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发现真相才能解脱烦恼:电影《最佳出价》观后感

    时间:2021-03-01 11:00: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发现真相才能解脱烦恼:电影《最佳出价》观后感

      一、剧情及主要角色简介

      电影《最佳出价》英文名《The Best Offer》,台湾译为《寂寞拍卖师》,香港译为《情迷拍卖师》,由华纳兄弟公司出品,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影片以古董拍卖行为背景,剧情主要围绕古董的委托、鉴定、出价、拍卖展开。主要角色有四个:拍卖师维吉尔(男主角)、遗产继承人克莱尔(女主角)、画家比利和工程师罗伯特。该片是一部情感悬疑片,影片主要讲述维吉尔与克莱尔由委托拍卖而产生的一个爱情故事,最后揭示所谓的爱情其实只是比利为了偷窃维吉尔藏品而精心设计的一个骗局。

      维吉尔是一家顶级艺术品拍卖行的老板。童年被遗弃在孤儿院的经历,造就了其孤僻的性格:除了抚摸钟爱的画作之外,其他时间几乎都戴着手套;
    始终保持单身,害怕与异性交往,从不正眼看女人;
    只爱画作中的女子,为了得到它们甚至不惜冒险采用欺诈的手段。克莱尔自称是一户没落富豪的继承人,因患广场恐惧症十几年未出家门,父母双亡后为了维持生计,决定委托维吉尔鉴定、变卖家产。比利主要负责拍下被维吉尔鉴定为赝品的画作,然后再转卖给他。罗伯特是机械天才,也是个万人迷,除了帮维吉尔修复古董外,还为其提供情感参谋。片中克莱尔与罗伯特进入维吉尔的视野很晚,只有比利与维吉尔合作时间最长,也最了解他的弱点,据此判断骗局的主谋应该是比利。因为不满维吉尔一人独占低价取得的大量古董名画,于是比利雇佣了克莱尔、罗伯特,三人一起策划了这场惊天骗局。

      二、了解真相才能最佳出价

      影片取名「最佳出价」,就拍卖而言,每一次出价都代表竞拍者愿意为拍品支付的最大代价。从竞拍者角度看,出价越低越好,只有当出价低于或者接近拍品实际价值才能称之为「最佳出价」,譬如维吉尔通过暗箱操作取得的所有画作。从拍卖师角度看,出价越高越好,只有远远超过拍品实际价值的出价才能称之为「最佳出价」,譬如比利通过层层设局将克莱尔虚构的爱情拍到了维吉尔毕生所有藏品的价值。

      了解真相才能「最佳出价」。在现象界,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和已经被验证的客观规律都可以称之为真相。拿画作来说,何人何时确确实实地创作了这幅画即是真相。对情感而言,当事人当时内心真实的想法即是真相。真相是指导行为的最高准则,偏离真相的行为注定会遭受挫折。影片中的委托人由于不了解真相,其画作被维吉尔通过贱卖的方式骗取;
    维吉尔由于不了解真相,其毕生收藏被克莱尔虚假的爱情骗光。想要得到就难免付出,每次付出都是一次出价,不管是拍卖还是爱情,只有了解真相,你才有可能实现「最佳出价」。

      三、真相的主要遮障

      (一)成见

      成见指既有的、不正确的僵化认知,是阻碍真相发现的最大障碍。成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因为你已经形成思维定势,通常情况下只会按照以往惯性下结论,而不是审慎地进行科学理性的判断。

      影片中,维吉尔就存在「任何赝品都隐藏着真迹」的成见。就此观点,他对克莱尔的解释是「在仿冒他人作品时,仿造者会忍不住去加入自己的情感,经常是一个小小的没有兴趣的细节,一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这样最后背叛了自己,流露出真正的情感」。换言之,他认为即便克莱尔是个骗子,两人之间交往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细节依然是真实的、无法仿冒的。因此后来即便藏品被洗劫一空、三个人全部失联,维吉尔还是坚信克莱尔所说「无论我们发生什么事情,你都要知道我爱你」。影片结尾维吉尔带着比利所画的那幅所谓克莱尔母亲的肖像,搬到布拉格老城广场可以直接看到钟楼的那间酒店居住,并一个人在“夜与日”餐厅等待着与克莱尔的重逢,只因为她曾经说过「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让我怀念,那就是这个餐馆」。如此残酷的现实都不能让维吉尔醒悟过来,成见的危害可见一斑。

