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实验区报告之枣庄篇 克服困难,全面实施新课改

    时间:2020-04-15 07:56: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高中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而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潜能。因此,“尽早进入高中课改,可使山东的孩子尽早受益。实施高中新课程,不存在失败问题,而只是受益多和受益少的问题”(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语)。2003年12月22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2003〕21号文),确定山东省于2004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此,枣庄市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筹备与实施阶段。

    一、课改实验所面临的困难

    毋庸讳言,素质教育的推行阻力重重,原因在于课程设置、考试评价机制、师资水平等方面跟进不够。高中进行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实现由外延发展向核心突破的必然选择。然而,在2004年秋季枣庄市高中进行新课程实验时,却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需要克服。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二是办学理念滞后,管理水平偏低。不少高中学校,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学校、指导教学,实施的仍然是家长式经验型的管理,致使办学无思路,工作无新意。三是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过快,造成义务教育与高中新课改脱节。枣庄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于2002年秋季开始实施,2002年有一个区(薛城区)、2003年有两个区(滕州市、市中区)、2004年有三个区(台儿庄区、山亭区、峄城区),依次进入义务教育新课改实验,2007年枣庄市初中学校才有新课程毕业年级,而高中2004年就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势必造成课程体系不衔接、学生知识与技能脱节的现实问题。四是受评价机制的束缚。过于强调高考“升学率”这一硬性指标,只要高考升学率指标稍有下降,就会招致各界无形的压力,这严重制约着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抑制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同时,也严重制约着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参与热情,极大地制约着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五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枣庄市高中教师专业素养之间的差距还很大,不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不能有效应对新课改。

    二、实践智慧,破解课改难题

    下面介绍一下枣庄市在实施高中新课改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建章立制,强化课改推进的力度

    为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市教育局2004年8月下发了《枣庄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开设指导方案》,要求各高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特别是音体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同时下发了《枣庄市普通高中选课指导意见》,建立和完善选课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2005年11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大培训的意见》、《关于加强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从课堂教学、示范引领、教师培养、校本研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对推进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枣庄市还相继出台了“课改定点联系校制度”、“课改联席会议制度”、“课改专家制度”、“课改信息反馈制度”、“集体研修备课制度”、“科研带动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创建,使第一线的管理者、教师明确了努力方向。

    (二)实行高中新课程“定点联系校”制度

    把高中学校作为新课程实验的基地,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形成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帮助学校逐步建立起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在更大范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充分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枣庄市确定8所高中作为市级定点联系校。实践证明,这些“定点联系校”在课改中确实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创新师资培训策略,全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1.创新培训工作策略,全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枣庄市先后把近千名教育干部培训班办到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把近700名高中教师分批送进北师大、华东师大开展新课程研修,外聘全国200余位知名专家来枣庄市讲学授课,14次组织各级教育干部外出学习,吸取全国教改前沿的最新经验。与此同时,采取多项措施鼓励支持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学历达标活动,全市近2万名45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2.2万余人参加了信息技术高级培训。通过以上培训,使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2.“新课程下的校本培训”行动计划。校本研、训是教师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为此,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周六校本研训”活动的通知》。开展“周六校本研训”活动,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科教研制度。校长是校本研、训的核心策划人,教师是校本研、训的主体,参与教学研、训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是专业引领、伙伴互助和实践反思,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走行动研究之路。

    3.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为促进校长队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枣庄市每年开展一次以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为主题的“校长论坛”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由学校业务校长、教务主任参加的“高中新课程优质课评比竞赛”活动,竞赛结果公布全市,以此促进学校干部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新课程教学改革,关注教情、学情,为教师作出表率;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市“名校长”评选活动。

    (四)牢牢抓住“牛鼻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大家知道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还是在课堂教学的改革,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个“牛鼻子”,才算抓住了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为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不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弊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枣庄市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1.开展“学、查、纠”活动。为促进枣庄市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市教育局2006年9月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全面开展教学管理“学、查、纠”活动。结合工作实际,着重抓好“三学”、“三查”、“一纠”活动。

    “三学”就是: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和质量观;学习各项教育教学规范,特别是《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和《枣庄市中小学教学常规》,进一步明确各项规范要求,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自觉加以贯彻落实;学习先进单位的典型经验和身边优秀教师的有效做法,深入分析和反思自身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寻找差距、不足和漏洞,创造性地加以借鉴、改进和提高。“三查”就是:查漏洞,查找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查差距,对照教育先进地区和学校的成功经验,找出自己学校和地区与之存在的差距,认真分析成因,寻求解决办法;查落实,主要检查有关教育教学管理计划、制度、措施是否得到真正落实。“一纠”就是:针对所查问题,每学期确定一至两个重点工作内容,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落实工作措施,集中进行整改和自纠。

    2.新课程达标活动。为使全市中小学教师确立现代课程意识,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2005年10月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新课程达标活动”。该活动以学校或学区为单位,依照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推选最优秀的教师立标示范,全体教师向立标人学习,同时认真备课,苦练教学基本功,优化教学结构和方法,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要求。鼓励广大教师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随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针对自己的教学弊端和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研讨,力求有所修正,有所创新。

