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解馋莫过烩面,给碗龙肉都不换”

    时间:2020-04-19 08:03: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自古中原出美食,大到豫菜系列,名扬华夏,自不必说,只不过太过高档,普通百姓,凡夫俗子,日常生活中恐难企及,无福享受。但是,中原有一道面食倒是雅俗共赏、官民同享、全民咸宜的美食。你猜她是何物呢?也许你已经猜到啦,对!她就是——河南羊肉烩面!

    而习近平到兰考吃烩面,不经意间也是对大众餐饮的一种鼓励和推动。“上行下效,群众跟风吃烩面是践行节约的体现,也是推动我们把大众消费真正做好。”河南餐饮业者备受鼓舞。

    物华天宝酿名吃

    羊肉烩面是河南著名的特色小吃,深受人们的喜爱。羊肉烩面又叫羊肉扯面、羊肉拉面、羊肉汤面。其汤,浓酽醇厚;面条,鲜香有韧劲;羊肉,鲜嫩酥烂。此面面筋光滑,汤鲜味美。它具有壮腰健肾调理、补阳调理、肢寒畏冷调理、冬季养生调理的作用。

    “传统的龙,传统的面”——是对北方饮食风俗习惯的概括;“解馋莫过羊肉烩面,给碗龙肉都不换”——则是对河南羊肉烩面的赞美。那么,遍布河南城乡的羊肉烩面何以赢得雅俗共赏官民同赞呢?

    一是地理环境使然。中原河南地处泱泱大国的中原腹地,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种齐全,物产丰富,物华天宝。鉴于本文题目主旨是“羊肉烩面”,因此,咱不用说别的,首先要说说“面”:考古学研究表明,小麦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对其祖先植物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万年以上。殷墟(位于今天河南省安阳市境内)出土的甲骨有“告麦”的文字记载,说明小麦很早已是河南北部的主要栽培作物。至今河南不但是中国粮食主产区,更是中国的小麦主产区。《诗经·周颂·思文》中已有小麦的记载,说明西周时黄河中下游已遍栽小麦。后来小麦则由黄河中游向外传播,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小麦自古就是滋养人体重要食物。《本草拾遗》:“小麦面,补虚,实入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小麦所含碳水化合物约占75%,蛋白质约占10%。《本草再新》把它功能归纳为四种:养心,益肾,和血,健脾。《医林纂要》: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对于更年期妇女,食用未精制的小麦还能缓解更年期综合征。而且河南向来以小麦谷粒重、亩产量高、面粉筋道著名华夏大地。因此,河南的小麦面粉成为河南羊肉烩面须臾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其次要说说“羊”:羊为六畜之一,其饲养在我国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居民,就已开始选择水草丰茂的沿河沿湖地带牧羊狩猎。就拿笔者的家乡来说吧。笔者老家在豫西南伏牛山腹地山区,豫西南自古以来就是半农半牧区。羊的性情温顺,成群放牧,有专职“羊倌”负责,赶着它们满山头兜风,吃百草,饮清泉,一天天长大,蓄积着筋肉和脂肪。据《汉书》记载,宛郡一带曾出现过“牛羊衔尾,塞绝于道”的盛况。如今,牛已不多见了,羊却代代繁衍,滋养着黄土地上的这一群人。著名作家二月河(凌解放)说过,豫西南冬日的丰满都被羊肉占有了,这是用羊肉的滋味感受豫西南的丰腴。豫西南的羊肉味道美绝,是得益于独特的天时地利,非他处可比。

    而且,河南地处中原,驯良历史悠久,羊肉腥膻气味较淡,因此口感较好,李时珍曾大加赞赏。《本草纲目》载其功用:“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治虚劳恶冷、五劳七伤。”金人李果说:羊肉有型之物。能补有形肌肉之气,故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凡味同羊肉者,皆补血虚益阳生则阴长也。”隋朝名医巢元方诊治麻大总管后下处方曰:“风入腠理,病有胸臆,须羊肉蒸熟掺药之则愈。”祖国医学认为羊肉性味甘温,入脾肾经,有益补气补虚、温中暖下之功效,因而可用于虚痨羸瘦、腰膝酸痛、产后虚冷、腹痛、寒疝、中虚反胃等病症的治疗。