      维吉尔对比利也有很深的成见,认为他没有任何艺术天赋,只能卑微地依附于自己的暗箱操作谋生,因此对他的作品和意见完全不屑一顾。在克莱尔失踪后,比利曾提醒说「人的感情就像艺术作品一样,有的时候是一种伪装,什么都可以伪装,喜悦、痛苦、仇恨、疾病、康复,甚至是爱」。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说法,但热恋中的维吉尔却根本不信。

      成见还很容易被别人利用诱导犯错。当维吉尔问罗伯特「爱情是否可以伪装」时,罗伯特说「就像你鉴别艺术品一样,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伪装,假设爱情是件艺术品,那会很奇妙,想想看,能在拍卖会上见到它,出价最高的人便可拥有最伟大的爱情」。罗伯特利用维吉尔的从业经历巧妙地肯定了他的成见,并进一步诱导维吉尔犯错——通过献出密室藏品的「最高出价」来换取克莱尔「最伟大的爱情」。

      (二)贪嗔

      贪嗔是已经固化的取舍偏好,有些是与生俱来,有些则是后天习得。贪嗔不仅会牢牢抓住你的注意力,让你忽略对周围其他事物的观察,同时还直接影响你的判断力,让你明知错误却依然无法拒绝。影片侧重于对维吉尔贪爱的描写,现实生活中,嗔恨也是一样的道理。

      影片开头维吉尔虽然年过半百、孑然一生,但事业有成、名利双全、锦衣玉食,无论在职场还是日常生活中,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引来周围人们赞赏羡慕的眼光。维吉尔平常总爱戴着手套,从不使用手机,面对女人目不斜视,表现出一副保守、禁欲的姿态,很难想像他会因为女人而被骗。这其实只是影片呈现给观众的一种假象,当他脱下手套触摸画作和密室独处时,马上就会表现出内心对于异性强烈的渴望。

      1、比利的圈套

      女人是维吉尔压抑多年的最大贪爱,对此比利十分清楚。有一次比利对维吉尔说「我只想做你的朋友,你的同谋,可信赖的人,你和女人肖像之间最好的皮条客」,维吉尔不仅没有否认,还露出非常得意的表情。比利洞察了维吉尔致命的弱点,并以此为诱饵一步一步引他进入圈套:

      首先是人物设定。克莱尔这个角色是为维吉尔量身定制:年轻——能给老年生活带来活力,广场恐惧症——纯洁、易于掌控,有遗产继承——没有财务问题,孤身一人——不会被卷入家庭和财产纠纷。以上几点基本排除了维吉尔想要深入交往有可能产生的顾虑。罗伯特也是一样:有女人缘——不仅可以勾起维吉尔对异性的贪爱,还可以教授他恋爱技巧,机械天才——不仅可以弥补维吉尔在古董机械鉴定和修复方面的不足,还能快速教会他使用手机。

      其次是机器人零件引诱。维吉尔年轻时就对古董机器人感兴趣,比利一伙投其所好弄来了十八世纪沃康松制造的古董人形机器人,并且拆散后把零件散落在地下室角落,以此来引诱维吉尔不断的回别墅找零件,给克莱尔施展演技创造条件。

      再次是克莱尔的表演。维吉尔压抑贪爱有几个标志:拒绝手机——避免直接接听女性电话,染发——掩饰自己老态,不与女人对视、永远戴着手套——避免与女性接触,密室——独自宣泄情感。在这种状态下骗局当然不可能得逞。片中克莱尔从广场恐惧症中解放出来也有四个的标志:电话沟通、面对面交流、肌肤接触和独自走出大门。在两人的交往过程中,克莱尔正是通过对这四个标志来来回回的精彩演绎来逐步瓦解维吉尔对贪爱的层层压制,并让维吉尔相信是他将自己从广场恐惧症中解救出来。片中,为了让克莱尔从别墅中自己走出来,维吉尔甚至导演了一出雨中遭劫的苦肉计。当躺在救护车上看到为了救他独自走出别墅的克莱尔焦急关切的眼神时,维吉尔自以为得计,还暗自窃喜。殊不知这些都是早就安排好的,而自己已经完全落入圈套,真正应该开心的是克莱尔一伙。

