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慈爱的儿童之父——裴斯泰洛齐

    时间:2020-03-12 08:00: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ich Pestalozzi 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一生坎坷,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创办过孤儿院,担任过幼儿园、中学、学院的教师,为平民教育奉献出了光辉的一生,他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被誉为与福禄贝尔和赫尔巴特齐名的19世纪欧洲三个“伟大教育巨匠”。 [1]

    一、裴斯泰洛齐生平

    裴斯泰洛齐1746年1月12日生于瑞士苏黎世一个有社会地位但贫穷的家庭。其父为医生,在他5岁时去世,母亲和忠实的女仆巴比丽抚养他长大,女仆的自我牺牲精神使他终生难忘,因此他后来在所有的著作中强调母爱的重要和天性的善良就不足为奇了。跟随祖父访问农民的经历,激发了裴斯泰洛齐通过教育改善贫民生活水平、改善人类社会的目标。

    17岁时,裴斯泰洛齐进入了苏黎世大学。在那里,他接触到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对他的影响很大。裴斯泰洛奇还参加了一个进步青年学生团体“爱国者协会”,研究和评论时政,倡议民主改革。

    21岁时,他中断了学习,决心通过教育来实现改善农民贫困生活状况的理想。为此,他开始了60多年艰难的教育生涯。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活动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68~1798),在涅伊霍夫(Neuhof,意即“新庄”)时期。

    1768年,裴斯泰洛齐在朋友的帮助下利用自己的积蓄,在波耳(Birr)附近购置了大片荒地,命名为“新庄”。他在这里开办了一个示范农场,进行农业实验,试图帮助农民摆脱困境,但因为经营不善,最后破产。

    1774年,他将原来的“新庄”逐渐变成一所“贫儿之家”,招集照顾孤儿和流浪儿童,让他们一面从事农业和纺织练习,一面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并接受道德教育。由于缺乏经费,1780年“贫儿之家”被迫停办。

    此后,他以《隐士的黄昏》为题,在杂志上陆续发表教育格言180条,尖锐地批判了当时形式主义、专制主义的学校教育,提出发展儿童的天赋内在能力的教育主张。1781~1787年,裴斯泰洛齐发表了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1~4卷。这部书描写了贤惠的妇女葛笃德在“善良”的县长的支持下依靠改良生产改革教育、改造社会的故事,它反映了裴斯泰洛齐的社会政治理想。这部教育文艺名著给裴斯泰洛齐带来了极大的荣誉,1792年,法国革命政府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名誉称号。

    第二阶段(1798~1799),斯坦兹(Stanz)时期。

    1798年,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了共和国,但许多旧贵族起来反抗革命政府,在镇压反革命叛乱时,斯坦兹城被大火烧毁,留下了许多孤儿、弃儿。1799年1月,政府在斯坦兹设立了孤儿院,聘请裴斯泰洛齐前去主持。于是,他开始了第二次的教育实验。经过努力他把孤儿院办成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孤儿院的所有儿童在身体、智力和道德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由于战争的影响,斯坦兹孤儿院的实验只持续了五个月时间就结束了。不过,裴斯泰洛齐也正是从此开始了他的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验。

    第三阶段(1799~1805),布格多夫(Burgdorf)时期。

    1800年冬天,得到政府同意和资助,裴斯泰洛齐和助手在布格多夫办了一所新学校,这是一所日间寄宿初等学校,又是一所师范专科学校,裴斯泰洛齐担任这所学校的领导工作。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在这里得到一个充分实验的良机,他的初等教育方法也由此而形成体系。

    1801年,他出版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不久,这本书便成为19世纪初等教育的经典,对初等教育理论和实际产生深刻的影响。两年之后,他又出版了《母亲读物》等父母和教师丛书,进一步阐述初等教育的新方法。

    第四阶段(1805~1827),伊佛东(Yverdon)时期。

    1805年,裴斯泰洛齐把他的学校迁到伊佛东,在政府指定给他的一个大堡寨里,成立了包含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的伊佛东师范学校。在这里,裴斯泰洛齐努力把自己的要素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学校成为闻名于整个欧洲的教育实验中心。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称它为“教育的圣地”,裴斯泰洛齐被称为教师的教师。可以说,这是裴斯泰洛齐整个教育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

    1825年伊佛东学校停办,他悲哀地回到故乡,总结了一生的教育工作经验,写成了回忆式著作──《天鹅之歌》。1827年2月17日,一代教育家在他的故乡与世长辞。

    二、裴斯泰洛齐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

    裴斯泰洛齐生活在瑞士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期待的自由和平等,反而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贫苦。裴斯泰洛齐对人民的疾苦十分同情和不满,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之所以社会腐败、人民贫苦,乃是由于人民陷于愚昧,未能受到合理的教育和正常的发展。所以,他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2]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发展;而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裴斯泰洛齐说过:“人只有通过艺术,才能成其为人。”这里所说的艺术,就是教学或教育艺术。

    (二)教育原理

    在裴斯泰洛齐之前,教育一般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历程,教育是一种技术,它本身没有价值。但裴斯泰洛齐之后,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教育被看成内在力量的自动发展,开始被当作人类文化的一个部门,其本身有了内在价值。他在《隐士的黄昏》中说,教育应有组织地激发和促进儿童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发展。他认为,人的本性包括智力、精神和身体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教育应该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人。即“完人”或“真正的人性”。根据教育目的,他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爱的教育”的思想。

