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台湾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0-04-05 07:51: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在“血缘”上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11年代末的“职业指导运动”。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1922年,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此后两年间职业辅导便在社会机构及东南大学附中、清华学校等一些中等学校中展开,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933年7月,教育部颁布“各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暨中小学施行升学及职业指导办法大纲”,又将“辅导运动”的内容扩大到升学领域。此后,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处于萌芽期的辅导运动即告终结。现代意义上的台湾学校心理辅导,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也有五十多年的时间。

    一、台湾学校心理辅导运动的缘起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运动在台湾的发源与兴起,虽在“血缘”上不可避免地与职业辅导运动“一脉相承”,但却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在直接动因上与早期的职业辅导有必然的关系。台湾学校辅导工作的缘起除了“辅导”成为二十世纪以来教育思潮的主流这一时代背景外,还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及直接动因。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蒋介石率领军队及其家属迁台以后,为建设台湾成为所谓的“反共复国”基地,自1950年起陆续颁行各种教育改革办法,在教育方面做多次的革新,并在教育政策、教育实验(从此时的生活中心教育实验中可窥见生活辅导的萌芽)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绩效,使台湾的教育事业迈进了新的里程,这为台湾学校辅导工作的兴起奠定了本土的教育基础。五六十年代台湾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转型,一方面越来越加剧台湾民众的心理冲突程度,另一方面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侨胞返台生活与工作,这为台湾学校辅导工作的“生长”提供了适宜且适时的社会背景。在这种情势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侨生教育就成为台湾学校辅导运动的直接动因,并成为台湾辅导工作的新的起跑点。

    1954年间,返台就学的侨生人数骤增。那些青少年学生因侨居地环境不同、教育水准不一,因而返台后发生严重的生活适应与学习方法上的困难。在此背景下,为加强侨民教育,推行华侨教育政策,台湾“教育部”乃试行辅导工作,一批旅美专家仿效美国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对台湾青少年学生在学业补救、品德行为与生活适应各方面予以辅导,由于成效显著,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于是,台湾“教育部”于1956年在各大专院校设置侨生辅导委员会。该委员会除了办理海外各地侨生回国升学事宜外,还定期举办辅导工作研习会,并在学生辅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台湾学校辅导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宗亮东等人编著的《国民学校指导活动的理论与实际》一书的出版,带动了新的教育辅导的气息,同年底成立的台湾“中国辅导学会”,更是成为学校辅导步上轨道的另一个起点。此后,六十年代初期东门国小等一些学校开展的小学心理卫生实验及华侨中学、台北第二女子中学(今中山女高)等所开展的辅导实验研究,为台湾扩大辅导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台湾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阶段

    概括地说,五十多年来的台湾学校心理辅导,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介绍期

    从1951年到1962年,台湾“教育部”在美援计划项目下,共选派10多位大专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赴美进修辅导,回台后协助推动各级学校辅导工作。自1957年起,先后举办了6次暑期侨生辅导工作人员研习会,选调了近300名各大中学校教职员参加。同时编印《辅导研究》(后来改为《辅导月刊》)期刊3卷共26期,并编辑《辅导小丛书》50种,广泛介绍了欧美日本的辅导理论与实务。1958底成立的台湾“中国辅导学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辅导理论,研究辅导技术,举办辅导讲习,联络辅导推广,倡导编制测验,出版辅导著作,发行辅导刊物等等。这一阶段的工作意义重大,它将辅导观念引入台湾教育界,使教育工作者对辅导乃至对教育的态度与方法都有了重大的进步。

    2.实验期

    1960年3月,台湾“教育部”指定华侨中学和台北第二女中实验辅导制度与实施方法,展开了实验与试办的工作。1962年起,“台湾省教育厅”与辅导学会合作,由辅导学会提供专家人力,进行“中等学校辅导工作实验计划”,第一年有桃园高中等7所学校参加,到1965学年度第二学期止,参加实验的学校共有31所,其中大学1所,专科2所,中学21所,职校3所,小学4所。实验期内,辅导学会派人员指导并在每年暑假都应“台湾省教育厅”邀请举办一次工作实验研讨会,寒假期间又举办巡回研讨会讲授辅导理论与技术,延续介绍期所开发的成果。在此期间,辅导学会的许多理事在实验方案计划、辅导业务指导、为各校办理心理测验等事项上,贡献甚多。教育行政的支持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的实验工作为心理辅导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推广期

