸多共通之处,这是重庆所不及的。相比之下,成都更像是内陆的“沿海地带”。

    曾经,《新周刊》以“中国第四城”热捧成都,与北上广并驾齐驱,成都的休闲城市气质也吸引着各地游客。人们领略着成都的川菜文化、三国文化,在消费主义及异彩纷呈的生活方式中“乐不思蜀”。今天,成都正在用自己的优势,努力打造新经济之城,向世界输出互联网科技、手游、工程师等新元素。

    作为一个新锐的消费主义城市,成都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仅次于四大一线城市,和杭州相当,这与发展新经济的需求非常匹配。另一方面,通过收割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第二总部,成都实现了与杭州、深圳等城市的高质量联系,极大地促进了成都和一线城市在人才、信息、资本上的互联互通。

    成都以其各个方面的相对优势,连续多年位列中国新一线城市榜首,就是一大例证。

    如今,新一輪城镇化正大举推进,人口向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都市圈、城市群地区聚集不可逆转,这对两座城市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农民工在大致经历了近40年的东移之后,开始陆续返回老家。如果能够抓住剩余劳动力这一人口要素,结合成渝地区的比较优势,如旅游资源,加大对剩余劳动力在提高旅游服务方面的技能培训,将实现经济圈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南海边“划了一个圈”,由此确定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向东、靠海;
    21世纪20年代开局之年,时代的罗盘指向中国西南。

    “西南双雄”竞合正步入新阶段,蓉渝开始珠联璧合,携手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比肩三大城市群,努力打造中国经济版图的“第四极”。

    期待这两座富有烟火气的城市,在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相关热词搜索: 双城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