      最后是罗伯特的助攻。捡来的机器人零件需要有人鉴定和组装,维吉尔没有恋爱经验需要有人鼓励和指导,剧情的发展离不开罗伯特完美的助攻。为了加速两人的交往进度,他甚至还加了与维吉尔争风吃醋的戏码。

      维吉尔放纵贪爱的过程也就是他一步一步掉入陷阱的过程:单身压抑状态时,维吉尔与画中女子的交流只是密室里的指尖触摸和眼神揣摩,引发的烦恼有限。与克莱尔交往以后,一步一步代之以言语往来、眼神交流和肢体互动,前后境界对比有天壤之别,压抑的贪爱在不知不觉中被释放到顶点。最后维吉尔满脑子只剩克莱尔(片尾闪现的限制级影像),已经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悲剧的结尾注定无法避免。

      2、被忽视的真相

      (1)克莱尔母亲的肖像

      片中出现的那幅所谓克莱尔母亲的肖像画中就隐藏着真相。该画是别墅的遗产之一,克莱尔曾解释「这是我母亲的肖像,画这幅画的时候,她跟我现在一样大」。如果维吉尔能识别出这是比利所画的话,他应该有机会改变故事结局,很可惜最终专业技能败在了他对克莱尔的贪爱和迷信上。在他眼中这只不过是一幅现代人的肖像画而已,根本没必要鉴别,当时他关注的只是画中人的容貌。另外,作为合作多年的老友,比利早就意识到维吉尔对艺术品鉴赏敏锐的观察力,并多次请求维吉尔指点一下他的画作。因为贪爱画中女子的缘故,维吉尔在意的只是比利在拍卖会上的表现,对他的画作根本不屑一顾。若维吉尔能认真地帮助老朋友提升绘画技巧的话,或许比利就不至于偷盗藏品来报复,即便还是实施了骗局,凭借多年的鉴定经验,维吉尔发现这是比利的作品应该也不是难事。

      (2)咖啡店里的侏儒

      影片中女主角克莱尔所住别墅对面的咖啡店里也隐藏着重要真相。别墅真正的主人就待在这儿,与女主角同名,也叫克莱尔。她每天都坐在咖啡店的窗边向外张望,洞悉别墅门口发生的一切,同时她还是个过目不忘的数学天才。这家咖啡店维吉尔总共去了十次,每次进店这位知悉真相的克莱尔都在演绎着同一个奇异场景——一群人围观一个大声喧哗的侏儒,一般人只要进店就立马会被这样奇特的景象所吸引。只可惜,维吉尔每次都是因为进别墅受阻才来,前九次他的注意力全部都在对面别墅的动静上,咖啡店内喧哗、奇特的景象对他而言都形同虚设,甚至连他在店里点的茶饮也一次都没喝过。直到别墅人去楼空,维吉尔再次进店,他才第一次喝到了店里的茶饮,认识了真正的克莱尔,也知道了发生在别墅门口的那些真相。这些情况若能早点发现的话,骗局根本没办法得逞。

      四、真相的不同层次

      真相有不同的层次。现象界的客观事实和规律揭示的只是局部的、片段的真相,虽然也有助于避开一些麻烦,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烦恼的问题。要彻底摆脱烦恼的束缚,需要正确回答「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对此,现代科学和哲学都无能为力,只有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年前给出的答案可供参考。

      佛经对「我」的定义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中阿含经》讲「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
    中部经典《蛇喻经》讲「彼是世界,彼是我,彼予死后成为常住、常恒、久远、非变异法,予永远如是存在」;
    《杂阿含经》讲一个东西如果「无常、苦,是变易法」,已经证果的佛弟子就不会把它当作是「我」。什么意思呢?这个「我」就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认知的造物主、世界,是一个不受苦乐、永恒的存在。真实的「我」竟然是这么一个东西,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如果经典所讲是真的话,那我们每一个人岂不是本来就长生不老、永不受苦。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我们还是会看到生、老、病、死,还是会感受到忧、悲、苦、恼?根本原因是我们不知道真相、认假为真,把五蕴错认为是「我」了。什么是五蕴呢?就是色、受、想、行、识。通俗来讲:色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受是我们对境界的感受,想是我们对境界的认知,行是我们对境界所作出的反应(行动),识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这个能觉、能知、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分类其实边界并不是很分明,因为很显然受、想是包含在识中的。这只是佛教为了方便修行而做的简单分类,如果不想学习繁琐的定义,五蕴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与我们每一个个体相关的所有物质和精神现象。把五蕴当作是「我」最大问题是:五蕴一直变来变去,不能永恒,一旦它朝着我们不希望的方向变化时我们就会受苦,尤其是当我们自己变老、生病、面临死亡时。年纪稍长一些的人大多见识过死亡:看到亲属或好友躺在那儿呼吸停止,心脏停跳,身体变冷,然后尸体被送去火化,永远地离开我们,死后建立在五蕴上的一切成就全部清零。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注定的结局,想到这里你难道不会感到绝望和恐惧吗?