    在经过相当时间的实验并取得良好成效后,台湾有关当局认为推广辅导工作时机成熟,即展开推广工作。1965年夏,台湾“教育部”延聘联合国文教组织(UNESCO)专家来华协助设计职业辅导计划,并编印心理卫生丛书与职业辅导丛书。就业辅导中心还举办就业指导,印行各种职业资料。同年,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师大等先后实施辅导与测验计划,逐渐在高等教育机构推广测验与辅导的设施。1966年,台湾“行政院”设置青年辅导委员会,综理各项青年辅导工作的业务。1966年7月,根据UNESCO专家的报告,召集专家学者成立委员会,研究如何在台湾普遍实施辅导制度,同年,颁订中等学校加强辅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希望中等学校普遍推行辅导工作。1967年台湾宣示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在国民中学课程标准中设置“指导活动”一科,在行政体系中设置“指导工作推行委员会”,1968年颁布《中学指导活动暂行课程标准》,这实际上是有计划地推动团体辅导。至此,台湾学校心理辅导在范围、内容和对象上都大大地扩展了,台湾的辅导运动也由教育学术团体的提倡,开始步入行政部门的全面领导与实施阶段。

    1972年,《中学指导活动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同年开始,台湾的学校辅导就从初中向上推进和向下延伸。1972年,《高级中等学校辅导工作实施纲要》与《高级中等学校辅导工作实施要点》同时颁布并通令全面实施,1973年又公布了《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学生学习评量与辅导实施要点》,并指定9所高中试办,次年再颁布更具体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实施方案》,并先后指定50多所高中试办。1975年,台湾“教育部”修订《国民小学课程标准》,增列“辅导活动”一项,并规定小学于1978年开始普遍实施辅导工作。1976年,公布《专科以上学校设置学生辅导委员会暨学生辅导中心实施要点》和《专科以上学校设置学生心理卫生中心实施要点》。1979年,台湾正式颁布《国民教育法》和《高级中学法》,使学校辅导有了法律依据。1981年,还颁布了《高级中学规程》及《高级中学学生辅导办法》。至此,台湾各级学校已初步确立了一贯而完整的心理辅导体系。此后的近10年,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进入了一个巩固性的稳步推进阶段。

    4.发展期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进入了全面的发展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台湾“教育部”1991年颁布的《辅导工作六年计划》和1997年核定执行的《青少年辅导计划》(第二期辅导计划),将学校辅导工作推至最高点(这两个计划将在后续文章中介绍——笔者注)。(2)台湾“教育部”以建立“学生辅导新体制”的宗旨,于1998年学年度正式推出“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整合实验方案”, 并作为当前12项教改行动方案之一。这一“学生辅导新体制”(在本刊2002年7期中有介绍)对近年台湾学校心理辅导的走向乃至教育层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3)学校心理辅导的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1990年以来,台湾当局及教育行政机关先后颁布或修订颁布了《高级中等学校教育实验办法》、《师资培育法施行细则》、《儿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条例》、《国民中小学中途辍学学生通报及复学辅导办法》、《原住民族教育法》、《公立学校教职员成绩考核办法》、《完成国民教育身心障碍学生升学辅导办法》、《国民中小学学生成绩评量准则》、《私立高级中学组织规程准则》、《教师法》、《职业学校法》、《心理师法》、《国民小学办理儿童课后照顾服务及人员资格标准》等一系列与学校心理辅导相关(或涉及心理辅导条款)的法规,其中光涉及身心障碍学生辅导的就有7种之多。可以看出,学校心理辅导的法规建设与制度建设更加健全、更加细化。此外,出版物的出版空前繁荣,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门类齐全;台湾辅导学会及其高层专家与大陆相关学术团体及其高层专家的双向学术交流与学术活动趋向频繁;等等。这些都彰显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与深化。

    可以看出,五十多年来的台湾学校心理辅导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实务走向实务与理论相结合、从行动走向行动与制度相融合的发展历程。如今,学校辅导已成为台湾的一种教育制度。

    相关热词搜索: 台湾 心理辅导 学校 历史回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