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困境?诗情?救赎

    时间:2020-09-03 04:16: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通过对蔡东多部小说的解读与阐释追问“80后”作家蔡东的诗意书写。笔者将从深谙现实生存之苦、追问失落灵魂之殇、寻求诗性救赎之路这三方面进行着重探讨,意在寻求蔡东短篇小说对当下现实困境的揭示以及为此提供的精神出路。

    关键词:蔡东;短篇小说;困境;诗性

    作者简介:常爱心(1995-),女,汉族,辽宁锦州人,硕士,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02

    在当下,“80后”作家的写作是颇受关注的。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作为年轻一代的创作力量,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更加鲜活的、充满个性的人生体验,同时在这一代的肩上更担负着书写当下的历史重任。相对于擅长青春经验和自我情绪书写的“80后”作家,蔡东算得上是“成熟”得较早的一位。她早早地告别自我青春的刻意书写,并开始关注社会与他人,为其创作打开了更大的格局。蔡东的作品无论是写现实困境还是精神困境,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其理性、冷静、又饱含克制的语言总能表现出潜隐在生活细处的精神疾苦。值得一提的是,揭示疾苦的同时她也从未放弃为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寻求一条“诗意”的出路,处处流露出“蔡东式”的诗性与情怀。

    一、深谙现实生存之苦

    在时代进程的裹挟之下,蔡东关注到了作为社会中的基本单位——家庭内部隐藏着各式各样的悲苦,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洪流中的渺小无力。

    在《往生》中蔡东将全知视角安插在一个正在衰老的普通家庭之中,讲述了年迈患病的老父亲如何即将压垮一个家庭的“神经”,蔡东掀开的是当今社会家庭内部潜隐着的精神伤疤。文中这样写道:“公公八十五岁,儿媳六十一岁,他们都是老人的现状模糊了他们其实是两辈人的事实。这样的时刻,尴尬而伤感,她已老成这个样子,竟还当成一个壮劳力使唤,耳顺之年仍在委曲求全。”[1]这一全知视角目睹了疾病和衰老给两辈人带来的深重“灾难”。

    一位身患老年痴呆的“父亲”在疾病的折磨下,不得不将身体的隐秘之处暴露在儿媳眼中;将儿媳错认为妈妈、姐姐、初恋情人……逐渐丧失父亲的体面与尊严;而本该安享晚年的儿媳,在赡养公公的重担背后又承受着很多不被人理解的苦楚与辛酸。这种压抑无奈的处境,对于公公来讲,生是受辱,是老之已至的无力和不堪;对于康莲来说,生是磨难,是暗无天日的折磨,她又害怕自己像公公一样,害怕衰老的自己成为女儿的负担,康莲的内心深处已然处在了一个为难的境地。

    如果说《往生》在写年迈的父母如何让渐老的子女变得不堪重负,那么《无岸》则写出了儿女的索取如何让父母苦不堪言。《无岸》中的主人公柳萍,作为高校教师原本生活平稳衣食无忧,然而女儿的一封录取通知书打破了这样的平静,面对女儿巨额的留学费用,原本觉得富足的家庭竟也会陷入为难的境地,这一刻柳萍觉得自己的人生宣告失败了。蔡东通过这两篇小说将现代社会诸多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娓娓道来,在子女与父母的不同选择中,作品也在引领我们做出更深的思考:与《往生》中的儿子、儿媳妥协中带着许幽怨的表现不同,身为父母,柳萍和丈夫却可以为了孩子的学费不惜放弃此刻舒适的生活,甘愿接受“受辱训练”,甚至放弃尊严,也没有埋怨。“公公”和“女儿”作为家庭苦难的制造者,作者将他们的离去也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老父亲的离去会让子女的精神通往“往生”,得以片刻轻松;而女儿的离开则会致使父母的生活走向“无岸”,附上长久的压抑。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将自己的视角嵌入生活,细致的体察着小人物的生存之苦:人们走向衰老和死亡的路上,还要面临经济上的不堪一击、身体上的难承重负、尊严与体面的逐渐丧失……正如饶翔所说:“作者的關注点显然不在具体的伦理实践与道德景观,而是日常生活的苦难,是近乎无解的精神困局。”[2]

    二、追问失落灵魂之殇

    蔡东将当下最为真实的生存困境展现在我们面前,她透过俗世日常,真正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困境,时代的漂泊感让人的精神“无岸”可攀,但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依然要提供出一种让精神“往生”的答案。

    蔡东对于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层面失落的描写以小说《照夜白》最具代表性。在这篇小说中,照夜白是存在于主人公谢梦锦的背包图案。图案上的照夜白被拴在木桩上,却显然不甘于束缚,双目圆睁,昂首嘶鸣,时刻想着冲天而去。小说中主人公的意识状态与照夜白的这种姿态具有某种相似的关联。谢梦锦是一个在教育体制之内工作的大学教师,小说中还有另一个人物,主持人陈乐。他们因为同样的原因走近彼此:原本职业技能熟练,深谙说话之道的他们,都在突然之间厌倦说话。谢梦锦试图以装病的方式逃避讲课,而主持人陈乐则尝试去听别人讲话来让自己逃避说话。最后在陈乐的帮助下,谢梦锦上了一堂不必说话的课,享受到了一段短暂性的不必说话的时光。