      怎样才是以五蕴为「我」,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当你说「我被打了」时,其实是把色当作是「我」,因为能被打的只有身体;
    说「开开心心的才是我」,是把受当作是「我」;
    说「那个特有的记忆才是我」,是把想当作是「我」;
    说「我是好人」,是把行当作是「我」;
    说「我的身体」,是把识当作「我」,把身体当成是「我」所拥有的一样东西,凡是说「我的什么」都可以归为这类。所有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其实都是由于长期受错误观念熏陶,我们自己产生的错觉。只有在极少的情形下,我们才会出现一些接近真相的认知,譬如讲「妈妈怀我的时候……」。你可以试想一下:在妈妈肚子里的那个受精卵跟现在的这个你有什么共同点?究竟是什么让你认为那个受精卵就是以前的你?

      「五蕴是我」既然只是错觉,我们能不能消除?有没有可能再次回复到长生不老、永不受苦的状态?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本文接下来想要告诉大家的内容。

      五、解脱原理及修行方法

      (一)要无常还是要永恒

      回到影片中,维吉尔的观点「任何赝品都隐藏着真迹」,转换成佛教的命题就是:五蕴虽然无常变化,但其中总有真实不变的部分。这种观点属于凡夫常见。赝品就是赝品,永远也不可能变成真品。就如同五蕴总是无常,不管存在多久、有多坚固,最终都会全部坏灭,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变成真实永恒。为维护五蕴永恒所作的努力最终注定都是一场空。

      好坏、美丑、贫富、生死、苦乐等等所有烦恼都因五蕴而有,而五蕴只是虚幻不实的假我。当你发现佛陀说讲的真正的「我」每个人本来就有,而且不受苦乐、永恒不灭,对这一终极真相亲自验证无疑时,基于避苦趋乐的本能,你自然就会抛弃对刹那变化的五蕴的执着,转而依靠在真正的「我」上,逐步熄灭取相造作,趋向于解脱和成佛。这就是通过发现真相来解脱烦恼的基本原理。

      (二)戒、定、慧三学

      解脱烦恼的修行不外乎戒、定、慧三学。戒是指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来避开烦恼,定是指通过专注于内、不向外攀缘来减轻烦恼,慧是指通过如实观察、如实知见来消除烦恼。三学中只有慧学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其他两个都只是对烦恼的暂时压制。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让一个不懂事的小孩不要玩火,可以用三种方法。戒是直接告诉他不要玩火;
    定是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让他离开可能玩火的场景;
    慧则是让小孩直接体验玩火的危害,譬如让小火苗烫一下。有些小孩你越是告诉他不要做什么,他越是控制不住想去做,虽然戒的施设最简单,但少了定与慧,戒很难形成约束力,效果往往最差。让小孩暂时转移注意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旦小孩再次遇到可以玩火的情形,依然难免犯错,因此定的修法也只是权宜之计。充分认识到玩火不良后果的小孩,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再犯错,因为切肤之痛已经为他建起一道坚固的保护墙。三种方法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影片中维吉尔对治男女贪爱的方法一是避免与女性接触,二是把兴趣转向不容易受到伤害的女性画像上,前者相当于戒,后者类似于定。在没有外部引诱的情况下,维吉尔也安然度过了大半辈子。然而,当巨大的诱惑呈现在眼前时,依然难免上当。

      (三)修慧的必要条件

      要进行慧的修行,有两点至关重要:

