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时间:2020-12-06 08:04: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薛新华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告诉学生一类题目的做法,这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只是学会了模仿,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解决问题方法过程的展示以及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传授,致使学生在独立解题时无从下手,使学生成为消极的结论接受者。因此,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要以问题情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取向,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自主探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32-02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告诉高中生一类题目的做法,这是单纯的传授知识,高中生只是学会了模仿,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注意启发高中生的思维,忽视了解决问题方法过程的展示以及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传授,致使高中生在独立解题时无从下手,使高中生成为消极的结论接受者。这样的接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看起来很顺利,但是,因为没有给高中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高中生就不可能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考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对探究式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实践。

    因此,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是要以问题情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高中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取向,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高中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即培养高中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高中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巧妙运用探究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让高中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努力提高探究学习效率。

    一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科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新内容的学习。先进行主动的教学阶段,也是教学中学生自学活动的开始,更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主要方面,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预习方法。例如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采用“分析概念本质——了解概念内涵与外延——综合应用——联想升华”的学习方法。对于数学性质及定理的学习,让学生采用“定理性质的内容阐述——定理性质的证明——定理性质的作用意义——实际中的运用”的学习方法。其次,要求学生每次预习过后一定要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问题的发现就是探究和创新的开始。

    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情境中的问题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又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解决,从而使学生找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方向。问题情境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应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

    “问题情境”需要创设才能生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朽的话题。为什么有高中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其根本原因是个别高中生体会不到蕴含于数学之中的奇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课堂的氛围是影响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为高中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创设师生情境交融、合作交流的良好课堂氛围,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高中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课程充满趣味,使高中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一,以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勾股定理的开头可简介其历史。

    第二,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发展过程,学习数学家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定理数学和公式数学。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锥体体积均可用实验观察让学生发现结论;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可以通过平行线的作图或者通过度量同位角来发现;
    数的运算律可通过计算结果来发现。

    在抽象概念的教学中,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比如函数概念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和值域的讨论,而应选择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

    第三,以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领会学好数学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恰当地揭示数学的现实价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可用下面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和概率的知识。有一则广告称“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有什么想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知道对75%这样的数据,要用统计的观念去分析。如样本是如何选取的、样本的容量是多大等。若公司调查了4个人,其中有3个人用了这个产品,就说“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可信。

    第四,以数学悬念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悬念是利用一些违背学生已有观念的事例或互相矛盾的推理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五,以数学活动和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做数学”中学到知识,获得成就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第六,以计算机作为创设数学情境的工具,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教育功能。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三 以疑入境,诱发讨论,培养探究意识

    教师在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愿望,不要把课堂变成教师的绝活表演场,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发展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当学生发现了错误的原因后,使他们既学到了知识,解决了难点,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又孕育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整体的思想,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应用数学的思想。

    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新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究,让学生在看、听、做结合的过程中,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例如在学习“一定摸到红球”一节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参与摸到红球的活动,掌握什么是确定事件,什么是不确定事件,什么是必然事件。学生由操作过程而得到概念,既能很好地理解,又能灵活运用。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五 开展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自主探究是对一种事物、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的反复研究,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结果的亲身实践活动,是一种既体现人文精神、又体现人的智力和方法的综合活动,也是一种促使知识发生、发展、创新的活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做到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使其大胆去发现,无拘无束进入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舞台上尽显身手。把“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营造氛围,发展思维。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如果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创新思维就会不断得到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教师低估了学生的潜能,认为这个太难那个太复杂,学生自己肯定做不来,因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这种“好心”抹杀了。尝试给学生探究的机会,营造学习氛围,让其尝试,撞击成功,铸就成功。就算学生达不到我们的预期,但让他们试试又何妨?

    六 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

    对探究活动的反思就是学习者对自身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反思性数学学习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探究性,而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数学活动的反思这一环节,但它却是最重要的环节。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性的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才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1.要求学生对探究中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在一个数学探究活动结束以后尽量让学生去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心理活动,一开始自己是怎么想的,走过哪些弯路,碰到哪些钉子,为什么会走这些弯路,碰到这些钉子,有什么规律性的经验可以吸收,你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有什么不同,其中的差距与原因是什么等。这是一种学会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学习潜能的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体现。

    2.要求学生对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

    在数学探究中,要求学生反思对所涉及的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通过亲身经历这一数学活动过程,自己对所涉及的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有哪些新的认识,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这种欠缺是如何造成的。若放弃对活动中所涉及知识的反思,那么对数学对象的认识就难免停留在肤浅的、片面的、隐含着错误危险的水平上。

    3.要求学生对所涉及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

    数学的思想方法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在数学的各类教科书上没有也很难系统地讲述,往往蕴含在具体内容的字里行间,或伴随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播和学习,主要靠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提示、归纳、点拨,更要靠学生自己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领悟、吸收和运用。因此要特别注意挖掘数学探究中涉及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运用的过程有什么特点,这些思想方法是否在其他情况下运用过,有何联系和差异。有了这样的反思,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把握、运用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当然,我们还要求学生对探究中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推理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等进行反思,要学生自己学会反思,逐步形成一种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总之,教师应该做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高中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高中生积极探究,并在高中生探究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探究目标。这样才能使高中生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才能使高中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认识、发现、总结和创新,真正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热词搜索: 给学生 自主学习 转变观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