    谢梦锦从对说话的厌倦,到试图逃避,从对说话术的反感,到说自己想说的话作以反抗,这不仅是单纯的职业倦怠,这种困境的出现,恰恰是人在面对生存的压力时,表现出了现实与本心背道而驰的为难。“谢梦锦们”意识到,即使在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中,也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表达。实用主义充斥人心,唯有伪装、话术,按照社会规则进行下去,才能让生存之路顺畅,然而职业之路的顺畅反而囚禁了最为真实的自己。长此以往,身心俱疲,肉体与灵魂难以自洽让谢梦锦陷入困惑。某一时刻,她就是画中的照夜白。如果不能说真话,那么她希图以一种不说话的方式对生活的假做出反抗。最后,她如愿以偿的上了一节不用说话的课,然而,当那堂梦想中的课结束,当谢梦锦从梦中走出,却什么都不能改变。照夜白依旧拴在树桩,囚禁在布袋上,谢梦锦依旧要准备下一堂需要说话的课。或许梦境能让人得到一刻喘息,但,梦醒后究竟是放弃拥有,还是重复昨天?这是当下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一种在现实生存环境中很难表达真实自我的失落感。蔡东笔下的知识分子,依旧带着当下社会存在的某种普遍性的人生困惑,主人公常在自醒与不自醒间徘徊,几分慌乱、几分恐惧、几分抱怨、几分隐忍,这是生活的常态。其实在某个时刻里,我们都曾做过谢梦锦。只是我们不自知,而蔡东更清醒,她能够透过生活的表面揭示出那些隐匿的精神之殇。

    三、寻求诗性救赎之路

    “蔡东写小说总会留有出口,因而她的小说读起来,虽会让人感到现实的压抑,却不会让人窒息;即便精神时而失落,也定会有一刻轻松安抚失落。蔡东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对于诗性的执着追求,便是她与困境抗衡的方式,是她为那些受难之人搭建的心灵避难所。

    这种诗性一方面表现在小说的语言层面以及她对生活的情趣之中。她的文字绵密、精致而有力道,流露柔美,看似属于学院派的“唯美”,但细读起来却并无矫揉造作,反而更能感受到她小说语言带给我们的另一种质感。例如在小说《照夜白》中的一段细节描写:“她先是听见,听见衬衣的布料在呼吸,一呼一吸间气味被带了出来。接着她辨认出,气味并无内核与主干,是麝香、柑橘、茉莉、檀木香的混合香气,香气从她上衣的纹理中迂缓出来,停一停,往更远的地方飘散。”无论是“听见衬衫的呼吸”还是辨别出这香气的组合物质,蔡东在这里展现出的是一种有诗意力道的美,它无时无刻不在通过人物的感受力渗透出来。她就是这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表达出她对生活和人心的独特洞察,为我们提供了书写现实的一种范例。

    除了文字上的精巧,在作品中更能看出蔡东对于生活的情趣和态度。她的小说写常识、写见识、也写一些细小微妙的感悟。笔调的婉转流连处处透露出妙不可言的魅力和雅致。这里笔者选取了《木兰辞》中的一段对于泡茶的描写,其文写道:“泡茶的手,经过清水和微风的洗礼,远离异味和尘埃,保持了绝对的洁净。随势微笑的前奏动作,欲语还休的预告,却如此意味深长,调动起人们对后续部分的渴盼。每个人的心都被撩动了,酷寒的冬日喝上一杯醇厚的热茶,本就是美事一桩,何况,这杯茶来自于考究、复杂的冲泡过程。程序本身就是一门自给自足的艺术,是形而上的、精神性的,有美学层面的意义,超越了低级的口腹之欲。”透过诗一般的唯美情景,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意不仅在语言的运用,更有其對生活诗意的理解与参悟,渗透出作者本身一种优雅的生活姿态。

    另一方面,这种诗性的追求也暗涵在为困境中的人寻求一种诗意精神归宿的创作意愿之中。在描写现实中的生存之苦和精神之困的同时,她无时无刻不在为小说中的人物寻求一种出路。让康莲相信“往生”企图以信念救赎、让谢梦锦实现一堂“梦想中的课”……实际上,在揭示生存困境与生命困惑的同时,蔡东对于挣扎其中的人做了很多尝试,无论是让其逃避还是勇敢直面,人们都无法从困境中完全解脱。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解救之法,而唯一能做的,便是为他们的精神打开一个出口,哪怕只有片刻轻松。因而,“蔡东懂得运用智性和诗性的力量,借此减轻现实的重量,摆脱现实的限制,让人物身后的那些粘稠的泥沼逐渐风干脱落。”[3]

    笔者认为,蔡东的小说时刻不忘提醒人们,即使现实的人生早已千疮百孔,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爱是极为珍贵的东西,它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当谈及到与其创作相关的阅读时,蔡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这样一类小说,写得不世故,写得不经济,它们劲道,有嚼劲儿,它们琐屑,复杂,丰厚得正如生活本身。”[4]这是蔡东对好小说的理解。读过蔡东的作品,我们无法知道这个年轻的作家究竟食过多少人间烟火,又蕴藏着多大的叙述能量,但我们一定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敏锐的眼力和细腻而感性的心灵。她正在朝着这样一个好的方向努力着,因而值得期待。

    注释:

    [1]蔡东:《往生》,《人民文学》,2012年第6期。

    [2]饶翔:《追摹本色,赋到沧桑——论蔡东的小说创作》,《百家评论》,2013年第5期。

    [3]李德南:《智性与诗性的力量——一篇小说与一位小说家》,《十月》,2018年01期。

    [4]蔡东:《读它们的时候,如重归故土》,《文艺争鸣》,2017年08期。

    参考文献:

    [1]蔡东.木兰辞[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1):27-49.

    [2]饶翔.追摹本色,赋到沧桑——论蔡东的小说创作[J].百家评论.2013(5):114-119.

    [3]李德南.智性与诗性的力量——一篇小说与一位小说家.十月(微信公众号).2018.1.16.

    [4]蔡东.读它们的时候,如重归故土[J].文艺争鸣.2017(8):119-120.

    相关热词搜索: 诗情 困境 救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