      一是值遇已经实证真相的善知识。选择善知识最为重要,学了错误的东西有时候还不如不学。现代社会虽说科学昌明,但人类心性却日趋恶化,越来越多的人欲望至上、急功近利。受此影响,真正的佛法不再受人欢迎,证果的人无法取得僧团的领导地位,正法佛教也无法成为弘传的主流,世俗的成功学、心理学、伦理学、共外道的定学充斥坊间,更恶劣的是还有人打着佛教的旗号敛财骗色,佛教逐步进入到末法时期。在末法时期你要是跟着有名的高僧大德或大居士,反而不容易学到正确的佛法。判断一个人教授的是不是正法佛教,要看他讲的内容是不是符合公认的佛教经典?是不是符合客观事实?能不能亲自验证?能不能让你解脱烦恼?有没有违背法律和道德底线?而不是看他是否有名、常住哪个寺庙、有多少徒众?

      二是消除成见。克服成见也非常重要,成见不但阻碍真相的发现,对善知识的选择也会造成很大影响。你要是自己不能如理思维判断,仅仅因为某人的名望而先入为主、旁听偏信或盲目跟随大众,就会错失值遇善知识的因缘。为消除成见,有必要施设一定的行为规范——「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轻易地下结论」。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在末法时期值遇正法。这里重点提醒:所谓充分的证据并非指「很多人都这么讲」或者「很多经典都这么讲」,而是说你亲自基于事实的观察和逻辑推理所得出的,能够百分之百确定的决定性证据。

      六、发现真相的入手处

      (一)说真话的假人

      影片结尾,克莱尔连同所有藏品一起失踪,密室中只留下一个会说话的古董机器人。这样的安排十分巧妙,因为在整个骗局中只有这样东西是真实的。女主角克莱尔只是一个虚构角色,所谓的真爱自始至终都不存在。密室中留下的机器人却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古董,它不停地重复的一句话——「每一个假象背后都藏着真实,我很同意……」也是一句真话。也就是说,最后比利用说真话的真古董替换了说假话的虚构角色克莱尔。至于那些藏品,早就被维吉尔公开鉴定为赝品,而且全部都是比利从公开拍卖渠道取得,经过这次事件只是再次回到他手里而已,所以到最后维吉尔也没有选择报警处理。

      这里要提醒大家关注的是机器人所说的这句话——「每一个假象背后都藏着真实」,这正是我们发现真相的入手处。如龙树菩萨所言「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1]。所谓俗谛就是世俗谛,是指不离相、名、分别的语言文字境界,第一义就是第一义谛,是离开相、名、分别的贤圣自证境界。只有通过世俗谛的相、名、分别,我们才能完成对现象界这些假象的观察思维,进而证得第一义谛真相(发现这个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我」);
    只有证得了第一义谛真相,我们才能远离相、名、分别,顺入真正的涅槃解脱(转依这个如如不动的真正的「我」)。这才是佛教不共外道的特别修行。

      (二)真假两个克莱尔

      影片设定实施骗局的女主角与知晓真相的侏儒同名别有深意。真假同名,一并呈现,由于真相太过无味而假象实在太吸引人,维吉尔选择了假象,换你会怎么选呢?现实世界的终极真相也是如此。如《杂阿含经》所讲「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观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2]。虽然五蕴不是真正的「我」,但是它也「不异」与真正的「我」。所谓「不异」指内容有一一对应关系,没什么两样,而且整个五蕴全部都是如此。所以看到五蕴也就等于看到真正的「我」,只是你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而已。如果你不甘心永远被假象所蒙蔽,不妨重新审视自己及周围的一切,尝试在引人入胜的五蕴境界中,寻觅其平淡无味的一面,那就是隐藏在背后真正的「我」。

      (三)被「治愈」的广场恐惧症

      片中维吉尔坚信是自己帮助克莱尔一步一步走出了广场恐惧症,其实这只是克莱尔配合他的表演而已。现实世界中也是如此,你以为你有自由意志,行住坐卧、语默行止等等一切行动都在你的掌控之中,其实这只是假象。其中隐含着大乘法最核心的秘密,若你有勇气摈弃成见的话,可以通过参禅的方式亲自来发现和验证。到时候你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经典讲「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3]。

      七、真实的解脱境界

      最后说一下佛教真实的解脱境界。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现在绝大部分的人对此都有误解,不先把这些搞清楚,你很容易学了错误的法都不自知,明明在毁谤三宝还自以为是在护持佛法、破邪显正。