    1. 教育适应自然发展

    裴斯泰洛齐所谓的“教育适应自然”是要求教育必须激发和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教育者对于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必须跟儿童的本性保持一致。他曾形象地描述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认为教育应当在巨大而坚固的岩石(本性)上建立起自己的大厦(形成人),只有永远跟这岩石紧密结合,不可动摇地屹立其上,才能达到既定目的。[3]据此,他力图创立各种新的教育方法,运用教育的艺术促进人依照本性发展。因此,他认为教育的主要原则就是要遵循自然,符合人发展的自然顺序和永恒不变的规律,使其得到锻炼和发展。

    2. 爱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是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的最早代表,是实施爱的教育的典范。他关心儿童, 热爱教育事业, 把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到儿童身上,教育史学家称之为“裴斯泰洛齐精神”。

    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的第一层含义,指教育者基于历史使命感及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对象发展可能性的坚定信念,对教育对象表现出真诚的、全身心的、无保留的关心与热爱。爱的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或许可称为反馈及扩散部分,是指教育者在主动奉献爱后获得可贵的成果,其受教育对象不仅改掉各种不良习气,学会自尊自爱,而且乐于助人,乃至造福人群,将爱的情感转移到他人身上,释放出爱。除自己身体力行外,他还把有才能的孩子放在另两个能力较差的孩子中间,以优帮差,令儿童之间相互关爱、相互鼓励、相互促进。

    (三)教育内容

    裴斯泰洛齐提出了要素教育论,这一理论根源于他教育的自然适应性思想。他认为,儿童能力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教育就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逐步转到更为复杂的方面。具体体现在他的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它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等。

    1. 体育

    体育的任务是通过身体的训练,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技巧。体育的最简单要素是各种关节的运动,表现为最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如搬、打、掷、拉、戳、摇、转等基本动作。

    2. 德育

    德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发展良好的道德情感,培养自制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德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道德教育的方式切忌空谈,而应着重发展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行为训练。

    3. 智育

    智育的任务是帮助儿童通过感性经验获得一定的知识,并发展智力,尤其是思维能力。智育的简单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智育就是借助这三个要素而实现的。

    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理论出发,大大改变了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他的教学科目中包括了阅读、书法、算术、初步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体操以及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大大补充了初等学校教学计划。

    (四)教学方法

    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于1800年发表的《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又在其《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中重申这一思想。从历史的继承性来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显然是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引申发展出来的。他把卢梭“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发展为教育适应儿童心理的思想,使“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有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通过长期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观察和体验,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见解:

    1. 由简到繁。其理论基础是要素教育理论,是要素教育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例如,葛笃德教儿童认字时,把字母写在黑板上,时而小写,时而大写,轮流教他们会念、会读、会写,再运用直观图画让儿童学习初级史地、自然等方面的名称,掌握“名词”,并在此基础上在名词前面加形容词,使学生理解词的含义和属性。如此这般,学生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一步一步前进。

    2. 接触实际。当时,对“直观”还没有规范的解释,裴斯泰洛齐在《隐士的黄昏》里用“接触实际”来说明葛笃德的方法:教育者应该透过鼓励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到物体物件上,从而使儿童经由感官印象产生教育的作用。但是在训练儿童的注意力时,儿童观察的目标范围必须是在其实际生活的周围环境内,以避免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产生模糊。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使每个儿童敏捷、聪明、活泼。[4]

    3. 重视实践。主张儿童在“劳作”中学。例如,葛笃德一边教儿童识字、唱歌和计算,一边教儿童纺纱;又如格吕菲在草地教儿童测量,这样大大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与封建教育的旧教学传统相比,这无疑是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加强教学的实践性。

    4. 启发思维。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者应该以幼儿为中心,引导幼儿进行各种观察,包括幼儿本身和幼儿生活周遭的人与物,同时要鼓励幼儿发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他指出在这种教育中,一方面要教给孩子有用的知识,另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是,孩子能养成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进行思考然后才说话这种习惯。例如,他在向小学生教授算术时,就运用表格让儿童进行演算练习,以此来发展儿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5. 重视兴趣。他认为幼儿不愿全力以赴地学习,其原因几乎都是因为缺乏兴趣。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更好的教学方式,使幼儿自始至终能更多地共同思考并共同参与活动,教师可透过提问和解释范例来激励幼儿,藉此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本身必须对于教学充满兴趣,这将会对幼儿的学习产生影响。

    6. 个别差异。裴斯泰洛齐认为,每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式与速度都是不同的,有的偏重智力,有的偏重情感。因而,他要求教育者应像母亲一样,时刻“判断儿童心灵中最微小的变化”,“注意他们间发展的不平衡”,要使儿童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5]

    (五)家庭教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理想的家具有双重的功能:首先,家庭是儿童的庇护所与安全感的来源,它能够保护儿童避免受到外界的伤害或是不当的影响。其次,家庭能够提供儿童安全无忧、纯真良善的成长环境,家庭生活的经验提供了一切孩子成长所需的自然养分,足以促进儿童在道德、智能以及身体方面的发展。

    同时,他强调教师无法完全取代父母的教育地位。家庭里亲子的感情互动能够使儿童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能力被结合起来,孕育出爱的情感和主动的服从。

    “他不是在富人的宫殿里,而是在穷人的茅舍中寻找荣誉的桂冠。”他凭着自己的一颗“教育救民”的炽热的心,和一种实干与帮助人的强烈愿望,开始了教育实验,并不断总结实验成果,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成为世界教育史上初等教育的先驱者。

    参考文献:

    [1][3]吴值敬.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述评[D].扬州:扬州大学.2009:3-22

    [2]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73

    [4](瑞士)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ich Pestalozzi)著,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23-25

    [5]陈明霞.裴斯泰洛齐教育的人性化和心理学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7

    相关热词搜索: 慈爱 之父 儿童 裴斯泰洛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