    (五)依托课题研究,着力追求科研引领实践的实效

    为深化新课程的学习与研究,以课程改革带动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课程改革。2004年8月,针对新课程实施的需要,结合枣庄市高中教学工作实际,市教科所遴选了18个重大或紧要的课改课题,比如,《枣庄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研究》、《枣庄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的研究》、《枣庄市普通高中校本培训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研究》、《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等确立为枣庄市高中新课改重点研究课题,鼓励各高中根据学校实际进行申报,这批科研课题为枣庄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开展和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各高中的新课程实验工作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六)坚持“专家引领,行动研究”的策略,注重发挥教研网络的作用

    从近几年的课改实验过程来看,市、县两级教科研部门在整个课改实施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新课程实验实践指导层面的中流砥柱。充分发挥这支教科研队伍的作用,是保证课改实验健康发展的关键。鉴于此,枣庄市成立了学科教研员领衔,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为成员的高中学科课改专家研究指导组,区县教研部门建立学科课程改革研究指导组和学科课改推进规划实验学校,有条件的学科还成立了校际工作协作组。在全市形成了由市区(县)学科研究组、课改课题研究组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推进学科课改的教研网,充分发挥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沙龙、论文报告以及与专家对话等多种不同研究形式的作用,起到了显著的专家引领效果。

    (七)完善考试评价制度,为课改保驾护航

    积极推行评价改革,落实新课程学分认定办法。根据《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强化以“加工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内涵。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方案,本着区分类别、参照基础、考虑总量、关注过程、鼓励冒尖的原则,突出导向性和激励性。以生源质量为评估起点,以高中三年“加工能力”为评估过程,实施三年教学质量跟踪过程评估与高考结果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分析评估以“加工能力”为主要依据,促进学校由“抢生源,拼时间”转变为“看基础,比提高”的良性竞争,引导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提高教学效益上来,努力创设“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重质量”的教学氛围。

    三、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

    两年多来,枣庄市的高中课改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走进全市任何一个高中校园,深入到每一个实验班级,大家都能看到和感受到正在发生着的明显变化。

    1.对实施新课改的认识有了新提高。各高中学校都能充分认识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意义,都能认真落实课程标准。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各学校初步建立了新课程的实施制度。

    2.全新的课程新理念正在形成。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热情较高,并在课改中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多数教师开始注重树立开放的、立体的课程观和多元的、动态的评价观。与课改前相比,实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明显改变,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已初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从以往单纯的听教师讲,成为今天课堂中与教师、同学积极互动、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探究者。研究性学习得到重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

    4.学校教科研氛围日益浓厚。课改是机遇,更是挑战,教师已充分认识到在新课程改革面前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落后就要被淘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正逐步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同伴互助、由单师型向综合型、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发展,教师的教科研氛围日益浓厚。

    5.评价方式已发生变化。针对教师评价,不少学校改变了以往只看教师教学成绩不重教学行为的做法。对学生的评价,已不再仅凭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初步形成共识。课改使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渐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得到了教师、同学的尊重,自信心、求知欲得到激励,对学校生活有了积极体验,厌学的学生逐渐减少。

    6.教育教学管理思路出现新变化。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与教材的变革,也不仅仅是观念的变革,同时也是管理的变革。校本课程的开发、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育评价的完善、教师的管理与培训等等,无不促使教育教学管理者对工作思路进行重新规划。

    四、仍然存在的问题

    目前枣庄市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难题,严重地阻碍了新课改的推进速度和深度,如果解决不好,新课改势必“变味”,甚至是穿“新鞋”走“老路”。

    1.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但有些政府部门认识和支持不到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缺位或不作为,致使课改的经费不足、教师编制过紧,使学校背上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2.“保底策略”畸变为各校自行其是。在高中课改推进中允许差异发展是个很好的策略,但由于基本的“保底”要求没落实,使学校间的差距扩大,造成高中课改一校一个样。

    3.完成模块教学的课时不足。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模块教学的特点、整体教学设计研究不够;教辅习题深,教材内容浅,只得补上教材外的知识,初高中教材不衔接,只得补课;教师对高考命题难度心中无数,教材又“一标多本”,为保险起见,教学就“宁滥勿漏”、“宁深勿浅”。以上造成了模块教学课时不足的困境。

    4.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非常重。由于按课标规定的课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很多学校挤占了非高考非必修课程的课时,有的学校增加了“周课时数”,利用寄宿制的优势,一周上7天课(仅周六晚让学生回家过夜),一个月学生只放假一天,造成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非常重。

    5.选修课操作难,“自助餐”变“配餐”。课改前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是“盒饭”,饭菜的品种和质量都是学校定,学生无法选择。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给学生提供“自助餐”,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点菜,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佳肴。选修课程的开设的确适应了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但是,新课程改革前后,学校所能够提供的师资和教室数量却没有变化,因此,完全由学生来选课仍难推行。现在学生上课只能达到“配餐”标准,一些学生仍然不得不选择自己不愿意上的科目。选修课程难以顺利开设,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6.评价机制滞后,课改面临着穿“新鞋”走“老路”问题。高考仍是高中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关系到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目前,一些教师仍然认为高考仍改变不了其选拔性的特征,为了对学生和学生的家长有个交代,学校还是要培养学生考高分,而学生要想考高分就是要多背、多练,因此,“题海战术”仍大行其道。如果不彻底解决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那么新课程改革就有可能是穿“新鞋”走“老路”。

    相关热词搜索: 枣庄 告之 克服困难 新课改 实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