      (一)涅槃不等于死亡

      要说解脱就离不开涅槃,很多人以为涅槃就是死,现在只要是有名的出家人死亡,媒体也都会称之为圆寂或者示寂,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寂指寂灭,也就是涅槃的意思。圆寂是圆满寂灭,示寂是示现寂灭,也就是表演寂灭的意思。在佛教中寂灭这个词是不能随便用的,只能用来形容佛法中已经证果的人,未证果的人死亡只能说舍报或往生。

      佛教中涅槃有四种,分别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和无住处涅槃[4],其中只有无余依涅槃是死亡,其他三种都是在世时即可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一切众生本自具足,只是普通人不知不证而已,只有佛门开悟的人能够体证。有余依涅槃在声闻四果时证得,无住处涅在究竟成佛时证得。涅槃并非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用来描述第八识运作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那种「常、乐、我、净」的状态。所谓证得也并非是你得到一个什么东西,而是指找到第八识,并亲自对这种状态验证无疑。涅槃的重点是真实永恒,而非死亡,只有亲自对此验证无疑后,你才有可能离开对变化无常的世俗法的执取,趋向于「常、乐、我、净」。

      (二)涅槃的乐也不是世俗的快乐

      这里需要重点提醒的是,佛教所讲涅槃的乐,并非一般人所认知的世俗快乐,而是指寂灭之乐。真正的寂灭是无知无觉的,当然也不可能有世俗的快乐,以世俗眼光来看这样的状态最多只能算是不苦不乐。

      现象界的苦与乐是相伴而生,绝对不可能只保留一个,唯有苦乐俱灭才能真正不受苦乐。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一定有苦,要是有人告诉你学他的法可以得到永久的世俗快乐,那他教的一定不是佛法,而且他一定是在骗你。在活着的时候,通过修行能灭掉的只有心苦[5],也就是由于错误认知而形成的额外心理伤害,譬如忧愁、恐惧、嫉妒、猜疑等等,外部环境导致的苦以及身体上的痛苦跟我们长期积累的业力相关,再怎么修行都无法彻底消除。二乘人为了彻底灭掉所有的苦,只能选择入无余依涅槃。经典记载即使已经究竟成佛的释迦牟尼佛还要示现有「金枪马麦」之苦,佛陀尚且如此,尚未成佛的我们就更不用说了。

      (三)真实的解脱境界

      佛教不共外道的解脱境界是如实知见的智慧所引发,并不需要修其他奇奇怪怪的法门。就拿到医院打针来说:没有解脱功德的人好比不懂事的小孩,一听到要打针就怕得要死,大哭大闹、拼命挣扎,非但于事无补,还会额外增加身心痛苦;
    有解脱功德的人好比成人,知道打针会有点疼,但没什么大不了,忍一忍就过去了,为了让病好,还是能够坦然接受。就身体的痛觉而言,两者差别不大,知道真相只是让你对痛苦的心理耐受力更好而已。

      八、写在最后

      现在去寺庙里烧香拜佛的人很多,重大节日甚至人满为患,但绝大部分人只为求升官发财、平安健康、婚姻子嗣,极少有人求解脱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所求的这些世俗成就其实正是烦恼的来源,就算你真的求到了,也无法永久保有,福报享尽难免受苦。只有涅槃解脱才是一切有情永远脱离苦难的唯一途径。

      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的解脱境界,如果还是愿意来学习佛法,那在这里我随喜赞叹,你就是那个《金刚经》所说的「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6]的正信稀有之人,诸佛菩萨都会成为你的师友,护佑你能值遇正法,并且证果得解脱。因为你已经跨过了现代人学佛最大的障碍。

      如何通过发现真相来解脱烦恼?这其实涉及三乘佛法实证实修的具体内容,不是本文篇幅所能展开的问题。想要进一步深入了解的读者,推荐阅读吕真观博士所著《实证佛教导论》。这是一本用现代语言、现代事例撰写的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法入门书籍;
    作者高举实证旗帜,倡导四依三量和真参实修,很适合有科学探索精神、愿意自己寻求真相的学佛人作为修行指南;
    该书对三乘佛法见道位前后的核心法义有较为系统、完整地引证和论述,因此也适合有志于佛学研究的学者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书籍。现在该书已经众筹出版,可以免费索取,条件只有一个:发起自度、度他成佛的菩提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热词搜索: 观后感 出价 解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