    二是中原文化使然。华夏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河南,南北文化贯通,人杰地灵。鉴于本文题目主旨是“羊肉烩面”,因此,咱不用说别的,就说河南羊肉烩面。就拿笔者的家乡来说吧。笔者老家在豫西南伏牛山腹地山区,豫西南的冬日略显寂寥。寒气束缚了外出的脚步,如果不是疲于生存,总选择蜷缩蜗居。脑海中就烂漫着春花,淋漓着夏雨……咂摸一下嘴巴,味觉在冬日里却不冬眠,自然想到冬天的羊肉。老天还算眷顾冬日的人们,馈赠了这一口。于是,曾几何时,吃羊肉早已成为中原饮食文化特色了。

    吃羊肉的方法多种多样,什么羊肉汤、羊肉面、手抓羊肉、冬瓜羊肉、羊肉米饭、羊肉糊汤面、羊肉泡馍、羊肉泡面、羊肉饺子(豫西南地区俗称扁食)……不一而足。羊肉萝卜馅儿扁食,的确是美食,但费时费力,只有过年过节时才具备条件。大块铁锅炖羊肉,大快朵颐,当然痛快,但毕竟太奢侈了,一般家庭吃用不起。因此,平时平常要解馋,还是奔羊肉烩面馆去,来碗羊肉烩面省时省钱又解馋啊!

    河南烩面是中国面食的代表作之一,通常会加入羊肉和香菜,吃起来特别有劲道。烩面在汉魏时期也叫汤饼,唐代以后慢慢变化,宋代时有“插肉面”、“大奥面”供应,后来多叫做羊肉烩面,其筋软光滑、汤醇性温。河南烩面发源于唐,定型于宋。据研究,北宋《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拉扯烩面的情形。不过,真正普及还是在当代改革开放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之后。河南烩面主要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当时改革开放,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使得餐饮业需求大增。30多年来,烩面馆遍布城乡里弄,大街小巷,烩面已成为河南餐饮的城市名片,一碗在手,酣畅淋漓的烩面别具风情。在河南,几乎各个城乡都有烩面馆林立,而且品牌多多,什么合记烩面、萧记烩面、郑州烩面、漯河烩面、方城烩面……林林总总,不可胜数,可以说,有多少个地名就有多少品牌的烩面,就连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内乡县,烩面品牌也是与地名一样众多,什么内乡烩面、马山烩面、马记烩面、王记烩面、闻记烩面……可谓无处不烩面。烩面的大众化,无疑扛起了河南饮食文化的半壁江山啊!

    怎么个吃法呢?何种惬意享受呢?咱先卖个关子,待会儿再说,下面先讲一下关于河南羊肉烩面的故事吧。

    传统美食有故事

    烩面是响当当的河南名吃,听说过的吃过的人很多。但是,听说过河南烩面故事,未必就有吃过河南烩面的人多了。

    河南有个少林寺,闻名中外。据说,烩面开始并不叫烩面,而是叫麒麟面,与鼎鼎大名的少林寺有关呢。少林寺西北有个柏谷屯,地形险要。东汉末建唐初,王世充在此设州,派兵戍守。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兵围洛阳时,少林寺僧志操、惠玚、昙宗等率众抗拒王世充,为打败王世充立下了功勋。李世民特致书嘉奖,并召见立功首领。此事演化为后世演义小说“少林寺十八武僧救秦王”的故事。

    传说,就在秦王李世民与军阀王世充进行生死决战期间,一个隆冬雪天,在志操、惠玚、昙宗等寺僧掩护下,李世民患伤寒病落难于嵩山脚下的一回民农院。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称麋鹿)屠宰炖汤,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但追敌逼迫,情形紧急,老妇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觉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是策马谢别。

    后来,登基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即位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觉不出什么滋味,就想起吃过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们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寻访回民母子,以厚加赏赐。还真是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从此,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救命之面——麒麟面。

    再后来,因为四不像极其稀少,觅猎困难,武则天为此杀几贡使仍无济于事,只得取山羊代替四不像,麒麟面也改称山羊烩面。但是经御厨、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不亚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庭名膳,长盛不衰。

    时移世易,朝代更替,物是人非,但喜食羊肉烩面似乎早成了皇家传统饮食风俗习惯了。即使清代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难,仍牢记烩面补身祛寒,多次差总管李莲英诏贡山羊做烩面食用,及时解除了寒疾病险。直到清末满汉全席宗师御厨庞恩福因不甘宫庭御膳房苛律束缚,逃出皇宫隐居黄河河南段后,隐姓埋名,以开面馆为生,主营羊肉烩面,正宗的皇家烩面才传艺民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烩面日益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青睐。河南羊肉烩面也以其汤肥肉瘦、浓香爽口、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享誉全国。(未完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 都不 解馋 碗龙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